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探研 被引量:2
1
作者 向安强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1-60,共10页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叶,荷人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的根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原始稻作 农业形态 发展史 清朝以前
下载PDF
株洲原始稻作与炎帝文化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登高 刘志一 《株洲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38-40,共3页
根据湖南道县玉檐岩遗址出土10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与江永野生稻的极近相似,彭头山、八十等遗址出土9000年前古栽培稻,结合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稻作生长的气象条件等分析,中国稻作农业很可能发祥于楚湘丘陵地区。炎帝文化即原始稻... 根据湖南道县玉檐岩遗址出土10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与江永野生稻的极近相似,彭头山、八十等遗址出土9000年前古栽培稻,结合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稻作生长的气象条件等分析,中国稻作农业很可能发祥于楚湘丘陵地区。炎帝文化即原始稻作文化。株洲在炎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文化 原始稻作 株洲市
下载PDF
江西湖口县城墩坂发现原始稻作农业遗存
3
作者 杨赤宇 《农业考古》 2001年第3期39-45,共7页
关键词 原始稻作农业 江西 湖口县 城墩板
下载PDF
广西隆安县是否为原始稻作农业发祥地探讨
4
作者 周梅清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18-25,共8页
本文从野生稻、大石铲、稻神山、民族民俗文化、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学者提出广西南宁隆安县是稻作原始农业发祥地的观点进行探讨,认为隆安县现有的论据不足,缺乏直接且关键性的证据,无法支撑该论点的提出。
关键词 隆安县 原始稻作农业 发祥地 探讨
下载PDF
中国直播稻、移栽稻的演变及播种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迪新 徐翔 《中国稻米》 2006年第3期6-9,共4页
我国原始稻作是“漫撒播”方式,距今5000年左右发展为直播旱稻、以至汉代开始才有育苗移栽稻。11世纪以来,南方流行一年两熟栽培,十分重视稻种催芽技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催芽方法兴起,但种子不催芽直播育秧技术并未消失,部分地区... 我国原始稻作是“漫撒播”方式,距今5000年左右发展为直播旱稻、以至汉代开始才有育苗移栽稻。11世纪以来,南方流行一年两熟栽培,十分重视稻种催芽技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催芽方法兴起,但种子不催芽直播育秧技术并未消失,部分地区的农民一直沿用至今。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推动了不催芽播种的发展,江西、浙江、福建、江苏、湖南等省许多地区的农户应用此法。90年代誉为“红色革命”的种衣剂兴起,与不催芽播种技术结合起来,不浸种、不催芽,丸化种子包衣的药膜也免予在浸种中溶解流失,两者优势互补,合成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新型实效、简便易行育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稻作 直播 移栽 播种技术 种衣剂
下载PDF
我国水稻栽培品种的现状和类型
6
《现代农业科技(种子与种苗)》 2005年第4期14-15,共2页
我国的原始稻作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栽培稻发生了一系列农艺形态和生理特性上的重大改变,形成了品种类型复杂、栽培要求不一、稻米用途多样的局面。
关键词 品种类型 栽培品种 现状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原始稻作 生理特性 栽培要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