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原型范畴下的幽默笑话
1
作者 蒋甜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6-117,共2页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它所体现的原型效应为幽默笑话范畴研究提供了理据,分析了在动态化的语言文化发展中,人们用定势化思维映射时,会发生偏离的原因。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幽默笑话 原型偏离原因
下载PDF
“我可能X了(个)假Y”的生成机制及动因分析
2
作者 孔敏静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03-107,共5页
文章运用语用否定、原型理论与双向压制理论阐释“我可能X了(个)假Y”的生成过程。“我可能X了(个)假Y”的生成过程主要从“假”的语义迁移和双向压制两个方面展开,“假”的语义迁移过程主要涉及偏离原型与语用否定的标记化两个方面。... 文章运用语用否定、原型理论与双向压制理论阐释“我可能X了(个)假Y”的生成过程。“我可能X了(个)假Y”的生成过程主要从“假”的语义迁移和双向压制两个方面展开,“假”的语义迁移过程主要涉及偏离原型与语用否定的标记化两个方面。“假”的意义的重新调整为构式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双向压制阐释了“我可能X了(个)假Y”存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可能X了(个)假Y” 偏离原型 双向压制
下载PDF
1949年以来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
3
作者 任文 向俊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3,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拍摄的涉及多语场景的抗战题材影片数量不少,但鲜有研究关注其中的译员银幕形象,仅个别论文考察此类影片中的“汉奸”译员。本文在认知文体学视阈下结合卡尔波珀的人物塑造认知模型和库克的语篇理论,考察194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拍摄的涉及多语场景的抗战题材影片数量不少,但鲜有研究关注其中的译员银幕形象,仅个别论文考察此类影片中的“汉奸”译员。本文在认知文体学视阈下结合卡尔波珀的人物塑造认知模型和库克的语篇理论,考察1949—2023年拍摄的21部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研究发现,虽然多数译员银幕形象是对“翻译即叛徒”这一原型的契合,但近年也出现了偏离原型的差异性译员形象。译员银幕形象的变迁折射了翻译作为一个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翻译活动,尤其是冲突情境下口译活动复杂性认知的变化;同时,译员银幕形象的变迁又进一步促进了观众认知的更新,反映出译员银幕形象和观众对翻译及译员的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体学 译员银幕形象塑造与变迁 原型契合 原型偏离
原文传递
拉祜语的话题标记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春风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48,共9页
拉祜语有主话题标记lε^(33)和准话题标记qo^(33),二者语法功能不同,一定条件下有交叉。拉祜语话题标记的多功能性与"原型一偏离"义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有关。
关键词 拉祜语 话题标记 多功能性 原型偏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