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民间文化的狂欢与大众文化的狂欢之区别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洪晓
-
机构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8-53,共6页
-
基金
韩山师范学院2007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WQ200706)
-
文摘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后民间文化,具有民间文化的狂欢品格,但大众文化的狂欢在当今这个高科技、全球化、传媒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了与民间文化的狂欢不同的特点,除了前人已提到的狂欢的个人化、狂欢的日常生活化之外,还具有三个特点:狂欢的去魅化、狂欢的被操纵和狂欢的科技化、虚拟化。
-
关键词
狂欢
民间文化
大众文化
去魅化
被操纵
科技化
-
Keywords
Carnival
folk culture
mass culture
without concerning about God
being controlled
being technologically virtual
-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
-
题名法律信仰的中国式难题——兼与沈永胜同志商榷
被引量:3
- 2
-
-
作者
王彬
-
机构
山东大学法学院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28,共4页
-
文摘
西方语境下,基督教文化的信仰体系为法律的正当性提供依据,宗教的去魅化又促进了理性法的生成,这使法律信仰从对超验价值的神圣感演化为对实证规则的理性确信。作为意义体系的法律,法律信仰具有神圣的超验维度,作为规则系统的法律,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确定性的理性确信。从法律文化的研究进路反观法律信仰的中国语境,让我们发现了法律信仰的中国式难题,信仰体系的缺失无法从中国本土文化中建立人们对法律的超验情感,中国法律文化中对权力型权威的崇信可能造成法律信仰中的权威异化,权变伦理无法确立人们对法律的理性确信,弘扬法律信用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进路。
-
关键词
法律信仰
理性
去魅化
宗教
权威
-
分类号
D92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上)
- 3
-
-
作者
何宽钊
-
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8-37,221,共10页
-
基金
2013年度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西方和声发展的哲学--美学阐释>(项目编号:13DD2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本为同源,启蒙现代性催生了审美现代性,和声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根本就是启蒙现代性规划的产物。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审美现代性逐渐走向了启蒙现代性的反面。在20世纪现代音乐那里,和声更是对启蒙现代性的直接对抗甚至消解。从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相对抗的动力学角度观察,20世纪和声体现了各种激进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20世纪的和弦结构拒绝启蒙现代性的有限性,坚持寻求扩张;20世纪的调性观念从关系确证模式走向自我确证模式;20世纪和声进入以非功能为主流的模式。
-
关键词
启蒙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和声
去魅化
合理化
-
Keywords
enlightening modernity,aesthetical modernity,harmony
-
分类号
J601
[艺术—音乐]
-
-
题名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理论的演变逻辑
- 4
-
-
作者
吴恺
-
机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25-129,共5页
-
文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理论的演变有着其自身的逻辑。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将心性理论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各种有关心性的观点。中国古代心性理论的发展逻辑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时期与演变过程——远古时期“心性理论的去魅化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心性理论的分化过程”、秦汉到魏晋时期“从天人感应到敦品励行的转化过程”、唐宋明到清代“从心性修养到学以致用的转化过程”。
-
关键词
心性理论
去魅化
天人感应
敦品励行
学以致用
-
Keywords
disposition theory
demystification
heaven-man induction
improving moral character and sincere behavior
learning for application
-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