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去语境化语言:国际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动向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义宾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1,共7页
在学前阶段顺利实现从高度依赖情境到去情境化的转变,是保证儿童入学后学业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为此,成人应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去语境化语言的发展。去语境化语言包括对不可见物体或过去和未来事件的认识和叙事,与学业语言相似但又不... 在学前阶段顺利实现从高度依赖情境到去情境化的转变,是保证儿童入学后学业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为此,成人应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去语境化语言的发展。去语境化语言包括对不可见物体或过去和未来事件的认识和叙事,与学业语言相似但又不同。去语境化语言具有更多的文学语言属性,使用连词、副词、名词短语以及心理动词帮助个体在语境受限的情况下进行意义建构是其核心特征。更早和更高质量的去语境化语言输入,有助于提升学前儿童的去语境化语言水平。成人可以通过发展叙事、扩展对话、重视说明、强化讲述、增加预测、更多提问的方式为学前儿童打造去语境化语言发展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语境化语言 学业语言 学前语言教育
下载PDF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 被引量:9
2
作者 耿波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1-86,共6页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百余年中国乡民艺术的发展一直在经历着一个“去语境化”的过程,所谓“去语境化”即外在的强势“他者”对中国乡民艺术本源性存在境遇的剥夺。这个强势“他者”在1980年代之前的现代性阶段表现为“民族-国家”...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百余年中国乡民艺术的发展一直在经历着一个“去语境化”的过程,所谓“去语境化”即外在的强势“他者”对中国乡民艺术本源性存在境遇的剥夺。这个强势“他者”在1980年代之前的现代性阶段表现为“民族-国家”的话语,此后则表现为“经济-国家”话语,两者构成了百余年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史。同时,“去语境化”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语境赋予,中国乡民艺术在长久的“去语境化”境遇中形成了传统与当代杂糅的当代语境,这是当代中国乡民艺术在新时代获得新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民艺术 去语境 民族-国家 经济-国家
下载PDF
英语课堂去语境化的会话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永大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59,共5页
在我国,英语课堂上创造的语境不是真实语境,属于去语境化现象。课堂会话不同于其他非正式会话,A-B-A模式应该是课堂会话的基本特点,这一模式中教师的反馈和评价对学习者判断语言学习的效果有补益作用。深刻认识到我国外语教学去语... 在我国,英语课堂上创造的语境不是真实语境,属于去语境化现象。课堂会话不同于其他非正式会话,A-B-A模式应该是课堂会话的基本特点,这一模式中教师的反馈和评价对学习者判断语言学习的效果有补益作用。深刻认识到我国外语教学去语境化现象,对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会话 A-B-A模式 去语境
下载PDF
试析外国教育史教材编写中的去语境现象——基于柯林伍德的视点 被引量:2
4
作者 丁永为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8-23,共6页
由教育思想、制度和实践构成的教育知识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按照柯林伍德的历史观,历史知识包括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两个部分。而问题和回答都是发生在语境之中的。没有语境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因此,在知识学的意义上,外国教育史... 由教育思想、制度和实践构成的教育知识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按照柯林伍德的历史观,历史知识包括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两个部分。而问题和回答都是发生在语境之中的。没有语境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因此,在知识学的意义上,外国教育史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去语境现象是不合法的。从外国教育史教材的功用即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角度看,去语境式写作不利于教材功用的正当发挥。提出教材编写应注意在连贯的、具有开放性的语境中描述和解释教育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教育史 教材 去语境 柯林伍德 教育知识
下载PDF
英语课堂去语境化的会话策略
5
作者 李永大 《考试与评价(初中英语教师版)》 2009年第6期22-27,共6页
在外语教学条件下,英语教学的理念、目的、教材、方法和评价具有其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会话,而缺乏语境是普遍现象。文章通过对几组公开课的会话分析.诠释了英语课堂会话的特点,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英语课堂上创造的语... 在外语教学条件下,英语教学的理念、目的、教材、方法和评价具有其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会话,而缺乏语境是普遍现象。文章通过对几组公开课的会话分析.诠释了英语课堂会话的特点,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英语课堂上创造的语境不是真实语境,属于去语境化现象。课堂会话不同于其它非正式会话,A—B—A模式应该是课堂会话的基本特点,这一模式中教师的反馈和评价对学习者判断语言学习的效果有补益作用。本文主张,深刻认识到我国外语教学去语境化现象,对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会话 A—B—A模式 去语境
下载PDF
文化折扣视角下电影的“去语境”尝试——以电影《英雄》 《花木兰》为例
6
作者 宋思怡 《传媒论坛》 2021年第19期120-121,共2页
本文在"文化折扣""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去语境"的概念,并以中国电影《英雄》和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两部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去语境"尝试。"去语境"一方面促... 本文在"文化折扣""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去语境"的概念,并以中国电影《英雄》和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两部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去语境"尝试。"去语境"一方面促进了受众对高语境文化的理解,降低了跨文化传播中遭遇大幅度文化折扣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却存在历史缺失、文化匮乏等弊病,使得电影在文化内核上缺乏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折扣 去语境 英雄 花木兰
下载PDF
学校课程开发中地方性知识的社会语境呈现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欣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42-44,共3页
地方性课程囿于"地理空间"的适用区域,在知识选择问题上存在窄化现象,对此,学校地方性课程开发的知识选择要具备对地方性内涵的拓展、对社会语境差别的呈现以及对教学需求的满足,避免落入"形而上"的思维窠臼,对地... 地方性课程囿于"地理空间"的适用区域,在知识选择问题上存在窄化现象,对此,学校地方性课程开发的知识选择要具备对地方性内涵的拓展、对社会语境差别的呈现以及对教学需求的满足,避免落入"形而上"的思维窠臼,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既要有个案研究实例,又要有大量事实材料的积累,以达成学校地方性课程开发中地方性知识选择的社会语境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程开发 地方性知识 知识选择 知识价值 知识理解 知识效用 知识运用 去语境
下载PDF
试析全球化语境下创意产业政策的移植和扩散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86,158,共5页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已然具备全球化形态的概念,从1998年在英国正式提出至今,现已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得以发展,但其背后的扩散机制鲜有研究。本文以英国经验为研究个案,以全球化理论和政策移植(policy transfer)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创意产业政...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已然具备全球化形态的概念,从1998年在英国正式提出至今,现已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得以发展,但其背后的扩散机制鲜有研究。本文以英国经验为研究个案,以全球化理论和政策移植(policy transfer)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创意产业政策的全球化扩散为研究对象,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一国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政策的跨国移植。这包括两方面的分析维度:一是要对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实现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sation)呈现;二是为了使得政策引入的目的地国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统一性,从而满足全球资本流动和贸易往来的需要,需要对政策进行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ed)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产业 治理政策移植 去语境 语境
下载PDF
现代语境中的儒学发展
9
作者 童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5-241,共7页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学所依赖的社会生活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学出现衰落。现代儒学的重建首先依赖于理论建设。新的理论阐发可以使传统儒学摆脱旧的话语背景,进入现代语境。既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具体问题给予创造性的理论回应...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学所依赖的社会生活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学出现衰落。现代儒学的重建首先依赖于理论建设。新的理论阐发可以使传统儒学摆脱旧的话语背景,进入现代语境。既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具体问题给予创造性的理论回应,又与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保持着内在的呼应。儒学需要以自身独特的立场与关怀揭示当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尚未揭示出来的核心文化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学重建 去语境 语境
下载PDF
岭南从化地区家训的去语境化微传播
10
作者 田秋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78-80,共3页
家训文化的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助力。通过对岭南从化地区家训传承的实地调研发现,家训文化原有的宗族生存土壤在现代已然割裂,围绕宗祠发展的旧语境已无法复原;唯有推进家训文化的去语境化传播,才能重构其新时代语境... 家训文化的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助力。通过对岭南从化地区家训传承的实地调研发现,家训文化原有的宗族生存土壤在现代已然割裂,围绕宗祠发展的旧语境已无法复原;唯有推进家训文化的去语境化传播,才能重构其新时代语境。而这必须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微媒体,从传播者的全民化、传播媒介的融合化、传播内容的生活化、传播受众的互动化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创新一条微传播路径,实现家训文化的媒介化生存,最终以传播促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传播 去语境 家训文化 岭南从化 传承
原文传递
英语课堂去语境化的会话策略
11
作者 李永大 《考试与评价(高中英语教师版)》 2009年第6期23-28,共6页
在外语教学条件下,英语教学的理念、目的、教材、方法和评价具有其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会话,而缺乏语境是普遍现象。文章通过对几组公开课的会话分析,诠释了英语课堂会话的特点,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英语课堂上创造的语... 在外语教学条件下,英语教学的理念、目的、教材、方法和评价具有其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会话,而缺乏语境是普遍现象。文章通过对几组公开课的会话分析,诠释了英语课堂会话的特点,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英语课堂上创造的语境不是真实语境,属于去语境化现象。课堂会话不同于其他非正式会话,A—B—A模式应该是课堂会话的基本特点,这一模式中教师的反馈和评价对学习者判断语言学习的效果有补益作用。本文主张,深刻认识到我国外语教学去语境化现象,对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会话 A—B—A模式 去语境
原文传递
试析外国教育史教材编写中的去语境现象——基于柯林伍德的视点
12
作者 丁永为 《教育史研究辑刊》 2012年第4期5-9,共5页
由教育思想、制度和实践构成的教育知识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按照柯林伍德的历史观,知识包括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两个部分。问题和回答都是发生在语境之中的。没有语境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知识。从外国教育史教材的功用即帮助学生习得知... 由教育思想、制度和实践构成的教育知识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按照柯林伍德的历史观,知识包括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两个部分。问题和回答都是发生在语境之中的。没有语境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知识。从外国教育史教材的功用即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角度看,去语境式写作不利于教材功用的正当发挥。提出教材编写应注意在连贯的、具有开放性的语境中描述和解释教育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教育史 教材 去语境 柯林伍德 教育知识
原文传递
解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框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曾庆香 李蔚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0,54,共4页
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会对之进行传播。本文认为,我国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经历了"蛊惑与教唆框架"到"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再到"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三个阶段。... 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会对之进行传播。本文认为,我国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经历了"蛊惑与教唆框架"到"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再到"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三个阶段。而我国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则主要为实现"造势"与"溢散"、行动动员与"快闪行为"两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去语境 高度语境 造势 快闪行为
下载PDF
“神话段子”:互联网中的传统重构 被引量:13
14
作者 祝鹏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5,共8页
网络等新媒体对神话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神话段子"是网民以戏谑化的方式改编经典神话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了当代网民的神话观、网民自我表达的诉求、网络空间文化特点的影响。"神话段子"的创编经历了去语境化... 网络等新媒体对神话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神话段子"是网民以戏谑化的方式改编经典神话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了当代网民的神话观、网民自我表达的诉求、网络空间文化特点的影响。"神话段子"的创编经历了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并借助于一系列的策略,互联网重构了神话传统。"神话段子"既延续了经典神话的部分功能,并生产出了新的功能,既使神话题材趋于雷同,又丰富了神话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神话段子 传统 去语境 语境
下载PDF
迷思与批判:媒介融合热背后的冷思考 被引量:6
15
作者 翟光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56,74,共5页
当下媒介融合方兴未艾,成为学界聚焦的热门议题,但众声喧哗中难免存在误识。笔者希望通过反思性探索,提请人们要避免泛论媒介融合,更应警惕媒介融合认知与实践中的"技术膜拜""唯市场论"与"去语境化"等问... 当下媒介融合方兴未艾,成为学界聚焦的热门议题,但众声喧哗中难免存在误识。笔者希望通过反思性探索,提请人们要避免泛论媒介融合,更应警惕媒介融合认知与实践中的"技术膜拜""唯市场论"与"去语境化"等问题。本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中国媒介融合进程中的迷思,并尝试对当下媒介融合主流话语进行部分纠偏。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发展中的媒介融合的认知,更有利于中国媒介融合实践中风险的规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泛论 技术膜拜 唯市场论 去语境
下载PDF
构建“中国知识”:《中国评论》(1872-1901)与帝国知识体系的产生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49-156,160,共9页
《中国评论》(1872-1901)发行于十九世纪后期的香港,是面向当时西方专业人士、传教士和殖民地居民的英文期刊。这份杂志构成了西方知识界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信息基础,反映出当时的欧美尤其是英国的知识界把中国文化纳入殖民帝国知识... 《中国评论》(1872-1901)发行于十九世纪后期的香港,是面向当时西方专业人士、传教士和殖民地居民的英文期刊。这份杂志构成了西方知识界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信息基础,反映出当时的欧美尤其是英国的知识界把中国文化纳入殖民帝国知识版图、建立远东知识系统,逐步将中国研究科学化、学术化的意图,并以"去语境化"的传播方式产生影响场域,最终将西方汉学成功纳入帝国主义学院体系帝国知识体系对中国的学术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后者也必将在主动反思中深化自我认知和本土学科的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评论》 西方汉学 去语境 殖民知识体系
下载PDF
关联理论视阈下高校翻译教学方法研究——以川北医学院学生为例
17
作者 邓江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第29期60-61,共2页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两方面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新方法——语境化教学法和去语境化的教学法,旨在提高翻译学习热情和翻译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翻译教学法 语境 去语境
下载PDF
符号学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书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4期30-38,共9页
符号学语境中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关注的问题有:音乐表演文本的生成过程(如乐谱)与意义的阐释性研究,它强调"以表演为中心"("可写性文本")与"以阐释为中心"("可读性文本")的音乐表演民族志文本研... 符号学语境中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关注的问题有:音乐表演文本的生成过程(如乐谱)与意义的阐释性研究,它强调"以表演为中心"("可写性文本")与"以阐释为中心"("可读性文本")的音乐表演民族志文本研究,亦即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所强调的"以作者为中心"以及罗兰·巴特倡导的"以读者为中心"(或称为"作者之死",如民歌的口传文本)的阐释语境中所表达的音乐语义,在不同表演语境中的转换生成以及表演文本的新生性问题的研究(即"去语境化""再语境化")。其次,传统的发明与音乐互文性问题。即传统音乐的"传承母体""变体链""时间链"三者之间的互文性建构,换言之,传统音乐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流变中的"濡化""涵化"的现代结局;再次,传统音乐多声思维的"复调表述"(米歇尔·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主要指传统音乐(如民歌、说唱等)主要建立在"对话性"基础上的,通过两个以上声部之间音声的模仿与对位关系形成的"能指链",及其唱词内容的语义表征所生发"所指链"之间的呼应与对答(对话)在互动语境中形成的"复调表述"文本(如少数民族的"对歌"仪式)。总之,音乐表演文本结构与意义的生成过程是音声的"能指链""所指链",在不同的音声符号系统的转换过程中派生出来的符号文本,即音声符号意义的"新生性"问题,即处于不同表演语境中的音乐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与"互文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学 表演文本 符号学 表演民族志 复调表述 语境 去语境
下载PDF
“适我无非新”:朱光潜心理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19
作者 孟姝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3-59,共7页
朱光潜在中国现代性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构建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之路。然而,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及特殊且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朱光潜心理美学思想的构建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其对西... 朱光潜在中国现代性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构建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之路。然而,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及特殊且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朱光潜心理美学思想的构建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其对西方现代美学及文化思想观念的"去语境化"的机械移植,由此破坏了其思想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心理美学 自主性 去语境化”移植
下载PDF
浅析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语言实践--以上海疫情期间官方语言使用“名物化”现象为例
20
作者 李志毅 郭可 《上海广播电视研究》 2022年第3期50-57,共8页
城市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关系到城市形象建构,也影响着人们对事件本身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潜在地影响有关城市管理的社会实践。本文结合语言实践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为语料,采用文本分... 城市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关系到城市形象建构,也影响着人们对事件本身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潜在地影响有关城市管理的社会实践。本文结合语言实践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为语料,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的官方语言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产生的大量新词汇、新表述构成了上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语言实践。名物化和去情境化是这一语言实践的突出特征。这一特征既反映了疫情话语实践对文本的决定作用,同时新词汇、新表述也起到了统一、协调社会管理措施的社会实践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实践 去语境 名物化 公共卫生 新冠疫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