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艺术理论中的欲道观与雅俗论:去欲归雅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婷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3,148,共9页
在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传统艺术观念中"雅"与"俗"的关系极为复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换,既彼此互动又相互消长,不断规正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走向。在儒道观念影响下,传统艺术理论均尚雅抑... 在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传统艺术观念中"雅"与"俗"的关系极为复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换,既彼此互动又相互消长,不断规正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走向。在儒道观念影响下,传统艺术理论均尚雅抑俗、以雅为正,但其贬抑之"俗"绝非民间艺术中质朴淳厚、直白率真的"质""野"风格,实质上乃是直接表现人的感官欲望、放纵无节制、恣肆恶俗的艺术形式。在求"雅"的追求中,传统艺术理论总是在寻求不同于世俗感官表现的艺术方式,试图突破"人欲"的束缚,达到具有超越性的雅化境界,并由此产生一套独特的艺术理论,作用于画论、琴论、曲论等各个门类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艺术理论 雅俗观念 去欲归雅
下载PDF
背负着欲望的理性思考——王船山对宋明儒学存理去欲观念的批判
2
作者 陈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7-21,共5页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论题。在王船山看来,宋明儒学的"存天理、去人欲"这个传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1.从理性中彻底分离欲求的愿望只是人为设置的神话,因为其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抽象使用理性的欲求。欲求...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论题。在王船山看来,宋明儒学的"存天理、去人欲"这个传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1.从理性中彻底分离欲求的愿望只是人为设置的神话,因为其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抽象使用理性的欲求。欲求与理性不可分割。2.感性活动本身并不妨碍存理的实践。当实践指向物欲的排除时,反而遮蔽了存理的实践。3.存理与去欲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实践方式,通过去除欲求的方式并不能导致理性的开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与 去欲与存理 王船山
下载PDF
去欲归雅——漫谈传统艺术理论中的欲道观与雅俗论
3
作者 林洛霆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12期216-217,共2页
在传统语境之中,雅与俗处于对立的层面,然而,在当下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雅俗共赏成为艺术的审美方向之一。传统的艺术追求致力于突破人欲,展现本真,将其上升至典雅的情景之中。本文从欲道观以及雅俗论的角度出发,对传... 在传统语境之中,雅与俗处于对立的层面,然而,在当下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雅俗共赏成为艺术的审美方向之一。传统的艺术追求致力于突破人欲,展现本真,将其上升至典雅的情景之中。本文从欲道观以及雅俗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艺术理论特点进行了阐述,旨在可以提高大众的审美,实现去欲归雅艺术追求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欲归雅 传统艺术理论 道观 雅俗论
下载PDF
从宋明理学理欲论看儒家伦理重心的转向 被引量:4
4
作者 程刚 《社科纵横》 2007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伦理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同其它别的思想一样,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其中一个方面———伦理标准,论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的伦理标准的变化。先秦儒家以“仁、义”为最高伦理标准,而到宋明儒家以“去欲... 伦理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同其它别的思想一样,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其中一个方面———伦理标准,论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的伦理标准的变化。先秦儒家以“仁、义”为最高伦理标准,而到宋明儒家以“去欲”为最高伦理原则。从“仁、义”到“去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了儒家伦理重心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伦理标准 仁义 去欲
下载PDF
朱丹溪的养生观及其指导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薛益明 王中越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共3页
以朱丹溪“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医学观点为核心 ,探讨人体在生理状况下 ,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存在 ,加上“人之情欲无涯”,极易引起相火妄动 ,阴精耗损 ,势必加剧这种状态转变为病变 ,因而提出去欲主静、养阴保精的养生... 以朱丹溪“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医学观点为核心 ,探讨人体在生理状况下 ,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存在 ,加上“人之情欲无涯”,极易引起相火妄动 ,阴精耗损 ,势必加剧这种状态转变为病变 ,因而提出去欲主静、养阴保精的养生观和具体的养生原则 ,藉以指导人们养生保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养生观 去欲主静 养阴保精
下载PDF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孟琦 葛梦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9-72,89,共5页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包含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为天下先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功遂身退、为而不争、以退为进、以"不争"来争。作为传统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它对国人谦退忍让、知足常乐、礼贤下士等传统美德的形成曾经...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包含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为天下先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功遂身退、为而不争、以退为进、以"不争"来争。作为传统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它对国人谦退忍让、知足常乐、礼贤下士等传统美德的形成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作为包含着辩证思想的智慧谋略,它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当代人消除精神压力、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不争哲学思想 处下守柔 知足去欲 不敢为天下先
下载PDF
道教视阈下的王维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萍 仰宗尧 《唐都学刊》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唐代地位尊崇,文人士子多受浸染。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既对道教主动接受,又能动地选择与内化。他摒弃了服食成仙的炼形之法,选择了"守静去欲"的修神之道,将道教的入世修行思想践行为仕隐两全...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唐代地位尊崇,文人士子多受浸染。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既对道教主动接受,又能动地选择与内化。他摒弃了服食成仙的炼形之法,选择了"守静去欲"的修神之道,将道教的入世修行思想践行为仕隐两全的生存智慧,将山居求仙的宗教信仰内化为辋川桃源的精神追求,建构了具有现实性的人间乐土和心灵家园,形成了淡泊宁静的闲远人格和空灵澄澈的清远诗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王维 守静去欲 仕隐两全 桃源追求
下载PDF
破中之立——庄子“五色乱目”美学思想辨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郑笠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庄子的"五色乱目"思想,包含"去欲"、"去伪"、"复朴"三个层面。庄子的"去欲"具有与其他主要文化形态的避俗思想完全不同的"达生"之美学意味;庄子的"去伪"包含着... 庄子的"五色乱目"思想,包含"去欲"、"去伪"、"复朴"三个层面。庄子的"去欲"具有与其他主要文化形态的避俗思想完全不同的"达生"之美学意味;庄子的"去伪"包含着对儒家审美价值观的否定,但并不一概地否定艺术;庄子的"复朴",是解构中的建构,在洗净铅华的废墟里,达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至高境界。素朴之美,是超然于肉身欲望的精神之美,是挣脱于外在伪饰的生命之美。只有在"去欲"、"去伪"之"破"后,加上"复朴"之"立",才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庄子"五色乱目"美学思想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五色 去欲 去伪 素朴
下载PDF
道家道教虚静观与中国传统器乐文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蔡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0-73,共4页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关键词 道家道教虚静观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
下载PDF
《孟子》养生观对《内经》养生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玉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31-34,共4页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继承孔子学说,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与其门徒公孔丑、万章等疑难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立说名曰《孟子》。其学术思想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宋代朱熹将《论语》《中庸》《大学》
关键词 养生观 孔子学说 宋代朱熹 万章 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 去欲 上古天真论 主要学术思想 志闲
下载PDF
湛甘泉对程、朱的批判和改造
11
作者 陈宪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湛甘泉对程、朱的批判和改造,主要表现在对"理、气"关系上纠正了程、朱把"理气"、"理欲"分为二事的说法,认为两者是一体的,是"心"的不同表现,而非有"轻重"、"主次"、"... 湛甘泉对程、朱的批判和改造,主要表现在对"理、气"关系上纠正了程、朱把"理气"、"理欲"分为二事的说法,认为两者是一体的,是"心"的不同表现,而非有"轻重"、"主次"、"先后"之别,把传统理学关于"心统性情"、"体用一源"的理论,引向了心学的范畴。在"知、行"的关系上,湛氏则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于是调和并解决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在"知、行"问题上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一分殊 去欲存理 体一用源 知行并进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养生之道
12
作者 潘海强 郭启超 +1 位作者 杨涛 吴鸿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3期56-57,共2页
苏轼不仅文学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在养生方面的成就也很值得称道。他认为饮食需要节制,特别是要节晚食,饭后要以酽茶漱口,并散步逍遥。他一生留恋山水,在山间小亭里,或水上扁舟中,与一二好友饮酒赋诗,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此外... 苏轼不仅文学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在养生方面的成就也很值得称道。他认为饮食需要节制,特别是要节晚食,饭后要以酽茶漱口,并散步逍遥。他一生留恋山水,在山间小亭里,或水上扁舟中,与一二好友饮酒赋诗,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此外他还对静坐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静坐养生的文章。他认为养生最难之处在于去欲,故他在雪堂书写了四戒,时刻提醒自己要克制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养生 节饮食 去欲 静坐 漱茶
下载PDF
哲学领域伎俩现象的思考
13
作者 韦汉军 《学术论坛》 2001年第4期39-42,共4页
相对无知是包括哲学伎俩在内的一切伎俩的主要前提条件 ,而抽象性和党派性特点使得哲学伎俩的这一主要前提条件更为优越。就古代哲学而言 ,以知去知是其伎俩的方式方法 ,而以知去欲则是其伎俩的目的宗旨。反思古代哲学伎俩 ,我们可以得... 相对无知是包括哲学伎俩在内的一切伎俩的主要前提条件 ,而抽象性和党派性特点使得哲学伎俩的这一主要前提条件更为优越。就古代哲学而言 ,以知去知是其伎俩的方式方法 ,而以知去欲则是其伎俩的目的宗旨。反思古代哲学伎俩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伎俩 相对无知 以知去知 以知去欲
下载PDF
唐君毅论朱子学中的“人心与道心”
14
作者 蔡家和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8,共8页
唐君毅先生对朱子学的态度,与牟宗三先生有别,虽二者都见识到朱子学的援引外学,但牟先生判其别子为宗,而唐先生却赞朱子学的伟大。人心、道心,乃朱子《中庸章句序》所关心的问题,颇受韩国朝鲜朝学者关心,如李栗谷有"人心道心说&quo... 唐君毅先生对朱子学的态度,与牟宗三先生有别,虽二者都见识到朱子学的援引外学,但牟先生判其别子为宗,而唐先生却赞朱子学的伟大。人心、道心,乃朱子《中庸章句序》所关心的问题,颇受韩国朝鲜朝学者关心,如李栗谷有"人心道心说",韩元震曾认为朱子人心、道心之见解前后四变。而唐先生以一心、二心、三心言之,视朱子言人心道心,虽有不同的前后变化,但可以相合:一心者,"虚灵知觉一而已矣";二心者,心之知觉于"道"与"形气之私"之不同;三心者,乃在于人心处又可分为二,一种是已成的自私之心,而另一种是人心、饮食等,能不违于道心者之心。唐先生对于朱子学的前后期看法之合会,是唐先生的圆融个性之表现,其中对于恶的产生,也有细心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人心 道心 去欲
下载PDF
《咒枣记》的内省美
15
作者 黄静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2期84-86,共3页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晚明时期小说家邓志谟撰写了三部道教神仙人物传,《咒枣记》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萨守坚修身得道、最终成仙的故事。其故事体现了道教"内省"之美,萨守坚三世始终坚持内心的...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晚明时期小说家邓志谟撰写了三部道教神仙人物传,《咒枣记》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萨守坚修身得道、最终成仙的故事。其故事体现了道教"内省"之美,萨守坚三世始终坚持内心的自省和行为的自持,从澄心去欲、积善去恶两方面进行修炼,最终得道成仙,而其行为也影响了跟随身边察恶的王恶,致使王恶进行内心自省,列入仙班。萨守坚从"被度"走向了"度人",达到了至善至美之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咒枣记》 内省美 澄心去欲 积善去恶
下载PDF
道家的休闲观与和谐社会构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丹凤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8-79,共2页
休闲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代表着生命的本真,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的休闲哲学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忘却生死,逍遥自适的一种生命状态。其在追求个体自由人格的同时,更注重追求生命的超越,认为休闲的真谛是人的内... 休闲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代表着生命的本真,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的休闲哲学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忘却生死,逍遥自适的一种生命状态。其在追求个体自由人格的同时,更注重追求生命的超越,认为休闲的真谛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和谐,身心的和谐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代表着休闲的最高境界以及核心理念,指引着人类休闲走向完善和超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休闲观 任性逍遥 去欲去奢 返璞归真 自由无待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在不同的养生气化中展示出不同的审美观——论战国时儒道对美和美感的认识
17
作者 于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46-53,共8页
在中国上古,有关美的本质的看法始终同人的审美认识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之所以如此,则在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上古之审美重点在人的特点。上古美的本质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美善同一——美善... 在中国上古,有关美的本质的看法始终同人的审美认识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之所以如此,则在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上古之审美重点在人的特点。上古美的本质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美善同一——美善区分——美丑对立。春秋末尚处于从第一向第二阶段的转折之时,一方面是以善为美的传统观念的坚持,一方面是将美作为形式上一种肯定属性的认识出现。进入战国,不仅春秋末出现的“目观则美”得到了普遍承认,而且在理论上也得到明显提高。什么是美的问题已不再成为中心,人们的视线转向到美与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本质 出世间 以天合天 坐忘 美学家们 战国时期 精神实践 庄周 心斋 去欲
下载PDF
乔冠华在26届联大期间的五首诗作
18
《党史博采(上)》 2004年第11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乔冠华 国际述评 革命生涯 汪伦 始安 成何 去欲 黄发 云水 最后一次
下载PDF
面对档案沉默(散文)
19
作者 曹东 《兰台世界(上旬)》 1992年第8期48-48,共1页
日常出入于学校实验档案馆,在那里调阅、整理,苦心经营,时间久了,便对成排成架的案卷有一种质朴的感情。忙里有闲,也不会随便出去,而是面对档案,陷入深深的沉默中。面对档案沉默,在沉默中倾听历史的呼吸,缅怀创建了英雄业绩的先辈,思索... 日常出入于学校实验档案馆,在那里调阅、整理,苦心经营,时间久了,便对成排成架的案卷有一种质朴的感情。忙里有闲,也不会随便出去,而是面对档案,陷入深深的沉默中。面对档案沉默,在沉默中倾听历史的呼吸,缅怀创建了英雄业绩的先辈,思索未来古今。这一架架一排排档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烟 英雄业绩 人说 地拍 情不断 上托 去欲
下载PDF
贾平凹的养生之道
20
作者 远岸 《健康生活》 2014年第10期33-34,共2页
贾平凹是个大作家,他从久病的困扰苦恼中,渐渐地恢复健康的身体,与其独特的养生之道,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遇事不钻牛角尖,身心愉悦。贾平凹的养生之道,贵在心胸开阔,豁达乐观,无法挽回的事不去过多地想它,想得越... 贾平凹是个大作家,他从久病的困扰苦恼中,渐渐地恢复健康的身体,与其独特的养生之道,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遇事不钻牛角尖,身心愉悦。贾平凹的养生之道,贵在心胸开阔,豁达乐观,无法挽回的事不去过多地想它,想得越多,付出的代价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胸开阔 身心愉悦 去欲 人生态度 所累 使人 意守 次见 怡情 任清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