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中国美术史教材“原境”视角的缺失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晓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4-29,共6页
在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过程中,将作品分门别类地进行一般性叙述、论证很容易丢失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作品的原始形态与文化内涵。因此,运用"原境"的视角深入叙述与理解作品应是今后中国美术史... 在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过程中,将作品分门别类地进行一般性叙述、论证很容易丢失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作品的原始形态与文化内涵。因此,运用"原境"的视角深入叙述与理解作品应是今后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教材编撰 存在问题 原境缺失 反思
下载PDF
从“原境”到“日用”——论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教育的新建构 被引量:2
2
作者 秦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7-253,共7页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图像的识读与阐释,学习者与传统美术文化是对象化的对立关系,以素养养成为导向的美育需要实现从被动识读转向主动建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从图像识读、文...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图像的识读与阐释,学习者与传统美术文化是对象化的对立关系,以素养养成为导向的美育需要实现从被动识读转向主动建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从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到生活介入的探究路径。这一路径的建立,首先要具备“原境”意识,了解美术在历史发展中的“延异”,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历史观;其次,从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场景差异中,感知传统美术信息传达与接收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与传统美术沟通的能力。最终,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美术 美育 原境 生活情
下载PDF
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原境研究
3
作者 田丽萍 《河北画报》 2020年第4期112-113,共2页
论文从分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思想原境入手,阐释响堂山千佛洞石窟的乐舞文化思想原境的内外部因素为:佛教文化思想观与情感与感觉体验;仪式活动与组织制度。从而剖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原境的环境及八身伎乐天之间的密切关... 论文从分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思想原境入手,阐释响堂山千佛洞石窟的乐舞文化思想原境的内外部因素为:佛教文化思想观与情感与感觉体验;仪式活动与组织制度。从而剖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原境的环境及八身伎乐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实现北齐乐舞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堂山千佛洞石窟 乐舞文化 原境 研究
下载PDF
略论书画鉴定与研究中的“物质性与原境性”——以学术界对《溪岸图》的鉴定与研究为例
4
作者 刘晓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6年第8期17-20,共4页
以学术界对《溪岸图》的研究为例,进而归纳了学界对该作品进行鉴定与研究的不同特点,并对此进行了分类与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对书画进行鉴定与研究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进一步对书画作品所显现的"物质性"与"原境性"... 以学术界对《溪岸图》的研究为例,进而归纳了学界对该作品进行鉴定与研究的不同特点,并对此进行了分类与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对书画进行鉴定与研究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进一步对书画作品所显现的"物质性"与"原境性"问题进行再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岸图 鉴定与研究 方法论问题 反思 物质性与原境
下载PDF
论森林遗传资源原境保存与原境外保存的结合途径
5
作者 侯元凯 那保平 +1 位作者 于敬业 贾先强 《河南林业科技》 1996年第1期27-29,共3页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森林遗传资源常用的两种保存方法原境保存和原境外保存的结合途径,并就各结合途径保存的对象、目的。
关键词 森林遗传资源 原境保存 原境外保存
下载PDF
从“原作”到“原境”——西方艺术史课程实地教学的重心转变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晨 《美育学刊》 2020年第6期40-43,共4页
近年来被倡导的西方艺术史实地教学,即强调“原作”的博物馆实地教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西方艺术史的教学重心应当从“原作”转移到“原境”。西方艺术史教学中对“原境”的强调,可从“使用的原境”“创作的原境... 近年来被倡导的西方艺术史实地教学,即强调“原作”的博物馆实地教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西方艺术史的教学重心应当从“原作”转移到“原境”。西方艺术史教学中对“原境”的强调,可从“使用的原境”“创作的原境”“历史的原境”“自然的原境”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艺术史 实地教学 原境
下载PDF
原境重构与知识生成:对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再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鲁旸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9,209,210,共9页
作为20世纪初中国艺术走向西方公众的文化事件,伦敦艺展通常被定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但却忽视了展览在艺术史叙事体系的作用。展览筹备过程中,中英学者在展品甄选和展陈方式上的争议体现了学术思维、方法理论、研究范畴的差异... 作为20世纪初中国艺术走向西方公众的文化事件,伦敦艺展通常被定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但却忽视了展览在艺术史叙事体系的作用。展览筹备过程中,中英学者在展品甄选和展陈方式上的争议体现了学术思维、方法理论、研究范畴的差异性。随着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学者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弥合,全球合作正成为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 原境重构 知识生成 中国艺术史
下载PDF
试从诠释学的角度论艺术博物馆展陈中的原境重构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名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目前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对展品的原境重构问题还不够重视,脱离原境的展品在展陈中仅作简短的文字说明或语音导览。该举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其藏品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必然也随之被堙没。为了有效无损地传递艺术品的原意,在展陈中进行原境的... 目前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对展品的原境重构问题还不够重视,脱离原境的展品在展陈中仅作简短的文字说明或语音导览。该举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其藏品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必然也随之被堙没。为了有效无损地传递艺术品的原意,在展陈中进行原境的重构就显得相当重要且十分必要。但艺术博物馆在重视原境重构的同时也应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努力将个人视域的干扰降到最低,以期达到展陈中原境重构的客观性,这样才能做到藏品原意正确而有效的传达,实现艺术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博物馆 诠释学 原境 展陈 艺术作品
下载PDF
空间、原境、观想与汉唐之际视觉与物质文化中的山水画——由宗炳《画山水序》显现的视觉观看模式谈起
9
作者 刘晓达 《美术大观》 2022年第9期60-64,共5页
本文从宗炳《画山水序》显示出的视觉观看模式展开分析,将其放入汉唐之际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中的山水图像序列中观察。《画山水序》显示的观看模式在两汉时期即开始萌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同时,画史记载宗炳“凡所游履... 本文从宗炳《画山水序》显示出的视觉观看模式展开分析,将其放入汉唐之际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中的山水图像序列中观察。《画山水序》显示的观看模式在两汉时期即开始萌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同时,画史记载宗炳“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等文献一方面显示他可能较早地将山水画绘制于围屏床榻;另一方面也暗含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可能是以宗炳为代表的画家与信佛民众借以禅观、冥思的视觉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宗炳 汉唐之际 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空间原境 观想
下载PDF
历史原境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给予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成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2期20-30,共11页
现代以来,历史学一直为一个功利性的问题饱受困扰,即历史已成过去,学习这类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值得庆幸的是,近20年来,学界关于文化遗产的讨论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实践,已使其从这类质疑中解脱出来。但由此生成的文化功利主义,又反向导致... 现代以来,历史学一直为一个功利性的问题饱受困扰,即历史已成过去,学习这类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值得庆幸的是,近20年来,学界关于文化遗产的讨论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实践,已使其从这类质疑中解脱出来。但由此生成的文化功利主义,又反向导致了它的价值空间被严重挤压。在这种背景下,搁置文化遗产的产业性,回到历史原境重新探寻它的价值,就成为一项必要的正本清源工作。在历史视野中,我们首先可以确认文化遗产是时间、历史、记忆的物化形式,人的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价值;其次,在中国,文化遗产被賦予了特殊的神圣性:一是它充当了哲学或真理观念的物态形式,具有超然物外的精神高度;二是奠基于血缘的农耕传统,使其成为家国意识的表征t最后,在精神层面,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哲学,二是认知,三是审美,四是教化。这些价值发源于历史,落实于文化遗产,表现为文化产业;三者的连续关系为理解历史向价值的生成提供了体系性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原境 文化遗产 精神价值
下载PDF
原境的回归——基于考古学研究基础上的遗址复原与展示
11
作者 胡小玉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3,共8页
中国大量的文化遗存因不同历史原因,都经历了被不断改换面貌、地点、功能和观看方式的各种复杂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这些历史遗存,考古工作者和文博专家们应努力将考古"实物"与"原境"展示相结合... 中国大量的文化遗存因不同历史原因,都经历了被不断改换面貌、地点、功能和观看方式的各种复杂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这些历史遗存,考古工作者和文博专家们应努力将考古"实物"与"原境"展示相结合,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记录、提取、保护或还原其本来的历史、地理、社会和环境等情况信息,为现在至未来的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加完整、科学、真实的研究依据和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遗址 原境 展示
下载PDF
论艺术博物馆展陈中的原境重构
12
作者 陈名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前艺术博物馆在展陈中对藏品的原境重构问题还不够重视,大多数的陈列只是将藏品当作审美对象,仅作简短的文字说明或语音导览,藏品大量的信息也随之被埋没。为了有效地传递艺术品的原意,原境的重构就显得相当重要,但博物馆在重视原境... 目前艺术博物馆在展陈中对藏品的原境重构问题还不够重视,大多数的陈列只是将藏品当作审美对象,仅作简短的文字说明或语音导览,藏品大量的信息也随之被埋没。为了有效地传递艺术品的原意,原境的重构就显得相当重要,但博物馆在重视原境重构时也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随心所欲,应努力将个人视域的干扰降到最低,以期达到重构的客观性,这样才能做到藏品原意正确而有效的传达,实现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博物馆 原境 展陈 艺术作品
下载PDF
原境下中沙地区骆驼纹样意象对比研究
13
作者 魏碧泽 范伟 段璎珂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4年第3期25-28,共4页
通过对古代中国与古代沙特阿拉伯地区中骆驼纹饰的意象对比研究,了解在不同地区对于骆驼文化的不同理解,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解读骆驼纹样的意象性不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研究中沙地区岩画以及器物、壁画等不同的表现骆驼纹... 通过对古代中国与古代沙特阿拉伯地区中骆驼纹饰的意象对比研究,了解在不同地区对于骆驼文化的不同理解,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解读骆驼纹样的意象性不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研究中沙地区岩画以及器物、壁画等不同的表现骆驼纹饰的形式作为主体,对于中国部分地区以及沙特阿拉伯岩画分布的主要地区梳理骆驼纹样,以及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环境的了解,从原境中分析中沙地区骆驼纹饰意象。从共性、差异性、差异性成因三个角度具体分析原境下骆驼纹饰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境 骆驼纹饰 意象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原境”——以《中国书法史图录》一书为例反思书法鉴赏的路径
14
作者 张博源 《荣宝斋》 2024年第7期188-195,共8页
书法史图录已成为当下书法学习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书法史图录在受到摄影术和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下,以照片充当媒介,将作品全貌或作品全貌的部分转移到书籍上,其中隐藏着排列不同环境场域下的作品、作品全局观的缺... 书法史图录已成为当下书法学习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书法史图录在受到摄影术和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下,以照片充当媒介,将作品全貌或作品全貌的部分转移到书籍上,其中隐藏着排列不同环境场域下的作品、作品全局观的缺失等这样的误读。本文试以《中国书法史图录》为例,运用巫鸿“原境”理论,即还原到作品的原始环境为切入口,进而来反思书法鉴赏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史图录》 照片 原境”环
原文传递
“原境”欣赏:探寻书法的内涵美
15
作者 郑玲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6期93-96,共4页
真正理解一件书法作品,不仅需要观其点画、结构、章法,而且应该理解它在当时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要想办法还原到它的原境中,在这个情境中再来重新审视它,然后才能展开有关的其他审美,才有可能读出作品背后隐藏着的更加丰富复杂的东西... 真正理解一件书法作品,不仅需要观其点画、结构、章法,而且应该理解它在当时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要想办法还原到它的原境中,在这个情境中再来重新审视它,然后才能展开有关的其他审美,才有可能读出作品背后隐藏着的更加丰富复杂的东西。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书法审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笔者从追溯“原境”去欣赏、基于原境去感悟、书情共赏三个方面,探寻了如何从原境欣赏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境 小学书法 欣赏教学 情感
原文传递
掩门人——西南崖造之崖墓图像与原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棣 文艺 查红叶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30,共6页
中国营造学社与史语所曾经在抗战期间广泛调查西南崖造(包括崖墓、石窟寺和靠崖式建筑),对彭山崖墓进行了重点发掘与研究,集中于对崖墓空间的测绘和图像志解读。由此延伸思考,以掩门人图像入题,对以下问题提出探讨:东汉时期如何用崖墓... 中国营造学社与史语所曾经在抗战期间广泛调查西南崖造(包括崖墓、石窟寺和靠崖式建筑),对彭山崖墓进行了重点发掘与研究,集中于对崖墓空间的测绘和图像志解读。由此延伸思考,以掩门人图像入题,对以下问题提出探讨:东汉时期如何用崖墓解释并解决死亡;崖墓如何用图像和视觉阐释空间;图像如何体现空间逻辑;图像和空间位置的结合有没有更深沉的寓意;什么样的社会原境催生了崖墓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门人 崖造 图像 原境 西南夷
原文传递
美术史的“原境”研究:从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学术史谈起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晓达 《美术学报》 2015年第6期15-22,共8页
该文在回顾学界对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研究略史的基础上,对学者们关于帛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反思,并进而对一些代表性研究论文做了重点解析,并提出美术史研究中"原境"观察与分析视角、方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帛画 学术史 方法论 原境”研究
原文传递
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原境研究
18
作者 田丽萍 《风景名胜》 2020年第5期0050-0050,0053,共2页
文章从分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思想原境研究入手,阐释响堂山千佛洞石窟的乐舞文化思想原境的内外部因素为:佛教文化思想观与情感与感觉体验。仪式活动与组织制度;从而剖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原境的环境、条件及 8 身伎乐天... 文章从分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思想原境研究入手,阐释响堂山千佛洞石窟的乐舞文化思想原境的内外部因素为:佛教文化思想观与情感与感觉体验。仪式活动与组织制度;从而剖析响堂山千佛洞石窟乐舞文化原境的环境、条件及 8 身伎乐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实现北齐乐舞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堂山千佛洞石窟 乐舞文化 原境 研究
下载PDF
飞鹿向天——蒙古鹿石的原境分析与功用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珂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34-137,共4页
本文致力于探讨蒙古鹿石的功能意义,对鹿石进行了"原境分析",即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仪式语境的分析,而不局限于对鹿石图案的解读。笔者认为:鹿石并非独立的艺术品,而是祭祀仪式中用以请神一栖神一送神的重要礼仪工具,为原始... 本文致力于探讨蒙古鹿石的功能意义,对鹿石进行了"原境分析",即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仪式语境的分析,而不局限于对鹿石图案的解读。笔者认为:鹿石并非独立的艺术品,而是祭祀仪式中用以请神一栖神一送神的重要礼仪工具,为原始文化信仰及原始崇拜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鹿石 原境分析 功用 萨满教 祭祀仪式
原文传递
霍去病墓雕刻原境初探
20
作者 庄家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9-82,141,共15页
长久以来,霍去病墓雕刻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被多次移位,其原始位置至今未得以确认。墓葬雕刻原境信息的缺失,是导致现有研究受限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早期调查报告与近年的考古勘探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雕刻原始布局进行初步复原,探究雕... 长久以来,霍去病墓雕刻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被多次移位,其原始位置至今未得以确认。墓葬雕刻原境信息的缺失,是导致现有研究受限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早期调查报告与近年的考古勘探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雕刻原始布局进行初步复原,探究雕刻与封土、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及雕刻间的组合关系,并讨论其意义,试图重构其历史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去病墓 雕刻 原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