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非混相驱原油膨胀及沥青质沉淀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袁斌 汪洋 +1 位作者 白航航 陶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膨胀降黏是CO_(2)非混相驱增油的主要方式,但CO_(2)溶于原油后会引起原油组分变化产生沥青质沉淀,降低CO_(2)驱油效果。采用自主研制的高温高压纳米滤膜过滤容器,模拟了岩心薄片过滤作用下的CO_(2)驱油实验,并结合注CO_(2)原油膨胀实验... 膨胀降黏是CO_(2)非混相驱增油的主要方式,但CO_(2)溶于原油后会引起原油组分变化产生沥青质沉淀,降低CO_(2)驱油效果。采用自主研制的高温高压纳米滤膜过滤容器,模拟了岩心薄片过滤作用下的CO_(2)驱油实验,并结合注CO_(2)原油膨胀实验,研究了CO_(2)注入压力、储层温度和原油黏度对原油膨胀系数、沥青质稳定性和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注入压力增加能够增大原油膨胀系数,降低剩余油沥青质含量,有利于CO_(2)驱油;储层温度升高会降低原油膨胀系数,增加剩余油沥青质含量,不利于CO_(2)驱油,但最终驱油效果还需考虑温度对原油黏度的影响;原油黏度降低有利于增大原油膨胀系数,降低剩余油沥青质含量,提高驱油效率;3种因素对剩余油沥青质含量的最大增幅分别为519%、440%和229%,且剩余油沥青质含量均大于产出油沥青质含量,表明CO_(2)非混相驱会引发沥青质沉淀,而CO_(2)注入压力和储层温度是引发沥青质沉淀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为提高含沥青质油藏注CO_(2)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混相驱 CO_(2)驱 原油膨胀 沥青质沉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镇252特低渗油藏注天然气对原油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昌华 余光明 +1 位作者 雷欣慧 郑自刚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0年第9期112-114,共3页
天然气因其具有来源方便,不污染油层,产出气处理方便,容易混相,目前在国内外各个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以长庆油田镇252特低渗油藏为目标油藏,采用高温高压配样器和高温高压PVT等设备模拟地层条件,研究了注入天然气对目标... 天然气因其具有来源方便,不污染油层,产出气处理方便,容易混相,目前在国内外各个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以长庆油田镇252特低渗油藏为目标油藏,采用高温高压配样器和高温高压PVT等设备模拟地层条件,研究了注入天然气对目标原油性能的影响,从研究结果可知,在地层条件下,注入天然气后,随注入天然气比例的增大,原油体积系数逐渐增大,原油溶解气量数逐渐增大,粘度下降较为明显,闪蒸脱气原油密度逐渐增大,说明该油藏注天然气后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成果可为长庆油田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气驱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驱 原油膨胀 原油降粘 特低渗油藏
下载PDF
油藏本源反硝化功能菌的产气作用(N2O)及对原油物性的影响
3
作者 刘畅 包红旭 +5 位作者 崔庆峰 修建龙 赵峰 史荣久 韩斯琴 张颖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6-274,共9页
利用叠皿夹层培养法从新疆油田采出水中筛选到8株反硝化菌株T1、D1、D44、D46、D15、S1、S2、S6,经16S r DNA序列测定鉴定分析,这8株菌分别与施氏假单胞菌(T1、D1、D44)、恶臭假单胞菌(D46、D15)和铜绿假单胞菌(S1、S2、S6)相似,相似度... 利用叠皿夹层培养法从新疆油田采出水中筛选到8株反硝化菌株T1、D1、D44、D46、D15、S1、S2、S6,经16S r DNA序列测定鉴定分析,这8株菌分别与施氏假单胞菌(T1、D1、D44)、恶臭假单胞菌(D46、D15)和铜绿假单胞菌(S1、S2、S6)相似,相似度均达到100%。通过室内批次培养试验,评价了这8株菌利用不同碳源的反硝化产气作用(N2O)及对原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蔗糖为碳源时,产气量最大,以甘油为碳源时,产N2O气浓度最高;菌株反硝化代谢过程导致原油体积膨胀和粘度降低,膨胀率与N2O气体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3,但与产气体积无相关性;铜绿假单胞菌株S1、S2、S6在以甘油为唯一碳源时产生少量表面活性剂(530~730 mg·L^-1),可降低表面张力并具有乳化原油的作用,但其产气量较少,对原油的膨胀与降粘作用低于其他反硝化菌株。研究提示,在筛选采油功能菌时,菌株反硝化产N2O气体的能力应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反硝化菌 氧化亚氮 原油膨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