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大脑皮层血管痴呆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5
1
作者 司银楚 朱培纯 +1 位作者 吴海霞 许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5-49,共5页
目的 :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方法 :采用 Wistar成年大鼠 ,去除大鼠脑左侧皮层血管建立模型。并结合行为学、神经组织病理学、Ach E组化染色和 Ch HAT、BDNF、trk B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此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 :去除脑左侧皮层血管后 ,... 目的 :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方法 :采用 Wistar成年大鼠 ,去除大鼠脑左侧皮层血管建立模型。并结合行为学、神经组织病理学、Ach E组化染色和 Ch HAT、BDNF、trk B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此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 :去除脑左侧皮层血管后 ,大鼠跳台及水迷官成绩显著下降。HE及 Nissl染色观察到损伤侧皮质、海马 CA1~ CA4区的锥体细胞层及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细胞呈萎缩或呈空泡状的变性。大细胞基底核以及丘脑等处细胞也呈萎缩变性。大鼠损伤侧皮质 Ach E阳性纤维分布稀疏 ,数量明显减少 ,海马 CA1~CA4区 Ach E阳性纤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CA1区减少最明显。大鼠皮质、海马 BDNF、tr KB表达降低 ,大细胞基底核 Ach E、Ch AT、BDNF、trk B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 ,神经元明显萎缩。结论 :去大鼠脑皮层血管痴呆模型 ,能充分模拟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改变 ,且损害部位恒定 ,损及学习、记忆功能 ,实验结果重复性强 ,是研究血管性痴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去大脑皮层血管痴呆模型 评价
下载PDF
绞股蓝总皂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莉 吴光亮 +1 位作者 陈小义 齐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0-331,共2页
目的 观察绞股蓝总皂苷 (GP)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 DNA和 RNA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 Pulsinelli4-血管阻断 (4 -VO)方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 ,用吖啶橙染色法进行 GP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 DNA和 RNA保... 目的 观察绞股蓝总皂苷 (GP)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 DNA和 RNA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 Pulsinelli4-血管阻断 (4 -VO)方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 ,用吖啶橙染色法进行 GP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 DNA和 RNA保护作用的研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管性痴呆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DNA和 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 (反映 DNA和 RNA含量 )明显减弱 ,GP2 0 0 mg/ kg ig给药组大脑皮层及海马的 DNA和 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强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 ,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 GP可明显减轻血管性痴呆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的 DNA和 R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总皂苷 血管痴呆 大鼠 大脑皮层 海马 影响 中药
下载PDF
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组织一氧化氮的变化及电针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田元祥 赵建新 曹刚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3年第3期249-250,共2页
目的 观察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组织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电针的影响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及电针的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 ,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 ,并与喜德镇对照 ,分别于术后 7天、15天... 目的 观察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组织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电针的影响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及电针的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 ,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 ,并与喜德镇对照 ,分别于术后 7天、15天、3 0天 ,测定各组小鼠大脑皮层组织NO含量。结果 模型动物的NO含量在 15天有一高峰。电针和喜德镇对模型NO含量在 7~ 3 0天观察期内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模型动物的NO含量在 15天有一高峰。在 7~ 3 0天期间 ,电针对该模型的治疗作用可能非NO途径 ,针刺即时至 7天内对NO的影响 ,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小鼠 大脑皮层 一氧化氮 电针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生长抑素及胆囊收缩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鹏 高富合 +1 位作者 单娜娜 崔颖 《中国药业》 CAS 2013年第17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大脑皮层生长抑素(SS)和胆囊收缩素(CCK)表达的影响,探讨EGB对VD的改善作用。方法复制VD小鼠模型,利用Y-迷宫检测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不同剂量EGB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实时定量聚合酶...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大脑皮层生长抑素(SS)和胆囊收缩素(CCK)表达的影响,探讨EGB对VD的改善作用。方法复制VD小鼠模型,利用Y-迷宫检测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不同剂量EGB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大脑皮层中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mRNA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剂量EGB对VD小鼠大脑皮层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结果各试验组小鼠均比对照组小鼠Y-迷宫学习记忆训练次数明显增多(P<0.05),高低剂量EGB治疗组迷宫学会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且高剂量治疗组减少更明显(P<0.05)。V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mRNA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调,高低剂量EGB治疗组与VD模型组相比显著上调(P<0.05);V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高低剂量EGB治疗组与VD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多(P<0.05)。结论 EGB通过增加大脑皮层中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的表达,对V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血管痴呆 大脑皮层 生长抑素 胆囊收缩素
下载PDF
奚望与Anna WANG ROE教授团队合作揭示大脑皮层微血管在局部血流调控和神经退行性改变中的重要作用
5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394,共1页
2023年5月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奚望副研究员与Anna WANG ROE教授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Single-microvessel occlusion produces lamina-specific microvascular flow vasodynamics and ... 2023年5月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奚望副研究员与Anna WANG ROE教授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Single-microvessel occlusion produces lamina-specific microvascular flow vasodynamics and signs of neurodegenerative change”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elrep.2023.112469)。该研究利用精准光血栓(PLP)方法构建了精准可控的微缺血模型,揭示了毛细血管血栓情况下微血管网络的血流特征以及微血管和神经元的精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血流 浙江大学医学院 缺血模型 大脑皮层 团队合作 血管 ROE 血栓
下载PDF
基于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探讨脑血流量变化规律及对血管新生相关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婕 唐鑫 +5 位作者 陈盼 谢紫薇 谢海花 张泓 邹莹洁 谭洁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23-1430,共8页
目的 通过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c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观察其脑血流量变化规律及血管新生蛋白表达等变化。方法 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和模型组(n=18),假手术组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作结... 目的 通过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c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观察其脑血流量变化规律及血管新生蛋白表达等变化。方法 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和模型组(n=18),假手术组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作结扎,模型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于造模前、造模后14 d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检测脑血流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VEGF及HO-1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IL-4、IL-10含量。结果 造模后14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造模后2 h、3、7 d,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脑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造模后14、21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的脑血流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在造模后2 h脑血流量降至最低(P<0.05),此后脑血流量开始恢复,恢复高峰期发生在造模后3~7 d,并于造模后14 d恢复至造模前水平;造模后21 d,模型组海马区HIF-1α、VEGF及HO-1蛋白表达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血清中IL-4、IL-10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VD模型的脑血流量变化呈现一定时间规律,造模后21 d该模型海马区HIF-1α、VEGF及HO-1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伴随IL-4和IL-10含量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模型 脑血流量 血管新生 炎症 大鼠
下载PDF
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组织学动态观察 被引量:49
7
作者 赵建新 田元祥 +2 位作者 李国明 王利慧 甄彦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214-1216,共3页
目的 :观察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大脑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的较长期演变。方法 :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 ,分别于术后 7d、15d、30d脑部取材 ,石蜡切片 ,HE与Nissl染色 ,对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进行较长期动态观察。结果 :7d... 目的 :观察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大脑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的较长期演变。方法 :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 ,分别于术后 7d、15d、30d脑部取材 ,石蜡切片 ,HE与Nissl染色 ,对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进行较长期动态观察。结果 :7d模型小鼠大脑皮质变薄 ,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 ,局限性神经元数目减少 ,出现筛网状结构 ,胶质细胞增生 ,15d、30d镜下与 7d基本相同。海马CA1区细胞脱失 ,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 ,至术后 30d ,海马CA1区细胞几乎完全脱失 ,胶质细胞大量增生 ,形成结节 ,CA2 、CA3 区细胞也严重脱失 ,呈现海马硬化。结论 :海马锥体细胞的迟发性坏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致痴呆的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大脑皮层 细胞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益肺宣肺降浊方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研究
8
作者 卓桂锋 陈炜 +9 位作者 张金枝 黄德庆 袁炳茂 蒲珊珊 朱小敏 廖乃彬 苏明阳 陈湘怡 符钰岚 吴林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07-2212,共6页
目的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YFXF)抗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YFXF差异表达作用靶点(YDEGs);利用列线图模型从YDEGs中筛选高风险基因;基于高风险基因从广义线性、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上升和随机森林模型中筛... 目的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YFXF)抗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YFXF差异表达作用靶点(YDEGs);利用列线图模型从YDEGs中筛选高风险基因;基于高风险基因从广义线性、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上升和随机森林模型中筛选最优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术构建大鼠VD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YFXF组(12.18 g/kg,以生药总量计),另设假手术组,每组6只。评价YFXF对VD大鼠行为学(以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为指标)、大脑皮层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分泌磷酸蛋白1(SPP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又名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SP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共获得6个YDEGs,其中SPP1、CCL2、HMOX1、HSPB1可能是VD的高风险基因;基于高风险基因的广义线性模型预测准确性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54)。与模型组比较,YFXF可显著缩短VD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穿越平台次数(P<0.05);可改善大脑皮层组织神经元固缩和坏死等病理损伤,显著降低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升高PI3K、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VD高风险基因SPP1、CCL2、HMOX1和HSPB1可能是YFXF的重要作用靶点;YFXF可能通过下调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发挥抗VD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肺宣肺降浊方 血管痴呆 网络药理学 列线图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SPP1/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痴呆小鼠大脑皮层NOS活性及n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鹏 单云官 张金波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VD)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制小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利用Y-迷宫检测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不同剂量银杏叶提取物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采用NADPH-d组织化学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VD)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制小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利用Y-迷宫检测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不同剂量银杏叶提取物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采用NADPH-d组织化学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剂量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NOS和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结果高、低剂量EGB治疗组迷宫学会次数(60.2±14.4,87.6±19.2)均明显低于模型组(132.2±40.8),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高剂量EGB治疗组迷宫学习次数明显低于低剂量EGB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ADPH-d组织化学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组NOS和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60.2±12.4,62.4±11.7)明显多于对照组(37.4±11.3,41.0±8.1),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低剂量EGB治疗组阳性神经元数量(44.3±9.5,43.6±9.8;42.7±9.8,44.9±9.6)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减少大脑皮层NOS和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对小鼠血管性痴呆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具有良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血管痴呆 大脑皮层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元毓 陈英华 +1 位作者 李俊峰 孙玮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85,共11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以脑血管病变为基础,即脑实质有出血性或缺血性病变,其中以缺血性较为多见。由于其导致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渐进性下降及日益上升的发病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越来越...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以脑血管病变为基础,即脑实质有出血性或缺血性病变,其中以缺血性较为多见。由于其导致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渐进性下降及日益上升的发病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V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以用于研究治疗VD各种方式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评价,也成为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常规建模方法,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2VO)和四血管阻断法(four-vessel occlusion, 4VO)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研发了其他改良方法,以期使VD模型更稳定、更贴近VD的临床表现。本文在列举现阶段研发的改良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介绍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和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动物模型 研究概述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1
作者 何苏 隆世宇 +2 位作者 张扬威 杜晓莉 王海燕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761-767,共7页
目的 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择2021-01/2022-08月作者医院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272例为模型组;选择同期某医院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112例为验证组。收集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患... 目的 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择2021-01/2022-08月作者医院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272例为模型组;选择同期某医院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112例为验证组。收集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在完成溶栓治疗后3个月内出现认知功能衰退或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则认为是出现了血管性痴呆。根据有无出现血管性痴呆将模型组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以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与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简称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血糖、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cyte ratio, PLR)、脂蛋白、D-二聚体、责任大血管狭窄程度、溶栓获益、关键区域梗死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9个潜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史、血糖、SII、PLR、脂蛋白、D-二聚体、责任大血管狭窄程度及关键区域梗死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列线图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35(95%CI:0.895~0.976);验证组AUC为0.888(95%CI:0.838~0.938)。模型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的概率阈值为0.10~0.85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吸烟史、冠心病史、血糖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 血管痴呆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大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94
12
作者 王蕊 杨秦飞 +4 位作者 唐一鹏 房良敏 胡京红 贾绪东 洪庆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14-916,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痴呆 动物模型 改进 大鼠
下载PDF
MCAO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2
13
作者 尹军祥 田金洲 +4 位作者 黄启福 程龙 时晶 魏翠柏 王永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 :建立根据线栓法所致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制备方法改良的大脑中动脉梗塞 (MCAO)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方法 :对ZeaLonga和Nagasawa法加以改进 ,采用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 ,2h后实现大脑中动脉再灌。利用Mor... 目的 :建立根据线栓法所致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制备方法改良的大脑中动脉梗塞 (MCAO)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方法 :对ZeaLonga和Nagasawa法加以改进 ,采用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 ,2h后实现大脑中动脉再灌。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利用组织学技术检测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造模 1个月后MCAO模型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第 4d的逃避潜伏期[(87.5 0± 5 7 72 )s]和第 5d的逃避潜伏期 [(10 6 4 0± 85 5 3)s]分别显著长于正常组 [(5 0 0 0± 4 2 13)s ,(48.70±5 3 12 )s]和假手术组 [(32 30± 2 0 92 )s,(6 0 30± 4 5 5 7)s],P值均小于 0 0 5 ;第 4d的游泳路径 [(2 0 2 7 10± 82 0 32 )cm]和第 5d的游泳路径 [(2 2 90 5 0± 72 1 6 9)cm]分别较正常组 [(110 1 70± 4 98 5 2 )cm ,(10 10 4± 397 2 5 )cm]和假手术组 [(12 0 3.30± 5 0 2 76 )cm ,(1390 2 0± 4 6 5 5 3)cm]显著延长 ,P值均小于 0 0 5 ;病理组织观察结果显示 ,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存在明确显著的缺血坏死病灶 ,而同时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稀疏 ,细胞数明显较少。结论 :经改良后的大脑中动脉梗塞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是进行血管性痴呆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 模型 动物 梗塞 大脑中动脉
下载PDF
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式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谭洁 韩国栋 +3 位作者 张泓 黎帅 卢锦华 潘爱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造模方法建立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在学习记忆能力、术后死亡率、海马组织学检查等方面变化,探讨改良颈部小切口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双重结扎血管性痴呆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为建立操作简单、死亡率低的血管性痴呆模型提...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造模方法建立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在学习记忆能力、术后死亡率、海马组织学检查等方面变化,探讨改良颈部小切口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双重结扎血管性痴呆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为建立操作简单、死亡率低的血管性痴呆模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经水迷宫筛选的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小切口双重永久性结扎模型组及分期永久性结扎模型对照组,每组各12只。小切口双重永久性结扎模型组在麻醉下一次性结扎后剪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分期永久性结扎模型对照组在麻醉下先分离结扎大鼠一侧颈总动脉,1周后再次在麻醉下行另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假手术组操作基本同模型组,但分离颈总动脉后不予以结扎。在术后48h及30d内记录各组大鼠死亡率,30d后对各组大鼠行水迷宫测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脑海马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小切口双重永久性结扎模型组与分期永久性结扎模型对照组术后48h内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前者大鼠死亡数量较后者少;术后30d内小切口双重永久性结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种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模型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较假手术组大鼠均发生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小切口双重永久性结扎方法可以较好地复制大鼠大脑永久性慢性灌注不足引起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引起与记忆相关的大鼠脑海马组织损害;小切口双重永久性结扎方法与分期永久性结扎方法在造模效果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大鼠的死亡率却显著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水迷宫 模型 大鼠
下载PDF
不同时点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 被引量:30
15
作者 黄新武 李华 +3 位作者 秦大莲 陈美娟 张红 章卓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006-2007,共2页
目的改良大鼠血管性痴呆(VD)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采取间隔3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VD模型,观察大鼠的成活率,及术后4w和8w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结果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96.0%)明显高于传统模型。术... 目的改良大鼠血管性痴呆(VD)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采取间隔3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VD模型,观察大鼠的成活率,及术后4w和8w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结果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96.0%)明显高于传统模型。术后4w和8w,该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明显,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结论间断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是建造大鼠VD模型的理想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血管痴呆 MORRIS水迷宫 大鼠
下载PDF
两种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赵小贞 陈春鹏 +2 位作者 徐剑文 王玮 康仲涵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84-486,F003,共4页
目的 建立可靠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 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建立痴呆模型 ,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并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 目的 建立可靠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 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建立痴呆模型 ,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并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⑴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 3 0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 ;海马锥体细胞数量减少 ,神经核固缩 ,神经元突起断裂、排列紊乱。⑵用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后 14天 ,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 ;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痴呆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微血管梗死灶 ,海马锥体细胞核深染、固缩、变形。结论 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均可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 ,并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 ;前者可用于探讨老年期痴呆的防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动物模型 大鼠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及其胆碱能机制研究 被引量:67
17
作者 范文辉 刘之荣 李露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 (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致老龄大鼠慢性前脑血流灌注不足 ,建立老龄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 ,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和胆碱乙酰转移...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 (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致老龄大鼠慢性前脑血流灌注不足 ,建立老龄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 ,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和胆碱乙酰转移酶 (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缺血4月后更明显 ;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此模型能可靠模拟人的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之血管性痴呆 ,其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动物模型 胆碱乙酰基 转移酶
下载PDF
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中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黄新武 李国春 +3 位作者 熊玉霞 李华 张红 秦大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中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取间隔3 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术后4周用TUNEL...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中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取间隔3 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术后4周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大量凋亡神经元;模型组Bcl-2及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此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中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量凋亡丢失,可能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血管痴呆 细胞凋亡 BCL-2 BAX 大鼠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梨状皮质未成熟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黄俊 吴帆帆 +4 位作者 贺旭 李建平 严小新 潘爱华 李志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4006-4012,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丰富环境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识功能障碍,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其作用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从行为学水平观察丰富环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两侧颈总动脉方法建立血... 背景:研究表明丰富环境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识功能障碍,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其作用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从行为学水平观察丰富环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两侧颈总动脉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将痴呆大鼠分成血管性痴呆组(n=8)和丰富环境组(n=12)。血管性痴呆组置于常规饲养环境里饲养30 d,丰富环境组进行丰富环境刺激30 d。运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两组大鼠的认知功能,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两组大鼠梨状皮质微管相关蛋白(DCX,未成熟神经元的标记物)阳性细胞数目和蛋白水平,免疫荧光观察微管相关蛋白与NeuN(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共表达细胞的数目。结果与结论:(1)血管性痴呆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丰富环境组(P<0.05),跨越平台次数少于丰富环境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血管性痴呆组梨状皮质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和微管相关蛋白水平与丰富环境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3)血管性痴呆组梨状皮质微管相关蛋白与NeuN的共表达细胞显著低于丰富环境组(P<0.05);(4)结果提示,丰富环境可能通过促进梨状皮质未成熟神经元的表达及分化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痴呆 血管 环境医学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 神经损伤与修复动物模型 丰富环境 血管痴呆 大鼠 认知 梨状皮质 未成熟神经元
下载PDF
改良方法制备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表现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婧怡 张万鑫 +3 位作者 陈虹 丁慧 刘春丽 金晓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方法制备的血管性痴呆(VD)模型的成模可信程度。方法采用间隔3 d分2次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改良2-VO)与左侧切口、不分离翼腭动脉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法(改良MCAO/R)制备VD模型,Morris水迷宫分别进行定位航行实... 目的探讨改良方法制备的血管性痴呆(VD)模型的成模可信程度。方法采用间隔3 d分2次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改良2-VO)与左侧切口、不分离翼腭动脉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法(改良MCAO/R)制备VD模型,Morris水迷宫分别进行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探索实验,通过逃避潜伏期、目标区域穿越次数及搜索策略测定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20 d,与假手术组比较,两模型组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延长(P<0.05),尤以改良2-VO组的逃避潜伏期最长;至术后41 d时改良MCAO/R组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改良2-VO组与假手术组始终具显著性差异(P<0.01),且此时两模型组间比较差异也显著(P<0.01)。空间探索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两模型组分别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尤以改良2-VO组最为突出;至术后第42天改良MCAO/R组与假手术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改良MCAO/R组术后第20天与第41天的潜伏期及术后第21天与第42天的穿越平台次数比较,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搜索策略结果显示,改良2-VO组游泳轨迹多为边缘式和随机式,改良MCAO/R组通过训练的增多搜索策略大部分改变为趋向式与直线式。两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结构均出现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稀疏,细胞形态不完整,结构不正常,胞浆稀少,胞核与胞浆界限模糊,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并出现增生胶质细胞的现象。其中改良2-VO组最为严重,改良MCAO/R组较轻。结论两种改良方法制作的VD模型均可导致大鼠出现行为学及病理学的改变,其中改良2-VO模型更适用于较长时期的药物疗效研究,操作简便,且模型稳定。而改良MCAO/R模型是较为理想的短期药效研究或预防药物疗效研究的造模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痴呆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