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杂草生态位机理研究
1
作者 孙利忠 马保建 刘彤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8,共13页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杂草生态位机理。【方法】运用七级目测法调查了新疆北疆5个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145团和147团,昌吉市,奎屯市)25个滴灌机采棉田样点的杂草优势度等级,依据优势度等级转换为重要值,进而...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杂草生态位机理。【方法】运用七级目测法调查了新疆北疆5个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145团和147团,昌吉市,奎屯市)25个滴灌机采棉田样点的杂草优势度等级,依据优势度等级转换为重要值,进而计算出主要杂草(20种)的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值;依据20种主要杂草的优势度及生态位重叠值,采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和最小生成树法(图论聚类分析),制作反映杂草生态学相似关系的排序图和最小生成树。【结果】田旋花、藜、反枝苋、龙葵、芦苇、狗尾草、苘麻、野西瓜苗和稗的实际生态位较宽,是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的优势种群(恶性杂草)。龙葵与藜、苘麻与反枝苋、野西瓜苗与稗、反枝苋与稗等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依据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关系制作的最小生成树中,20种主要杂草被分为4组。在25个样点中,针对20种主要杂草的综合生态需求DCA排序表明:9种恶性杂草几乎都聚集于排序图中央,与居于排序图周边的一般杂草区分较为明显,且20种主要杂草的DCA排序图与最小生成树对应关系较好。【结论】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龙葵、田旋花、藜等9种恶性杂草的优势度值与滴灌年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回归关系,其中除田旋花、狗尾草2种杂草的优势度值与滴灌年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非线性回归关系外,其他7种杂草的优势度值与滴灌年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杂草 滴灌 生态位 最小生成树 去趋势对应分析
下载PDF
兰州市银滩湿地硅藻群落演变及PCA相关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郜逗 胡晓兰 +3 位作者 胡军 张菀漪 樊荣 张成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9,共6页
分析了兰州市银滩湿地2011年3—10月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以及演变特征.每月中旬在湿地样点采集8个沉积物样,同时测定样点水体温度、电导率和pH值.共鉴定出27属,126种及变种硅藻,Navicula和Nitzschia两个属出现的频率最高.各个月份的硅... 分析了兰州市银滩湿地2011年3—10月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以及演变特征.每月中旬在湿地样点采集8个沉积物样,同时测定样点水体温度、电导率和pH值.共鉴定出27属,126种及变种硅藻,Navicula和Nitzschia两个属出现的频率最高.各个月份的硅藻优势种、个体形态、种群数量及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其中,3月份以Navicula pupula为优势种,4月份以Navicula simplex为优势种,5,8,10三个月Navicula veneta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最高,6月份Cymbella pusilla丰度最高,7,9两个月的优势种为Navicula viridula var.rostellata.而从7月以后湿地硅藻属种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Nitzschia palea,Cymbella affinis,Cymbellaventricosa,Navicula veneta,Navicula viridula var.rostellata等成为了主要硅藻属种.受黄河7月以后水位上升的影响,外源污水可能大量进入湿地水体,湿地大部分处于弱有机污染状态.通过对硅藻属种及pH、电导率、总有机质质量分数和温度环境变量之间的去趋势对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pH是影响硅藻属种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变量,能解释较多的硅藻属种分布特征;次要的环境变量是电导率、有机质质量分数受水体的影响,表明湿地水体有机污染物有外源输入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环境因子 去趋势对应分析 主成分分析 湿地 兰州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植物的高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彭羽 米凯 +4 位作者 覃亚 卿凤婷 刘玮辰 薛达元 刘雪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90-3094,共5页
为了将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到生态恢复监测,采用ASD Fields HH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量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植物物种的高光谱数据,通过ViewSpecPro软件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和去噪等处理,进行原始反射率、... 为了将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到生态恢复监测,采用ASD Fields HH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量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植物物种的高光谱数据,通过ViewSpecPro软件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和去噪等处理,进行原始反射率、一阶微分分析,采用排序软件Canoco 4.5进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早期的优势植物物种为狗尾草、小叶锦鸡儿,生态恢复5年的优势植物物种为猪毛菜、小叶锦鸡儿,生态恢复后期的优势植物物种为樟子松、猪毛菜,与实测结果一致。DCCA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早期植被的冠层光谱值,特征波段主要为短波光,且各物种光谱值差异较大;生态恢复5年主要受1 000~1 050nm波段反射率影响,生态恢复后期主要受1 040~1 075nm波段的近红外反射率影响。采用DCCA方法能够直观反映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物种的光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生态恢复 光谱特征 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半干旱草原
下载PDF
太子河流域水生生物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谭红武 杜强 +1 位作者 侯和胜 王志坤 《东北水利水电》 2012年第10期36-38,63,共4页
基于太子河流域2010年9月水生态系统调查与水质监测数据,采用DCA与聚类分析揭示了各生物类群空间格局,利用去趋势典型对应分析(DCCA)分析了空间格局与理化影响因子的关系。表明:1)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6种,浮游动物76种,底栖生物4门19属2... 基于太子河流域2010年9月水生态系统调查与水质监测数据,采用DCA与聚类分析揭示了各生物类群空间格局,利用去趋势典型对应分析(DCCA)分析了空间格局与理化影响因子的关系。表明:1)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6种,浮游动物76种,底栖生物4门19属20种,鱼类10科34种。2)水生生物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水库与河道、上下游、干支流间差异显著,空间分异指示作用呈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顺序,总体空间格局呈清晰的由上游指向下游的梯度分布特征。3)太子河不同生物类群的主导水质因子各有不同,影响总体格局的主导因子有水温、DO、氨氮、TSP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群落 空间分布格局 太子河 去趋势典型对应分析(DCCA)
下载PDF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磊 张秀梅 +1 位作者 吴忠鑫 张沛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每隔2个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投放3年后的2种人工鱼礁及自然礁石上附着的大型藻类进行潜水采样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附着藻类共3门13种,其中红藻门(Rhodophyta)藻类... 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每隔2个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投放3年后的2种人工鱼礁及自然礁石上附着的大型藻类进行潜水采样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附着藻类共3门13种,其中红藻门(Rhodophyta)藻类的种类数最多(6种),褐藻门(Phaeophyta)藻类的平均生物量最大(92.724 g/m2)。人工鱼礁上附着的藻类群落渐趋成熟;夏秋季藻类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春冬季。聚类分析和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石块礁和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结构相似度(83.1%)较高,其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混凝土礁体。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藻类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对藻类群落变化的解释量达到47.6%。影响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变化的次要因子为N、P营养盐,而影响石块礁和混凝土礁体上藻类群落变化的次要因子为pH和溶解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藻类群落 人工鱼礁 去趋势对应分析 主成分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秦岭南坡中段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环境梯度解释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宇超 周亚福 王得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5-972,共8页
该研究旨在揭示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在研究区设置2条样带,每条样带各设置40-50个样地,共计93个。通过样地调查,利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Method)、DCA、DCCA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 该研究旨在揭示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在研究区设置2条样带,每条样带各设置40-50个样地,共计93个。通过样地调查,利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Method)、DCA、DCCA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1)TWINSPAN将研究区93个样地分成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铁杉(Tsuga ch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等34个群落类型,并通过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对93个样地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样地呈现聚集分布,充分验证了TWINSPAN对群落类型划分的科学性。(2)通过对93个样地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和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分析12个环境因子中,制约秦岭南坡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坡度、速效磷与全磷。海拔、坡度、速效磷和全磷能够很好地解释群落样地及优势种在环境梯度上的分布,同时表现出样方间在种类和环境因子组成上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南坡 双向聚类法 去趋势对应分析 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洁 刘春莲 +3 位作者 贾良文 杨婷婷 张素青 殷鉴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的表层沉积物100个站位样品中共发现有孔虫21属36种、介形虫16属20种。优势种组合分别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akneriana rotunda-Cavarotalia annectens-Elphidium advenum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S... 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的表层沉积物100个站位样品中共发现有孔虫21属36种、介形虫16属20种。优势种组合分别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akneriana rotunda-Cavarotalia annectens-Elphidium advenum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Sinocytheridea impressa-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有孔虫及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表现出"北低南高",即口门低、向海高的特点。样品中有孔虫和介形虫属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盐度是影响该区有孔虫和介形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水动力条件,水深对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控制性因素。由于受径流影响较大,河口湾北部的水体盐度较低、径流动力较强,不利于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生存,导致其丰度及分异度均较低。河口湾南部水体盐度升高,潮流动力较强,同时受众多岛屿屏障作用,环境较为稳定,有孔虫和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迅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河口湾 表层沉积物 有孔虫 介形虫 去趋势对应分析 环境因素
下载PDF
精准扶贫中数据的精准处理研究——以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和沙桥镇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立敏 方文 +2 位作者 李国治 李永勤 李正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0-36,共7页
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云南省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本研究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法对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南华县沙桥镇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逐层分析当地致贫原因。结果表明:(1)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和交通不便是当... 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云南省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本研究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法对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南华县沙桥镇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逐层分析当地致贫原因。结果表明:(1)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和交通不便是当地主要致贫原因,缺劳动力、饮水困难和部分支出型贫困原因是当地次要致贫原因。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应采取整体帮扶措施解决当地普遍性困难,同时逐层梳理贫困户的具体信息,采取特殊帮扶措施,帮助农户尽快脱贫。(2)复合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在多维贫困量化研究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补充了一维贫困量化研究和定性分析中的不足,为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深入分析""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复合多维数据 系统聚类分析 去趋势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一种新型贝壳鱼礁的大型底栖藻类附着效果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静 姜大为 +4 位作者 郝振林 郭栋 王路平 李多慧 张瑜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5-381,共7页
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 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价贝壳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投礁1个月后,3个区域藻类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小,随着投礁时间延长,混凝土构件礁区和贝壳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和种类均大于空白对照区,其中贝壳礁区藻类生物量和种类增加得更为显著,且相较于另外2个区域,藻类群落结构更早趋于稳定。环境因子对藻类生物量影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不同藻类生物量的环境因子有差别。分别对3个区域的藻类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指标进行冗余分析发现,影响3个区域藻类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均为水温,影响自然礁石和混凝土构件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氮、磷营养盐等,而影响贝壳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溶解氧和叶绿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贝壳鱼礁 大长山岛 大型底栖藻类 去趋势对应分析 主成分分析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河流域景观空间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赵志轩 张彪 +3 位作者 金鑫 翁白莎 严登华 鲍淑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25-1935,共11页
基于GIS技术,以海河流域为对象,首先,分别采用Fragstats3.3的标准法和移动视窗法先后分析了流域整体景观格局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然后,针对流域本身自然地理梯度特点,分别沿流域纵向(河流流向)梯度和横向(垂直与河流流向)梯度设置了两条样... 基于GIS技术,以海河流域为对象,首先,分别采用Fragstats3.3的标准法和移动视窗法先后分析了流域整体景观格局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然后,针对流域本身自然地理梯度特点,分别沿流域纵向(河流流向)梯度和横向(垂直与河流流向)梯度设置了两条样带,应用移动视窗法计算了景观层次下的斑块面积(AREA_MN)、蔓延度指数(CONTAG)、边界密度(ED)、形状指数(LSI)、斑块密度(PD)、多样性指数(SHDI),获得了景观沿两个样带方向的梯度格局;最后,以高程、降水、气温、人口和GDP为环境因子,以上述6个指数值为目标物种,利用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研究了景观梯度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年海河流域内景观基质为农田,面积占55.9%,流域内景观结构以块状结构为主,并零散分布有圈层和带状(廊道)结构;景观梯度格局在两条样带上均表现为类似的特征,即随景观类型变化呈现不同幅度的波动,两条样带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过渡带;DCCA分析表明:景观梯度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区域高程、降水量、温度对流域尺度的景观格局起决定性作用,人口数量、GDP则在局部地区对景观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梯度格局 环境因子 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FRAGSTATS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4
11
作者 宋创业 刘高焕 +2 位作者 刘庆生 曹铭昌 黄翀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42-2048,共7页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典型河口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4个样方可划分为7个群系,即刺槐群落(Form.Robinia pseucdoacacia)、荻...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典型河口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4个样方可划分为7个群系,即刺槐群落(Form.Robinia pseucdoacacia)、荻群落(Form.Miscanthus saccharifleus)、翅碱蓬群落(Form.Suaeda heteroptera)、獐毛群落(Form.Aeluropus sinensis)、芦苇群落(Form.Phragmites communis)、柽柳群落(Form.Tamarixchinensis)和白茅群落(Form.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类型的划分主要反映了微地貌所决定的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在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因素中,环境因子解释的部分占45.2%,空间因子解释的部分占11.8%,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占2.23%,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未能解释的部分占40.8%,这部分主要反映了群落自身互作及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植物群落 环境因子 双向指示种分析 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Eastern China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创业 刘高焕 刘庆生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7-122,I0002,共7页
Types and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DCCAs) and a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The distributi... Types and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DCCAs) and a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were also analyzed by testing elevation, slope, soil characteristics, longitude and latitude of 134 vegetation samples collected by representative plot sampling methods.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134 vegetation sampl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even vegetation groups, separately dominated by Robinia pseucdoacacia, Imperata cylindrical, Miscanthus saccharifleus, Suaeda salsa, Aeluropus sinensis,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Tamarix chinensis.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mainly related to elevation, ground water depth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alinity and soluble potassium. Amo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the species matrix explained by non-spatial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accounts for 45.2% of total variation. Spatial variation and spatial-structure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explain 11.8%, and 2.2%, respectively. Remained 40.8% of undetermined variation is attributed to biological and stochastic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plant communities spatial factors Yellow River Delta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下载PDF
2014年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水母类组群结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浩阳 林华 +3 位作者 李伟巍 张格 崔文会 郑连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8-132,共5页
利用2014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浮游动物网采样品的分析数据,探讨了该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分布及组群结构.结果表明:研究水域共记录水母类13种,其中水螅水母9种,管水母3种,栉水母1种;优势种为四叶小舌水母(L... 利用2014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浮游动物网采样品的分析数据,探讨了该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分布及组群结构.结果表明:研究水域共记录水母类13种,其中水螅水母9种,管水母3种,栉水母1种;优势种为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和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优势种的数量和分布趋势决定了水母类丰度的分布格局.根据各站位水母的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将该海域水母分为2个组群,结合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结果表明影响长江口邻近海域水母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水母类 优势种 组群结构 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
下载PDF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焕君 刘淑德 +5 位作者 刘元进 涂忠 周全利 陈玮 孙伟 李凡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121,共12页
本文根据2010和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进行的8航次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2011年生物量略高于2010年;生物量季节间差别较大,各季节... 本文根据2010和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进行的8航次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2011年生物量略高于2010年;生物量季节间差别较大,各季节生物量排序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不同年间相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多不显著(秋季除外);除2010年春季外,其余季节均为鱼类生物量最高,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从全年调查平均值来看,莱州湾西侧游泳动物生物量(60.2kg/h)明显高于东侧(33.4 kg/h)。根据8航次31个主要种类生物量聚类分析,莱州湾20调查站位可划分为4组:组Ⅰ由位于调查海域东南的3个站位组成,组Ⅱ由位于调查海域东部及中部的8个站位组成,组Ⅲ由调查海域西北部(黄河口南侧)的3个站位组成,组Ⅳ由西部6个站位组成。组I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游泳动物生物量和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各组中均最低,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最高;组Ⅲ和组Ⅳ的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以及游泳动物生物量高于组Ⅰ和组Ⅱ。ANOSIM分析表明,各聚类组间群落结构虽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DCCA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底栖动物生物量以及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目前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总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春季生物量下降尤为严重;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春季生物量极低,夏季生物量相对较高;底层鱼类比例下降的趋势有所逆转,头足类比例明显增加。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异质性较低,可能与莱州湾生境异质性低以及人类剧烈干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聚类 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 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