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厥阴寒厥患者红外热图特征
1
作者 张丹璇 李家睿 +2 位作者 陶萍萍 周晓玲 张成磊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3期102-108,共7页
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伤寒论》中厥阴寒厥患者红外热图特征,确定该病的红外热成像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8月期间就诊于柳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及体检中心的330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四诊合参将研究对象分为厥阴... 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伤寒论》中厥阴寒厥患者红外热图特征,确定该病的红外热成像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8月期间就诊于柳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及体检中心的330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四诊合参将研究对象分为厥阴寒厥组和非寒厥组。基于西医结构学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确定定位方法,将研究对象划定红外中医身体区域分界并命名,测量区域内温度值以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线性、非线性数据处理方法,构建厥阴寒厥证的医用红外诊断模型,分析厥阴寒厥证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厥阴寒厥证的医用红外诊断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1)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探究各身体表面温度变量与厥阴寒厥证的相关关系,发现厥阴寒厥证和“双手掌-督脉”“双手掌-大椎穴”“双手掌-双胁肋”“双脚面-督脉”“双脚面-大椎穴”“双脚面-双胁肋”“双腋窝-双手掌”“双腋窝-双脚面”“脸部-双手掌”“脸部-双脚面”的温度相关性较高;之后运用多因素间共线性分析,得出“双腋窝-双手掌”和“双腋窝-双脚面”这两组自变量是其中的关键因素;(2)以“双腋窝-双手掌”和“双腋窝-双脚面”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训练样本准确率为88.5%,预测样本诊断准确率为100%,准确率较高。结论: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客观诊断厥阴寒厥证,丰富中医诊断的方式,同时也能为中医的诊断体系提供一些科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分析 厥阴寒厥证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
下载PDF
吴茱萸汤联合艾灸治疗厥阴寒证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曾纪超 李爱民 +2 位作者 李莲英 孙巧杰 洪荣庆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究吴茱萸汤联合艾灸治疗厥阴寒证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阳江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厥阴寒证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甲磺酸倍他司... 目的探究吴茱萸汤联合艾灸治疗厥阴寒证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阳江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厥阴寒证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采用吴茱萸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采用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评价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BA)与双侧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S)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V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V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H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吴茱萸汤联合艾灸治疗厥阴寒证眩晕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疗效更佳,可明显减轻眩晕严重程度,改善脑部血流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汤 艾灸 厥阴寒 眩晕 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 眩晕障碍量表
下载PDF
经络红外成像技术在厥阴寒化症患者中的运用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晓玲 谢胜 +7 位作者 张丹璇 杨薇 梁谊深 陈峭 李灿 覃婧 韦金秀 刘莹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03-2705,共3页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厥阴寒化症患者疗效,并结合红外热像成像仪经行疗效分析。方法收集60例正常人红外皮温数据并采用Excel 2003分析得出正常人群各经皮温的平均值;收集60例厥阴寒化症患者,予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厥阴寒化症患者疗效,并结合红外热像成像仪经行疗效分析。方法收集60例正常人红外皮温数据并采用Excel 2003分析得出正常人群各经皮温的平均值;收集60例厥阴寒化症患者,予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一个疗程,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督脉、肝经、心包经、太冲穴、大陵穴的温度,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广西柳州市内结果:厥阴寒化症患者的督脉、肝经、心包经及其原穴的平均温度均低于正常人群,经过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后,上述经络及穴位的温度均有所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且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后,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热像成像技术能有效记录患者前后经络温度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指导意义;且再一次证实使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厥阴寒化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寒化症 红外热像技术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原文传递
冬季厥阴感寒治验1例
4
作者 王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356-356,共1页
关键词 厥阴
下载PDF
黄腊平运用乌梅丸治疗杂病经验
5
作者 李明慧 吴艺锋 黄腊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262-264,共3页
黄腊平教授临证谨守乌梅丸“厥阴寒、少阴寒、少阳热化”的核心病机,概括用方指征为“自觉气往上冲,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形或大便稀,恶寒,舌淡红,苔白,脉沉微或脉沉弱等”,并将其广泛运用于杂病诊疗。临证随病机而变,均能获良效。本文总... 黄腊平教授临证谨守乌梅丸“厥阴寒、少阴寒、少阳热化”的核心病机,概括用方指征为“自觉气往上冲,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形或大便稀,恶寒,舌淡红,苔白,脉沉微或脉沉弱等”,并将其广泛运用于杂病诊疗。临证随病机而变,均能获良效。本文总结黄腊平教授应用乌梅丸用药特色,并附心悸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上热下 厥阴寒 少阴 少阳热化 黄腊平
下载PDF
对《伤寒论》若干问题之探讨——与郝万山教授旅途询谈实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炯时 《光明中医》 2014年第12期2500-2502,共3页
2013年孟春时节,加州中医公会有幸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来洛杉矶来讲学,而在讲座前数天,笔者有机缘与郝教授到拉斯维加斯及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大峡谷同游,在旅途中,就《伤寒论》之有关问题向郝教授(以下简称郝)请益.下面谨... 2013年孟春时节,加州中医公会有幸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来洛杉矶来讲学,而在讲座前数天,笔者有机缘与郝教授到拉斯维加斯及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大峡谷同游,在旅途中,就《伤寒论》之有关问题向郝教授(以下简称郝)请益.下面谨就回忆所及,将询谈之部分内容笔录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论》 “千古疑案” 杂凑成篇 厥阴寒
下载PDF
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红燕 刘春艳 《中国中医急症》 2006年第6期608-608,625,共2页
目的观察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中医证属厥阴肝寒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吴茱萸汤,对照组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头痛发作次数、平均持续时间等指标的... 目的观察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中医证属厥阴肝寒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吴茱萸汤,对照组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头痛发作次数、平均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吴茱萸汤对偏头痛中医证属厥阴肝寒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厥阴 吴茱萸汤
下载PDF
刘爱民运用温经汤加减联合中药泡洗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经验举隅 被引量:6
8
作者 郭雪枫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8期1218-1220,共3页
掌跖角化性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多表现为手掌中部、指掌侧、足跖处皮损干燥、肥厚,角质增生,常伴有皲裂、剧烈瘙痒、疼痛等症状。该病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导师刘爱民教授从六经辨证及八纲辨证切入... 掌跖角化性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多表现为手掌中部、指掌侧、足跖处皮损干燥、肥厚,角质增生,常伴有皲裂、剧烈瘙痒、疼痛等症状。该病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导师刘爱民教授从六经辨证及八纲辨证切入,认为本病病机在于阳虚血弱、厥阴虚寒,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为本,随证加减,配合中药外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跖角化性湿疹 温经汤 厥阴 阳虚血弱
下载PDF
经行吊阴痛治验2则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涛荣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50-50,60,共2页
关键词 月经病 气郁肝脉 厥阴
下载PDF
刍议“脏腑风湿”与粉刺性乳痈的发病及分期辨治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德果 李姿蓉 +1 位作者 胡金辉 陈其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12期209-211,共3页
粉刺性乳痈是女性乳房的常见病、多发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仝小林院士"脏腑风湿"学说,认为粉刺性乳痈属于"乳房风湿性病变",归于脏腑风湿范围。粉刺性乳痈的发病、传变及分期论治均与脏腑风湿密切相关,外感风寒湿... 粉刺性乳痈是女性乳房的常见病、多发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仝小林院士"脏腑风湿"学说,认为粉刺性乳痈属于"乳房风湿性病变",归于脏腑风湿范围。粉刺性乳痈的发病、传变及分期论治均与脏腑风湿密切相关,外感风寒湿邪为其外因,胎产内虚、厥阴伏寒为其内因,寒、湿、毒、瘀胶结难解为其发病关键环节,在辨治上应以温阳化气、疏风祛湿为原则,根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区分为肿块期、脓肿期以及溃后期等疾病阶段分期论治、分期辨治,为该病提供新诊疗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刺性乳痈 脏腑风湿 胎产内虚 厥阴 分期论治
下载PDF
吴茱萸汤证“干呕”“吐涎沫”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笑一 朱辉 《国医论坛》 2022年第3期7-9,共3页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在《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中提到了“干呕,吐涎沫”症状,但是关于“干呕,吐涎沫”是一症还是两症,历代医家观点不同。文章从《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出发,结...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在《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中提到了“干呕,吐涎沫”症状,但是关于“干呕,吐涎沫”是一症还是两症,历代医家观点不同。文章从《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出发,结合历代各家观点,从病机角度对“干呕,吐涎沫”进行辨析,得出“干呕”与“吐涎沫”为两症的结论;认为应用吴茱萸汤时,只要病机属于肝经有寒,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者,但见一症即可。此不仅为医者消除了疑虑,还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学术研讨与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论》 吴茱萸汤 干呕 吐涎沫 厥阴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