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参差的对照”看张爱玲小说的俗与雅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志华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9-33,共5页
“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的美学观念和小说写作技巧。“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趣味,又化俗为雅,进入高雅文学的领域。正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念,使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又得以在90年代的大陆文坛... “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的美学观念和小说写作技巧。“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趣味,又化俗为雅,进入高雅文学的领域。正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念,使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又得以在90年代的大陆文坛重新登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参差的对照 通俗文学 高雅文学
下载PDF
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参差的对照”——浅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王安忆的《长恨歌》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东明 《理论界》 2005年第10期164-165,共2页
《倾城之恋》和《长恨歌》是张爱玲和王安忆各自的代表作,本文斌从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参差的对照”这个视角切入,分析两部作品中建立在回忆与现实,现实与想像之上的相似的“参差的对照”,体味它们相通又彼此不同的永恒意味。
关键词 回忆 参差的对照 温情 苍凉 《倾城之恋》 《长恨歌》 王安忆 张爱玲 对照 参差 代表作
原文传递
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张爱玲散文——以《流言》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剑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4-67,共4页
《流言》是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渗透着强烈的审美现代性,这源于她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就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主张,她的作品从女性视角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俗事,从"那些不相干的事"... 《流言》是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渗透着强烈的审美现代性,这源于她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就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主张,她的作品从女性视角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俗事,从"那些不相干的事"中获得人生所谓的"生趣",表现复杂多变的人性境域,从而丰富了现代都市散文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流言》 参差的对照 女性视角 都市散文
下载PDF
爱的异托邦——张爱玲的《爱》论析
4
作者 王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106,共8页
以文学空间学视角细读故事文本,可以发现在《爱》的故事文本中,并不熟悉中国乡村的张爱玲巧妙地借用了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资源,利用古今依然相通的文学想象共同体,构建出现代乡村情感空间,实现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其中的叙述采用了... 以文学空间学视角细读故事文本,可以发现在《爱》的故事文本中,并不熟悉中国乡村的张爱玲巧妙地借用了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资源,利用古今依然相通的文学想象共同体,构建出现代乡村情感空间,实现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其中的叙述采用了她偏爱的参差对照手法,也蕴含了她一贯的价值取向,即在乱世中对人生安稳与和谐的追求。从文学空间学意义上看,《爱》这个故事既是博尔赫斯笔下的阿莱夫那样聚集了空间中所有点的一个点,是后来福柯意义上的异托邦,也是浓缩了张爱玲写作技艺的一个点。所以,张爱玲关于"爱"的体认与书写,既不真实但也并非虚假,而是处于真实与虚构之外的第三空间。这可能恰恰是张爱玲《爱》的真正价值以及这个短小的故事如此受读者喜爱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爱》 参差的对照 第三空间 异托邦
下载PDF
论《秧歌》
5
作者 宋家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8-22,共5页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qu...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饥饿 虚假性 参差的对照 农民形象
下载PDF
张爱玲对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的贡献
6
作者 胡明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70,共11页
"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是张爱玲论小说的重要概念,包含了她对小说创作"不相干的事"的题材选择、"非斩钉截铁"矛盾冲突情节结构的设计、"不彻底的人物"塑造和"苍凉"悲剧审美经验的提炼等... "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是张爱玲论小说的重要概念,包含了她对小说创作"不相干的事"的题材选择、"非斩钉截铁"矛盾冲突情节结构的设计、"不彻底的人物"塑造和"苍凉"悲剧审美经验的提炼等等,这些都是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拓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理论 参差的对照的写法 反高潮 “不彻底的人物”
原文传递
与生命“怪圈”抗争的圣斗士——从《金锁记》探测张爱玲人物形象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性
7
作者 肖绮雯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54,共2页
一"怪圈"深重,悲剧深重,触动人性深重;二"葱绿配桃红"的苍凉,"异教徒"般地追寻人性与艺术;三意象妙笔生花,境界苍凉,如同一口井任人淘洒而不会穷尽。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怪圈"中的人物命运 "葱绿配桃红"的苍凉凄美意蕴 "参差的对照"的人性与艺术的永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