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刍议 被引量:16
1
作者 丁锦宏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8-51,共4页
“学校越来越成为‘游戏’场所,教师越来越放弃道德教育责任;道德教育既必要,却又不可能。”这是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吊诡”现象。英国学者曼德斯教授称之为“去道德化的教育”。西方社会的“去道德化的教育... “学校越来越成为‘游戏’场所,教师越来越放弃道德教育责任;道德教育既必要,却又不可能。”这是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吊诡”现象。英国学者曼德斯教授称之为“去道德化的教育”。西方社会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处于改革和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道德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创造性培养的同时,整个教育大框架应该警惕可能出现的“去道德化的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去道德化的教育
下载PDF
聚焦教师中的“去道德化”倾向:摒弃与规避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峰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37,共2页
教师中的"去道德化"倾向正在"彰显个体价值"口号的掩盖下侵蚀教师群体,其中教师有偿家教、名利化、行政化等问题亟待关注与治理。建议从多角度入手,重树师德规范,如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和举报奖励制度,干部与教师分开... 教师中的"去道德化"倾向正在"彰显个体价值"口号的掩盖下侵蚀教师群体,其中教师有偿家教、名利化、行政化等问题亟待关注与治理。建议从多角度入手,重树师德规范,如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和举报奖励制度,干部与教师分开评价机制,提高一线教师的绩效工资,优化教师道德激励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规范 去道德化”倾向 有偿家教 公众监督 道德奖惩
下载PDF
“官员”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现实社会“官员去道德化”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常柱 《巢湖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政治是否具有道德性以及"官员"应否道德化历来是政治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必然要涉及到包括政治实践活动在内的一切由自主意志抉择的、并具有社... 政治是否具有道德性以及"官员"应否道德化历来是政治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必然要涉及到包括政治实践活动在内的一切由自主意志抉择的、并具有社会性的道德行为,以及包括政治实践主体即"官员"在内的、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意志的所有主体。政治实践必然具有道德性,"官员道德化"是政治实践的必然诉求。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官员"必须具有道德,"官员道德化"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员”道德 官员去道德化 官员道德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偶像的黄昏:教师职业“道德赋值”“去道德化”及其伦理困境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坤琦 郑晓齐 刘杰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63,共6页
在传统社会,"教师"身份被塑以"道德家"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德赋值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教师道德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关系发生反转,教师职业"去道德化"趋势明显,这不仅削弱了教师职业的师道尊严,消... 在传统社会,"教师"身份被塑以"道德家"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德赋值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教师道德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关系发生反转,教师职业"去道德化"趋势明显,这不仅削弱了教师职业的师道尊严,消解社会对教师身份的"崇高想象",也造成了教师职业伦理困境乃至职业危机。消解这一困境与危机,一方面需要教师在不逾越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尊重教师道德发展的自由意志,鼓励但不强制教师追求高尚完美的德性,还教师身份的职业化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身份 教师道德 去道德化 伦理困境
下载PDF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彦平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5-48,共4页
道德本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生,但现代社会中道德似乎无用,出现了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是导致"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道德权利与道... 道德本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生,但现代社会中道德似乎无用,出现了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是导致"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割裂与对立是"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行为根源和外在伦理特征。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的逻辑后果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和泯灭、社会共同体的瓦解。要充分认识"去道德化"的危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寻道德建设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道德化 市侩实用主义 道德权利 道德义务 伦理效应
下载PDF
论虚拟社会去道德化危机及其教育救赎 被引量:1
6
作者 尧新瑜 张小丫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共4页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一种同质异构的道德空间,二者存在天然的道德联系,可是这种不可剥离的道德联系在当下的虚拟社会却被有意无意地歪曲、割裂。一场怀疑道德、否定道德、抛弃道德的去道德化思潮正向虚拟社会席卷而来,道德相对主义、...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一种同质异构的道德空间,二者存在天然的道德联系,可是这种不可剥离的道德联系在当下的虚拟社会却被有意无意地歪曲、割裂。一场怀疑道德、否定道德、抛弃道德的去道德化思潮正向虚拟社会席卷而来,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道德唯我主义是这场去道德化思潮产生的主要根源。只有通过教育救赎来引导广大网民树立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一性观念,通过健全虚拟社会的法律制度、加强公众的法制教育,通过专业教育机构开展优质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民的自爱和自律精神,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虚拟社会的去道德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会 去道德化危机 教育救赎
下载PDF
论马基雅维利之“政治去道德化”
7
作者 唐吉意 陈琳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第8期23-31,共9页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其巨著《君主论》自问世起便在西方政治思想界掀起惊涛巨浪。书中在论及权力与道德、吝啬与慷慨、残暴与仁慈、伪善与守信等问题上隐形构筑了马基雅维利所认同的“政治”的内涵,核心便是“政...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其巨著《君主论》自问世起便在西方政治思想界掀起惊涛巨浪。书中在论及权力与道德、吝啬与慷慨、残暴与仁慈、伪善与守信等问题上隐形构筑了马基雅维利所认同的“政治”的内涵,核心便是“政治去道德化”。然而马基雅维利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无论如何,“政治去道德化”思想触及了政治的本质,即关于“政治”在应然与实然上的属性问题,并对后世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政治本质 去道德化
下载PDF
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应去道德化——一种规范分析的路径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冬华 《会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53,共7页
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术界所面临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理论困境,以罗尔斯的正义观为价值基础,从个人理性的假定出发,以契约为切入点,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得到如下推论:(1)效率观盈余管理不可实证;(2)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观是实证研究中多余的概念;... 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术界所面临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理论困境,以罗尔斯的正义观为价值基础,从个人理性的假定出发,以契约为切入点,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得到如下推论:(1)效率观盈余管理不可实证;(2)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观是实证研究中多余的概念;(3)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无关。最后,在上述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应该从理论层面去道德化,试图构造真正基于契约观的盈余管理理论。本文对于未来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 契约 去道德化
原文传递
去道德化的乡村世界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柏峰 《文化纵横》 2010年第3期93-97,共5页
从消遣经济到消费经济的劳动伦理变迁20世纪以来,中国农民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相关经济态度经历了从消遣经济到劳动经济,再到消费经济的转变,每一次变化,其背后都有特定的劳动与财富伦理的支撑。在消遣经济时代,闲暇和不劳而获是身份和地... 从消遣经济到消费经济的劳动伦理变迁20世纪以来,中国农民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相关经济态度经历了从消遣经济到劳动经济,再到消费经济的转变,每一次变化,其背后都有特定的劳动与财富伦理的支撑。在消遣经济时代,闲暇和不劳而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劳动经济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道德化 经济态度 中国农民 劳动经济 经济时代 伦理变迁 消费能力 中国农村 不劳而获 消费经济
原文传递
政治的去道德化努力——韩非对政治与道德关系之思考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友广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70,共8页
在战争四起、社会动荡的诸子时代,政治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是诸子无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儒家对于道德在政治治理与政治行为中之价值的充分肯定而表现出的泛道德化倾向不同,也与道家因对"道"的推崇与服膺而对政治治理... 在战争四起、社会动荡的诸子时代,政治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是诸子无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儒家对于道德在政治治理与政治行为中之价值的充分肯定而表现出的泛道德化倾向不同,也与道家因对"道"的推崇与服膺而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管理的理解呈现为一种超道德化的立场不同,有鉴于对人性的不信任及道德在政治运作当中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韩非的思想彰显了一种去道德化的政治理论建构之努力。当然,关于道德、习惯与法律,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并让其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好的政治 道德化 道德化 去道德化
原文传递
朝向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育:可能性、挑战与应对
11
作者 王明 王佳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道德教育应指向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其兼具外在与内在可能性,前者源于美好生活作为“至善”给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后者则是源于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本然性关系。但朝向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美好生活的“去... 道德教育应指向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其兼具外在与内在可能性,前者源于美好生活作为“至善”给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后者则是源于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本然性关系。但朝向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美好生活的“去道德化”“个人化”,以及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对美好生活的疏远。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向学生传达一种完整的美好生活观,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在美好生活实现中的独特价值,培育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道德敏感性,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融入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美好生活 去道德化 道德敏感性
下载PDF
当代中国贫困治理的伦理基础、基本模式与实践特征
12
作者 易申波 赵雄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从伦理基础、基本模式与实践特征三个方面阐述当代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及成功经验,认为当代中国贫困治理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独特制度优势的体现,而且其中提炼的一些贫困治理经验,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提供借鉴。在贫困治理的伦... 从伦理基础、基本模式与实践特征三个方面阐述当代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及成功经验,认为当代中国贫困治理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独特制度优势的体现,而且其中提炼的一些贫困治理经验,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提供借鉴。在贫困治理的伦理基础方面,革命年代为了发动穷苦大众投身革命,赋予他们极高的政治地位,导致了“穷光荣”文化传统的形成,“越贫穷越光荣”的社会文化心理延迟了脱贫的紧迫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减贫事业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与道德的脱钩、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链接使得全面脱贫变得必要且可能。在贫困治理的基本模式方面,政府主导贫困治理的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及项目实施,同时积极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机制的作用,创新市场化扶贫方式,由此形成贫困治理的“政府主导的市场模式”。在实践方面,社会协同和公共参与既是现代化贫困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与重要特征,也是当代中国贫困治理成功的深层原因。全面脱贫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后返贫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仍然面临着持续有效治理相对贫困等多元贫困问题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探索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参与式贫困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贫困治理生态,早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 贫困的去道德化 政府主导 市场机制 公共参与
下载PDF
依法行政难道德视角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承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32-134,共3页
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提高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建立约因制度,为诚信原则提供法律实现的程式,健全行政道德规范,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坚持以德行政。惟其如此,才能解决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因此从道德视角分... 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提高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建立约因制度,为诚信原则提供法律实现的程式,健全行政道德规范,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坚持以德行政。惟其如此,才能解决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因此从道德视角分析依法行政难,对于加强道德建设,提升行政人员的道德状况,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与依法行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行政 去道德化 公信力 约因制度 行政道德
下载PDF
法律与道德的张力——兼论现代西方法哲学的内在困境
14
作者 丁社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从亚里士多德将道德作为法律的基础,到康德把法律作为道德之力有不逮的补充,体现出基于城邦群体的道德到基于个人意志的道德的转变,蕴含着法律去道德化和法律世俗化、法律科学化的内在逻辑,功利主义法学、分析法学实现了法律的去道德化... 从亚里士多德将道德作为法律的基础,到康德把法律作为道德之力有不逮的补充,体现出基于城邦群体的道德到基于个人意志的道德的转变,蕴含着法律去道德化和法律世俗化、法律科学化的内在逻辑,功利主义法学、分析法学实现了法律的去道德化。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挑战之后,虽然法律的道德内涵重新被发掘出来或建构起来,但德性道德理论并未突破自身意志论的羁绊,现代西方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存在着紧张关系难以消除,以个人本位为预设的现代西方法哲学仍然面临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张力 道德法律化 法律去道德化
下载PDF
大学生道德理性能力培养研究
15
作者 蔡小葵 《青年探索》 CSSCI 2014年第4期93-96,共4页
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道德标准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的道德现象更为丰富,遭遇的道德问题也更为复杂。基于当前大学生群体中道德相对主义及去道德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状,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道德理性能力 去道德化 大学德育 大学生
下载PDF
青海省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现状研究
16
作者 刘军 《青海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142-145,共4页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高校大学生道德取向的调查,了解并分析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对做好青海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适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举措。
关键词 大学生 价值取向 德育 去道德化教育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价值教育
17
作者 吴锋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年第6期69-71,共3页
功利主义的植入使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去道德化教育"的困境,但是高尚的价值追求应该始终引领道德教育的方向。没有价值观就没有教育,更没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包含... 功利主义的植入使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去道德化教育"的困境,但是高尚的价值追求应该始终引领道德教育的方向。没有价值观就没有教育,更没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包含有思想和政治的成分主要源于现实的世界。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条件,不同的道德教育只能在不同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价值教育 去道德化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别抽走公正的道德底牌
18
作者 陈玉照 《西安社会科学》 2010年第3期8-10,共3页
资本主义的历程说明,社会不公现象的蔓延和泛滥,和公正与道德被人为剥离不无关系。破解公正与道德被人为剥离的路径在于:一、公正去道德化的理由是缺乏可靠性的。二、公正去道德化与公正被绑架是同一过程。三、公正被绑架的实质在于畏... 资本主义的历程说明,社会不公现象的蔓延和泛滥,和公正与道德被人为剥离不无关系。破解公正与道德被人为剥离的路径在于:一、公正去道德化的理由是缺乏可靠性的。二、公正去道德化与公正被绑架是同一过程。三、公正被绑架的实质在于畏惧公正背后的道德力量,公正与道德本质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四、公正去道德化对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性。决不能抽走公正的道德底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 去道德化 道德底牌
下载PDF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被引量:17
19
作者 胡金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伦理之维,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伦理正当性。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然而,在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效率取代德性成为...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伦理之维,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伦理正当性。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然而,在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效率取代德性成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学校为了追求效率,在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一种追求标准化、强调控制的"非人化"治理倾向,从而造成了一种学校生活的去道德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人们需要关注良善制度对学校治理的重要价值,只有良善制度才能保障学校实现一种善治。良善制度是善治的支撑性因素,它要以关照人的存在为人性前提,以合乎正义精神为价值基础,以理性协商为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制度伦理 学校治理 去道德化 良善制度
下载PDF
若干德育问题上经由比较后的发现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人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选取四个问题,通过对中外研究结果的比较,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经由比较后发现:(一)在德育的重要性的把握上,宜采“社会变迁论”,因为它的解释力胜于“道德危机论”;(二)在德育的“瓶颈”的识别上,不谋而合之处多... 本文选取四个问题,通过对中外研究结果的比较,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经由比较后发现:(一)在德育的重要性的把握上,宜采“社会变迁论”,因为它的解释力胜于“道德危机论”;(二)在德育的“瓶颈”的识别上,不谋而合之处多于我们的预计,相异之处也不乏其价值;(三)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都已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寻求个体与群体之间新的平衡点;(四)在使德育走出困境的途径的抉择上,一般更倾向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但仍有相当大的深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道德化 个人主义 多元文化教育 德育目标 德育实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