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发生在骨关节骺端的一种常见的交界性肿瘤,具有局部复发性以及罕见远处转移可能,很少发生恶性变。骨巨细胞瘤中的恶性肿瘤 (malignancy i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GCTB),也就是过去称...骨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发生在骨关节骺端的一种常见的交界性肿瘤,具有局部复发性以及罕见远处转移可能,很少发生恶性变。骨巨细胞瘤中的恶性肿瘤 (malignancy i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GCTB),也就是过去称谓的恶性骨巨细胞瘤,在骨巨细胞瘤中含有高级别肉瘤成分。依据最初诊断时就证实同时存在高级别肉瘤成分.展开更多
骨巨细胞瘤(giant tumor of bone,GCTB)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6%,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1]。20-40岁人群好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骶骨,50%的GCTB出现在膝关节周围,其他常见...骨巨细胞瘤(giant tumor of bone,GCTB)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6%,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1]。20-40岁人群好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骶骨,50%的GCTB出现在膝关节周围,其他常见部位包括腓骨头、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盆腔GCTB是罕见的[2]。尽管大多数GCTB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能力仍然很高,大多为肺转移,复发率为2.5%~45%[3]。外科治疗仍然是黄金标准,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酒精、过氧化氢等辅助手段对瘤腔进行处理,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但对于特殊部位需要广泛切除及假体重建的患者,仍存在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的风险。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及新兴药物(地诺单抗、双膦酸盐)的应用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新的治疗策略尚存争议。本文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重建方式分为肿瘤型假体置换组和生物重建组。回顾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对比2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最终保肢率,并总结生物重建失败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STS)、多伦多保肢评分(TESS)评价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收集并筛选入组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8.3±21.2)岁。随访15~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共存活67例,死亡20例,总生存率为77.01%;无瘤存活45例,无瘤生存率为51.72%。其中,假体置换组74例、生物重建组13例(瘤体骨灭活再植钢板重建2例、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11例)。生物重建组术后1年的MSTS评分及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体置换组(28.33±2.09 vs 24.16±4.51、85.62±6.71 vs 80.82±3.85,P<0.01)。假体置换组术后生存率达到了75.68%。而生物重建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更达到了84.62%,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瘤生存(TFS)、总生存(OS)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发和转移发生与否才是影响OS的预测因素(P=0.003和P=0.001)。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生存率(P=0.0843)、复发率(P=0.5206)、转移率(P=0.3217)无显著相关性。假体置换组与生物重建组的二次手术率(29.73%vs 38.46%)及最终保肢率(83.78%vs 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瘤段切除后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的患者有11例,其中出现移植骨骨不连2例;愈合时间与年龄、术前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截骨长度、取骨部位及植骨量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采用术前精准测量和周密设计的生物重建手术,可以发挥其在关节稳定、肢体功能、保障疗效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取得较假体置换手术更佳的治疗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恶性骨巨细胞瘤(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GCT)可能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明确并成功随访的MGCT患者6例,分析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结果:6例均为继发MGCT,首次发病到恶...目的:探讨恶性骨巨细胞瘤(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GCT)可能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明确并成功随访的MGCT患者6例,分析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结果:6例均为继发MGCT,首次发病到恶变间隔平均52.7个月。恶变结果:纤维肉瘤3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3例接受根治性手术,1例接受病灶边缘切除+辅助治疗,1例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1例接受化疗和姑息治疗。随访平均22.8个月。2例无疾病征象,2例带瘤存活,2例死亡。结论:MGCT约占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总数的5%。放疗和反复不彻底的手术可能诱发GCT恶变。染色体失稳、异倍体出现和中心体畸变可能是恶变的重要因素。GCT患者在初次治疗后3年以上复发,需要怀疑恶变的可能。早期发现并行根治性手术,有望提高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骨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发生在骨关节骺端的一种常见的交界性肿瘤,具有局部复发性以及罕见远处转移可能,很少发生恶性变。骨巨细胞瘤中的恶性肿瘤 (malignancy i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GCTB),也就是过去称谓的恶性骨巨细胞瘤,在骨巨细胞瘤中含有高级别肉瘤成分。依据最初诊断时就证实同时存在高级别肉瘤成分.
文摘骨巨细胞瘤(giant tumor of bone,GCTB)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6%,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1]。20-40岁人群好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骶骨,50%的GCTB出现在膝关节周围,其他常见部位包括腓骨头、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盆腔GCTB是罕见的[2]。尽管大多数GCTB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能力仍然很高,大多为肺转移,复发率为2.5%~45%[3]。外科治疗仍然是黄金标准,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酒精、过氧化氢等辅助手段对瘤腔进行处理,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但对于特殊部位需要广泛切除及假体重建的患者,仍存在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的风险。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及新兴药物(地诺单抗、双膦酸盐)的应用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新的治疗策略尚存争议。本文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重建方式分为肿瘤型假体置换组和生物重建组。回顾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对比2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最终保肢率,并总结生物重建失败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STS)、多伦多保肢评分(TESS)评价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收集并筛选入组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8.3±21.2)岁。随访15~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共存活67例,死亡20例,总生存率为77.01%;无瘤存活45例,无瘤生存率为51.72%。其中,假体置换组74例、生物重建组13例(瘤体骨灭活再植钢板重建2例、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11例)。生物重建组术后1年的MSTS评分及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体置换组(28.33±2.09 vs 24.16±4.51、85.62±6.71 vs 80.82±3.85,P<0.01)。假体置换组术后生存率达到了75.68%。而生物重建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更达到了84.62%,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瘤生存(TFS)、总生存(OS)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发和转移发生与否才是影响OS的预测因素(P=0.003和P=0.001)。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生存率(P=0.0843)、复发率(P=0.5206)、转移率(P=0.3217)无显著相关性。假体置换组与生物重建组的二次手术率(29.73%vs 38.46%)及最终保肢率(83.78%vs 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瘤段切除后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的患者有11例,其中出现移植骨骨不连2例;愈合时间与年龄、术前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截骨长度、取骨部位及植骨量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采用术前精准测量和周密设计的生物重建手术,可以发挥其在关节稳定、肢体功能、保障疗效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取得较假体置换手术更佳的治疗效果。
文摘目的:探讨恶性骨巨细胞瘤(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GCT)可能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明确并成功随访的MGCT患者6例,分析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结果:6例均为继发MGCT,首次发病到恶变间隔平均52.7个月。恶变结果:纤维肉瘤3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3例接受根治性手术,1例接受病灶边缘切除+辅助治疗,1例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1例接受化疗和姑息治疗。随访平均22.8个月。2例无疾病征象,2例带瘤存活,2例死亡。结论:MGCT约占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总数的5%。放疗和反复不彻底的手术可能诱发GCT恶变。染色体失稳、异倍体出现和中心体畸变可能是恶变的重要因素。GCT患者在初次治疗后3年以上复发,需要怀疑恶变的可能。早期发现并行根治性手术,有望提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