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科护理干预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张斌 杨林 王凯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6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专科护理干预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接诊的114例下肢血管病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研究组(n=57)。两组均行双下肢... 目的:探讨分析专科护理干预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接诊的114例下肢血管病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研究组(n=57)。两组均行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在此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专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成像率、图像质量及其家长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1%(P<0.05)。研究组的成像率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研究组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的75.44%(P<0.05)。结论: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开展专科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成像率、图像质量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干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护理 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 成像 图像质量 下肢血管病变
下载PDF
低剂量双源CT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价值及对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戈 李培华 +1 位作者 杨才能 尹伊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究低剂量双源CT灌注成像(CT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脑组织灌注缺损及指导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106例AI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n=53)和常规剂量组(n=53),分别于发病4.5 h内行低剂量、常规... 目的探究低剂量双源CT灌注成像(CT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脑组织灌注缺损及指导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106例AI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n=53)和常规剂量组(n=53),分别于发病4.5 h内行低剂量、常规剂量双源CTP检查。比较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脑组织灌注异常率及脑组织灌注缺损面积,分析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比较低剂量组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分析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CTP参数CBF、CBV、TTP、MTT、图像质量评分及脑组织灌注异常率、脑组织灌注缺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CTP参数CBF、CBV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TTP、MTT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低剂量组疗效不良患者治疗前CBF、CBV低于疗效良好患者,TTP、MTT高于疗效良好患者(P<0.05);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CBF、CBV、TTP、MTT预测AIS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疗效为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7、0.820、0.702、0.817。结论低剂量双源CTP能满足评估AIS患者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临床要求,且能辅助临床预测血管内再通治疗疗效,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血管内再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低剂量ct灌注成像 脑组织灌注缺损 血管内再通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7月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疑似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 T血管成像(CT angiog...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7月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疑似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对双下肢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诊断结果、总诊断结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CTA检查双下肢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诊断结果显示,正常22例、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16例、闭塞13例;DSA检查结果显示,正常23例、轻度狭窄25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18例、闭塞14例。双下肢动脉闭塞结果中,CTA诊出阳性21例(真阳性13例、假阳性8例),阴性79例(真阴性78例,假阴性1例);双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结果中,CTA诊出阳性39例(真阳性34例、假阳性5例),阴性61例(真阴性57例,假阴性4例);CTA对双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灵敏度为92.86%(13/14)、特异度90.70%(78/86)、准确性91.00%(91/100);CTA对双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诊断灵敏度为89.47%(34/38)、特异度91.94%(57/62)、准确性91.00%(91/100)。结论:CTA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应用效果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的护理配合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秀苗 王振平 何月影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188-1188,F0003,共2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40例行下肢动脉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减少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CT诊断医师对...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40例行下肢动脉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减少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CT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差分个等级。结果 140例患者中,3例(2.14%)患者因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对比剂外渗而终止检查,137例(97.86%)患者顺利完成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其中有2例(1.43%)患者因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下肢动脉内的血药浓度,导致图像质量为差,其余135例(96.43%)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为良或优。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 256层螺旋ct 双下肢动脉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5
作者 吴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7期25-28,共4页
目的分析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00例疑似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均接受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MSCTA检查和DSA检查对双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 目的分析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00例疑似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均接受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MSCTA检查和DSA检查对双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A检查对双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与闭塞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患者中,DSA检查闭塞14例,重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20例,轻度狭窄25例,正常23例,占比分别为14.00%、18.00%、20.00%、25.00%、23.00%;MSCTA检查闭塞14例,重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21例,轻度狭窄24例,正常22例,占比分别为14.00%、19.00%、21.00%、24.00%、22.00%。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检查双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灵敏性为89.47%(34/38),特异性为90.32%(56/62),准确性为90.00%(90/100),阳性预测值为85.00%(34/40),阴性预测值为93.33%(56/60)。MSCTA检查双下肢动脉闭塞的灵敏性为92.86%(13/14),特异性为98.84%(85/86),准确性为98.00%(98/100),阳性预测值为92.86%(13/14),阴性预测值为98.84%(85/86)。MSCTA检查双下肢动脉闭塞的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中重度狭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双下肢动脉闭塞与中重度狭窄的灵敏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MSCTA的临床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许克文 刘苏麟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46例疑诊为DVT的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3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SCTA检查4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正常,43例患者存在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46例疑诊为DVT的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3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SCTA检查4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正常,43例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者27例,右侧者14例,2例为双侧.行32例DSA检查的患者检查结果与MSCTA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MSCTA发现股深静脉2段,而DSA检查未能显示,DSA检查发现3例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MSCTA检查未能发现.有44例患者至少存在一侧股总静脉正常显影,1期静脉显影结果 1级11例,2级28例,3级4例,4级1例,2期显影结果 1级12例,2级28例,3级3例,4级1例,显影效果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总静脉正常的患者的平均CT值及标准差,1期扫描为(101.48±12.94)、(13.59±2.16),2期扫描为(89.29±10.47)、(9.14±1.98),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DSA比较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并且具有检查无创伤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顾海峰 周长圣 +3 位作者 李林 王清清 谢颖颖 郑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目的第2代炫速双源CT的推出在多种性能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文中探讨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在行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80例,并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对2组患者使用普... 目的第2代炫速双源CT的推出在多种性能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文中探讨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在行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80例,并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对2组患者使用普通双源CT及炫速双源CT行头颅血管双能量成像,并且同时对一台CT机日常检测用水模采用2组同样的扫描条件进行对比扫描,对所获数据进行辐射剂量的测量以及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对其中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患者脑血管CT值以及图像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组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患者脑血管CT值以及患者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图像噪声以及小脑岩部的射线硬化束伪影的主观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在扫描条件(kV、参考mAs)近似相同的条件下,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相比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更低,但图像总体质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速ct 普通ct 能量成像 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图像噪声
下载PDF
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尤国庆 耿云平 +1 位作者 刘蕾 郭广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8-389,共2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和脑梗死患者80例,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目的研究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和脑梗死患者80例,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结果 80例患者颈动脉双源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18例(22.5%)、轻度狭窄18例(22.5%)、中度狭窄24例(30.0%)、重度狭窄20例(25.0%),总狭窄率为77.5%;四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度以上狭窄率最高(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低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患侧,梗死中心区患侧血流量低于梗死中心区健侧(均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可以很好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ct血管造影 ct动态灌注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
下载PDF
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章凯敏 杜希剑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常规CTA检查以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查的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42例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 目的:探讨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常规CTA检查以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查的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42例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种影像学技术的检查结果。结果:在成像图像质量对比中,常规CTA扫描时的Ⅰ级图像质量比例为92.86%(39/42),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Ⅰ级图像质量比例为88.1%(37/4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分别是(8.54±0.43)mSv、(76.13±5.47)s、(27.59±3.52)s,相比采用常规CTA检查的(11.38±0.78)mSv、(97.07±9.67)s、(48.14±5.1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腔介入治疗后的影像复查中,可以采取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方便放射科医师读片,同时相比常规的CTA技术具有更低的辐射剂量以及更短的扫描时间,对患者的损伤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ct成像 能量 血管 介入 术后复查
下载PDF
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期98-99,共2页
目的在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瘘(CAF)时采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冠状动脉瘘患儿,按接受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在治疗之前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分析,实验组患儿进行低剂量... 目的在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瘘(CAF)时采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冠状动脉瘘患儿,按接受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在治疗之前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分析,实验组患儿进行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瘘口和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手术后发现,对照组瘘口诊断准确率(65.00%)明显低于实验组(90.00%);对照组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诊断准确率(62.50%)明显低于实验组的准确率(8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对小儿冠状动脉瘘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ct血管成像 小儿冠状动脉瘘 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光子双源CT两种模式肺动脉血管成像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周星 张常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0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对比光子双源CT两种模式肺动脉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11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可疑肺栓塞男性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行双能量肺动脉成像,B组以Flash模式成像,图像重建均采用迭代重建技术算法。比较两组... 目的分析对比光子双源CT两种模式肺动脉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11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可疑肺栓塞男性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行双能量肺动脉成像,B组以Flash模式成像,图像重建均采用迭代重建技术算法。比较两组患者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A组患者图像CT值(364.2±63.7)Hu较B组(643.5±91.4)Hu显著较高,SD(20.4±3.9)Hu较B组(37.1±4.6)Hu显著较低(P<0.05);两组不同ROI的SNR、C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TDIvol、DLP、ED较A组显著较少[(1.67±0.32)m Gy、(54.24±5.91)m Gym.cm、(0.63±0.09)m Sv TVS(8.43±1.06)m Gy、(250.41±51.60)m Gym·cm、(3.27±0.62)m Sv T](P<0.05)。结论双源CT Flash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与双能量扫描模式比较不仅能满足图像诊断要求,还能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ct 不同模式 肺动 血管成像
下载PDF
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多层螺旋CT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曾茹雪 黄文 +3 位作者 唐继芳 钏冬媚 刘婷 刘倩 《西部医学》 2015年第12期1863-1866,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通过临床或手术确诊为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 目的探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通过临床或手术确诊为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种血管成像的方法对血管进行成像,其中包括曲面重组法(CPR)、容积再现法(VR)、最大密度投影法(M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分析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并与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0例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经多层螺旋CT成像,最终诊断出腹主动脉瘤6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主动脉夹层7例,门静脉广泛癌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塞4例,髂动脉瘤合并出血5例,肠系膜结构扭转3例,均经临床或手术确诊。结论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针对血管源性急腹症的病变范围及其定位情况,对临床医生的正确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上可将其作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首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老年血管性急腹症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临床意义
下载PDF
CT双能量去骨和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季冰 刘丽娟 +2 位作者 王霞 李中会 胡珊珊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9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的:通过CT双能量去骨和CT数字减影在脑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与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方法: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和双筒高压注射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用双能量去骨成像法;对照组用DS... 目的:通过CT双能量去骨和CT数字减影在脑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与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方法: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和双筒高压注射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用双能量去骨成像法;对照组用DSACT成像法,每位患者注射50ml造影剂和5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4ml/s。结果:两组脑血管图像无骨骼影干扰,去骨完全彻底;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去骨缺损,血管表面清晰度较差;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静脉影干扰;实验组患者辐射剂量低。结论:DSACT成像法的图像质量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但其辐射剂量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 造影剂 能量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FlashSpiral模式高心率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准确性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瑞娟 孙凯 +4 位作者 赵瑞平 岳强 马利军 李立刚 陈九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0期737-742,799,800,共8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高心率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有效射线剂量。方法前瞻性入选心率〉65次/min的连续性患者2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34例,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采集图像时间为R...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高心率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有效射线剂量。方法前瞻性入选心率〉65次/min的连续性患者2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34例,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30%;B组134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Spiral)扫描。30d内A组有4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CA)检查(A1组),B组中有45例行CCA检查(B1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射线剂量。以CCA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A1、B1两组FlashDSCT显示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基于血管节段评价分别为1.52%和1.74%,基于患者评价分别为7.5%和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5,P=0.812)。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均数分别为1.064±0.306和1.084±0.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A组平均图像噪声19±27(21.4±4.5)HU,CNR6.4-25.3(12.1±4.2):B组分别为19±28(20.9±4.3)HU和7.1-28.2(13.8±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心率变异性:A组图像质量评分3分的病例平均心率变异性明显小于B组。④与CCA比较,两组患者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显著低于B组[(1.04±0.16)mSv比(7.05±1.05)mSv,P=0.001]。结论高心率患者(心率〉65次/min)采用Flash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在RR间期20%±30%成像,图像质量、准确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接近,而有效射线剂量显著减低。心率变异性对高心率患者FlashSpiral模式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螺距ct 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 冠状动脉成像 高心率
下载PDF
胰源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影像表现
15
作者 林强 郑志鸣 许燕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5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胰源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8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4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73例(作为胰腺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73例(作为肝硬化组)... 目的:探讨胰源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8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4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73例(作为胰腺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73例(作为肝硬化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对照分析两组的影像表现、门静脉系各血管直径、侧支静脉曲张分布。结果:经CT影像显示,胰腺组门静脉干直径显著小于肝硬化组,而胰腺组胃网膜静脉直径显著大于肝硬化组(P<0.01);两组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左静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T影像显示,胰腺组侧支静脉曲张分布于食管下段、Retzius静脉、脐静脉、脾肾分流占比均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静脉、胃体静脉占比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显示,胰源性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门静脉干和胃网膜静脉直径具有差异性,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多发于胃底静脉和胃体静脉,而肝硬化多发于食管下段,通过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显示胰源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临床诊断发挥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门静脉血管成像 性门静脉高压症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下载PDF
腺苷诱导负荷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与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直接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松娜 陈丽君 +2 位作者 欧陕兴 刘波 黄汝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16期78-79,共2页
目的腺苷诱导负荷双源CT(DSCT)心肌灌注成像与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MPI)进行对照研究,评价负荷DSCT心肌灌注的可行性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34例受检者行SPECTMPI和DSCT心肌灌注成像,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目的腺苷诱导负荷双源CT(DSCT)心肌灌注成像与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MPI)进行对照研究,评价负荷DSCT心肌灌注的可行性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34例受检者行SPECTMPI和DSCT心肌灌注成像,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DSCT与SPECT-MPI的检查结果。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31例阳性,3例阴性。34例受检者共分析578段心肌及102条冠状动脉。DSCT心肌灌注成像中,26例受检者提示阳性,负荷心肌灌注缺损的44条冠状动脉血管中,11条提示不可逆心肌缺损,12条提示完全性可逆心肌缺损,21例提示部分性可逆心肌缺损。总负荷计分平均为7.0分,总静息计分为3.0分。SPECT-MPI提示,26例患者的38个区域血管存在灌注缺损,9个为不可逆,15个完全性可逆,14个部分性可逆。总负荷计分为5.5分,总静息计分为2.9分。DSCT心肌灌注成像对血管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80%,而SPECT-MPI的敏感性67%、特异性83%。同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70%),DSCT心肌灌注成像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6%、68%,SPECT-MP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73%、73%。结论心率合适的情况下,腺苷负荷DSCT心肌灌注成像评估灌注缺损与SPECT-MPI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诱导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基层医院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17
作者 许国臣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68例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扫描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检查者成功完成扫描,成功率100%。其中正常血管6例,动脉粥样硬化37例,诊断脑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68例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扫描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检查者成功完成扫描,成功率100%。其中正常血管6例,动脉粥样硬化37例,诊断脑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2例、脑静脉血栓形成(CVT)5例、脑静脉血管瘤1例,动脉血管迂曲、狭窄、钙化44支,直径<5mm动脉瘤16个,平扫静脉窦条索征及高密度三角征5例,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4例,静脉引流区脑水肿1例。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可获得类似DSA的动静脉三维图像,从而更加清晰地显示动静脉血管病变,尤其是静脉血管病变,提高检出率,避免误诊漏诊,提高基层医院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64层螺旋ct 脑动静脉期三维成像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
18
作者 缪小芬 周建军 +2 位作者 陆健 孙春锋 石甜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行MSCTA检查的39例的CT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18例,其中表现肝动脉狭窄7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血栓3... 目的: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行MSCTA检查的39例的CT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18例,其中表现肝动脉狭窄7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血栓3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脾动脉盗血综合征3例以及肝段缺血或梗死3例。结论: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MSCTA表现明确,MSCTA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可发现因血管源性并发症而引起的继发改变,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管性并发症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诊断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临床价值对比 被引量:37
19
作者 高振利 徐永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9期107-109,12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特征及其临床研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老年患者,选取同时行超声和多层螺旋CT两项检查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36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特征及其临床研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老年患者,选取同时行超声和多层螺旋CT两项检查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36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2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3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3例,肠系膜扭曲5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6例,假性动脉瘤3例。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72.2%;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100%;经统计学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有显著差异(χ2=11.61,P<0.01)。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对血管源性的病变范围及情况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性急腹症 成像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
作者 木拉提江·艾买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29-32,共4页
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85例在笔者所在医院放射影像中心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所选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均对其实施32... 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85例在笔者所在医院放射影像中心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所选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均对其实施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X线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等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予以总结和比较。结果 经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选285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予以检查,结果示:I级63例,II级62例,III级51例,IV级45例,V级37例。经X线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对患者的双下肢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予以检查,结果示:I级66例,II级71例,III级57例,IV级51例,V级40例。在双下肢动脉闭塞诊断中,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灵敏度为92.50%(37/40),特异度为90.61%(222/245),准确性为90.88%(259/285);在双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中,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灵敏度为88.99%(97/109),特异度为92.05%(162/176),准确性为90.88%(259/285)。结论 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应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而且还能为病情判断、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 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临床诊断 X线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