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中咔唑类参数运移示踪效应的驱替模拟实验
1
作者 赵守钰 徐耀辉 +4 位作者 严刚 韩欣 刘保磊 钟鸣 李姗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11,共10页
油气运移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受原油黏度、复杂化学组成及潜在的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原油运移方向与路径的确定难度较大。分子地球化学参数是研究油气运移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际成藏过程中的这些参数受其形成、相对组成以及... 油气运移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受原油黏度、复杂化学组成及潜在的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原油运移方向与路径的确定难度较大。分子地球化学参数是研究油气运移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际成藏过程中的这些参数受其形成、相对组成以及演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实现单一因素控制下的分子参数效应,采用室内驱替模拟实验的方法,在填砂管上进行油驱水实验,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分离与富集不同运移距离吸附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考察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示踪规律。结果表明,咔唑类参数1-/4-MCA、1,8-/1,7-DMCA、1,8-/2,4-DMCA、1,8-/2,5-DMCA、1,8-/2,7-DMCA比值均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特别是全屏蔽型与全裸露型异构体比值1,8-/2,4-DMCA和1,8-/2,5-DMCA的增长幅度可达63.97%和35.50%,这些参数具备作为良好的运移示踪参数的潜质;而参数苯并[a]/[c]咔唑所表现出的运移示踪规律与前人部分实际油藏运移研究不符,可能是苯并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受其本身构型和其他地质条件的影响,建议该参数在应用到油气运移示踪研究时须谨慎使用。实验结果可为原油运移示踪参数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但在实际地质应用时仍需结合分子动力学等手段对相关参数进行验证与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类化合物 驱替模拟 地质色层分馏效应 原油运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
2
作者 李平平 魏广鲁 +3 位作者 徐祖新 李毕松 彭雨晴 邹华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7-288,共12页
元坝气田的长兴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研究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对于分析从古油藏到现今气藏的演化过程以及揭示现今气-水界面的分布特征,从而指导元坝气田及邻区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 元坝气田的长兴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研究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对于分析从古油藏到现今气藏的演化过程以及揭示现今气-水界面的分布特征,从而指导元坝气田及邻区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了古原油的充注时间,恢复了原油充注期的储层顶面构造形态,并以此为基础模拟了古原油的运移路径;然后利用储层沥青的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分子标志物示踪了古原油的运移方向;最后分析了古原油的聚集特征与油气藏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长兴组储层发育较多的沥青包裹体,与之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130℃,结合地层埋藏史和温度演化史确定的古原油充注的时间为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2)古原油充注期的长兴组顶面形态继承了长兴组沉积期的顶面形态,台地边缘的礁滩处于相对高部位,而礁后滩处于相对低部位;(3)数值模拟显示古原油从台地边缘斜坡向台地边缘的礁滩圈闭侧向运移,储层沥青的烷基二苯并噻吩比值也沿着运移方向逐渐降低,表明古原油具有侧向运移特点;(4)位于相对高部位的台地边缘礁滩圈闭的古原油充满度高,而位于相对低部位的礁后滩圈闭的古原油充满度低。综合来看,元坝气田的古原油具有近源充注、在相对高部位的台地边缘礁滩圈闭聚集的特征;对经历高热演化的古油藏而言,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在古原油的运移方向示踪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二苯并噻吩 固体沥青 原油运移方向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原油油源特征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扬明 翁焕新 +2 位作者 苏爱国 张大江 邹华耀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在系统剖析尕斯库勒油田浅层(N1-N1 2)和深层(E1 3)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划分原油类型基础上,用中性氮化合物作为原油运移的示踪性指标,追溯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路径;并利用含油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地层沉降热演化史,确定原油... 在系统剖析尕斯库勒油田浅层(N1-N1 2)和深层(E1 3)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划分原油类型基础上,用中性氮化合物作为原油运移的示踪性指标,追溯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路径;并利用含油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地层沉降热演化史,确定原油成藏期.研究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浅层与深层油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分别来自不同的油源;在浅层和深层油藏内部原油也并非来自单一油源.运移参数显示,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来自茫崖凹陷,沿油砂山大逆断层从构造东侧注入油藏.深层油藏有两个原油注入点,一是来自茫崖凹陷的原油从东北方向沿油藏北端的Ⅺ号断层注入,由北往南运移;二是从构造西侧的Ⅲ号断层注入.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在约9Ma前开始注入成藏,延续至今;深层油藏原油成藏期较早,为前29.5~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油源 中性氮化合物 原油运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原油分布与运聚特征研究
4
作者 李洪波 张敏 陈小慧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3期44-46,共3页
在系统分析原油的饱和烃分子组成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原油运移的分子组成分馏机理,以秦家屯、七棵树与北部斜坡带典型地区为代表,探讨了梨树断陷原油纵向与平面上的原油分布与运聚特征。研究表明,在梨树断陷纵向上,来源于营城组烃源岩的... 在系统分析原油的饱和烃分子组成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原油运移的分子组成分馏机理,以秦家屯、七棵树与北部斜坡带典型地区为代表,探讨了梨树断陷原油纵向与平面上的原油分布与运聚特征。研究表明,在梨树断陷纵向上,来源于营城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运移聚集在泉头组和登娄库组等相对较浅的地层中,来源于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原油则主要运移聚集在沙河子组等相对较深的储层中,而同时接受上述2套烃源岩供烃的混源油则主要运移聚集在登娄库组和营城组等中间储层层段里;在梨树断陷平面上,其原油总体呈现由洼陷带沿SW-NE向斜坡区构造高部位运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梨树断陷 原油运移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利用含氮化合物研究卞闵杨地区油气运移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旗 包建平 朱翠山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1-25,4,共5页
通过对卞闵杨地区各个油田不同层位原油样品含氮化合物质量分数以及各异构体参数比值的相对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探讨了卞闵杨地区原油的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墩塘油田南部戴南组"阜四型"原油来自于龙岗次凹阜宁组四段... 通过对卞闵杨地区各个油田不同层位原油样品含氮化合物质量分数以及各异构体参数比值的相对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探讨了卞闵杨地区原油的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墩塘油田南部戴南组"阜四型"原油来自于龙岗次凹阜宁组四段烃源岩;墩塘北部阜宁组二段,杨家坝阜宁组一、二段,卞东阜宁组三段储集层原油均来自于龙岗次凹;而卞东油田阜宁组二段,闵桥油田阜宁组二、三段则均来源于氾水次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闵杨地区 含氮化合物 原油运移 龙岗次凹 氾水次凹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沙四段原油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徐伟 宋国奇 王建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3,112-113,共4页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丁家屋子与八面河构造带之间的鞍部,新发现了王146区块沙四段油气藏。该油气藏埋深为1462.9~1748.5m,但原油物性表现为高密度、高粘度和低凝固点的特征,为典型的深层稠油油藏,对其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仍不清楚,缺乏对...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丁家屋子与八面河构造带之间的鞍部,新发现了王146区块沙四段油气藏。该油气藏埋深为1462.9~1748.5m,但原油物性表现为高密度、高粘度和低凝固点的特征,为典型的深层稠油油藏,对其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仍不清楚,缺乏对深层稠油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基于单井原油物性资料及其标志性化合物特征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于沙四段烃源岩,油气自生油洼陷向外运移过程中即开始发生降解作用;依据原油降解程度的差异,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存在2条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一条主要沿丁家屋子构造带走向运移,另一条主要沿八面河构造带走向运移。其中油气沿丁家屋子构造带走向运移过程中的降解作用最为强烈,从而导致王146区块深层稠油油气藏的形成,因此沿着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区域仍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原油物性 沙四段 丁家屋子构造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源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姜林 吴孔友 曲江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5-27,30,共4页
在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地化特征的研究和大量地化参数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δ13C,Pr/Ph和(Pr+nC17)/(Ph+nC18)以及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等参数对原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原油运移分析及其他地质特征的... 在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地化特征的研究和大量地化参数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δ13C,Pr/Ph和(Pr+nC17)/(Ph+nC18)以及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等参数对原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原油运移分析及其他地质特征的研究,最终确定了莫索湾地区的油源:盆参2、芳2井区油源主要为昌吉凹陷二叠系;盆5、盆6井区油源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两井区交汇地带的盆4井和莫5井一带原油是混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二叠系 准噶尔盆地 原油运移 交汇 Δ^13C 地化特征 凹陷 饱和烃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中性含氮化合物的演化及地化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青春 朱扬明 +1 位作者 贺萍 危宇宁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2年第4期15-19,共5页
通过对生油岩样品中的中性氮系列化合物含量和组成变化的系统研究 ,指出了含氮化合物的热演化规律和形成机制 ,含氮化合物是沉积有机质成岩演化的产物 ,其含量和组成明显受控于有机质成熟度 ;认为 1- / 4-甲基咔唑、苯并 [a]咔唑 /苯并 ... 通过对生油岩样品中的中性氮系列化合物含量和组成变化的系统研究 ,指出了含氮化合物的热演化规律和形成机制 ,含氮化合物是沉积有机质成岩演化的产物 ,其含量和组成明显受控于有机质成熟度 ;认为 1- / 4-甲基咔唑、苯并 [a]咔唑 /苯并 [c]咔唑等比值可作为成熟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热演化 生油岩 成熟度 原油运移 有机质 形成机制
下载PDF
Reservoir geochemistry of the Tazhong Oilfield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Part II.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mixing of crude oils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敏 黄光辉 胡国艺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2期157-162,共6页
Measurements of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crude oils from different reservoir strata (Ordovician, Silurian and Carboniferous) in the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Measurements of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crude oils from different reservoir strata (Ordovician, Silurian and Carboniferous) in the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Xinjiang, China, showed that even though there are quite a number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al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eutral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crude oils, the distributional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whose source conditions are approximate to one another are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migration and fractionation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oil reservoirs. In addition, crude oils in the Tazhong region show obvious migration-fractionation effect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Carboniferous crude oil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migration parameters and low compound concentrations, just in contrast to Ordovician crude oils. This indicates that crude oils from shallow-level oil reservoirs were derived from those of deep-level oil reservoirs via faults, unconformable contact or carrier beds. Crude oils from the Tazhong region show some migration-fractionation effects in the lateral direction, but mixing of crude 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oil reservoirs made it more complicated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rude oil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油田 储层地球化学 原油运移 原油积聚 混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