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5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ZF的克隆及其对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增殖作用
1
作者 张鹏 王明秀 +4 位作者 敬科民 李雨谦 田园 钟金城 蔡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0-402,共13页
【目的】犏牛作为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产物,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但其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应用却受限于犏牛雄性不育。通过克隆犏牛PLZF,明确其在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和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并进一步揭示过表达该基因对犏牛未分化精... 【目的】犏牛作为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产物,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但其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应用却受限于犏牛雄性不育。通过克隆犏牛PLZF,明确其在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和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并进一步揭示过表达该基因对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活性的影响。为阐明犏牛生精停滞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24月龄公麦洼牦牛和F1代公犏牛为实验动物,通过RT-PCR法克隆得到了犏牛PLZF的CDS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T-qPCR法分析PLZF在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PLZF的表达载体,并利用RT-qPCR检测了PLZF过表达效率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通过PDT、CCK-8、EdU和免疫荧光检测了过表达PLZF对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克隆获得了犏牛PLZF的CDS区,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不包含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序列,其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犏牛PLZF与黄牛PLZF的亲缘关系更近。三级结构预测发现,虽然犏牛、牦牛和黄牛的PLZF蛋白三级结构高度相似,但牦牛PLZF蛋白在531—540位氨基酸处与犏牛和黄牛有较大差异。RT-qPCR发现,PLZF在犏牛睾丸组织和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牦牛(P<0.05),而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过表达PLZF后,该基因的表达上调了13.8倍(P<0.01),且能显著增加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表明PLZF表达下调影响了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此外,过表达PLZF后,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与增殖相关的基因(Etv5、Bcl6b、Pcna和c-fos)全部显著上调(P<0.05),与分化相关的基因(Stra8、Kit、Dmrt1和Sohlh2)全部显著下调(P<0.05),表明PLZF通过上调增殖相关基因、下调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结论】PLZF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表达异常降低了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导致其数量减少,影响了犏牛的精子发生。本试验为进一步阐明犏牛生精停滞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解决犏牛雄性不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犏牛 PLZF 未分化精原细胞 增殖
下载PDF
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LMR动态变化及其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2
作者 邢天俊 王玮 +1 位作者 刘洪宇 杨芳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8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动态变化及其与放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0例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动态变化及其与放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0例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近期疗效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16)和无效组(n=54)。记录并整理患者基线资料、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及LMR值,分析肿瘤标志物、LMR与放疗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40 mm、睾丸血管浸润是影响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放疗近期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有效组放疗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低于放疗前,LMR值高于放疗前(P<0.05);无效组放疗前、后血清LDH水平高于有效组,LMR值低于有效组(P<0.05)。两组放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比较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后血清LDH水平与肿瘤直径、睾丸血管浸润均呈正相关(r>0,P<0.05);放疗前、后LMR值与肿瘤直径、睾丸血管浸润均呈负相关(r<0,P<0.05)。放疗前血清LDH水平、LMR值及联合预测放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均>0.7,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术后血清LDH水平、LMR值与放疗近期疗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精原细胞 螺旋断层放疗 肿瘤标志物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近期疗效
下载PDF
三氯异氰尿酸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铁死亡抑制精原细胞增殖
3
作者 蒋莉 韩雪 +2 位作者 吴德生 黄海燕 刘建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6-435,共10页
目的探索三氯异氰尿酸(TCCA)对小鼠睾丸精原细胞GC-1氧化应激和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以TCCA 0(细胞对照),97,194和387μmol·L^(-1)处理GC-1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形态和凋亡率;流式法检... 目的探索三氯异氰尿酸(TCCA)对小鼠睾丸精原细胞GC-1氧化应激和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以TCCA 0(细胞对照),97,194和387μmol·L^(-1)处理GC-1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形态和凋亡率;流式法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Fas、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铁死亡相关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和DNA甲基转移酶3L(DNMT3L)mRNA表达水平;Griess法测定GC-1细胞一氧化氮(NO)含量,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GC-1细胞活性氧(ROS)水平,DNTB比色法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WST-8法测定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CCA 194和387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出现细胞核固缩及核碎裂,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细胞被阻滞在G2/M期(P<0.05);TCCA 387μmol·L^(-1)组细胞NO和MDA含量增加(P<0.01),ROS水平升高(P<0.01),GSH和NADPH含量降低(P<0.01),SOD2,GPX4,Nrf2,SLC7A11和DHODH mRNA表达减少(P<0.05,P<0.01);Bax,Fas,DNMT3L和DNMT3A mRNA表达增加(P<0.05,P<0.01)。结论TCCA可降低GC-1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破坏抗氧化系统、增强氧化应激、诱导铁死亡及干扰GC-1细胞甲基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异氰尿酸 原细胞 氧化应激 DNA甲基化 铁死亡
下载PDF
CdCl_(2)与尼古丁对精原细胞联合作用方式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韩雪 蒋莉 +3 位作者 张远 吴德生 黄海燕 刘建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8,共9页
目的探讨CdCl_(2)与尼古丁联合作用对小鼠精原GC-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方式。方法设置CdCl_(2)组、尼古丁组以及联合作用组24 h(简称联用组)3组,采用CCK-8法检测对GC-1细胞增殖的抑制,流式细胞术检测对GC-1细胞周期和凋亡... 目的探讨CdCl_(2)与尼古丁联合作用对小鼠精原GC-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方式。方法设置CdCl_(2)组、尼古丁组以及联合作用组24 h(简称联用组)3组,采用CCK-8法检测对GC-1细胞增殖的抑制,流式细胞术检测对GC-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随着浓度的升高,CdCl_(2)、尼古丁对G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CdCl_(2)、尼古丁对GC-1细胞的24 h IC_(50)分别为5.409和2814μmol/L。CdCl_(2)和尼古丁联用,在尼古丁浓度为0.175、0.350、0.700、和1.400 mmol/L时,其对GC-1细胞的IC_(50)分别为4.422、4.532、3.309和2.532μmol/L,呈明显的递减过程,均低于CdCl_(2)单独作用组,CdCl_(2)和尼古丁联合作用时具有协同作用。细胞周期结果显示,CdCl_(2)浓度为2.5μmol/L时联用组G_(2)/M期细胞占比上升(P<0.01),与CdCl_(2)组、尼古丁组比较,联用组增强将细胞阻滞在G_(2)/M期的效应,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且CdCl_(2)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更强。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CdCl_(2)组、尼古丁组比较,联用组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P<0.0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且CdCl_(2)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更强。结论CdCl_(2)和尼古丁联合时具有协同作用,对小鼠精原细胞毒性作用增强,细胞周期发生阻滞,促进凋亡,且CdCl_(2)对协同作用的影响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CdCl_(2) 联合作用 雄性 原细胞
下载PDF
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金光俊 刘蕾 王永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8-1733,共6页
目的:分析1例腹股沟精原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类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表现和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3岁,因偶... 目的:分析1例腹股沟精原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类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表现和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3岁,因偶然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入院,专科查体肿块、边界尚清,表面欠光整,可触及结节和局部波动感,活动欠佳,无表皮溃疡,肤温略高,双侧睾丸形态和大小正常且无压痛。辅助检查,甲胎蛋白(AFP)2.3 mg·L^(-1)、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1 IU·L^(-1)、乳酸脱氢酶(LDH)254.31 IU·L^(-1),肝功、肾功、血常规和凝血常规均正常,胸部CT、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胆脾胰彩超和后腹膜彩超均未见异常。肿瘤科术前穿刺病理结果提示精原细胞瘤,经临床综合分析后决定行腹股沟肿物切除术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与术前病理结果一致,均为精原细胞瘤且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1、3、6和8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不适,能从事轻度体力活动,且病情稳定,无进展表现,目前已于肿瘤科行3次放化疗。结论:原发性腹股沟精原细胞瘤治愈率高,恶性度普遍较低,对放疗和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肿物 发性精原细胞 甲胎蛋白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一种在体标记小鼠精原细胞新生蛋白合成的方法
6
作者 邹乾兴 梁媛媛 +3 位作者 沈开元 黄萍 罗平 曲晓力 《实验动物科学》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 哺乳动物精子发生是一种由一系列生精细胞组成的连续细胞增殖和分化并最终产生精子的过程。然而,生精细胞的蛋白稳态分析仍缺乏有效手段。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在体标记并检测生精细胞新生蛋白合成的方法。方法 利用氨基酰tRNAs... 目的 哺乳动物精子发生是一种由一系列生精细胞组成的连续细胞增殖和分化并最终产生精子的过程。然而,生精细胞的蛋白稳态分析仍缺乏有效手段。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在体标记并检测生精细胞新生蛋白合成的方法。方法 利用氨基酰tRNAs结构类似物——嘌呤霉素(Puromycin,Puro)以65 mg/kg小鼠体质量的剂量腹腔注射小鼠,1.5 h后,处死小鼠,分离两侧睾丸,其中一侧睾丸用于总蛋白提取,另一侧睾丸用于石蜡切片制备,随后利用Puro特异性抗体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样品中Puro的含量及定位。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uro能够标记总体新生蛋白合成情况;免疫荧光共定位显示Puro在小鼠睾丸中特异性标记的是精原细胞。结论 Puro能够用于小鼠精原细胞新生蛋白质的在体标记,并可通过相应免疫学技术定量分析新生蛋白合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霉素 精子发生 原细胞 新生蛋白合成
下载PDF
睾丸精原细胞瘤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1例
7
作者 张珊 徐欣 +1 位作者 张海滨 郭钰珍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7期559-560,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社会性别女,71岁,因“腹胀3月,加重1月”于2022年6月15日就诊于我院。右侧腹股沟区肿物50+年,站立、活动及咳嗽时出现,平卧或手压时可回纳、消失。患者无月经来潮,未生育,再婚,可正常性生活。患者父母表型均正常,共生育4... 1临床资料患者,社会性别女,71岁,因“腹胀3月,加重1月”于2022年6月15日就诊于我院。右侧腹股沟区肿物50+年,站立、活动及咳嗽时出现,平卧或手压时可回纳、消失。患者无月经来潮,未生育,再婚,可正常性生活。患者父母表型均正常,共生育4子3女,患者妹妹表现为原发性闭经和不孕症,其余均生长发育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原细胞 卵巢肿瘤
下载PDF
性发育异常合并恶性精原细胞瘤1例
8
作者 郭艳雪 刘俊宝 +1 位作者 郭亚花 付亚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6期750-753,共4页
性发育异常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患者在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水平及内外生殖器等方面表现异常。其分子遗传学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疗过程需要依靠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判断。目前,随着基因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其诊... 性发育异常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患者在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水平及内外生殖器等方面表现异常。其分子遗传学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疗过程需要依靠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判断。目前,随着基因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其诊断方式逐渐由传统手段向染色体与基因层面发展。并且,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也为相关患者实现生育愿望带来更多机会。同时,由于存在性腺位置异常、细胞异常分化等高危因素,该类患者性腺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较正常性腺组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生殖器 原细胞 多学科团队 性发育异常 性激素水平 先天性畸形 辅助生殖技术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无精子症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杨宇卓 狐斌斌 +1 位作者 崔帆 单学敏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无精子症患者的诊疗思路。方法通过分析2024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诊治的1例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无精子症患者的诊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诊疗策略。结果该...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无精子症患者的诊疗思路。方法通过分析2024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诊治的1例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无精子症患者的诊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诊疗策略。结果该例患者通过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获得精子。结论对于放化疗后无精子症患者,应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合理解决生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精子症 放疗 化疗 纵隔精原细胞 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建立非精原细胞瘤预后模型列线图
10
作者 杨啸宇 奉友刚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4年第3期155-160,共6页
目的 探讨影响非精原细胞肿瘤患者疾病特异生存率(DSS)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其1年、3年、5年的DSS。方法 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获取2010年至2018年的非精原细胞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7∶3比例随机... 目的 探讨影响非精原细胞肿瘤患者疾病特异生存率(DSS)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其1年、3年、5年的DSS。方法 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获取2010年至2018年的非精原细胞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7∶3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列线图得分风险分层生存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纳入3 747例非精原细胞瘤患者,其中训练集2 622例,验证集1 125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确诊年龄35~44岁、大于44岁、未婚、肿瘤最大直径>7 cm、未手术、肿瘤、淋巴结和转移(TNM)分期Ⅲ期是影响DS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未放疗是影响DSS的独立预后保护因素。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65(训练集)和0.880(验证集),训练集及验证集1年、3年、5年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8。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生存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研究识别了影响非精原细胞肿瘤患者DSS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建立了准确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精原细胞 预后 SEER数据库 列线图
下载PDF
以糖尿病及尿崩症首诊的颅内精原细胞瘤1例
11
作者 刘冬梅 董凤芹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7期48-50,共3页
精原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系的恶性肿瘤,颅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临床罕见,好发于松果体、基底节区、鞍区等部位,发病隐匿,常见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尿崩症和垂体功能减退等[1],可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 精原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系的恶性肿瘤,颅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临床罕见,好发于松果体、基底节区、鞍区等部位,发病隐匿,常见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尿崩症和垂体功能减退等[1],可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现报道以糖尿病及尿崩症为首发表现原发于松果体的精原细胞瘤患者1例,通过临床资料分析,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细胞 松果体 糖尿病 尿崩症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腹内型隐睾继发精原细胞瘤的MSCT诊断
12
作者 柯君丽 陈卫东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5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腹内型隐睾继发精原细胞瘤的MSCT特征。方法分析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内型隐睾继发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密度、强化方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示、腹内有无... 目的探讨腹内型隐睾继发精原细胞瘤的MSCT特征。方法分析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内型隐睾继发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密度、强化方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示、腹内有无肿大淋巴结、同侧精索是否存在。结果2例发生于右中下腹,呈单发肿块,其中囊实性1例,实性1例,发生于盆腔呈实性肿块伴腹内淋巴结转移1例。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呈不均匀轻中度渐进性强化,并见分隔样强化;转移淋巴结呈轻度均匀强化,可见血管“漂浮征”。肿块均由腹主动脉发出的小分支供血,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或同侧肾静脉。同侧精索未见2例,存在1例。结论腹内肿块伴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实性成分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分隔样强化、同侧精索未见,结合隐睾病史、血清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史,有助于腹内型隐睾继发精原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精原细胞 腹内型 MSCT
下载PDF
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在睾丸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3
作者 秦玉强 卢保德 +2 位作者 宋日练 简定西 韦高猛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00-203,209,共5页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Beta 2-Microglobulin,β2-MG)、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albumin toalkaline phosphatase ratio,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Beta 2-Microglobulin,β2-MG)、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albumin toalkaline phosphatase ratio,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确诊的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31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β2-MG、AAPR的表达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β2-MG、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β2-MG在病例组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APR在病例组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β2-MG、AAPR表达水平与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的年龄、BMI、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M分期、隐睾病史及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ROC曲线显示β2-MG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9,敏感度为82.05%,特异度为61.29%;AAPR的AUC为0.788,敏感度为89.74%,特异度为64.52%;β2-MG联合AAPR的AUC为0.824,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67.74%。结论β2-MG在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明显升高,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β2-MG、AAPR对睾丸精原细胞瘤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2微球蛋白 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 睾丸精原细胞
下载PDF
以垂体柄增粗为特征的精原细胞瘤1例
14
作者 彭冰 王兴田 +6 位作者 邓玉环 练渝 郑焱玲 匡剑韧 钱锦钰 梁洁 张艳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3-869,共7页
颅内精原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生殖细胞系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脑部的松果体或垂体等部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于2020年6月收治1例颅内精原细胞瘤伴脊柱转移的2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视力下降,头颅增强... 颅内精原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生殖细胞系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脑部的松果体或垂体等部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于2020年6月收治1例颅内精原细胞瘤伴脊柱转移的2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视力下降,头颅增强MRI提示垂体柄增粗。在多学科综合会诊后接受经鼻蝶鞍区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精原细胞瘤,术后规律放射治疗。1年后患者的肿瘤复发并转移,再次行胸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继续化学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和视力障碍得到改善,但持续全垂体功能减退,需长期激素替代。颅内精原细胞瘤的早期诊断颇具挑战性,且易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高度敏感,早期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精原细胞 手术 免疫组织化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继发C型尼曼匹克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刘明玉 李佳 +2 位作者 李红梅 郗佳奇 杨柳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报道1例在鞍区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出现C型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的病例,加强对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的了解。方法对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6月收治的1例鞍区精原细胞瘤切除术、放化... 目的报道1例在鞍区精原细胞瘤放化疗后出现C型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的病例,加强对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的了解。方法对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6月收治的1例鞍区精原细胞瘤切除术、放化疗后逐渐出现垂体功能减退、重度肝损害、肝脾大,激素替代治疗后引起继发性糖尿病的青少年患者长达4年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青少年女性,鞍区精原细胞瘤切除术及放化疗后,逐渐出现不同程度血细胞下降、脂代谢异常、肝功能异常、肝脾增大等,行骨髓穿刺,形态学发现2%尼曼-匹克细胞,最终诊断为NPC。经输血、护肝、胰岛素降糖、激素替代等对症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好转,精神较入院时稍好转,但患者仍存在黄疸、肝脾大,偶有精神异常。目前继续门诊随访,予对症治疗。结论对于颅内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所致内分泌与代谢相关症状,且同时伴有难以解释的神经、精神、脏器功能异常时,要考虑到NPC的可能性,可通过骨髓穿刺涂片发现尼曼-匹克细胞初步诊断。目前NPC的治疗以对症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曼-匹克病 C型尼曼-匹克病 鞍区肿瘤 原细胞
下载PDF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CD117的表达及其对精原细胞瘤的鉴别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东亮 卢一平 +4 位作者 石海燕 朱蜀侠 吕健为 李卫峰 荣霞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CD117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中的价值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CD117单克隆抗体对74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和20例正常睾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不同组织中CD117表达的阳性率、染... 目的:探讨CD117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中的价值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CD117单克隆抗体对74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和20例正常睾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不同组织中CD117表达的阳性率、染色密度和染色强度,采用免疫反应积分(IRS)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74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45例(60.8%)CD117表达阳性,IRS为(3.89±3.41)分。32例精原细胞瘤中,CD117阳性表达31例,阳性率为96.9%,IRS(6.82±2.76)分,表达部位以细胞膜为主;11例混合性精原细胞瘤中,CD117阳性表达10例,阳性率为90.9%,均为在精原细胞瘤成分中呈弱阳性表达,IRS为(1.25±0.42)分;31例非精原细胞瘤中CD117表达阳性者仅4例,阳性率为12.9%,并且均为胞质内弱阳性染色,IRS仅为(0.60±0.16)分。不同组织来源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两两之间CD117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正常睾丸组织CD117均为阳性表达,IRS为(7.30±1.89)分。结论:CD117在睾丸精原细胞瘤细胞膜上有较为特异的表达,其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对于鉴别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17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 原细胞 非精原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腹盆腔精原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
17
作者 田川 聂川 何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腹盆腔原发或转移性精原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8例腹盆腔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征,包括部位、形态、直径、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与邻近... 目的探讨腹盆腔原发或转移性精原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8例腹盆腔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征,包括部位、形态、直径、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与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包膜特点、有无肿大淋巴结等。结果8例患者年龄21~54岁,平均31岁。7例患者以自觉腹部包块伴腹痛就诊,1例以腹胀、腰背疼痛、双腿无力就诊。8例患者中,4例是隐睾原发肿瘤,1例为正常睾丸精原细胞瘤伴腹膜后转移性精原细胞瘤,3例为隐睾精原细胞瘤切除术后腹膜后转移性精原细胞瘤形成。8例病灶在CT/MRI上呈分叶状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平扫8例病灶密度/信号不均匀,增强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7例包膜均完整,4例有淋巴结转移。结论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年,易发生复发转移,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细胞 CT MRI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精原细胞瘤的细胞病理学特征(附10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琼琼 王龙富 +5 位作者 平波 冯丽青 徐维萍 顾良宏 张小龙 陈颖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680,共4页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精原细胞瘤的细胞学特征,提高细胞病理医生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男性精原细胞瘤患者[4例原发纵隔,3例原发睾丸(隐睾),1例原发腹膜后,2例转移瘤]的11个针吸标本,从涂片背景,肿瘤细胞排列和特征等方面总结...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精原细胞瘤的细胞学特征,提高细胞病理医生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男性精原细胞瘤患者[4例原发纵隔,3例原发睾丸(隐睾),1例原发腹膜后,2例转移瘤]的11个针吸标本,从涂片背景,肿瘤细胞排列和特征等方面总结,并与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结果 (6例)进行对照。结果精原细胞瘤穿刺涂片显示主要由分散的大细胞组成,核圆形到轻度不规则,有一个位于中心的明显的核仁或是2~3个小核仁,胞浆少到中等量,有多个小空泡。背景中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特征性的"虎皮样"物质以及固缩的核,只有少数病例有上皮样组织细胞。结论针吸细胞学可以为原发及转移部位的精原细胞瘤提供初步诊断,对后续检查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细胞瘤/病理学 原细胞瘤/诊断 睾丸肿瘤/病理学 活组织检查 细针/方法 纵隔肿瘤/病理学 肿瘤转移/病理学
下载PDF
热休克预处理抑制过氧化氢所致C2C12肌原细胞释放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物及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9
作者 蒋碧梅 肖卫民 +3 位作者 石永忠 刘梅冬 唐道林 肖献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为探讨热休克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所致C2C12肌原细胞凋亡和第二种线粒体释放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物从线粒体释放的影响 ,采用 0 .5mmol L过氧化氢作用于C2C12肌原细胞。Hoechst332 5 8荧光染色 ,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计算... 为探讨热休克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所致C2C12肌原细胞凋亡和第二种线粒体释放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物从线粒体释放的影响 ,采用 0 .5mmol L过氧化氢作用于C2C12肌原细胞。Hoechst332 5 8荧光染色 ,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计算凋亡百分率 ,抽提DNA作琼脂糖电泳 ,以确定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定量检测试剂盒及蛋白质印迹观察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9的活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及细胞成分分离后蛋白质印迹检测第二种线粒体释放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物从线粒体的释放。结果发现 ,过氧化氢处理 1~ 2h ,第二种线粒体释放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物逐渐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 ;处理 4h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9活性升高 ,12h达高峰 ;处理 2 4h细胞明显出现凋亡 ,凋亡百分率明显升高。热休克预处理可诱导C2C12肌原细胞中热休克蛋白 90 ,热休克蛋白 70及αB 晶状体蛋白的表达增高 ;抑制第二种线粒体释放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物释放、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9的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提示 ,线粒体信号通路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原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热休克预处理 热休克蛋白 凋亡 原细胞 第二种线粒体 天冬氨酸特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物 过氧化氢
下载PDF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超 王慕文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41-45,共5页
睾丸肿瘤是20~35岁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该年龄段男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近30年来,其全球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在西方国家[2]。其中约95%为睾丸生殖细胞瘤,而睾丸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约占生殖细胞瘤的50%... 睾丸肿瘤是20~35岁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该年龄段男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近30年来,其全球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在西方国家[2]。其中约95%为睾丸生殖细胞瘤,而睾丸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约占生殖细胞瘤的50%。其发病年龄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精原细胞 非精原细胞 睾丸肿瘤 睾丸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肿瘤 治愈率 治疗方案 恶性肿瘤 血清肿瘤标志物 睾丸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