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力耦合原子-连续关联模型的框架及其算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辉 崔俊芝 李博文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351,共9页
对热-力耦合的原子-连续关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了计及热-力耦合行为的金属微-纳米构件内材料的瞬态弹性常数,应力、应变、比热容等物理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及其算法.利用原子运动中的"结构形变"部分来研究微-纳米尺度下多... 对热-力耦合的原子-连续关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了计及热-力耦合行为的金属微-纳米构件内材料的瞬态弹性常数,应力、应变、比热容等物理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及其算法.利用原子运动中的"结构形变"部分来研究微-纳米尺度下多晶原子团簇的非均匀结构变形.将原子团簇晶格结构的变形与连续体的变形关联起来,在准简谐近似假设下,推导出依赖于微观结构变形和热振动的自由能密度、熵密度、内能密度表达式,从而给出了微-纳米尺度下的瞬态热-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连续关联(acc)模型 准简谐近似假设 自由能密度 比热容
下载PDF
离散-连续混合多尺度模型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锡忠 王军武 《中国粉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72,共11页
综述离散-连续混合多尺度模型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介绍混合多尺度模型的研究意义、建立方法及发展进程;重点评述混合直接蒙特卡洛方法及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方法在稀薄气体流动研究中的进展和混合分子动力学方法及纳维叶... 综述离散-连续混合多尺度模型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介绍混合多尺度模型的研究意义、建立方法及发展进程;重点评述混合直接蒙特卡洛方法及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方法在稀薄气体流动研究中的进展和混合分子动力学方法及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方法在纳微液体流动研究中的进展;简单介绍其他混合多尺度方法;总结混合多尺度模型的优缺点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连续耦合 原子-连续混合 混合多尺度模型 多尺度耦合 跨尺度关联
下载PDF
应用体外全仿生模型初步分析2种富硒产品中硒形态及生物可给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尚龙 刘恩岐 +2 位作者 刘辉 巫永华 秦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5-232,共8页
建立微波消解-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high resolution-continuum source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HR-CS GFAAS)法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胃、肠全仿生提取液中各形态硒的方法,研究胃、肠... 建立微波消解-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high resolution-continuum source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HR-CS GFAAS)法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胃、肠全仿生提取液中各形态硒的方法,研究胃、肠消化对富硒产品中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全仿生消化技术对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进行预处理,得到胃、肠全仿生提取液;通过0.45μm微孔滤膜实现可溶态和悬浮态的分离;选择D101大孔树脂分离可溶态中有机态和无机态;分别利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沉淀可溶态中蛋白和多糖,得到蛋白结合态和多糖结合态;分别以正辛醇和单层脂质体为细胞膜,模拟富硒产品中硒在人体胃、肠中的分配行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测定条件:分析谱线为196.026 7 nm,基体改进剂为1 g/L Pd(NO_3)_2和0.5 g/L Mg(NO_3)_2混合溶液,添加体积为5μL,灰化温度为1 100℃,原子化温度为2 200℃。在此条件下,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中硒含量分别为2.129μg/g和27.75μg/g,肠全仿生提取液中除悬浮态其他各形态硒的含量都高于胃全仿生提取液,在肠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正辛醇醇溶态硒和单层脂质体结合态硒的含量都高于各自水溶态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全仿生模型 富硒 形态分析 生物可给性 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铁基非晶合金局域结构与性能关联:基于微合金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耿遥祥 王英敏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58-1568,共11页
基于"团簇+连接原子"局域结构模型,从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出发,分析非晶合金的局域结构与非晶合金玻璃化转变、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模型结构中微合金化元素的占位及其对周围原子... 基于"团簇+连接原子"局域结构模型,从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出发,分析非晶合金的局域结构与非晶合金玻璃化转变、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模型结构中微合金化元素的占位及其对周围原子关联作用的影响,理解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机理。结果表明,团簇内部原子的关联作用对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而非晶合金的玻璃化转变、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主要受到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影响。并以Si合金化Fe-B二元非晶合金及前过渡元素(Zr、Hf、Nb或Ta)和稀土元素(Y、Ce、Pr、Nd、Sm、Gd或Dy)微合金化Fe-B-Si三元非晶合金对所提理论进行实验验证,两者吻合较好。该研究为理解非晶合金的局部结构-性能关联和微合金化元素作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非晶合金 “团簇+连接原子模型 结构-性能关联 微合金化机理 实验验证
原文传递
质子数Z分别位于Ru之上和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原子核三轴形变在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中的重要作用(英文)
5
作者 罗亦孝 J.H.Hamilton +23 位作者 J.O.Rasmussen A.V.Ramayya S.Frauendorf 王恩宏 J.K.Hwang 王建国 李红洁 杨韵颐 朱胜江 刘艳鑫 焦长峰 梁午阳 石跃 许甫荣 孙扬 刘少华 N.T.Brewer I.Y.Lee G.M.Ter-Akopian A.V.Daniel Yu.Oganessian M.A.Stoyer R.Donangelo 马文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共23页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中关于三轴形变的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进展。252Cf自发裂变瞬发γ射线γ-γ-γ三重符合、特别是新建立的γ-γ-γ-γ四重符合数据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在Ru,Pd,Cd和Nb丰中子同位素中显著扩展或首次观测到了一系列能带,为这个核区原子核形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验数据。联系此前报道的有关进展,使用PES,TRS,PSM,CCCSM和SCTAC理论模型计算拟合新的实验数据,在该核区沿同中素和同位素链,并随自旋和激发能变化各自由度,跟踪原子核形状渐进变化,获得了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显著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的认知。对于Ru及其上的Rh(Z=45),Pd(Z=46),Ag(Z=47)和Cd(Z=48)丰中子同位素的研究表明:Rh丰中子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8°,并在103–106Rh同位素链上鉴别出了手征对称破缺;在三轴形变核112Ru和114Pd(N=68)中发现了三轴原子核的摆动运动,该摆动运动也可能在114Ru(N=70)中存在;观察到了从具有最大三轴形变的110,112Ru中手征破缺到稍小三轴形变的112,114,116Pd中扰动的手征破缺的过渡;在较软的Ag核中观察到了丰富的谱学结构,在104,105Ag中鉴别出了可能的手征对称破缺,在较重的115,117Ag中提出了趋于三轴形变的γ软度;具有小形变的Cd核的能级结构被解释为准粒子耦合、准转动和软三轴形变;最近的库伦激发的研究提供了Z=50,N=82满壳附近122,124,126Cd核中出现核集体性的实验和理论证据;上述研究成果展现出从Ru中的最大三轴形变(γ=-30°,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67 Me V),经具有大三轴形变的Rh核(γ=-28°),到Pd核中的稍小、但稳定于中等自旋到高自旋区的三轴形变(γ~-41°,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32 Me V),再经Ag核中的γ软度,最后到具有很小形变、但仍出现集体性质、包括软三轴形变的Cd核的过渡。对于Pd核转动带交叉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其第一带交叉(νh11/2)2中子转动顺排的上行γ驱动,和第二带交叉(πg9/2)2质子转动顺排的下行γ驱动效应,成功地解释了114Pd中的三轴摆动运动,并给出了110-118Pd同位素链中理论早已预言、而比早期理论预言更为完整准确的形状渐进变迁和形状共存的图像。根据该核区的系统研究,发现最大三轴形变出现在112Ru,而在相邻的偶Z(Pd)同位素链,三轴形变极小的中心在114Pd,两者均为N=68。上述系统性研究沿相邻的Ru和Pd偶Z同位素链,在N=68同中素中鉴别出最大三轴形变,均比理论预言的108Ru和110Pd多4个中子。在Z值位于Ru(Z=44)之下的Zr(Z=40),Nb(Z=41),Mo(Z=42)and Tc(Z=43)丰中子同位素中,Y和Zr核具有很强的轴对称四极形变,而在较重的Zr同位素中出现了γ自由度;较重的Nb核(A=104~106)基态具有中等程度的软三轴形变和强四极形变,随着自旋和激发能的增加,过渡到接近于轴对称的强四极形变;而较轻的Nb核(A 103)基态均接近轴对称形状;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由球形到强四极形变的形状突变发生在100Nb(N=59),在100–106Nb同位素链中基态的软三轴形变随中子数增加而增加;在Nb核中还观察到关于软三轴形变的形状共存;Mo核具有大的三轴形变,观察到了γ振动和手征对称破缺;Tc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6°,并观察到了手征对称破缺。质子数Z从41到48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特别是Pd和Nb同位素,呈现出关于三轴形变的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数从41到48范围的丰中子核 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 长椭球到扁椭球形状变迁 三轴形变 三轴形变原子核摆动运动 原子核手征对称破缺 扰动手征态 γ振动能带 高自旋态 带交叉 γ驱动效应 准转动 Z=50和N=82闭壳附近集体性和软三轴形变的出现 能级纲图 原子核能级自旋/宇称/组态指定 位能面(PES) 投影壳模型(PSM) 总Routhian面(TRS) 推转和组态限制壳模型(CCCSM)和壳修正斜轴推转模型(SCTAC)理论计算 自发裂变瞬发γ谱学 γ射线三重和四重符合及角关联测量 -252 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