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转向:论竞技体育之“体”的遮蔽与去蔽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刚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本研究基于“身体”的角度,对竞技体育发展问题进行反思与展望。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身体哲学的视域,对竞技体育之“体”的基本属性进行阐释。分析了西方哲学中身体的隐匿与失落,阐述了竞技体育中“身体”的遮蔽及其异化。... 本研究基于“身体”的角度,对竞技体育发展问题进行反思与展望。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身体哲学的视域,对竞技体育之“体”的基本属性进行阐释。分析了西方哲学中身体的隐匿与失落,阐述了竞技体育中“身体”的遮蔽及其异化。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的兴衰,与西方传统哲学之于身体的隐匿与遮蔽密切相关。基于此,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应遵循一种“身体”转向的逻辑理路,规避竞技体育中作为主体的“身体”失落。同时,以重塑尊身取向为基础,以彰显身体形象为本义,从而重拾一种健康发展的取向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转向 竞技体育 异化 身体形象 遮蔽 去蔽
下载PDF
去蔽或祛魅:数字时代播音主持艺术学的再专业化
2
作者 柴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99,共8页
技术具身理论与播音主持艺术学的结合,可以为作为身体技术的播音主持去除遮蔽,亦需反思“去专业化”的技术祛魅现象。要始终警惕主体工具化的身体规训,把语言技术从“在手”技术转化为“上手”技术,从而实现数字传播时代的人技交融。为... 技术具身理论与播音主持艺术学的结合,可以为作为身体技术的播音主持去除遮蔽,亦需反思“去专业化”的技术祛魅现象。要始终警惕主体工具化的身体规训,把语言技术从“在手”技术转化为“上手”技术,从而实现数字传播时代的人技交融。为适应愈发复杂的媒介生态,播音主持艺术学必须在技术观念更新的大背景下实现学科增容和观念重构,完成动态且复杂的再专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音主持艺术学 技术观 去蔽 祛魅 再专业化
下载PDF
从“去蔽”到“挖掘”:生命的技术展现反思
3
作者 李宏伟 缑一鸣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2,共7页
人类生命并非静止的存在,而是伴随着技术展现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古代自然技术内蕴着人类生命的“涌现”,是顺应自然、获取自由的“去蔽”过程,赋予生命存在丰富的意蕴。然而在现代人类生命具体经验的世界中,大数据技术成为提取生命活... 人类生命并非静止的存在,而是伴随着技术展现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古代自然技术内蕴着人类生命的“涌现”,是顺应自然、获取自由的“去蔽”过程,赋予生命存在丰富的意蕴。然而在现代人类生命具体经验的世界中,大数据技术成为提取生命活动轨迹的一种新程式,人们对于技术人工物的态度从最初的“被动、附和式”转向“积极、迎合式”,“生命挖掘”的重点从生命“身体行为”转向对“精神行为”的深度挖掘,这可以看作是“生命挖掘”的否定性向度。如何摆脱技术展现出的人类“历史命运”,探寻“生命挖掘”的“肯定性”向度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挖掘 去蔽 技术展现 肯定性向度
下载PDF
解构“经典” 重构《背影》——以《背影》为例谈语文教学的“遮蔽”与“去蔽” 被引量:5
4
作者 孙琪 《现代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33,共6页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一个从"遮蔽"到"去蔽"、由解构到重构的过程。《背影》的教学史很典型地反映出语文教学被遮蔽的历史及误区:文本解读的浅层面和过度解读、情感教育的"美化"、&qu...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一个从"遮蔽"到"去蔽"、由解构到重构的过程。《背影》的教学史很典型地反映出语文教学被遮蔽的历史及误区:文本解读的浅层面和过度解读、情感教育的"美化"、"升华"情结等。教师应以一种全新的、真实的解读为《背影》"去蔽",还它以"经典"的真面目。引导学生捕捉文本重要信息,发现文本缝隙,进而理出文本意脉,关注《背影》背后那个虽不完美但却真实完整的亲情世界,体会并接受父子间那种"有隔膜的爱",结合自我和生活重新理解、解读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语文教学 遮蔽 去蔽
下载PDF
师生对话的澄明与实现——存在主义视界中的“去蔽”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蒋关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年第5期14-19,共6页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我在故我思”,“人的本质基于绽出之生存”,人应在相互理解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在由“去蔽”走向“无蔽”的途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敞亮”、敞开和“绽出”地生存。折射在教育领域,它主张教育要尊重...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我在故我思”,“人的本质基于绽出之生存”,人应在相互理解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在由“去蔽”走向“无蔽”的途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敞亮”、敞开和“绽出”地生存。折射在教育领域,它主张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自由和选择;主张基于真诚的诗意之交往建构起“我—你”的关系,在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的心灵沟通和精神相遇中,达成师生对话的澄明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存在主义 对话 去蔽 澄明
下载PDF
论意识形态的起源——“去蔽”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世衡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4,共4页
意识形态理论得以产生的基本动机是去除意识形态的蒙蔽——"去蔽",并确立科学的观念意识。从知识谱系上讲,围绕"去蔽",意识形态的起源可以分为:一是英国先驱说,二是法国起源说,三是德国起源说。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得以产生的基本动机是去除意识形态的蒙蔽——"去蔽",并确立科学的观念意识。从知识谱系上讲,围绕"去蔽",意识形态的起源可以分为:一是英国先驱说,二是法国起源说,三是德国起源说。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是以上各方的综合和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起源 去蔽
下载PDF
自然制衡:马克思人本理论视域下的权力良知去蔽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杜纪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110,共9页
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出发,权力良知理论探索实现社会监督、治理权力失范和异化问题的非政治路径。马克思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经福柯的多重权力关系理论可以化约为人的权力关系总和本质。这一总和结构中交织叠加着政治权力、... 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出发,权力良知理论探索实现社会监督、治理权力失范和异化问题的非政治路径。马克思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经福柯的多重权力关系理论可以化约为人的权力关系总和本质。这一总和结构中交织叠加着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精神文化权力。作为政治权力公共性呈现的伦理表征,权力良知是权力关系的总和结构由不均衡向均衡质态的飞跃过程。相应地,权力良知遭遇遮蔽,是相关共同体中诸种权力形态力量失衡的结果:他权力不能有效节制政治权力,反而借助权力关系总和这一关联形式消解政治权力的自我制约。因而,在权力关系的总和结构中,三种基本权力相互关联、较力内生出的政治权力主体优化、客体主体化与诸种权力预期比较的自然制衡机制,构成权力良知去蔽化的基本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权力关系总和 权力良知 去蔽机制 自然制衡
下载PDF
为什么问得那么不妙——去蔽过程中的法律寻求者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红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2,共6页
基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知识系统”进行分析和批判的隐蔽红线,在文脉里边挑出中国法学的知识生产语境以及隐微之言。源于中西碰撞、中国赶超西方的情势,符合论的真理观被扭转为具有建构和型塑作用的理论和观念,对知识生产过程中... 基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知识系统”进行分析和批判的隐蔽红线,在文脉里边挑出中国法学的知识生产语境以及隐微之言。源于中西碰撞、中国赶超西方的情势,符合论的真理观被扭转为具有建构和型塑作用的理论和观念,对知识生产过程中面朝西方的趋向提供着正当性辩护,且亦为认识和选择某种社会秩序与制度设定了相应的规定性,中国法学隐含的立法者立场即生发于此。中国法学的新去处就意味着必须扭转和拓展开立法者的立场和视界,以及需要更为根基意义上的知识支援,如去蔽式的真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系统 真理观 符合论 立法者 去蔽
下载PDF
蒙蔽与去蔽:启蒙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戴茂堂 《桂海论丛》 2015年第4期36-40,129,共5页
对于启蒙的研究,尽管可以从中西比较或古今比对等多个维度展开,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始终热衷于德法启蒙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问题的讨论,而恰好疏忽了对跟启蒙直接相关的"启"和"蒙"这样两个问... 对于启蒙的研究,尽管可以从中西比较或古今比对等多个维度展开,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始终热衷于德法启蒙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问题的讨论,而恰好疏忽了对跟启蒙直接相关的"启"和"蒙"这样两个问题的单独讨论。也就是说,既没有关于"蒙"(蔽)的原因和结果的讨论,又没有关于如何超越并去除蒙蔽状态即"启"(蒙)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蒙蔽与去蔽才是研究启蒙不可回避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作为最高的智慧,哲学的启蒙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启蒙。而最高层次的哲学启蒙也必定是最全面的去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蔽 去蔽 启蒙
下载PDF
闽派语文和孙绍振的“去蔽”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彦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4,共4页
闽派语文从2002年提出,经过近十年的实践,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影响所及,苏派、浙派语文等也在酝酿、形成之中。在我们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地域文化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不尽相同的教学风格,一旦风格得到自觉的总结,
关键词 去蔽 语文 闽派 孙绍振 地域文化差异 教学风格 不平衡
下载PDF
读写之诀窍:养明去蔽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新和 郑秉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7年第6期35-36,共2页
现在的学生对读书作文,大多没有兴致。这是教师最头疼的,也是学生自己头疼的。我以为解决的方法,当为养明去蔽,寻求“不一样”。阅读,要读出文本的“不一样”之处:作者的新“发现”;写作,要写出自己“不一样”的感觉:自己独立... 现在的学生对读书作文,大多没有兴致。这是教师最头疼的,也是学生自己头疼的。我以为解决的方法,当为养明去蔽,寻求“不一样”。阅读,要读出文本的“不一样”之处:作者的新“发现”;写作,要写出自己“不一样”的感觉:自己独立的“发现”。——寻求“不一样”,是对读写智慧最浅俗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蔽 读写 诀窍 学生 作文 读书 教师 阅读
下载PDF
徐訏:“去蔽”后的为文与为人——读《我心彷徨——徐訏传》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桂荣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徐訏 去蔽 诞辰100周年 彷徨 为文 现代文学史 优秀成果奖 中国大陆
下载PDF
赛义德的去蔽工作及其身后的文化悖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管新福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96-98,共3页
关键词 赛义德 文化悖论 《文化与帝国主义》 后殖民理论 《东方学》 去蔽 西方发达国家 西方殖民主义
下载PDF
论“无蔽”(Aletheia)——兼论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公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33-38,共6页
海德格尔思想存在着一个前、后期转向(Kehre)问题,并以1930年《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为标志,被国内外诸多学者所承认。同时,海德格尔本人在《给理查森的信》中似乎也已认可了理查森的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的划分。但如何理解这种所... 海德格尔思想存在着一个前、后期转向(Kehre)问题,并以1930年《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为标志,被国内外诸多学者所承认。同时,海德格尔本人在《给理查森的信》中似乎也已认可了理查森的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的划分。但如何理解这种所谓“转向”的内在意义,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历程中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并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无蔽”——的理解,来对这种“转向”作一分析,以期凸现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者 aletheia 《存在与时间》 无蔽 真理的本质 存在的真理 艺术作品 非形而上学 存在意义
下载PDF
遮蔽与去蔽——论悲剧的意蕴之一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玉生 《理论与创作》 2006年第1期15-18,共4页
人类社会实践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人生的磨难、命运的无常等不幸状况,为悲剧提供了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诚然,“我们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历史时代、一定的社会、带着天赋的一定的遗传结构,被我们父母生养出来——而且必须按照这一... 人类社会实践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人生的磨难、命运的无常等不幸状况,为悲剧提供了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诚然,“我们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历史时代、一定的社会、带着天赋的一定的遗传结构,被我们父母生养出来——而且必须按照这一切去过我们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人类社会实践 意蕴 去蔽 遮蔽 个体生命 历史时代 无常
下载PDF
“去蔽”与“解构”:海外自媒体“中国故事”传播实践探究——以YouTube平台“Living in China”频道为例
16
作者 陆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海外自媒体视频博主作为特殊的个体传播者,以“他者”视角和国际化的视野向世界讲述中国。他们通过纪实运动影像呈现作为生命个体观察到的生动、真切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流,经由朴素的日常生活桥接起原本陌生的文化区域。在全球媒体平台中... 海外自媒体视频博主作为特殊的个体传播者,以“他者”视角和国际化的视野向世界讲述中国。他们通过纪实运动影像呈现作为生命个体观察到的生动、真切的视觉与听觉信息流,经由朴素的日常生活桥接起原本陌生的文化区域。在全球媒体平台中,不同于中国本土讲述者亦有别于西方主流媒体的“他者”个体讲述者,会生产怎样的媒介内容?是什么因素驱动其传播实践?又产生了怎样的传播影响力?作为跨文化的个体,是否能够消解既有媒介权力结构,以一种不同的进路促进文化间的“视域融合”?又能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带来什么启示?检视海外自媒体YouTube平台“Living in China”频道“中国故事”传播的目的、主题及方式,分析其观众在五大主题上的留言与互动,可以发现:海外自媒体传者与观众业已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同体”,在“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传播上,呈现出对西方媒体“去蔽”、“解构”的特征,是“中国故事”传播的另一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海外自媒体 去蔽 解构
下载PDF
“去蔽”与“澄明”——中国的“诗性智慧”与西方“诗意栖居”之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4-7,共4页
中西方诗学具有共同的本质内涵。中国诗学倡导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西方诗学提出的"诗意栖居"和"本真生存",都具有极为深厚的学理内涵。它们都具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包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它们都承... 中西方诗学具有共同的本质内涵。中国诗学倡导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西方诗学提出的"诗意栖居"和"本真生存",都具有极为深厚的学理内涵。它们都具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包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它们都承担着"去蔽"与"澄明"的使命,指出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唤醒人们关注自身的生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智慧 诗意栖居 儒道 禅宗 海德格尔 去蔽 “澄明”
下载PDF
遮蔽与去蔽:论马克思的“技术之思”
18
作者 杨宏伟 李青 《社科纵横》 2023年第2期31-38,共8页
物质生产实践的“技术之思”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重要维度。沿着文本和现实两条路径分析,被遮蔽的马克思“技术之思”主要表现为技术话语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具象化和分散化、技术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支流地位、技术思想在实践中... 物质生产实践的“技术之思”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重要维度。沿着文本和现实两条路径分析,被遮蔽的马克思“技术之思”主要表现为技术话语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具象化和分散化、技术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支流地位、技术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性缺位。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性,而且弱化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现实解释力。依此逻辑延伸,马克思“技术之思”被遮蔽的原因有技术理论建构的缺失、“经济决定论”的消解和研究学派的西化。解蔽当代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空场局面,必须以整体性思维建构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使之系统化、以批判性思维敞开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使之本相化、以创新性思维发展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使之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蔽 去蔽 马克思 技术之思
下载PDF
吉光片羽透射的历史清晖——汉缪篆印:历史的去蔽与历史的多样性
19
作者 屈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4期34-36,共3页
人们常根据一个时代数量上占优的艺术品类进行时代风格的界定,再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艺术史的建构,这样做易导致对数量上居次的艺术品类的忽略。在某些历史契机中,这些一度被忽视的艺术品能重新得到观照和重视。汉缪篆印就曾被忽视和排斥,... 人们常根据一个时代数量上占优的艺术品类进行时代风格的界定,再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艺术史的建构,这样做易导致对数量上居次的艺术品类的忽略。在某些历史契机中,这些一度被忽视的艺术品能重新得到观照和重视。汉缪篆印就曾被忽视和排斥,现在得到了肯定,获得了它在篆刻史上应有的位置。论文梳理了学者们对汉缪篆印的观点和看法,认为在历史的去蔽与重写中,汉缪篆印有效的凸显了汉印风格和汉代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缪篆印 历史 去蔽 多样性 意义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兴”范畴情感内涵的遮蔽与去蔽
20
作者 杨媛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3-75,共3页
"兴"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在现代汉语中,兴有两个读音,两组意义。但兴的读音与意义的分化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在儒家经学的阐释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这一过程也对兴本来的情感性意义造成了遮蔽。然而在魏晋玄学的大... "兴"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在现代汉语中,兴有两个读音,两组意义。但兴的读音与意义的分化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在儒家经学的阐释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这一过程也对兴本来的情感性意义造成了遮蔽。然而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兴"的情感性、感发性内涵重新被发掘重视,并且多方向发展深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的重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遮蔽 去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