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双传输线的纳秒脉冲源的研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炜峰 胡绍朋 薛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7992-7996,共5页
采用双传输线发生纳秒级方波脉冲,设计了一种用来模拟核电磁脉冲在电路中激励的干扰信号的纳秒脉冲信号源,进行抗EMP试验。脉冲源由直流高压源、触发控制电路和脉冲形成电路三部分组成。试验中脉冲测量系统设计应注意阻抗匹配,电缆影响... 采用双传输线发生纳秒级方波脉冲,设计了一种用来模拟核电磁脉冲在电路中激励的干扰信号的纳秒脉冲信号源,进行抗EMP试验。脉冲源由直流高压源、触发控制电路和脉冲形成电路三部分组成。试验中脉冲测量系统设计应注意阻抗匹配,电缆影响,抗干扰等问题。在负载不匹配情况下工作时信号具有较大波动且传送效率降低;负载匹配时,优化后的系统所获得的方波信号前沿1.4 ns,脉冲宽度为50.6 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传输线 纳秒脉冲源 测量系统
下载PDF
从双传输线到波导管的演变及波导管的基本性质
2
作者 包志斌 苑君健 《数字传媒研究》 2015年第4期92-93,共2页
本文利用传输线基本原理,简要介绍了波导管是如何从双传输线上向波导管转化的物理依据和波导管的关于波型、截止波长、波导波长等基本性质。
关键词 双传输线 波导管 波导管性质
下载PDF
双绞传输线电磁兼容特性的FDTD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任武 丁四如 高本庆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2年第1期4-9,共6页
将曲线坐标系中的时域有限差分法 ( FDTD)拓展到空间为任意媒质情形 ,然后针对双绞传输线的特殊结构综合运用曲线坐标系、圆柱坐标系、旋转坐标系和子域连接法进行空间网格划分、FDTD建模 ,并通过求解双绞传输线和平行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将曲线坐标系中的时域有限差分法 ( FDTD)拓展到空间为任意媒质情形 ,然后针对双绞传输线的特殊结构综合运用曲线坐标系、圆柱坐标系、旋转坐标系和子域连接法进行空间网格划分、FDTD建模 ,并通过求解双绞传输线和平行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对该建模的准确度进行了验证 ,最后在空间线源激励下对双绞线和平行线的电磁兼容特性进行了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法 传输线 特性阻抗 电磁兼容性
下载PDF
AWGN和FEXT噪声下铜双绞传输线的信道容量 被引量:3
4
作者 尹长川 乐光新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64-69,共6页
本文研究加性白高斯噪声和远端串音两种噪声并存时铜双绞传输线的信道容量,用数值方法给出了不同线路长度和不同输入功率时的信道容量,研究了达到信道容量时的最优输入功率谱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加性白高斯噪声和远端串音同时... 本文研究加性白高斯噪声和远端串音两种噪声并存时铜双绞传输线的信道容量,用数值方法给出了不同线路长度和不同输入功率时的信道容量,研究了达到信道容量时的最优输入功率谱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加性白高斯噪声和远端串音同时存在时,信号的输入功率谱不再为均匀分布,这种不均匀性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更为明显。这与干扰为纯白高斯噪声时,最优输入功率谱近似为均匀分布的结果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容量 传输线 加性白高斯噪声 远端串音
下载PDF
非对称平行双线传输线单位长度电容的精确计算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波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26-29,40,共5页
采用电轴法,精确计算了非对称平行双线传输线单位长度的电容,所得结果可直接应用在求两个半径不等的超导体球的电容上。另外,通过静电比拟法,也可将所求的电容结果比拟得到前面两个双导体系统漏电电阻的精确解。
关键词 电轴法 非对称 平行线传输线 单位长度电容 精确计算
下载PDF
双线型加载传输线电容的线性边界元计算 被引量:12
6
作者 帅春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4期22-23,47,共3页
应用线性边界元法(LBEM)验证了双圆柱内导体矩形板线,计算结果表明:LBEM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并分析了一类双线型加载传输线,得出了实际中各导体间的耦合电容随加载双线夹角的变化规律,可方便地用于双线型加载传输线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 线性边界元 线型加载传输线 角度变化 电容
下载PDF
Blumlein传输线的解析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冯晓辉 刘锡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7-520,共4页
在传输线应用中,负载终端匹配设计是一个重要问题。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严格求解 Blumlein传输线的电报方程,研究在纯电阻负载和带分布参数负载情况下,波在传输线中的瞬态传输过 程,得到了清晰的物理图像,结果与通常的行波... 在传输线应用中,负载终端匹配设计是一个重要问题。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严格求解 Blumlein传输线的电报方程,研究在纯电阻负载和带分布参数负载情况下,波在传输线中的瞬态传输过 程,得到了清晰的物理图像,结果与通常的行波传播分析法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传输线 电报方程 终端匹配
下载PDF
应用系统中串行接口和传输的热点问题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百鸣 潘建宅 朱明程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7-50,共4页
在归纳产生了当前几种串行接口标准的比较表之后,解释并验证了串行接口“即插即用/带电插拔”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米波特率M2新概念,从等效电路模型出发对双绞传输线给予数学说明,讨论了阻抗匹配问题。
关键词 IEEE1394 串行接口 传输线 阻抗匹配
下载PDF
外场作用双导线的电磁耦合时域分析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叶志红 王洋 廖成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9-255,共7页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法和传输线方程,并结合插值技术,研究了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算法,能够快速模拟电磁波照射自由空间和屏蔽腔内双导体传输线的电磁耦合,并实现空间电磁场与双导线瞬态响应的同步计算...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法和传输线方程,并结合插值技术,研究了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算法,能够快速模拟电磁波照射自由空间和屏蔽腔内双导体传输线的电磁耦合,并实现空间电磁场与双导线瞬态响应的同步计算.该算法先采用FDTD方法模拟双导线周围空间的电磁场分布,结合插值技术构建适用于双导线电磁耦合的传输线方程,再采用FDTD的中心差分格式进行离散,从而求解得到传输线和端接负载上的瞬态响应.同时,分析双导线间距对其电磁耦合的影响,掌握其耦合规律.通过相应数值算例的模拟,并与FDTD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时域混合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体传输线 时域有限差分法 传输线方程 插值技术
下载PDF
串行接口数据传输的米波特率与阻抗匹配
10
作者 王百鸣 潘建宅 朱明程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1年第10期12-15,共4页
在归纳当前几种串行接口标准的比较表之后,通过USB测试实践,验证串行接口“即插即用/用电插拔”的基本原理,提出米波特率M^2新概念,从等效电路模型出发对双绞传输线给予数学说明,并讨论阻抗匹配问题。
关键词 USB 串行接口 传输线 数据传输 阻抗匹配 米波特率 计算机
下载PDF
Tesla变压器次级线圈电位分布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喜波 苏建仓 +3 位作者 彭建昌 宋晓欣 王利民 潘亚峰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75-1579,共5页
为研究Tesla变压器锥形次级线圈的电位和电场分布问题,建立了非均匀参数双传输线模型,采用差分方法获得波动方程的数值解。计算结果表明:脉冲形成线充电过程中,最高场强点从次级线圈小半径端逐渐向大半径端移动;脉冲形成线快速放电后,... 为研究Tesla变压器锥形次级线圈的电位和电场分布问题,建立了非均匀参数双传输线模型,采用差分方法获得波动方程的数值解。计算结果表明:脉冲形成线充电过程中,最高场强点从次级线圈小半径端逐渐向大半径端移动;脉冲形成线快速放电后,次级线圈场强最大点位于大半径端部;脉冲形成线不能正常放电时,次级线圈最大场强点也位于大半径端部,此时场强达到最大值,约为平均场强的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技术 TESLA变压器 次级线圈 电位分布 双传输线模型
下载PDF
Study on Galloping 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ndu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nti-Galloping of Transmission Lines 被引量:1
12
作者 YouChuanyong 《Electricity》 2005年第1期26-30,共5页
Galloping of conductor is a major hazard to safe operation of transmission lin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galloping 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nductor, design method of anti-gallop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 Galloping of conductor is a major hazard to safe operation of transmission lin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galloping 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nductor, design method of anti-gallop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galloping double pendulum and integral eccentric pendulum in China. Galloping 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nductor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vertical galloping mechanism developed by Den Hartog and torsional galloping mechanism developed by O. Nigel. A design method of anti-galloping was derived and anti-galloping double pendulum and integral eccentric pendulum were developed. Applications to several transmission lines including a 500 kV transmission line of large span indicated that they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anti-gallo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loping of conductor stability mechanism transmission line anti-galloping double pendulum integral eccentric pendulum
下载PDF
Science Letters:Dual structure of composite right/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 被引量:1
13
作者 HU Xin ZHANG Pu HE Sail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777-1780,共4页
A dual structure of composite right/left handed (CRLH) transmission line (TL) is analyzed in which an inductance LR is in parallel with a capacitance CL and a shunt capacitance CR is in series with an inductance LL. B... A dual structure of composite right/left handed (CRLH) transmission line (TL) is analyzed in which an inductance LR is in parallel with a capacitance CL and a shunt capacitance CR is in series with an inductance LL. Both the distributed and lumped cases are considered. The dispersion diagram and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the dual CRLH TL are given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standard CRLH TL. Contrary to the frequency response of a standard CRLH TL, a dual CRLH TL has a left-handed (negative phase shift) band at higher frequencies and a right-handed (positive phase shift) band at lower frequencies. A novel dual-band balun is presented as an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structure Composite fight/left handed transmission line (CRLH TL) Dual band balun
下载PDF
Novel Solutions of KdV Equa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CHENZhe-Yun BIJin-Bo CHENDeng-Yuan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97-399,共3页
Some novel solutions of the KdV equation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modified bilinear B?cklund transformation.
关键词 novel solutions Hirota's method Backlund transformation KdV equ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