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被引量:8
1
作者 蒙培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4-23,40,共11页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生态意识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就是其中之一。“参赞化育说”与“人类中心论”的最大区别是 ,它不是以征服、战胜自然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而是以尊重自然、促成自然界的进化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学...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生态意识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就是其中之一。“参赞化育说”与“人类中心论”的最大区别是 ,它不是以征服、战胜自然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而是以尊重自然、促成自然界的进化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学说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参赞化育 成已成物
下载PDF
“参赞化育”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
作者 李亮 王俊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44,共4页
《中庸》"参赞化育"说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它不仅明确了人在与自然万物关系中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而... 《中庸》"参赞化育"说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它不仅明确了人在与自然万物关系中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而且又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切断,要求人们尊重、顺应自然,肯定了自然存在物独立的内在价值,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传统哲学底蕴。今天我们确立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深入探讨和充分汲取儒家发展观中的有益成分,承认并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赞化育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浅谈古代文学中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从《中庸》、《西游记》谈起 被引量:1
3
作者 程良胜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0-133,共4页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髓。它既倡导"参赞化育"的生态观,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髓。它既倡导"参赞化育"的生态观,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中庸》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神怪小说《西游记》虽内容相当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较为丰厚的文学经典著作。挖掘《中庸》和《西游记》中所蕴含的这种"参赞化育"的儒家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思想 参赞化育 《中庸》 《西游记》
下载PDF
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下的《中庸》研究
4
作者 李婧奕 《今古文创》 2023年第8期30-32,共3页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准,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思想。它的“天命之谓性”“参赞化育”等思想与现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相契合。以生态存在论美学理论解读《中庸》,既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又提供了一种...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准,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思想。它的“天命之谓性”“参赞化育”等思想与现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相契合。以生态存在论美学理论解读《中庸》,既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又提供了一种对于当下生存困境的启示性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生态存在论美学 天命之谓性 参赞化育
下载PDF
论儒家的道义型的人类中心论——从刘文英先生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研究说起 被引量:3
5
作者 白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21,共7页
刘文英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蕴涵在"参赞化育"这一命题中,并集中进行了两点阐释,其一是人类参赞化育的前提以及人类何以能够参赞化育,其二是人类以何种方式参赞... 刘文英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蕴涵在"参赞化育"这一命题中,并集中进行了两点阐释,其一是人类参赞化育的前提以及人类何以能够参赞化育,其二是人类以何种方式参赞化育。刘文英先生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为"泛仁论的生态伦理",认为儒家主张人类以道德自觉的方式来参赞天地自然万物的化育,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一种具有道德情感的和谐关系,并由此承担起参赞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刘文英先生不同意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归结为人类中心论,但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论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内涵,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只能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而儒家式的人类中心论,则是以人类的道义为中心,其结果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承担起责任义务和付出道德关怀。刘文英先生所概括的"泛仁论的生态伦理"思想,事实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类中心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道义型"的人类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参赞化育 人类中心论 儒家 刘文英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观——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观为致思论域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2015年第3期34-44,共11页
先秦"天人合一"说的解读,当有两大值得注意的向度:一是形上本体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本体论的生态哲学思想;再即形下现象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伦理化的生态哲学思想。本体论的"天&qu... 先秦"天人合一"说的解读,当有两大值得注意的向度:一是形上本体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本体论的生态哲学思想;再即形下现象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伦理化的生态哲学思想。本体论的"天"具有无尽的创造活力,也是一切价值的宇宙论根源。在天道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量的涵盖下,可说一切存在都在变化着的活动之中,离开了变化着的活动便难有什么存在,即使人的创造性活动也必须植根于天地之中,不能脱离天地变为了无生气的存在。因此,不仅人与天不能二,终极性的天道可以与现实人生合为一体,即人作为天地间最有自觉精神的主体,也构成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人的伟大在于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促进宇宙秩序的和谐,实现"裁成""辅相"的生命创造活动。可见今天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传统"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说,仍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学理依据,丰富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天人合一 天地人三才 参赞化育 生态哲学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自然生态观对德性论的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长泰 《管子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48-52,共5页
儒家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道德之天与人德的合一,还是自然生态与人德的化育合一。自然生态对先秦儒家建构德性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主要体现在遵从自然生态规律建构人的自律德性、节约保护生态资源建构仁政治国理性、比德玉石山水自然景... 儒家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道德之天与人德的合一,还是自然生态与人德的化育合一。自然生态对先秦儒家建构德性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主要体现在遵从自然生态规律建构人的自律德性、节约保护生态资源建构仁政治国理性、比德玉石山水自然景物建构仁义礼智四端和沐浴自然景致建构人的浩然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自然生态 参赞化育 德性建构
下载PDF
顺时 有度 和谐——儒家自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明园 《枣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4-67,共4页
儒家的自然生态观主要是以"天人合一"为内核,表现为"仁民爱物"、"取物顺时"、"钓而不纲"等具体思想。这些自然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的启示意义,充分研究、消化、利用这些思想,... 儒家的自然生态观主要是以"天人合一"为内核,表现为"仁民爱物"、"取物顺时"、"钓而不纲"等具体思想。这些自然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的启示意义,充分研究、消化、利用这些思想,有助于形成人们"善待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态文明心理,促使人们掌握"取物顺时,尊重规律"的生态文明生产模式,构建"取物有度,永续发展"生态保护体系,从而达到"参赞化育,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观 生态文明 取物顺时 取物有度 参赞化育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的生态美学观
9
作者 侯敏 《鄱阳湖学刊》 2009年第3期70-74,共5页
在20世纪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现代新儒家较早从文化哲学和诗学角度倡导生态之美,呼吁以一种"民胞物与"的态度,建立一种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新儒家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在20世纪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现代新儒家较早从文化哲学和诗学角度倡导生态之美,呼吁以一种"民胞物与"的态度,建立一种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新儒家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主张实现人与对象世界的和谐,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他们意识到人类必须秉持人性尺度、大地尺度、价值尺度、历史尺度,并且通过这些尺度,使生命的个体和群体相互理解、融为一体。新儒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今建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天人合一 参赞化育 生态美学
下载PDF
论熊十力思想与谢林同一哲学的相通性
10
作者 萧湛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10期21-24,共4页
熊十力的思想体系,从本体论到宇宙论再到伦理学,其内在精神与建构理路与谢林的绝对观念论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与相通性,文章试图详细分析这种相似性,以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 绝对同一 翕辟成变 体用不二 理智直观 参赞化育
下载PDF
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剖析
11
作者 史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34-138,共5页
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包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克服、对科技理性过度膨胀的遏制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三个方面。"参赞化育"这一价值论原理的提出,可以较好地解决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 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包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克服、对科技理性过度膨胀的遏制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三个方面。"参赞化育"这一价值论原理的提出,可以较好地解决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儒家区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看法,对于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将会发挥制衡作用。儒家的生态伦理观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于我们促进中国和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 参赞化育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庸》之“诚”范畴考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洪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615-619,共5页
孟子以善为性中本有之义讲"诚",开创了论"诚"的源头。《荀子》从多方面规定"诚"的意义,发挥了"诚"是天道的思想;拓展了"诚"则能化的主题;以"诚"作为天地生万物的根据;首... 孟子以善为性中本有之义讲"诚",开创了论"诚"的源头。《荀子》从多方面规定"诚"的意义,发挥了"诚"是天道的思想;拓展了"诚"则能化的主题;以"诚"作为天地生万物的根据;首先以规律性理解"诚"和天道,以积极的人生观肯定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些观念都为《中庸》所吸收。《吕氏春秋》对"诚"的解析发展了精诚感应的思想,也与《中庸》有亲缘关系。《中庸》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一主题也与《荀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参赞化育
下载PDF
论《中庸》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连伟 李晗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年第2期39-46,共8页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文献,也是构建生态儒学的经典依据。儒家中庸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是面向实践的生态智慧。它以“中”为根本和核心,遵循适度、适宜原则,谨守底线思维,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中庸》以...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文献,也是构建生态儒学的经典依据。儒家中庸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是面向实践的生态智慧。它以“中”为根本和核心,遵循适度、适宜原则,谨守底线思维,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中庸》以天道作为人以及万物内在价值的形而上根据,既建立了人与万物的关联,也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人的价值自觉及其参赞化育的生态主体责任。同时,《中庸》以心灵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为基础,追求“中和”的生态境界,把崇高的精神境界寓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生态哲学 参赞化育 中和 境界
下载PDF
党员干部要有“民胞物与”的信仰境界
14
作者 金泽 《内蒙古统计》 2011年第5期55-56,共3页
一、"民胞物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智慧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生命体的一部分,本能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与和谐一致性.人类与宇宙的这种一体性,是人类信仰本性的根源,是"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这一中华民... 一、"民胞物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智慧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生命体的一部分,本能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与和谐一致性.人类与宇宙的这种一体性,是人类信仰本性的根源,是"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这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智慧的心理文化基础.在古人眼里,天、地、人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人类的使命不是盲目的征服自然,而只能是"参赞化育",即参与到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行中,求证至上的天道,反映、参悟这一巨系统,让自然万物包括人类按照天道自动自发的"化育",人类和自然建立一种完美的协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干部 民胞物与 类信仰 自然万物 中华民族传统 人类 道德智慧 源于自然 有机整体 协调关系 基础 万物一体 天道 生命体 参赞化育 一致性 一体性 亲近感 巨系统 自动
下载PDF
山水是道 被引量:2
15
作者 寒碧 《诗书画》 2016年第4期190-193,共4页
一,"山水是道"不是精确化思维命题,而指综合性心物感通。儒家讲"三才之道"、"参赞化育",特别指示人心通于天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个"通",冠之以"感",是人与自然的微妙应和。"感通"是综... 一,"山水是道"不是精确化思维命题,而指综合性心物感通。儒家讲"三才之道"、"参赞化育",特别指示人心通于天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个"通",冠之以"感",是人与自然的微妙应和。"感通"是综合性的,无法精确。可以比附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或"原始逻辑"。这当然不是贬义,而主张历史依据,并表明不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思维命题 参赞化育 人与自然 原始思维 精确 应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