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东油田有机碱与原油相互作用界面张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兰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4,115,共3页
为了深入认识碱与原油之间的作用规律,对酸值较高的孤东油田原油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取石油酸,切分原油组分,考察了碱的类型、pH值对不同原油组分模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碱和无机碱分别与孤东油田原油作用,界面张力变化... 为了深入认识碱与原油之间的作用规律,对酸值较高的孤东油田原油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取石油酸,切分原油组分,考察了碱的类型、pH值对不同原油组分模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碱和无机碱分别与孤东油田原油作用,界面张力变化规律不同,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无机碱溶液使孤东油田原油界面张力下降至最低值后不再变化,而有机碱溶液使原油的界面张力先降低后升高,界面张力最低值对应的有机碱质量分数为1.0%;有机碱与原油酸性组分作用生成活性物质,可降低界面张力,使动态界面张力曲线呈"V"形或"U"形;有机碱与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组分作用均可产生活性物质,初始界面张力最低,后逐渐升高;有机碱与原油中饱和分、芳香分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碱 无机碱 碳酸钠 原油相互作用 界面张力孤东油田
下载PDF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聚合物与原油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0-295,共6页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了三种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与在芯片上涂敷的大庆原油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油膜质量、厚度、密度的影响,提出了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物理吸附、全面覆盖、胶束沉...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了三种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与在芯片上涂敷的大庆原油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油膜质量、厚度、密度的影响,提出了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物理吸附、全面覆盖、胶束沉积、原油增溶、"裹挟"剥离五阶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盐水对芯片上原油油膜质量影响极小;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PAM1能显著增加原油薄膜质量和厚度,并降低油膜密度,其所形成的聚合物胶束的疏水内核能增溶和"裹挟"原油,PAM1浓度越大,与原油的相互作用越强烈。PAM2含有AMPS大侧基结构单元且亲水性较强,只能吸附在油膜表面。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PAM3分子结构中仅含亲水结构单元,与原油无明显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化干涉 聚合物-原油相互作用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驱油
下载PDF
微生物防蜡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延坡 周传迅 +2 位作者 刘晓军 吴莉玲 王立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力(71.0~76.1 mN/m)下降34.2%~49.3%.一口井的原油在60℃与菌液作用8天后,C25以上组分减少,轻组分增多,表明该菌为烃降解菌.在双河区3口井进行先导性试验,在安棚区8口井和下三门区6口井进行适应性试验,AD-4菌液和培养基从套管加入,确定加荆周期为30天,菌液初次加量为300~450 kg,逐次递减至维持量80~150 kg,井温较高时菌液加量较大.5口井生产数据表明加菌液后抽油泵负荷和电流减小,检泵周期延长.该清防蜡菌适用条件为:矿化度<1×104mg/L,含水30%~90%,油层温度<90℃.图1表3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清防蜡菌 菌种筛选 微生物/原油相互作用 清防蜡 油井 微生物采油 河南油田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微生物防蜡技术 被引量:5
4
作者 曹怀山 谭云贤 +1 位作者 王磊 韦良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胜利大芦湖油田原油含蜡多,凝点高,油井井筒结蜡严重。根据油藏特性从胜利采油院微生物中心菌种库筛选出两种芽孢杆菌、一种假单胞菌,均为兼性厌氧菌,将三种菌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三个混合菌组F18-C、F18-D、F18-F,可耐盐40g/L,生长pH4... 胜利大芦湖油田原油含蜡多,凝点高,油井井筒结蜡严重。根据油藏特性从胜利采油院微生物中心菌种库筛选出两种芽孢杆菌、一种假单胞菌,均为兼性厌氧菌,将三种菌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三个混合菌组F18-C、F18-D、F18-F,可耐盐40g/L,生长pH4~9,生长温度30~90℃,适应含蜡10%~20%或大于20%,含沥青质10%~20%的原油,代谢脂肪酸、醇、二氧化碳。3种菌在隔氧条件下于60~65℃与4口井产出的原油、地层水一起培养7天后,原油降黏率和降凝幅度随油井而异,一般降黏率高于20%,最高超过55%,降凝幅度一般不小于5℃;与两口井原油作用后,菌液表面张力降低38.3%~34.1%;与菌液作用后的一口井的原油,碳数≥20的烷烃质量分数由0.22降至0.178。建立了一套油井微生物防蜡工艺,每隔20天从套管加入混合菌液200kg。2004年9月在5口井,2005年3月在9口井进行微生物防蜡试验均获得成功,2008年于60口井,2009年于98口井推广应用。2008年统计,60口井的洗井周期平均由32天延长至149天。含蜡量低(<10%)而含胶质沥青质高(>25%)的3口井,微生物防蜡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结蜡 井筒 混合菌 微生物防蜡 处理工艺 微生物原油相互作用 胜利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