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艳霞
钟宁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4-279,共6页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流体包裹体捕获的温度从100—135℃至140~180℃至185~220℃逐渐增高,同时由低温包裹体低含量的甲烷逐渐演变成高温包裹体高含量的甲烷,现今气藏的形成演变是古油藏经历了油气的生成、聚集、破坏乃至受热裂解为气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期次
气
态烃包裹体
固体包裹体
原油裂解型气藏
石炭系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圈闭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
10
2
作者
杜春国
邹华耀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3,共7页
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的含油性和现今气藏的含气性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沉积微相对古油藏的含油性起主要控制作用,金珠坪等圈闭孔隙度小于或接近于古油藏储层的物性下限(3.5%)...
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的含油性和现今气藏的含气性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沉积微相对古油藏的含油性起主要控制作用,金珠坪等圈闭孔隙度小于或接近于古油藏储层的物性下限(3.5%),这是造成这些圈闭不含油或含油性很差的主要原因。含沥青的鲕滩气藏的现今圈闭充满度受古油藏的含油丰度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反应程度的共同控制,并且TSR产物对储层的溶蚀-扩容效应及H2S等气体的消耗作用是造成飞仙关组大多数气藏圈闭充满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气藏内部流体的再次调整和气、水的重新分布,这是造成飞仙关组有些原油裂解型气藏储层内部原来含油性好的部位而现今的含气性不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圈闭
含油
气
性
主控因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构造运动
原油裂解型气藏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艳霞
钟宁宁
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4-279,共6页
文摘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流体包裹体捕获的温度从100—135℃至140~180℃至185~220℃逐渐增高,同时由低温包裹体低含量的甲烷逐渐演变成高温包裹体高含量的甲烷,现今气藏的形成演变是古油藏经历了油气的生成、聚集、破坏乃至受热裂解为气藏的过程。
关键词
充注期次
气
态烃包裹体
固体包裹体
原油裂解型气藏
石炭系
四川盆地东部
Keywords
charging episode
gaseous hydrocarbon inclusions
solid inclusion
oil cracking gas reservoir
Carboniferous
eastern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圈闭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
10
2
作者
杜春国
邹华耀
机构
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3,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5CB422105)资助
文摘
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的含油性和现今气藏的含气性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沉积微相对古油藏的含油性起主要控制作用,金珠坪等圈闭孔隙度小于或接近于古油藏储层的物性下限(3.5%),这是造成这些圈闭不含油或含油性很差的主要原因。含沥青的鲕滩气藏的现今圈闭充满度受古油藏的含油丰度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反应程度的共同控制,并且TSR产物对储层的溶蚀-扩容效应及H2S等气体的消耗作用是造成飞仙关组大多数气藏圈闭充满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气藏内部流体的再次调整和气、水的重新分布,这是造成飞仙关组有些原油裂解型气藏储层内部原来含油性好的部位而现今的含气性不好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圈闭
含油
气
性
主控因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构造运动
原油裂解型气藏
川东北地区
Keywords
Feixianguan Formation
trap
hydrocarbon-bearing property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ectonic movement
oil-cracking gas pools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TE11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李艳霞
钟宁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圈闭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
杜春国
邹华耀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