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探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罗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5-57,共3页
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审美意识的探析,可尝试以马克思科学整体方法来审视,从云南少数民族审美意识、艺术人类学来探析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对它静态结构进行描述,初步从生存活动结构、原初审美经验发生和原初审美意识形成三个方... 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审美意识的探析,可尝试以马克思科学整体方法来审视,从云南少数民族审美意识、艺术人类学来探析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对它静态结构进行描述,初步从生存活动结构、原初审美经验发生和原初审美意识形成三个方面来分析,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背景中,对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起源作出初步探析,对其探究可为艺术的审美发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原初审美意识 原初经验
下载PDF
审美意识的元形态:原初审美意识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杰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7期44-45,48,共3页
原初审美意识是形成审美意识结构的经验基础,它对审美意识结构的形成会起到一个"经验元"的作用。原初审美意识是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中所积累起的生命体验和原初审美经验,是审美意识结构中形成的各种经验因素,它处于... 原初审美意识是形成审美意识结构的经验基础,它对审美意识结构的形成会起到一个"经验元"的作用。原初审美意识是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中所积累起的生命体验和原初审美经验,是审美意识结构中形成的各种经验因素,它处于审美意识原初状态中,为审美意识结构的形成提供原初审美意识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元 原初审美意识 原初经验
下载PDF
前表现性与演员的在场——巴尔巴戏剧人类学的一种现象学解读
3
作者 李丽 《荆楚学刊》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受阿尔托等后现代戏剧家表演本体的观念影响,巴尔巴将对表演情境中演员的社会文化行为和生理行为的研究命名为一门崭新学科:戏剧人类学。他指出戏剧人类学研究的是这些舞台行为的前表现性。前表现性属于巴尔巴表演层级理论的主要研究对... 受阿尔托等后现代戏剧家表演本体的观念影响,巴尔巴将对表演情境中演员的社会文化行为和生理行为的研究命名为一门崭新学科:戏剧人类学。他指出戏剧人类学研究的是这些舞台行为的前表现性。前表现性属于巴尔巴表演层级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与胡塞尔提到的前摄、原初意识高度契合,通过前表现性的前摄与表演过程的滞留一同组建一段当下的时间意识结构,现象学地完成了表演组织的逻辑构型。何为前表现性?在剥离了对东西方戏剧表演原则、戏剧类型的标签化判断之后,巴尔巴还原了超越演员的表演传统、文化、观念、性别、个性特征的为所有表演者共有的底层逻辑,即前表现性。这是在表演之前就存在的原始的、普遍的存在状态,演员就是要用戏剧的方式使这个原始的层级活动起来,实现演员的生命之舞——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金尼奥·巴尔巴 前表现性 演员在场 现象学 前摄 原初意识 戏剧理论
下载PDF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 被引量:67
4
作者 徐盛桓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7-144,共8页
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是指意识所涌现出来的句子表达式的基本框架。为了说明这个过程的意识涌现,需要提到四对相关的概念: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从意识视角来审视,语言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来自... 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是指意识所涌现出来的句子表达式的基本框架。为了说明这个过程的意识涌现,需要提到四对相关的概念: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从意识视角来审视,语言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来自原初意识涌现为反思意识,即将感知事件的原初意识在个人记忆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和想象,对原初意识实施格式塔转换,扩展为反思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要用上什么原初意识的材料、如何通过格式塔效应实施联想和想象,都是在环境和意向性的统制下进行的;这个反思过程,就是要把原初意识所映现的事件"裁剪"为用例事件,使这用例事件能在该特定情景下恰当地对该事件作出切合语境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表达式雏形 原初意识 反思意识 用例事件
下载PDF
汉语古体诗词英译的意识双重结构 被引量:9
5
作者 徐盛桓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8-114,共7页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要经历一个构建意识双重结构的过程,这双重结构就是:使翻译得以发生的本体结构和使翻译工作得以展开和完成的摹状结构。这就是有篇章翻译工作特点的翻译"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从汉语古体诗词的英...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要经历一个构建意识双重结构的过程,这双重结构就是:使翻译得以发生的本体结构和使翻译工作得以展开和完成的摹状结构。这就是有篇章翻译工作特点的翻译"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从汉语古体诗词的英译来说,透过这双重结构可以基本完成翻译的过程,但译文可能还有点粗糙、不完善,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加工,首先是不失原意,然后是尽可能符合原诗的风格。如果说从事件发展为用例事件需要主体的意向性作主导,那么对用例事件作深加工则更需要主体的意向性发挥更细致、深层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双重结构 翻译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感觉到感受 原初意识到反思意识
下载PDF
意识观下的How+adj.+n.+link-v.感叹句的模态感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萍 雷卿 《三峡论坛》 2015年第3期49-54,共6页
How+adj.+n.+link-v.作为英语感叹句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说话人经由感知通道继而对一个物体质的不同强烈程度的感受,凸显客观对象的属性特征。从心智哲学原初意识-反思意识-语言意识的视角研究How+adj.+n.+link-v.感叹句,旨在弄清楚说... How+adj.+n.+link-v.作为英语感叹句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说话人经由感知通道继而对一个物体质的不同强烈程度的感受,凸显客观对象的属性特征。从心智哲学原初意识-反思意识-语言意识的视角研究How+adj.+n.+link-v.感叹句,旨在弄清楚说话人是如何对感叹对象进行模态感知的,又是如何在感知及意识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对事物质的感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w式感叹句 (多)模态研究 感知系统 原初意识-反思意识-语言意识
下载PDF
身体记忆与族群意识——贵州苗族舞蹈反颤动律探析
7
作者 彭晓虹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2-16,共5页
贵州苗族舞蹈以反颤动律为特征,呈现出多种特殊风格与韵律,成为铭刻上千年文化遗韵的肢体叙事。基于舞蹈学、民族学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尝试探寻舞蹈动律背后族群生命构筑的共同记忆,并探究原初动律在历史流变中发生的蜕变,以及人们对... 贵州苗族舞蹈以反颤动律为特征,呈现出多种特殊风格与韵律,成为铭刻上千年文化遗韵的肢体叙事。基于舞蹈学、民族学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尝试探寻舞蹈动律背后族群生命构筑的共同记忆,并探究原初动律在历史流变中发生的蜕变,以及人们对原初意识探寻与诉求的淡化。在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格局中,贵州苗族舞蹈动律保护首先应建构意识与身体的互嵌链,再现族群原初的生命意识与身体记忆的相互依存。追忆反颤动律的衍生形式及其承载的族群原初意识,或许才能重塑新的身体表达“窗口”,从而使特殊的舞蹈动律得以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苗族舞蹈 反颤动律 身体 族群生命 原初意识
下载PDF
从心智视角看内隐教学与外显教学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恬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70,共5页
Tomasello提出"意图解读"和"句型认定"作为两种一般性的认知能力能够促进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不断加深和熟练化的过程,语法教学和学习最重要就是把握这两个方面。意图解读主要是基于内隐教学,而句型... Tomasello提出"意图解读"和"句型认定"作为两种一般性的认知能力能够促进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不断加深和熟练化的过程,语法教学和学习最重要就是把握这两个方面。意图解读主要是基于内隐教学,而句型认定则可以通过外显教学将其中的语法规则讲出来,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加深,使之熟练。本文借用心智哲学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对内隐教学与外显教学的协同效应做出尝试性的探索,试图解决如何有效地利用两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内隐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语法能力,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内隐教学的过程与心智哲学中"原初意识"的获得有相似之处。语言的运用是将一个自然的事件通过语言表征为合适的"用例事件"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原初意识"上升为"反思意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教学 外显教学 原初意识 反思意识 用例事件
下载PDF
从“事件”到“语言用例事件”看绰号的生成机制
9
作者 陈秋月 雷卿 《三峡论坛》 2015年第6期74-78,共5页
绰号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绰号的使用者用一种简洁、诙谐的显性表述来暗射对绰号所指涉对象行为的评价。从"事件——语言用例事件"的视角分析,绰号的生成基于一个或多个与此相关的事件。绰号体现了语言使用主体的意向性... 绰号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绰号的使用者用一种简洁、诙谐的显性表述来暗射对绰号所指涉对象行为的评价。从"事件——语言用例事件"的视角分析,绰号的生成基于一个或多个与此相关的事件。绰号体现了语言使用主体的意向性和说话者对事件的感觉和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语言用例事件 意向性 原初意识 反思意识
下载PDF
以“味”论诗与中国文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进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8-62,共5页
以“味”论诗是中国诗味论的核心,作为一种论诗方式,本文认为它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独特底蕴有深刻渊源。本文旨在从中国文化独具的思维习惯、原初审美意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味”成为一种论诗方式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中国 诗味论 原初审美意识 思维习惯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诗艺上的蜕变与升华——朱雷近作印象
11
作者 吴开晋 《文艺争鸣》 1988年第3期64-66,共3页
已经出过两本诗集的朱雷,诗风突然为之一变。过去以唱草原牧歌或林区情歌为主的他,竟然以浑厚苍凉的调子歌唱起带有原始味道的“北方图腾”。这引起了诗界的注意和评论,不过还没有人对他这种诗风的变化进行剖析。我想试图做点弥补。这... 已经出过两本诗集的朱雷,诗风突然为之一变。过去以唱草原牧歌或林区情歌为主的他,竟然以浑厚苍凉的调子歌唱起带有原始味道的“北方图腾”。这引起了诗界的注意和评论,不过还没有人对他这种诗风的变化进行剖析。我想试图做点弥补。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也曾引起过某些议论。我以为,这标志着他思路与题材的进一步开拓,亦标志着他日益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艺 蜕变 图腾 升华 北方 林区 成吉思汗 近作 意象 原初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