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林军章 冯云 +3 位作者 谭晓明 刘来燕 承磊 汪卫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
为了研究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形成的原油组分和伴生气特征,在亨盖特厌氧微生物操作平台上,利用厌氧降解菌群对胜利油田两种稀油进行模拟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稀油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具有稠化的趋势,伴随降解产生CH_4和少量CO_2,降解248 d... 为了研究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形成的原油组分和伴生气特征,在亨盖特厌氧微生物操作平台上,利用厌氧降解菌群对胜利油田两种稀油进行模拟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稀油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具有稠化的趋势,伴随降解产生CH_4和少量CO_2,降解248 d每克原油能够产3.0 mmol CH_4,补充矿物质营养后每克原油(滨76)产CH_4达到6.4 mmol。不同原油降解产生的气体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义141原油所产气体CH_4中13C同位素比值偏差(δ(13C))分布为-4.636%^-4.527%,CO_2的δ(13C)分布为0.424%~0.850%;而滨76原油降解所产气体CH_4的δ(13C)分布为-4.983%^-4.853%,CO_2的δ(13C)分布为0.254%~0.465%,碳同位素相对值差异性是由原油自身碳同位素组成差异性所导致。两种原油的饱和烃组分均被显著降解,最高由初始的72.77%下降到44.0%,但两种原油的胆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在降解前后无显著变化,表明原油仍处于轻度生物降解阶段。室内模拟研究揭示的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过程的油气特征可为生物成因的稠油及伴生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生物降解 厌氧降解 稠油形成 甲烷
下载PDF
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9
2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1 位作者 张大江 金之钧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9-454,共6页
生物降解作用是原油的一种重要的蚀变作用,对原油的物性和经济价值有着负面的影响。全球石油大多遭受过生物降解。生物降解作用对常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得以较好的描述,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量正构烷烃、三环萜烷、25 降藿烷生物降解的新... 生物降解作用是原油的一种重要的蚀变作用,对原油的物性和经济价值有着负面的影响。全球石油大多遭受过生物降解。生物降解作用对常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得以较好的描述,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量正构烷烃、三环萜烷、25 降藿烷生物降解的新进展。目前对生物降解作用的细节、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讨论了原油喜氧和厌氧降解机制,认为厌氧作用可能起主导作用,降解速率很慢。温度是控制生物降解作用的重要因素,储层温度大于80℃不会发生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原油多为混源油,介绍了研究生物降解原油的多期成藏方法。沥青质不易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生物标志物 喜氧降解 厌氧降解 地球化学
下载PDF
生物降解原油研究的新方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军 李术元 郭绍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沥青质包裹烃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产物中的生标对生物降解原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原油中的生标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利用这两种方法在沥青质中均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生标系列。与其它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简单方便,结果... 利用沥青质包裹烃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产物中的生标对生物降解原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原油中的生标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利用这两种方法在沥青质中均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生标系列。与其它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简单方便,结果较为可靠、准确,可能是生物降解原油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沥青质 包裹烃 钌离子催化氧化 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气成因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万春 李钜源 +2 位作者 唐洪三 崔军汉 康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7-432,共6页
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天然气中,既有遭受微生物降解后残余的组分,也可能有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后的产物。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孤岛油田天然气由腐泥型母质生成,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由于微生... 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天然气中,既有遭受微生物降解后残余的组分,也可能有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后的产物。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孤岛油田天然气由腐泥型母质生成,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由于微生物降解原油过程中产生的碳同位素组成偏轻、氢同位素组成偏重的次生生物成因甲烷的混入,使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组成变干,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呈反常的负相关分布。微生物对天然气中丙烷及正丁烷组分的降解,导致一些样品具有明显偏重的丙烷和正丁烷δ13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气 生物降解原油 碳同位素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研究——生标分布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2 位作者 张大江 金之钧 陈致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8-292,共5页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RICO)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主要包括一元酸、二元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伽马蜡烷酸、孕甾烷酸、甾烷酸等,键合在沥青质芳核结构中的生物标志物以特定碳...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RICO)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主要包括一元酸、二元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伽马蜡烷酸、孕甾烷酸、甾烷酸等,键合在沥青质芳核结构中的生物标志物以特定碳位与沥青质结合。草桥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中具有较高的伽马蜡烷酸/C30藿烷酸比值,具有完整的4-甲基、4,4-二甲基甾烷酸系列,表明原油为沙四段、沙三段的混源油;生标酸异构化参数低表明原油成熟度不高。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对于强烈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油对比、油-源对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沥青质 钌离子催化氧化 生物标志物 成熟度 油源对比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辽河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5
6
作者 熊永强 耿安松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生物降解原油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且在重油资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通过采用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技术(GC-IRMS)对取自辽河油田西部凹陷的重油以及它们沥青质组分的热解产物进行单体碳同位素测定,来研究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正构... 生物降解原油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且在重油资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通过采用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技术(GC-IRMS)对取自辽河油田西部凹陷的重油以及它们沥青质组分的热解产物进行单体碳同位素测定,来研究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及其对研究生物降解油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组分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可用于生物降解较严重的重油样品进行油/油对比,并且与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可用来讨论不同的母质来源以及是否存在后期混入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生物降解原油 沥青质热解 油矿床 碳同位素
下载PDF
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7
作者 段传丽 陈践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78-283,共6页
简要叙述了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指出微生物降解原油有喜氧/厌氧降解2种机制,实验室条件下一般进行喜氧生物降解,由于厌氧降解的速率很慢,因而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模拟地下厌氧生物降解;温度对生物降解有控制作用,4... 简要叙述了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指出微生物降解原油有喜氧/厌氧降解2种机制,实验室条件下一般进行喜氧生物降解,由于厌氧降解的速率很慢,因而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模拟地下厌氧生物降解;温度对生物降解有控制作用,40℃左右时实验室生物降解效果最佳;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对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个组分都产生影响,使饱和烃含量相对下降,芳烃、非烃、沥青质的含量相对上升,而沥青质不易被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喜氧生物降解 厌氧生物降解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济阳拗陷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高长海 张新征 +2 位作者 李豫源 王兴谋 张云银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年第2期47-54,共8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浅层稠油十分发育,储量巨大,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利用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方法,结合原油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系统阐述了济阳拗陷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济阳拗陷生物降解原油总体上遭受... 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浅层稠油十分发育,储量巨大,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利用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方法,结合原油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系统阐述了济阳拗陷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济阳拗陷生物降解原油总体上遭受了中等—严重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造成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非烃+沥青质含量高的特征;(2)多数原油正构烷烃损失严重,部分残留少量类异戊二烯烃;甾烷类化合物发生不同程度降解,重排甾烷、孕甾烷相对含量随降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萜烷类化合物以三环萜烷为主,三降藿烷Ts丰度普遍低于Tm,伽马蜡烷含量相对较高,部分萜烷中出现25-降藿烷系列;耐降解的芳烃类化合物也遭受了后期改造作用。基于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的成因关系、量化关系及分布关系,结论认为:由已知稠油油藏顺源寻找关联未知浅层气藏或由已知浅层气藏逆源寻找关联未知稠油油藏的联合勘探将是立体勘探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济阳拗陷 生物降解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浅层气藏 联合勘探
下载PDF
两株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鲁进 杨谦 +1 位作者 陈中祥 张向东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9-854,共6页
为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ZL13和产碱菌Alcaligenes sp.ZL21两株原油生物降解菌株的降油影响因素和最优降解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气质联用方法分析两株菌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 为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ZL13和产碱菌Alcaligenes sp.ZL21两株原油生物降解菌株的降油影响因素和最优降解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气质联用方法分析两株菌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影响两株菌降解的重要因素是原油浓度和温度;在最优降解条件下,菌株ZL13和ZL21的7d原油降解率分别为72.68%和73.10%;菌株ZL13和ZL21对原油大多数组分都有较高的降解能力,ZL21的降解效果要略优于ZL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生物降解 降解性能 正交试验 气质联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春华 包建平 《地质学刊》 CAS 2009年第4期359-365,共7页
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通过对渤中凹陷19个原油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了该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原油在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通过对渤中凹陷19个原油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了该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原油在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存在凝析油、正常油和生物降解原油。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蜡、饱和烃含量高,非烃、沥青质和芳烃含量低的特征,生物降解原油则反之。凝析油和生物降解原油中的重排补身烷丰度都大于8β(H)补-身烷的丰度,C24四环萜烷丰度低。渤中凹陷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为两类:一类具有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其同位素值介于-2.75%~-2.95%之间;另一类的碳同位素组成则较重,一般介于-2.40%~-2.7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原油 生物降解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生物降解作用对辽河盆地原油甾萜烷成熟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38-46,共9页
借助于色谱质谱(GCMS)仪,通过对一组取自辽河油田遭受不同生物降解改造的原油中甾萜烷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定量分析,发现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原油中的甾萜烷分子成熟度参数如Ts/Tm,C31升藿烷22S/(22S+22R)和C29甾烷20S/(20S+20R... 借助于色谱质谱(GCMS)仪,通过对一组取自辽河油田遭受不同生物降解改造的原油中甾萜烷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定量分析,发现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原油中的甾萜烷分子成熟度参数如Ts/Tm,C31升藿烷22S/(22S+22R)和C29甾烷20S/(20S+20R)比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遭受生物降解改造程度不同的原油而言,除了C31升藿烷22S/(22S+22R)比值几乎不受影响外,Ts/Tm比值呈现出随生物降解作用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C29甾烷20S/(20S+20R)比值在轻微-中等生物降解作用阶段几乎不受影响,而在严重生物降解作用阶段则会显著升高.导致这一变化的内在控制因素是不同立体构型的生物标志物在抗生物降解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抗生物降解能力弱的生物标志物的消耗速度快于抗生物降解能力强的生物标志物,如18α(H)-22,29,30-三降藿烷(Ts)基本不受影响,17α(H)-22,29,30-三降藿烷(Tm)的浓度则明显升高,在C29甾烷组成中异构体20R快于20S,结果致使相关比值随生物降解作用强度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异.因此,在利用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研究生物降解作用原油的成熟度时,应该关注原油所遭受的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程度和分子成熟度参数的类别及其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甾烷 三萜烷 成熟度 辽河油田
原文传递
生物降解作用对辽河原油芳烃组成与芳烃成熟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共9页
借助于定量GCMS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一组取自辽河油田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样品的芳烃馏分,结果表明随生物降解作用程度的加深,原油中各类芳烃系列的浓度和分子组成特征均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各类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而言,常规的烷基萘... 借助于定量GCMS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一组取自辽河油田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样品的芳烃馏分,结果表明随生物降解作用程度的加深,原油中各类芳烃系列的浓度和分子组成特征均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各类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而言,常规的烷基萘系列、烷基菲系列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的浓度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下降,而三芳甾烷系列的浓度则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升高,表明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芳烃化合物也很容易遭受降解破坏,但不同的芳烃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生物降解能力.芳烃分子地球化学参数二苯并噻吩与菲(DBTH/P)和甲基二苯并噻吩与甲基菲(MDBTH/MP)的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水体盐度的相对大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比值在生物降解过程中随降解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升高,这一现象说明对生物降解原油而言,它们已不具有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不能用以判断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性质.甲基菲指数、甲基菲比值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是常用的确定原油成熟度和缺乏镜质体的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的重要芳烃参数,但在生物降解原油中这些芳烃分子成熟度指标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加深而下降的趋势,从而表明对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原油而言这些参数已不能用来确定其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烷基菲 烷基二苯并噻吩 芳烃成熟度参数 芳烃浓度 辽河油田
原文传递
一株分离于植物根系油污土壤Bacillus spp.X-2菌的生理特征与修复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兰贵红 洪霞 +3 位作者 葛婷婷 张卫艳 安阳 张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9-144,共6页
从油污植物根系分离高效烃降解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并解析其主要的生理特征与原油的生物修复作用。从原油污染的植物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l株产表面活性剂高的菌株X-2,采用微生物生理分析其代谢特征,薄层层析、FTIR检测生物表面活性... 从油污植物根系分离高效烃降解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并解析其主要的生理特征与原油的生物修复作用。从原油污染的植物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l株产表面活性剂高的菌株X-2,采用微生物生理分析其代谢特征,薄层层析、FTIR检测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烃代谢试验与GC-MS解析其石油烃降解特征。结果表明:菌株X-2为杆状,其16SrRNA与BacilluscereusNC740相似性最高为99.7%,菌株能在15~45℃(最适温度为32℃),pH范围为4.5~10.0(最适为7.0),NaCl的耐受性为0~15g/L,葡萄糖、氯化铵为菌株生长较适应的碳源与氮源。薄层层析与傅立叶红外分析表明菌株X-2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甘油糖脂类物质,烃降解实验与GC-MS分析表明菌株X-2对石油烃有良好的降解能力,其主要降解分子量小于C23的直链烷烃,对甲苯与二甲苯等小分子的芳香烃也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原油生物降解 鉴定 生理特征
下载PDF
吐哈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稠油的成因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华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研究发现,本区三叠系原油均存在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构造低部位吐玉克地区降解程度相对较弱,而英...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研究发现,本区三叠系原油均存在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构造低部位吐玉克地区降解程度相对较弱,而英也尔地区较高。流体包裹体的特征表明,在胜金口地区,原油充注时为正常原油,而后发生抬升和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稠油。玉东1井包裹体显示出两次稠油和正常原油充注。在鲁8、鲁9、鲁11、鲁2、鲁10井包裹体中,由西向东,随着埋藏深度的变低,第一期和第二期原油的充注逐渐由正常原油变为完全稠油充注,表明原油在运移过程中逐渐被稠化,而且鲁10井可能是当时原油开始稠化和组分逸散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原油生物降解 流体包裹体 油气运移 稠油成因
下载PDF
吐哈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稠油的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华明 《吐哈油气》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该区三叠系原油均有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的存在,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其各个地区原油的降解程度也各不相同...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该区三叠系原油均有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的存在,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其各个地区原油的降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构造低部位吐玉克地区降解程度相对较弱。英也尔地区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较高。流体包裹体的特征表明,在胜金口地区,原油充注时为正常原油,而后发生抬升和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稠油。玉东1井包裹体显示出现两次原油充注,稠油和正常原油。在鲁8、鲁9、鲁11、鲁2、鲁10井包裹体中,由西向东,随着埋藏深度的变低,第一期和第二期原油的充注逐渐由正常原油变为完全稠油充注。这说明原油可能在运移过程中逐渐稠化。而且鲁10井可能属于当时原油开始稠化时的关键点和开始组分散失与逸散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原油生物降解 流体包裹体 油气运移 稠油成因
下载PDF
利用不同组分原油逐级驯化筛选高效石油烃降解混菌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瑾 季远玲 +7 位作者 燕纪星 王晓玲 陈宏坤 于文赫 杜显元 李慧敏 周龙涛 宋佳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6-413,共8页
利用不同组分原油逐级驯化的方法对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污染土样进行石油烃降解混菌的富集驯化,得到一组对稀油和稠油均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混菌M3。与采用单一原油驯化方法相比,混菌M3对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2.5%和22%。该混菌... 利用不同组分原油逐级驯化的方法对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污染土样进行石油烃降解混菌的富集驯化,得到一组对稀油和稠油均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混菌M3。与采用单一原油驯化方法相比,混菌M3对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2.5%和22%。该混菌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能够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69.8 mN·m^(-1)降至27.9 mN·m^(-1)。通过混菌M3的生长条件优化实验得出:在温度30℃、pH 7~8、盐度1%、氮源选择尿素的条件下,混菌M3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通过考察混菌M3在污染土壤中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发现:在修复期间,土壤脱氢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混菌M3可使饱和烃组分增加,并使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组分降低,对重质组分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混菌M3的加入改变了原油性质,促进了土壤中原油的降解,经过56 d修复,土壤中原油降解率达到5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及防治 生物降解原油 石油烃降解混菌的筛选 原油污染土壤 原油组分
原文传递
The effect of slight to minor biodegradation on C_6 to C_7 light hydrocarbons in crude oils: a case study from Dawanqi Oilfield in the Tarim Basin,NW China 被引量:7
17
作者 Lu Yang Chunming Zhang +3 位作者 Meijun Li Jing Zhao Xuening Qi Jinxiu D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03-214,共12页
Light hydrocarbons (LHs) are one of the main petroleum fractions in crude oils, and carry much infor- mation regarding the genetic origin and alteration of crude oils. But secondary alterations--especially biodegrad... Light hydrocarbons (LHs) are one of the main petroleum fractions in crude oils, and carry much infor- mation regarding the genetic origin and alteration of crude oils. But secondary alterations--especially biodegrada- tion--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 of LHs in crude oils. Because most of the LHs affected in oils underwent only slight biodegradation (rank 1 on the biodegradation scale), the variation of LH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more the refined features of biodegradation. Here, 23 crude oils from the Dawanqi Oilfield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eleven of which have been biodegraded to different extent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light to minor biodegradation on C6--C7 LHs.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biodegradation resulted in the prior depletion of straight-chained alkanes, followed by branched alkanes. In slight and minor biodegraded oils, such biodegradation scale could not sufficiently affect C6- C7 cycloalkanes. For branched C6--C7 alkanes, generally, monomethylalkanes are biodegraded earlier than dimethylalkanes and trimethylalkanes, which indicates that branched alkanes are more resistant to biodegrad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ubstituted methyl groups on parent rings. The degree of alkylat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biodegradation of C6-Cv LHs. There is a particular case: although 2,2,3-trimethylbutane has a rela- tive higher alkylation degree, 2,2-dimethylpentane is more resistant to biodegradation than 2,2,3-trimethylbutane. 2,2- Dimethylpentane is the most resistant to biodegradation in branched C6-C7 alkanes. Furthermore, the 2-methylpen- tane/3-methylpentane and 2-methylhexane/3-methylhexane ratios decreased steadily with increasing biodegradation, which implies that isomers of bilateral methyl groups are more prone to bacterial attack relative to mid-chain iso- mers. The position of the alkyls on the carbon skeleton is also one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ate of biodegradation. With increasing biodegradation, Mango's LH parameters K1 values decrease and K2 values increase, the values of n-heptane and isoheptane decrease, and the indices of methylcyclohexane and cyclohexane increase. LH parameters should be applied cautiously for the biodegraded oils. Because biodegraded samples belong to slight or minor biodegraded oils, the values of n-heptane and isoheptane from Dawanqi Oilfield can better reflect and determine the "Biodegraded" zone. When the heptane value is 0-21 and the isoheptane value is 0-2.6, the crude oil in Dawanqi Oilfield is defined as the "Biodegraded"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s - Light hydrocarbons BIODEGRADATION Dawanqi Oilfield Tarim Basin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functional microbial consortium for crude oil degradation
18
作者 Zhu Chongzhi Zhang Xiaodong +3 位作者 Sun Liwei Zhan Manjun Long Tao Yu Ran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21年第4期388-393,共6页
Crude oil-degrading microbial consortia were enriched from three oil-contaminated sites to achieve the efficient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especially its refractory residues.The gravimetric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 Crude oil-degrading microbial consortia were enriched from three oil-contaminated sites to achieve the efficient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especially its refractory residues.The gravimetric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the enriched consortia and changes in the fractions of the crude oil.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so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oil-reducing conditions and assess the dominant bacteria of the mixed flora.Results show that all three consortia exhibit reliable crude oil-biodegradation abilities and that their mixture results in biodegradation rate are as high as(48.0±3.5)%over 30 d of incubation.The consortium mixture can degrade 11.1%of the refractory resins,79.7%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and 45.7%of the aromatics in crude oil.Neutral pH,an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f 30℃,and low mineral salt concentrations(0.8%to 4.0%)are optimal for crude oil biodegradation.The dominant genera in the consortium mixture include Pseudomonas,Stenotrophomonas,Brucella,Serratia,Brevundimonas,and Achromobacter.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consortium remain stable during crude oil degradation.Therefore,microbial enrichment from multiple sources may be performed to construct a mixed consortium for crude oil pollution bioreme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BIODEGRADATION microbial consortium refractory residues
下载PDF
Evolu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Soil Polluted with Crude Oil Treated with a Natural Product
19
作者 Mariana Marinescu M. Dumitru A. Lacatusu Mihai Marinesc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5期78-82,共5页
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contaminated/polluted soil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efficient, economic, versatile and environmentally good treatment. This method is limit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activity i... 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contaminated/polluted soil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efficient, economic, versatile and environmentally good treatment. This method is limit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activity in degrading the spills hydrocarbons. Low solubility of the hydrocarbons involves low bioavailability to microorganism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crease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by treating the crude oil polluted soil with the natural biodegradable product and bacterial inoculum. Biodegradation was quantified by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analyses. The paper presents data obtained in biodegradation process of an artificial polluted soil with 5% and 10% crude oil, treated with a natural biodegradable product and bacterial inoculum during two years of experiment. Biodegradation process takes time to rehabilitate and reuse of the soil in agricultural sc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hydrocarbons polluted soil crude oil natural product.
下载PDF
稠油中饱和烃复杂混合物成分解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汇彤 张水昌 +5 位作者 翁娜 魏小芳 朱光有 于菡 毕丽娜 马文玲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69-1478,共10页
利用两根极性不同的毛细柱,在全二维气相色谱上分析辽河油田遭受严重生物降解形成的稠油饱和烃组分,可以将传统色谱分析时形成的"基线鼓包"即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nresolved Complex Mixtures)分开.根据饱和烃全二维气相色... 利用两根极性不同的毛细柱,在全二维气相色谱上分析辽河油田遭受严重生物降解形成的稠油饱和烃组分,可以将传统色谱分析时形成的"基线鼓包"即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nresolved Complex Mixtures)分开.根据饱和烃全二维气相色谱谱图的族分离特点和瓦片效应,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提供的质谱信息初步解析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成分.发现常规色谱分析时形成的所谓"基线鼓包"是由成千上万、含量相对较低的不同取代基的环状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在一维色谱上以分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二维色谱上以极性的差异或者环的多少排列.C24之前的第一组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主要由环己烷为基本单元的单环、双环和三环烷烃类化合物组成,信噪比在100以上的化合物数量约为饱和烃总数量的75%,质量分数是饱和烃总量的80%以上,是饱和烃的主要组成部分.C24之后出现的第二组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主要由四个环或者五个环为基本单元的化合物组成,信噪比在100以上的化合物数量约为饱和烃总数量的17%,质量分数是饱和烃总量的0.5%.对稠油中这些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的解析有助于对其成因机理的认识和高效开采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稠油 生物降解原油 饱和烃 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