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廷礼仪、国王肖像与18世纪法国王权的去神圣化
1
作者 孙一萍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2012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自18世纪中期以后,针对国王的"危险言论"日益增多,这是法国王权去神圣化的具体表现。探究这一过程得以发生的原因,宫廷礼仪的演变与国王肖像的普遍使用,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宫廷礼仪的公共性不断加强,它所代表的王权逐渐被模糊化... 自18世纪中期以后,针对国王的"危险言论"日益增多,这是法国王权去神圣化的具体表现。探究这一过程得以发生的原因,宫廷礼仪的演变与国王肖像的普遍使用,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宫廷礼仪的公共性不断加强,它所代表的王权逐渐被模糊化。在宫廷建筑与艺术创作中普遍使用国王的肖像,说明"显示权力的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破坏了长期以来所建立的国王的神秘性与神圣性。这样,法国大革命前夕,虽然表面看来人民依然非常爱戴国王,但国王的神圣性光环已经褪去并成为批评的对象,君主制的基础也随之动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礼仪 国王肖像 王权 去神圣化
下载PDF
去神圣化:桂东南乡村社会的道公研究——以贵港市木梓镇为个案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易萍 崔雁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1,共7页
道公在桂东南地区普遍存在,其所承载的信仰文化与乡土社会的俗世生活紧密关联。其发展过程因神灵信仰体系对地方民俗传统的顺应包容、科仪经典对儒家孝道伦理和佛教果报思想等多教合一的世俗化伦理取向、生存理性下农民道公做道的工具化... 道公在桂东南地区普遍存在,其所承载的信仰文化与乡土社会的俗世生活紧密关联。其发展过程因神灵信仰体系对地方民俗传统的顺应包容、科仪经典对儒家孝道伦理和佛教果报思想等多教合一的世俗化伦理取向、生存理性下农民道公做道的工具化,以及社会转型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的渗入及国家力量的深度介入等多方面因素而呈现出去神圣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神圣化 道公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的政治文化景观--新媒体时代的“去神圣化”现象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郝宇青 《青年学报》 2017年第4期26-31,共6页
在当代中国,新媒体带来的"去神圣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去神圣化和价值的去神圣化。"去神圣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有利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去神圣化"在倒逼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倒逼着政务公开;有利于破... 在当代中国,新媒体带来的"去神圣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去神圣化和价值的去神圣化。"去神圣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有利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去神圣化"在倒逼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倒逼着政务公开;有利于破除民众对权力的迷信和崇拜,有助于打破官本位主义的政治文化,进而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官民关系。从不利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去神圣化"容易造成物质主义的玩世不恭的社会心态;容易造成整个社会的不信任氛围;容易造成政治冷漠;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纠结和专业分工的模糊。对待"去神圣化"现象的政治影响要有一分为二的客观理性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去神圣化”现象 政治生态
原文传递
巴瑞·汉纳的小说对美国内战的去神圣化
4
作者 李杨 陈梦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1,共7页
“内战”是美国南方历史上至关重要一页,也是内战后南方文学,尤其是“南方文艺复兴”的经典主题之一。以叛逆、颠覆著称的当代南方作家巴瑞·汉纳的小说批判性重返“内战”,以后现代质疑精神祛除其神圣外衣,解构其英雄形象,消解其... “内战”是美国南方历史上至关重要一页,也是内战后南方文学,尤其是“南方文艺复兴”的经典主题之一。以叛逆、颠覆著称的当代南方作家巴瑞·汉纳的小说批判性重返“内战”,以后现代质疑精神祛除其神圣外衣,解构其英雄形象,消解其正当性,揭露其野蛮性,显示“内战”历史人为建构性及可能掩盖的谬误、虚假、阴暗,为全面客观再审视内战、南方文学和美国历史提供了新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瑞·汉纳 内战 去神圣化 后现代
原文传递
价值理性的本真与建构 被引量:21
5
作者 徐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1-95,共5页
价值理性诉求是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大关切和热门话题之一,普遍认为价值理性受工具理性挤压而边缘化甚至退场,因而主张恢复价值理性。事实上,马克斯·韦伯对价值理性的界定虽然不无意义,但他所理解的价值理性与在生活实践中... 价值理性诉求是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大关切和热门话题之一,普遍认为价值理性受工具理性挤压而边缘化甚至退场,因而主张恢复价值理性。事实上,马克斯·韦伯对价值理性的界定虽然不无意义,但他所理解的价值理性与在生活实践中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价值理性相去甚远。价值理性只是一种理性,它就如同方法,方法有得当也有不当,价值理性也会有偏颇,也会迷失、犯错,因而不能将价值理性神圣化。现实中存在的工具理性膨胀,原因并非价值理性的退场,而恰恰是在场的价值理性的迷失。只有把握价值理性的本真,平视价值理性,正视价值理性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在矫正中构建,才能使价值理性走向健全,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价值合理性 价值理性 去神圣化 本真
下载PDF
走下神坛的圣母——浅论张爱玲与萧红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6
作者 单丽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3期87-88,共2页
张爱玲与萧红笔下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神圣、伟大以及崇高的形象。这与她们的切身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她们的创作道路、风格都不相同,但是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以及母性的态度却有一种逆向的相通之处,揭示出女性复杂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 母亲 母性 去神圣化
下载PDF
神圣哈姆莱特的自我解构
7
作者 黄力之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7,共9页
哈姆莱特形象的不断构建是艺术史上的奇迹。中国的莎学长期受苏联莎学的影响,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把哈姆莱特这个形象神圣化,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斗士。真正从作品出发,必定会对哈姆莱特形象去神圣化。不同于莎士比亚笔下的任何其他... 哈姆莱特形象的不断构建是艺术史上的奇迹。中国的莎学长期受苏联莎学的影响,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把哈姆莱特这个形象神圣化,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斗士。真正从作品出发,必定会对哈姆莱特形象去神圣化。不同于莎士比亚笔下的任何其他主人公,哈姆莱特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集合体。在了解父亲之死的真相之前,哈姆莱特强烈痛恨自己母亲的改嫁,乃基于基督教教义教规,其实违背人文精神。了解真相之后,哈姆莱特对叔父的痛恨其实在于自己嗣位权利的丧失,继承王位的问题始终是哈姆莱特思考的核心问题。而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延迟,并非真正在于对生存还是死去的哲学思考,而在于对末日审判的恐惧,他害怕死后遭遇炼狱的煎熬。对哈姆莱特形象去神圣化并不意味着否定作品的人文主义性质,作品的整体结构还是处处充溢了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 人文主义精神 去神圣化
原文传递
再释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创造”与“文学生产”
8
作者 马大康 陈燕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9-156,共8页
文学创造论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以及主体的自我神圣化基础上的,而1980年代中国文学创造论的鼓吹者却是缺乏主体性的文人群体,这就注定它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愿景,并不具有现实性。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文学生产这一关键词逐渐走红,这与文学... 文学创造论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以及主体的自我神圣化基础上的,而1980年代中国文学创造论的鼓吹者却是缺乏主体性的文人群体,这就注定它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愿景,并不具有现实性。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文学生产这一关键词逐渐走红,这与文学商品化、技术化以及大众文化潮流分不开。它们将人和文学去神圣化、去主体化,挖掉了文学创造论的根基,突显出文学与大众消费、社会需求、文学制度、意识形态及艺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联度,促成文学生产论的出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文学生产论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但是,它所表征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变迁,却隐含着巨大危险,即去神圣化、去主体化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造 文学生产 主体性 去神圣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