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语意联系的角度看语际的文化译性
1
作者 陈逸 辛铜川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8-94,124,共8页
以巴别的诅咒解释可译性问题,是一种隐喻式注解,抑或是神智学的信仰认识。19世纪后,洪堡特等人运用语言学理论继续解释这种现象,得出结论——语际不可译。狭义地讲,翻译的主体是语言活动,因而语言活动规律决定翻译的存在。因此,洪堡特... 以巴别的诅咒解释可译性问题,是一种隐喻式注解,抑或是神智学的信仰认识。19世纪后,洪堡特等人运用语言学理论继续解释这种现象,得出结论——语际不可译。狭义地讲,翻译的主体是语言活动,因而语言活动规律决定翻译的存在。因此,洪堡特等人的语际不可译之论有其理性,然而其理性有所局限。因为,广义地讲,翻译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文化规律,即:原作具有某种本质特征,必然呼唤译者和译作。可译性是特定作品的本质特征,具体地体现为:原作和译作挣脱了一般语言规律的束缚,获得了文化的个体身份,它们发起了相对于彼此的运动,融进彼此生命并互补彼此语言意义的虚空,共同领悟语言的整体性意图,实现翻译的文化理想——还原纯粹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译性 原作的本质特征 可译性 语言意义联系 文化 整体性意图 纯粹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