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志与原住民电影:相互融合的社会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杨云鬯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民族志电影和原住民电影虽然在概念层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们之间并不需要划出明确的界限。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包容的,应该被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下进行考量。作为互为融合的两面,它们共同反映了对表征危机及人类学表征合法... 民族志电影和原住民电影虽然在概念层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们之间并不需要划出明确的界限。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包容的,应该被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下进行考量。作为互为融合的两面,它们共同反映了对表征危机及人类学表征合法性的反思。同时,民族志和原住民电影也共同折射出由阿尔弗雷德·杰尔(Alfred Gell)所提出的指示符号和一种使得能动者之间频繁互动的复杂媒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原住民电影 媒体人类学 表征危机 参与式电影
原文传递
艺术品牌与类型策略:巴兹·鲁赫曼的“红幕布三部曲”
2
作者 陈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80,共6页
巴兹·鲁赫曼将早期的三部电影《舞国英雄》《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称为"红幕布三部曲",并认为它们是一种典型的"参与式电影"。本文针对"红幕布三部曲"进行分析,不仅讨论其程式化的风格与特征... 巴兹·鲁赫曼将早期的三部电影《舞国英雄》《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称为"红幕布三部曲",并认为它们是一种典型的"参与式电影"。本文针对"红幕布三部曲"进行分析,不仅讨论其程式化的风格与特征,而且探究鲁赫曼作为一位"电影作者"的功能与角色。此外,本文特别将"红幕布"作为一种艺术"品牌"进行考察,思考其类型策略、系列电影、跨国营销、本土认同等方面的商业诉求。鲁赫曼的"红幕布三部曲"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作者电影"或"类型电影",显现出后现代电影制作和传播中杂糅了艺术与商业的"后作者"或"新类型"电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兹·鲁赫曼 “红幕布三部曲”参与式电影 艺术品牌 类型电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