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 被引量:2
1
作者 谢江南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3-86,共4页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剧技巧的策略,也是萧伯纳反"幻觉主义剧场"艺术主张的必然选择。为了达到"去浪漫化"、实现启发和教育观众的目的,他在《匹克梅梁》中运用了"戏剧讨论"技巧,揭示了绅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根本矛盾。在"讨论"中,作者深刻地指出卖花女与淑女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语言、行为的不同。通过"讨论",作者进一步强调社会阶层和现实境遇的差异意味着息金斯与伊莉莎的关系不太可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去浪漫化"的结局不仅是萧伯纳的策略,更是他创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浪漫化 结尾迥异 角色“讨论”法 萧伯纳的戏剧观 反幻觉主义
原文传递
绘画诗与改写:透视济慈的古希腊瓮在美国现代派诗歌中的去浪漫化现象(英文)
2
作者 谭琼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9,共14页
本文通过分析约翰·济慈的"古希腊瓮颂"一诗探讨从英国浪漫派绘画诗过渡到美国现代派绘画诗这一过程涉及的审美改写原则。本文运用摩西·门德尔松的"纯美公式"从数理逻辑上解决济慈和美国现代派诗人共有的&... 本文通过分析约翰·济慈的"古希腊瓮颂"一诗探讨从英国浪漫派绘画诗过渡到美国现代派绘画诗这一过程涉及的审美改写原则。本文运用摩西·门德尔松的"纯美公式"从数理逻辑上解决济慈和美国现代派诗人共有的"狂欢"诗学中关于"美"、"真"和"能量"的"计算"问题,并依据克雷格的"诗画静止运动说"原理,论述了庞德的"第四维—静止"原则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原则不仅为绘画艺术转换成文字符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改写范式,而且有助于理解济慈的古希腊瓮在美国现代派诗歌"去浪漫化"过程中的消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诗 改写 静止 话语/视觉图 去浪漫化
原文传递
荷马的去浪漫化:歌德、尼采与“荷马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叶然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9,156,157,共11页
"荷马问题"诞生以来,荷马身份成问题,但严肃的论者通常不否认荷马艺术整一性。19世纪至今的后启蒙时代,论者多谓荷马艺术整一性源于民族精神,此即"荷马的浪漫化"。但在19世纪前期和中期的德意志大动荡中,歌德和尼... "荷马问题"诞生以来,荷马身份成问题,但严肃的论者通常不否认荷马艺术整一性。19世纪至今的后启蒙时代,论者多谓荷马艺术整一性源于民族精神,此即"荷马的浪漫化"。但在19世纪前期和中期的德意志大动荡中,歌德和尼采相继主张"荷马的去浪漫化",并认为荷马艺术整一性并非源于民族精神,而是源于"荷马性情",即奥德修斯式"严肃"。究其根本,浪漫化的民族精神只是一个神秘观念,荷马性情才能致力于切实形塑民族担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马问题 荷马艺术整一性 去浪漫化 歌德 尼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