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的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季燕南 梁蕾 季强 《地质学刊》 CAS 2020年第3期244-249,共6页
详细研究了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了Protognathodus collinsoni—Pr.kockeli演化谱系。齿杯口面光滑无饰的Pr.meischneri形态型2演化为齿杯口面只有1个瘤齿的Pr.collinsoni,后者的口面瘤齿可以发育在外齿杯或内... 详细研究了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了Protognathodus collinsoni—Pr.kockeli演化谱系。齿杯口面光滑无饰的Pr.meischneri形态型2演化为齿杯口面只有1个瘤齿的Pr.collinsoni,后者的口面瘤齿可以发育在外齿杯或内齿杯。长期以来,一直认为Pr.kockeli是由Pr.collinsoni直接演化而来,但齿杯口面仅具1个瘤齿的Pr.Collinsoni难以直接演化为齿杯口面具3个以上瘤齿的Pr.Kockeli。理论上,二者之间应当还存在具2个瘤齿的过渡型分子,在演化上缺失了一个中间环节。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幸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D-C事件打断,牙形类原颚齿刺属和管刺属(Siphonodella)的演化谱系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找到被D-C事件打断的演化谱系的节点。原颚齿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正是Pr.collinsoni—Pr.kockeli支系,表明Pr.kockeli首次出现的位置是难以确定的,因此该种的首次出现不能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相反,Pr.kuehni的首次出现可以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因为其首次出现与Siphonodella sulcata的首次出现基本同时。根据原颚齿刺属各种的演化关系和地层分布,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可识别出6个牙形类带,即下meischneri带、上meischneri带、collinsoni带、待命名带、kockeli带和kuehni带,各带基本以带名种的首次出现来定义其底界(待命名带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类 原颚齿刺属 分类、谱系和分带 泥盆—石炭系界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