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血脂异常、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及身体活动不足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并用于进行10年风险评估。而上述4项行为因素以及3项生理和生化指标维持理想状态可明显降低人群ASCV...背景血脂异常、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及身体活动不足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并用于进行10年风险评估。而上述4项行为因素以及3项生理和生化指标维持理想状态可明显降低人群ASCVD的发生。目的分析门诊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因素水平、危险分层以及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综合反应ASCVD发病风险。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3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45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和现场测量、血液生化检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采用武阳丰教授建立的国人10年ASCV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以下简称预测方法)及《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提供的方法(以下简称指南方法)对ASCVD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及危险分层,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定义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建议(包括7项理想的健康因素和行为)。计算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对ASCVD危险分层结果的一致性。结果≥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8,P=0.00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ASCVD为高危的比例高于指南方法初评的结果(χ^(2)=4.219,P=0.04)。<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50,P<0.001);预测模型方法评估以低危为主(76.3%),高危的比例仅为6.6%,指南方法初评高危比例达到29.5%。对中危患者进行余生风险评估,66例患者(13.0%)调整为高危,最终高危患者比例达到34.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指南方法同样评估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比例分别为51.9%、44.5%和56.0%,一致率为50.8%,经内部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261(u=17.010,P<0.001)。仅2.4%患者具有5项健康行为和因素,70.4%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吸烟/戒烟比例、理想体质指数(BMI)比例、空腹血糖(FPG)<5.6 mmol/L、血压<120/80 mm Hg比例高于男性,总胆固醇(TC)<5.2 mmol/L比例低于男性;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理想身体活动比例、心血管健康指标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项、≥2项、≥3项、≥4项心血管健康指标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80,P<0.001;χ^(2)=34.946,P<0.001;χ^(2)=107.419,P<0.001;χ^(2)=37.488,P<0.001)。结论两种评估方法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对于<5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指南判定高危的比例也超过1/3,和≥55岁高危比例相近,有高估此人群ASCVD危险的可能;5项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约70%患者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心血管健康可能是降低ASCVD危险的重要策略。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与其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探讨ABPM在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 277例EH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危组121例、中危组225例、高危组141...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与其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探讨ABPM在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 277例EH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危组121例、中危组225例、高危组141例及很高危组790例,比较各组间的ABPM参数,采用Pearson等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点、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结果四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昼夜节律类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血压晨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压晨峰值、nSBP、24 h SBP、nSSD与心血管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2、0.414、0.273、0.202,P均<0.05);昼夜节律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分层呈负相关(r=-0.471,P<0.05)。将低、中危组合为一组,高、很高危组合为一组,计算出的血压晨峰值、nSBP、24 h SBP、nS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85、0.694、0.645,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4.5、131.5、129.5、8.6 mm Hg,其灵敏度分别为0.774、0.742、0.828、0.785,特异度分别为0.788、0.727、0.455、0.51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4、0.900、0.827、0.86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53、0.545、0.548、0.500;ROC曲线下面积除血压晨峰值与nSBP、24 h SBP与nSSD外,其他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EH患者ABPM参数与其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关,血压晨峰值、nSBP、24h SBP、nSSD有助于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血脂异常、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及身体活动不足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并用于进行10年风险评估。而上述4项行为因素以及3项生理和生化指标维持理想状态可明显降低人群ASCVD的发生。目的分析门诊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因素水平、危险分层以及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综合反应ASCVD发病风险。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3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45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和现场测量、血液生化检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采用武阳丰教授建立的国人10年ASCV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以下简称预测方法)及《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提供的方法(以下简称指南方法)对ASCVD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及危险分层,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定义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建议(包括7项理想的健康因素和行为)。计算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对ASCVD危险分层结果的一致性。结果≥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8,P=0.00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ASCVD为高危的比例高于指南方法初评的结果(χ^(2)=4.219,P=0.04)。<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50,P<0.001);预测模型方法评估以低危为主(76.3%),高危的比例仅为6.6%,指南方法初评高危比例达到29.5%。对中危患者进行余生风险评估,66例患者(13.0%)调整为高危,最终高危患者比例达到34.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指南方法同样评估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比例分别为51.9%、44.5%和56.0%,一致率为50.8%,经内部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261(u=17.010,P<0.001)。仅2.4%患者具有5项健康行为和因素,70.4%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吸烟/戒烟比例、理想体质指数(BMI)比例、空腹血糖(FPG)<5.6 mmol/L、血压<120/80 mm Hg比例高于男性,总胆固醇(TC)<5.2 mmol/L比例低于男性;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理想身体活动比例、心血管健康指标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项、≥2项、≥3项、≥4项心血管健康指标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80,P<0.001;χ^(2)=34.946,P<0.001;χ^(2)=107.419,P<0.001;χ^(2)=37.488,P<0.001)。结论两种评估方法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对于<5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指南判定高危的比例也超过1/3,和≥55岁高危比例相近,有高估此人群ASCVD危险的可能;5项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约70%患者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心血管健康可能是降低ASCVD危险的重要策略。
文摘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与其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探讨ABPM在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 277例EH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危组121例、中危组225例、高危组141例及很高危组790例,比较各组间的ABPM参数,采用Pearson等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点、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结果四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昼夜节律类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血压晨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压晨峰值、nSBP、24 h SBP、nSSD与心血管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2、0.414、0.273、0.202,P均<0.05);昼夜节律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分层呈负相关(r=-0.471,P<0.05)。将低、中危组合为一组,高、很高危组合为一组,计算出的血压晨峰值、nSBP、24 h SBP、nS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85、0.694、0.645,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4.5、131.5、129.5、8.6 mm Hg,其灵敏度分别为0.774、0.742、0.828、0.785,特异度分别为0.788、0.727、0.455、0.51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4、0.900、0.827、0.86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53、0.545、0.548、0.500;ROC曲线下面积除血压晨峰值与nSBP、24 h SBP与nSSD外,其他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EH患者ABPM参数与其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关,血压晨峰值、nSBP、24h SBP、nSSD有助于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