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FR、C-erbB_2和PCNA在多原发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治君 周鑫 +2 位作者 姚榛祥 管小琴 李圆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EGFR ,C -erbB2 和PCNA变化规律 ,探讨EGFR ,C -erbB2 和PCNA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EGFR、C -erbB2 ,PCNA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结果 ...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EGFR ,C -erbB2 和PCNA变化规律 ,探讨EGFR ,C -erbB2 和PCNA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EGFR、C -erbB2 ,PCNA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结果 :多原发乳腺癌和无复发乳腺癌组织EGFR ,C -erbB2 ,PCNA阳性表达率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高 ,多原发乳腺癌EGFR ,C -erbB2 阳性表达程度高于无复发乳腺癌。结论 :EGFR ,C -erbB2 ,PCNA可反映癌组织细胞增殖活跃 ,EGFR ,C -erbB2 过表达在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癌基因表达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P-gp和nm23、P53在多原发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治君 周鑫 +2 位作者 姚榛祥 管小琴 李圆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19-321,共3页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P - gp和nm2 3、P5 3变化规律 ,探讨P - gp和nm2 3、P5 3与多原发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P - gp、nm2 3、P5 3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 结果 :多原发...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P - gp和nm2 3、P5 3变化规律 ,探讨P - gp和nm2 3、P5 3与多原发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P - gp、nm2 3、P5 3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 结果 :多原发乳腺癌和无复发乳腺癌组织P5 3阳性表达率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高 ,多原发乳腺癌P5 3阳性表达程度高于无复发乳腺癌。结论 :P5 3可反映癌组织细胞增殖活性 ,P5 3过表达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P糖蛋白 癌转移抑制基因 癌基因表达
下载PDF
双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成峰 邵永孚 刘宁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通过对双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和病理特点的探讨 ,找到早期诊断 ,合理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 统计我院 195 9~ 199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双原发乳腺癌 97例 ,从发病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肿瘤分期和病理、诊断和... 目的 通过对双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和病理特点的探讨 ,找到早期诊断 ,合理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 统计我院 195 9~ 199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双原发乳腺癌 97例 ,从发病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肿瘤分期和病理、诊断和治疗、复发和转移以及生存率等方面加以分析。结果 双原发乳腺癌占同期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的 2 .5 % ,高发年龄≤ 45岁 ,间隔时间为 5年 5个月。第一、二原发癌均以浸润性非特异型癌为主 ,分别为71.1%和 73.2 %。以 a 期为主 ,均为 34 .0 %。术后辅助治疗分别为 73.2 %和 88.7%。术后复发转移分别为 17.5 %和 6 7.0 %。 5、10、2 0年生存率分别为 86 .6 %、5 7.7%和 2 5 .8%。结论 双原发乳腺癌是多原发恶性肿瘤中的常见病 ,严密随诊可尽早检出第二原发癌 ,合理和积极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流行病学 病理学 治疗
下载PDF
双原发乳腺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秋良 廖志东 匡亚玲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39-1540,共2页
目的总结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病因、病理类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双原发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为0.97%。②发病因素与个体、理化因素及医源性有关。③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④5... 目的总结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病因、病理类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双原发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为0.97%。②发病因素与个体、理化因素及医源性有关。③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④50岁以下双原发乳腺癌患者占总双原发乳腺癌的64.52%,是大于50岁的2倍。结论目前乳腺癌发病率上升,对于40岁以上妇女应定期检查,乳腺癌患者应注重检查对侧正常乳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理学 X线检查 手术治疗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PICC置管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袁海娟 王炜 张媛媛 《护理学报》 2012年第24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将31例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其中一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45例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健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将31例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其中一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45例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健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上肢血栓形成、患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均无导管相关感染、堵管、血栓形成、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出现,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水肿发生率、患肢功能恢复情况、PICC留置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行PICC置管具有可行性,它为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提供了长期、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 化疗 PICC置管
下载PDF
原发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晖 顾然 +7 位作者 陈凯 苏逢锡 李顺荣 金亮 吴建南 邓贺然 许焕玲 岑红艺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5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原发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SLN阳性并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获取的SLN均按示踪剂浓度排序并测量浸润灶大小。对各种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因素数据进...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原发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SLN阳性并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获取的SLN均按示踪剂浓度排序并测量浸润灶大小。对各种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因素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0.05)的预测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NSLN转移与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有关。全部SLN转移者NSLN转移可能性较非全部SLN转移者大;随SLN阴性个数增加,NSLN转移率下降;染色剂浓度越大SLN转移机会越大,浓度最小SLN转移者较浓度最小SLN无转移者SLN,其NSLN转移几率更高;最大转移灶>2 mm者出现NSLN转移可能性比SLN最大转移灶≤2 mm者大。结论 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非前哨淋巴结转移 预测因子
下载PDF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58-60,共3页
探讨双侧原发乳腺癌妇女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选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47例,按照1:2的比例选取同期单侧乳腺癌患者94例,明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况。双侧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主要为Ⅱ... 探讨双侧原发乳腺癌妇女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选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47例,按照1:2的比例选取同期单侧乳腺癌患者94例,明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况。双侧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主要为Ⅱ~Ⅲ期,导管癌比例显著低于单侧乳腺癌患者,乳腺病史和乳腺癌家族史比例明显高于单侧乳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7.23%,无病生存率为63.83%;单侧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8.30%,无病生存率为79.79%。双侧乳腺癌47例,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7例,骨转移3例,脑转移1例,肝转移2例,复发7例,总发生率为42.55%;单侧乳腺癌94例,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15例,骨转移4例,脑转移0例,肝转移1例,复发7例,总发生率为28.7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较晚,乳腺病史和乳腺癌家族史比例较高,较单侧乳腺癌患者更易复发转移,远期生存状况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生存状况 复发
下载PDF
双侧多原发乳腺癌预后的Meta分析
8
作者 张一方 廖宁 《循证医学》 CSCD 2014年第5期259-259,共1页
近日《乳腺癌研究与治疗》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双侧多原发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预后的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发现“双侧多原发肿瘤”是乳腺癌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目前对于多原发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多... 近日《乳腺癌研究与治疗》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双侧多原发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预后的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发现“双侧多原发肿瘤”是乳腺癌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目前对于多原发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多依据最高分期或恶性程度最高的分子分型进行辅助治疗。有学者认为根据单一原发病灶状态来指导治疗的模式存在越来越多的局限性,遂将肿瘤双侧多原发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Meta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META分析 乳腺癌预后 双侧 原发肿瘤 辅助治疗 预后因子 分子分型
下载PDF
Ⅰ、Ⅱ期原发乳腺癌肿瘤浸润距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永强 方庆安 +3 位作者 徐美荣 芮理 臧宏 于秀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6-46,48,共2页
对 2 4例 、 期原发乳腺癌进行研究 ,通过自肿瘤缘至乳头中心每隔 0 .5 cm作切片 ,确定肿瘤浸润距离 ,观察到肿瘤大小 ,肿瘤分期与浸润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同时通过肿瘤位置与乳头浸润关系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位置距乳头越近 ,... 对 2 4例 、 期原发乳腺癌进行研究 ,通过自肿瘤缘至乳头中心每隔 0 .5 cm作切片 ,确定肿瘤浸润距离 ,观察到肿瘤大小 ,肿瘤分期与浸润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同时通过肿瘤位置与乳头浸润关系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位置距乳头越近 ,乳头受累机率越大 ( P<0 .0 5 )。 、 期乳腺癌肿瘤浸润距离均局限在 2 .5 cm以内。临床手术中无需过分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应根据肿瘤浸润距离及肿瘤与乳头的位置关系采用不同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肿瘤浸润距离 乳头浸润
下载PDF
双侧原发乳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嘉嘉 彭媛 王殊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68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临床和病理特征和相关性,并对预后...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68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临床和病理特征和相关性,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发病率占同期全部乳腺癌患者的3.2%。BPBC患者发病年龄小于单侧乳腺癌患者(P=0.00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以12月或24月作为双侧肿瘤发病时间间隔来定义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 BPBC)与异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m BPBC)时,s BPBC患者预后劣于m BPBC患者(P=0.018,P=0.000);第二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预后劣于浸润性导管癌(P=0.03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分期、双侧乳癌发病间隔时间和第二原发肿瘤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是影响BPB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2,P=0.02,P=0.049)。结论 BPBC发病年龄较早;s BPBC患者比m BPBC预后更差;肿瘤分期、双侧乳癌发病间隔时间和第二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是影响BPB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癌 同时性 异时性 预后
下载PDF
双侧原发乳腺癌合并胰腺癌1例
11
作者 孔凡君 徐文珊 +2 位作者 李军凯 王华灵 彭敏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第12期1064-1064,共1页
患者,女,66岁。因左乳癌术后15年,右乳癌术后4年,上腹部疼痛1月于2010—03—16入院。患者1995—04发现左乳包块,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单纯癌,大小约2.5cm×2.5cm,腋窝淋巴结(4/12)转移。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胰腺癌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双侧 乳癌术后 上腹部疼痛 腋窝淋巴结 术后病理
下载PDF
双侧原发乳腺癌(附1例)
12
作者 苏毅 金理华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6年第S1期74-75,共2页
双侧原发乳腺癌(附1例)苏毅主治医师金理华新疆人民医院肿瘤科(830001)原发双侧乳腺癌较少见,尤其为病理组织类型不同的原发双侧乳癌更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女,52岁,发现左乳无痛肿块三个月,右乳无痛肿块一周... 双侧原发乳腺癌(附1例)苏毅主治医师金理华新疆人民医院肿瘤科(830001)原发双侧乳腺癌较少见,尤其为病理组织类型不同的原发双侧乳癌更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女,52岁,发现左乳无痛肿块三个月,右乳无痛肿块一周,于1990年3月27日以"双侧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乳腺癌术后 原发 改良根治术 腋下淋巴结 双侧原发乳腺癌 病理诊断 乳腺转移癌 乳头凹陷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13
作者 杨振玉 龙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0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以降低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岳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以降低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岳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发生组,同期回顾性分析28例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未发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中肿瘤最大径>2 cm、病灶形态不规则、肿瘤边缘呈毛刺、不均匀强化及病理类型为浸润导管癌、增殖细胞抗原(Ki-67)阳性表达≥14%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 cm、不均匀强化、病理类型为浸润导管癌、Ki-67阳性表达≥14%均为影响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079、1.094、1.085、1.082)(均P<0.05)。结论 影响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肿瘤最大径>2 cm、强化不均匀、浸润导管癌、Ki-67阳性表达≥14%,在结合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可予以患者针对性应对措施,必要时可进行辅助诊断,进而降低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转移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状况、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陈露 陈贡斌 +3 位作者 窦颖 马亚丽 李杨 周威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究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扩增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就诊的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 目的探究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扩增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就诊的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患者50例,利用FISH法检测HER-2基因的扩增情况;统计患者的临床数据,如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期、雌激素受体(ER)表达、孕激素受体(PR)表达等,分析HER-2基因扩增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同时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HER-2基因扩增情况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FISH结果表明50例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扩增后共有18例,阳性率为36.00%;同时研究表明HER-2扩增情况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ER、PR表达量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扩增情况与病理类型及病灶大小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HER-2呈现阳性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HER-2呈现阴性患者(c2=7.038,P=0.008)。结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患者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 HER-2基因 扩增 临床病理参数 预后
下载PDF
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诱因及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国慧 王静萱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44-448,共5页
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肿瘤幸存者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肿瘤问题也逐渐凸显。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第二原发肿瘤类型,目前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其发病诱因、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治... 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肿瘤幸存者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肿瘤问题也逐渐凸显。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第二原发肿瘤类型,目前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其发病诱因、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治疗等也已成为亟需解决的临床难点。本文就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第二原发乳腺癌 病因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林巧 王伟 +5 位作者 权毅 吴斌 何山 李焰 李燕茹 张艳珍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492-500,共9页
目的 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6年1月至2022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96例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特点。结果 96例双侧原... 目的 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6年1月至2022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96例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特点。结果 9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第一癌91例为浸润性癌,55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0.4%;第二癌81例为浸润性癌,36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4.4%;两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癌肿块长径越长、组织学分级越高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第二癌ER表达阴性较ER阳性表达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及单侧转移组无病生存率低(P<0.05),双侧病灶ER、PR一致阴性患者预后最差,ER、PR一致阳性患者预后最好(P<0.05),双侧pTNM高分期(III期)较双侧低分期及单侧高分期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双侧ER阳性是影响BPBC患者无病生率的保护性因素,双侧肿瘤pTNM高分期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癌灶有一定独立性;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有更高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预后不良,需密切随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理 腋窝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4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宇 雷玉涛 +2 位作者 赵红梅 王墨培 梅放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2859-2863,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BPBC组中第二侧原发乳腺癌中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侧原发乳腺癌(17.1%∶2.4%,P=0.005)。BPBC组中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腺癌的比例显著高于UBC组(24.4%∶6.3%,P=0.001)。与UBC相比,BPBC组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无显著差异。8例同时性BPBC中,4例患者对侧乳腺触诊阴性,通过乳腺钼靶成像发现微小钙化进而诊断为BPBC。结论:乳腺癌家族史是BPBC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对侧触诊阴性的同时性BPBC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危险因素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波 钱军 喻大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MBPBC患者及154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B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第一癌诊断年龄、第一癌术前月经状态,是否伴有高血压,第一癌最大径、区域淋巴结状...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MBPBC患者及154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B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第一癌诊断年龄、第一癌术前月经状态,是否伴有高血压,第一癌最大径、区域淋巴结状态、微血管受累、分子分型,乳腺癌家族史、良性乳腺肿瘤病史的差异。结果 MBPBC组第一癌被诊断年龄小于UBC组(t=3.5784,P<0.05);MBPBC组第一癌被诊断时未绝经者明显多于UBC组(χ~2=4.3333,P<0.05);两组间合并高血压情况无明显差异(χ~2=0.1628,P>0.05);MBPBC组第一癌癌肿平均最大径大于UBC组(t=3.9769,P<0.05);MBPBC组第一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UBC组(χ~2=4.4128,P<0.05);MBPBC组第一癌微血管受累与UBC组无明显差异(χ~2=0.3172,P>0.05);MBPBC组第一癌三阴型多见(58.33%),UBC组Luminal B多见(32.46%),两组分子分型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11.9124,P<0.05);MBPBC组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明显多于UBC组(χ~2=4.2727,P<0.05);MBPBC组有乳腺良性肿瘤史例者明显多于UBC组(χ~2=4.4020,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肿瘤最大径大、区域淋巴结转移、三阴型基因表型、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良性肿瘤病史是乳腺癌术后发生MBPBC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时性 双侧原发乳腺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原发乳腺癌中磷酸化AS160(Thr642)水平与Ki-67等指标的相关性
19
作者 姜小华 王咏梅 +4 位作者 孙建文 任孔华 崔北年 赵金凤 程怡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80-481,共2页
蛋白激酶B(AKT)的底物AS160分子(AKT substrate of 160)参与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转运和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1].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乳腺癌中AS160分子在Thr642位点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2-3].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磷酸化(p-... 蛋白激酶B(AKT)的底物AS160分子(AKT substrate of 160)参与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转运和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1].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乳腺癌中AS160分子在Thr642位点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2-3].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磷酸化(p-)AS160(Thr642)分子水平与肿瘤增殖标志物Ki-67、核分裂象计数间的相关性,探讨检测p-AS160(Thr642)水平以判断乳腺癌增殖状态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磷酸化水平 分子水平 KI-67 相关性 葡萄糖转运体 核分裂象计数 蛋白激酶
原文传递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韦常宏 韦薇 +2 位作者 林思彤 陈肖瑜 陈军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特点。方法 SBPBC患者44例(SBPBC组,根据肿瘤组织体积大小分为第一癌和第二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PBC)患者132例(UPB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 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特点。方法 SBPBC患者44例(SBPBC组,根据肿瘤组织体积大小分为第一癌和第二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PBC)患者132例(UPB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治疗随访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SBPBC组44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32例,有家族史者30例,绝经者9例(9/44); UPBC组132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45例,有家族史者34例,绝经者81例;两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和UPBC组T2期患者分别为27、16和51例,SBPBC组第一癌与第二癌、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N2~N3期患者分别为10、3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N0~N1期患者分别为41、106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分别为40例、121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分别为17、37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7、11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Ki-67阳性率≥14%的患者分别为39、8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乳腺导管(Luminal) A型17例、Luminal B型23例、Her-2过表达型3例、基底样型1例,第二癌Luminal A型22例、Luminal B型19例、Her-2过表达型2例、基底样型1例; UPBC组Luminal A型45例、Luminal B型46例、Her-2过表达型13例、基底样型28例; 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与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UPBC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59个月,两组相比,P <0. 05。结论与UPBC相比,SBPBC的发病年龄低且大多数发生在绝经之前,患者多有家族史,病理分级和分期较高,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无病生存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 原发乳腺癌 双侧原发乳腺癌 单侧原发乳腺癌 同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