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格蒙特·鲍曼早期的“去自然化”
1
作者 李天朗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46,共4页
鲍曼社会理论的人类学预设同时强调了人类主体的文化性与伦理性。以往的研究未能充分关注鲍曼的早期思想,这使得其社会理论的文化预设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视。"去自然化"是鲍曼早期理论的核心规划,它贯穿于鲍曼对文化、社会... 鲍曼社会理论的人类学预设同时强调了人类主体的文化性与伦理性。以往的研究未能充分关注鲍曼的早期思想,这使得其社会理论的文化预设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视。"去自然化"是鲍曼早期理论的核心规划,它贯穿于鲍曼对文化、社会主义和批判社会学的讨论之中。鲍曼试图将文化理论和社会学锻造成去自然化的理论武器,从而提供改变社会现状的理论前提。追寻一种更好的社会主义是鲍曼"去自然化"规划的核心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知识分子不仅要与社会现状和常识观念展开积极的斗争,更要重新审视自身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自然化 社会主义乌托邦 文化 批判的社会学
下载PDF
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的再认识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方喜 《阅江学刊》 2011年第5期5-13,共9页
建立在劳动和资本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层冲突论,构成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完整模式。"西方"与"非西方"世界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的两面。仅从西... 建立在劳动和资本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层冲突论,构成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完整模式。"西方"与"非西方"世界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的两面。仅从西方世界内部来看,其消费社会转型使"消费"、"社会关系"等上升为其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自然关系"等则相对退居其次,这导致其内部社会冲突的"去自然化";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通过资本跨国流通把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的生产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则是将全球社会冲突"再自然化"的现实依据。"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重构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本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哲学模式 社会关系 自然关系 去自然化 自然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