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21.0软件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状突顶点(condylion,Co)间距、喙突顶点(corsup,Cor)间距、下颌角点(gonion,Go)间距、下颌角外展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患者Go间距、C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37±3.32)、(1.58±1.51)mm及(5.92±2.04)°(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19±3.99)mm(P<0.05)。术后1年,患者G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2.43±3.04)mm及(5.08±2.59)°(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83±4.41)mm(P<0.05);而Co间距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SRO术后1周,髁状突及下颌角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展,喙突则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术后1年,髁状突的位置基本恢复,下颌角的外展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喙突的位置并未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 下颌升支劈开截骨 锥形束CT 三维 近心骨段横向宽度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髁突位置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郭美玲 黄臻 +1 位作者 王宠 王予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按Helkimo指数整理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上测量髁突水平位及冠状截面最大径、髁突短轴径、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不同角度(45°、90°、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双侧髁突间距及髁突角度(水平角、垂直角、受力角),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Helkimo指数均为Ai、Di 0级或1级,二者之间无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髁突水平角、45°及90°下关节间隙宽度增大,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除髁突水平角增大(P<0.05)外,其余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BSSRO不会对Helkimo指数为Ai、Di 0级或1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TMJ症状及髁突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升支劈开截骨后退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下颌关节 髁突 锥形束CT
下载PDF
改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立 柳稚旭 +2 位作者 张雷 沈舜尧 王旭东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正颌手术治疗的8例成年偏突颌畸形患者作...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正颌手术治疗的8例成年偏突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临床检查和三维CT检查,确定双侧咬肌区的不对称情况,术中常规行BSSRO和(或)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在下颌骨旋转后退后,肥大侧去除近心端多余骨板行4孔小钛板固定,凹陷侧保留近心端多余骨板用双皮质螺钉固定。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面部对称性的改善情况,并通过正位片测量、计算患者手术前、后两侧结构的对称性,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患者的面部不对称性均得到很好改善,未出现钛钉脱落、骨块移位和复发等情况。手术前、后患者面部对称性相关指标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能更有效地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可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不对称畸形 改良下颌劈开 正颌手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志诚 伊彪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硬组织结构变化的洲量分析,评价手术对患者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至2001年在我中心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18例,男性9例... 目的通过对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硬组织结构变化的洲量分析,评价手术对患者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至2001年在我中心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2.22岁,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年拍摄静止位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在正位片上测量下颌骨宽度(Go-Go),并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上测量与下颌骨宽度变化有关的参数数值。结果①下颌骨宽度由107.30mm±5.84mm(术前)增加至109.24mm±5.72mm(术后一周)、109.31mm±5.66mm(术后一年),其中有4例宽度减小,1例保持不变。13例增加,②下颌骨宽度术前、术后一用、术后一年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别有显著性。③分析表明下颌骨宽度变化与各参数变化之间没有线性相关。结论①下颌骨宽度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较术前有轻微增大,但对容貌没有大的影响。②下颌骨宽度变化机制可能与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劈开截骨 下颌前突 下颌骨宽度
下载PDF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偏突颌畸形患者咽腔容积的影响
5
作者 王娟 查治安 +1 位作者 李雯 朱保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6期6747-6750,共4页
目的评估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对偏突颌畸形患者咽腔容积的影响及下颌骨后退量与咽腔容积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4例已完成术前正畸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 目的评估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对偏突颌畸形患者咽腔容积的影响及下颌骨后退量与咽腔容积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4例已完成术前正畸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完善术前锥形束CT(CBCT)检查,行BSSRO治疗,术中记录下颌骨后退量,术后6个月、1 a复查CBCT,将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 a的口咽部、下咽部咽腔容积,分析术后咽腔容积变化量及下颌骨后退量与咽腔容积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1 a口咽部、下咽部及咽腔总容积均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 a口咽部、下咽部及咽腔总容积均较术后6个月增大(P<0.05)。BSSRO术中下颌骨后退量与术后6个月、1 a口咽部、下咽部及咽腔总容积较术前减小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BSSRO术后偏突颌患者咽腔容积较术前减小,与下颌骨后退量呈正相关,但咽腔容积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恢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截骨 偏突颌畸形 咽腔容积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BSSRO)后退术对下颌角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杜青香 侯敏 +1 位作者 杨佑成 肖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65-67,71,共4页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小;下颌骨的宽度将增加。结论:BSSRO术后下颌角变小,下颌骨宽度增加;将使患者的面貌变宽,咬合功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劈开截骨 下颌前突 下颌
下载PDF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可施加合适咬合力的数值研究
7
作者 周卫源 石广玉 +1 位作者 马文 侯敏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用于治疗缩颌、凸颌和颌面不对称患者的颌面畸形症状。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并前移下颌骨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首先,用缩颌患者的CT断层扫面数据建立下颌骨、关...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用于治疗缩颌、凸颌和颌面不对称患者的颌面畸形症状。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并前移下颌骨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首先,用缩颌患者的CT断层扫面数据建立下颌骨、关节盘、关节窝和相关软组织的高度几何相似性的几何模型;然后,用有限元模型模拟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的咬合过程。通过分析发现,术后关节盘上的位移处于正常的范围,而应力却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因此,将应力因素作为确定术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的标准。当施加正常咬合力的25%时,关节盘上的应力分布和术前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下颌骨上的应力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截骨(BSSRO) 合适的咬合力 关节盘 应力分布 数值仿真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屈振宇 王茜 +3 位作者 丰鑫 绳兰兰 马卫东 曲卫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35岁,平均23.5岁)下颌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BSSO(Hunsuck模式,64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35岁,平均23.5岁)下颌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BSSO(Hunsuck模式,64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建立下颌骨3D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截骨导板。64侧手术分别由年轻主治医师或具有丰富正颌手术经验的专家(主任医师)使用或不使用截骨导板来完成,对各组完成下颌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的时间进行计时。术后复查CBCT并按照LSS(lingual split scale)分类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口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各组完成下颌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59,P0.05)。尽管所有64侧手术均按照标准方式进行,仅有59.38%(38/64)的骨折线遵循标准Hunsuck骨劈开线,21.88%(14/64)骨折线累及下颌神经管,其余18.75%(12/64)是其他方式。经列联表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发现,截骨导板的使用影响舌侧骨劈开线的方式(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能够帮助年轻医师更快更好地完成BS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 下颌升支劈开截骨 锥形束CT 快速成型技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下载PDF
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探究
9
作者 赵红维 余震 +2 位作者 任盼 骆婧 康文雯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71-74,共4页
目的:探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自由咀嚼状态下的... 目的:探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自由咀嚼状态下的半分钟咀嚼效能、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采用OXFORD双通道肌电诱发仪采集两组紧咬位、大张口运动的MML、MMR、TAL、TAR肌电值;计算相应部位的咀嚼肌活动量指数(AcI)。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的半分钟及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的MML、MMR、TAL、TAR及AcI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各功能运动中AcI指标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但部分指标仍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前的咀嚼肌功能弱于健康人群,行BSSRO后咀嚼肌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突颌畸形 下颌骨升支劈开 正颌 咀嚼肌功能 肌电图
下载PDF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尹翰文 林娜 +1 位作者 关键 张国梁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应用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可吸收板和钛板坚固内固...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应用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可吸收板和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4种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状态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骨劈开处的位移,比较固定效果以及不同咬合状态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咬合状态下,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基本相似。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为钛板大于可吸收板,双板大于单板,双板中上板大于下板。相同固定方式下,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及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前牙咬合、前磨牙咬合、磨牙咬合。结论:双板固定时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单板固定。坚固内固定板材料对应力遮挡有影响,钛板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可吸收板。单板固定时位置应偏上缘,前牙咬合对内固定系统的不良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 有限元分析 坚固内固定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下载PDF
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对咽腔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志诚 李玲 +2 位作者 冯爽 隋晓栋 张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疗前后咽腔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同时舌骨点的三维位置,分析咽腔间隙大小及及舌骨体位置变化。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腔间隙均呈现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术后2周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2.64、1.56 mm,术后6月向后、向下移位分别为0.97、0.99 mm。术后2周咽腔的矢状径、冠状径及咽腔间隙分别为11.71 mm、3.05 mm、320.67 mm^2,术后6月时分别为14.64 mm、3.23 mm、414.85 mm^2。即随时间推移,舌骨位置及咽腔间隙有恢复正常范围的趋势。结论: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向后下移位,咽腔气道缩小,有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临床需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截骨 下颌前突 咽腔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髁突运动轨迹的改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大辉 曾融生 杨小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PSSV11.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下颌前突患者术前、术后、正常组左侧髁突的运动轨迹与右侧基本相同,左侧髁突与右侧的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组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P<0.05);术后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接近,术后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与术后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术后组(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后,随着术后正畸治疗及咬合自我调整,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下颌劈开截骨 髁突运动轨迹
下载PDF
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初步研究
13
作者 李强 华泽权 +3 位作者 鲍海宏 张力 王燕 李欣欣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客观评价下颌失状劈开截骨术后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发生及自然恢复的发生率。方法:选择30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截骨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周、4周、2个月和6个月进行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的临床评价。30例患者均采用Semmes-Wei nst ei n... 目的:客观评价下颌失状劈开截骨术后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发生及自然恢复的发生率。方法:选择30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截骨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周、4周、2个月和6个月进行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的临床评价。30例患者均采用Semmes-Wei nst ei n单丝测试法。结果:术后7天感觉障碍发生率为100%。在所有检测区域,术后6个月的测量结果与术前最接近。6个月时20例患者感觉恢复术前水平。左右侧及性别间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的差异在各个随访时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BSSO术后早期感觉功能障碍较为普遍,然而在术后6个月,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达到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截骨 Semmes-Weinstein检测 感觉功能障碍 下牙槽神经
下载PDF
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相关颌内动脉的CTA研究
14
作者 李欣欣 华泽权 +6 位作者 王燕 李树华 张力 鲍海宏 张斌 杨涛 朱浩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1504-1506,共3页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 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 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的颌面部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颌内动脉、下牙槽动脉及下颌小舌的三维位置关系。结果:通过测量显示下牙槽动脉起始处距下颌小舌的距离为颌内动脉距下颌小舌的最近距离,该空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4.83mm。颌内动脉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最小距离为11.91mm,下颌小舌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平均距离为2.62mm。结论:①在距下颌小舌12~14mm内剥离下颌骨内侧面软组织,可以降低损伤颌内动脉的可能;②行水平骨劈开时,器械距颌平面的高度至少控制在11mm内,避免直接损伤颌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截骨 颌内动脉 下牙槽动脉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下载PDF
Ⅱ类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后两侧髁突的变化
15
作者 吕锦 杨学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Ⅱ类患者下颌前移术后双侧髁突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1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前、术后的锥形束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横断面上双... 目的:探讨Ⅱ类患者下颌前移术后双侧髁突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1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前、术后的锥形束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横断面上双侧髁突角度及体积变化。结果:术前术后双侧的髁突角度没有显著差异,术后左侧髁突角度总体变化不明显,右侧髁突角度变大,并且双侧变化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髁突术后体积减小,右侧变化显著大于左侧。结论:BSSRO改善患者Ⅱ骨性畸形术后,双侧髁突的变化表现出不一致性,右侧变化较左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 下颌前移 Ⅱ类骨性畸形 锥形束CT 髁突 不对称变化
原文传递
BSSRO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毛懿 陈旭卓 张善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57-60,共4页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聚焦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本文对BSSRO术后固定方式的进展和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 坚固内固定 下颌关节
下载PDF
偏颌畸形BSSRO术后及术后远期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功能改建研究
17
作者 杨宇 曲卫国 +1 位作者 屈振宇 李阳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29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偏颌患者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髁突位置的变化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功能改建,以期评价正颌术后的远期疗效及稳定性。方法对29例偏颌患者分别于术前(T0),术后两周(T1),术后一年(T2)的进行CBCT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 目的探讨偏颌患者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髁突位置的变化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功能改建,以期评价正颌术后的远期疗效及稳定性。方法对29例偏颌患者分别于术前(T0),术后两周(T1),术后一年(T2)的进行CBCT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 Dental5.1对获得的头颅三维影像进行髁突位置的分析。采用改良Hekimo指数,观察偏颌患者BSSRO术后一年相对于术前颞下颌关节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将所得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侧侧髁突术前、术后两周与术后一年位置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颌患者BSSRO术后一年Helkimo指数Ai 0、Di 0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 I、Ai II、Di I、Di II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SRO术后两周两侧髁突位置均发生变化,术后一年两侧髁突有回到术前位置的趋势,但仍保持在术后即刻与前之间的位置上;术后一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位置 下颌关节功能 下颌劈开截骨 偏颌畸形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前后髁突位置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俊强 黄臻 +4 位作者 伍军 王予江 桑婷 刘汾 郑莹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49-655,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后髁突位置的三维变化,探讨BSSRO对髁突位置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后髁突位置的三维变化,探讨BSSRO对髁突位置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19~25岁,平均22.4岁。BSSRO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8个月分别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双侧髁突(偏斜侧与偏斜对侧)的影像资料,采用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髁突位置相关测量项目:髁突顶点(condylar top,CoT)分别至标准水平面(standard horizontal plane,SHP)、正中矢状面(middle sagittal plane,MSP)、蝶鞍冠状面(sella coronal plane,SCP)的距离(CoT-SHP、CoT-MSP、CoT-SCP),髁突中心点(condylar center,CoC)分别至SHP、MSP、SCP的距离(CoC-SHP、CoC-MSP、CoC-SCP),髁突冠状面(condyle coronal plane,CCP)分别与SHP、MSP、SCP的夹角(CCP-SHP、CCP-MSP、CCP-SCP),髁突矢状面(condyle sagittal plane,CSP)分别与SHP、MSP、SCP的夹角(CSP-SHP、CSP-MSP、CSP-SCP)以及关节前、上、后、内、中、外各间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每侧髁突不同时间点位置变化的差异。结果相比术前1周,术后1周偏斜侧CoT-SHP[(2.5±1.3)mm]、CSP-MSP(41.2°±8.4°)、关节后间隙[(2.0±0.6)mm]显著增大,CoT-SCP[(9.1±3.3)mm]、CCP-MSP(78.2°±5.2°)显著减小(P<0.05);偏斜对侧CoT-MSP[(50.4±3.1)mm]、CCP-MSP(80.6°±6.0°)、关节前间隙[(2.2±0.6)mm]、关节内间隙[(2.6±0.6)mm]显著增大,CCP-SCP(11.4°±8.8°)显著减小(P<0.05)。术后6~8个月除偏斜侧CoT-SHP[(2.2±1.0)mm]、关节后间隙[(1.9±0.5)mm]以及偏斜对侧CoT-SCP[(8.4±2.8)mm]显著增大外(P<0.05),其余各测量项目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BSSRO术后1周,偏斜侧髁突发生向前下的移动和向内侧的旋转,而偏斜对侧发生向后外的移动和向外侧的旋转。术后6~8个月双侧髁突有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位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下颌骨髁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颌劈开截骨
原文传递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后口咽气道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美丽 安玮 姚志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分析和测量下颌骨后退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术后口咽气道容积的变化。方法选取19例下颌前突和ANB角小于-2°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13例,按照正颌手术中下颌骨后退量分为两组,实验Ⅰ组:... 目的分析和测量下颌骨后退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术后口咽气道容积的变化。方法选取19例下颌前突和ANB角小于-2°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13例,按照正颌手术中下颌骨后退量分为两组,实验Ⅰ组:下颌后退量<5 mm,共9例;实验Ⅱ组:下颌后退量≥5 mm,共10例。所有患者采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BSSRO)术进行治疗,患者均在正颌外科手术前1周和术后3~6个月分别行CT和肺功能检查。应用Mimics 21.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测量研究,使用SPSS 23.0软件对所有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下颌骨后退量与口咽气道的关系。结果在腭咽段,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腭咽段术后各组数据均较术前有所增大,但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咽段,两组手术后数值均减小,在横截面积和容积方面,两组的减小量有显著差异(P<0.05),即实验Ⅱ组较实验Ⅰ组减小更加明显。结论正颌手术中BSSRO术会引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咽段横截面积和容积明显减小,下颌骨后退量较大者舌咽段气道横截面积和容积减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气道容积 下颌 正颌手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下颌劈开截骨后退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下探讨BSSRO术舌侧水平截骨线与骨劈开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欣欣 华泽权 +4 位作者 王燕 李树华 张斌 张力 鲍海宏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来探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线与骨劈开效果的关系,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择17例双侧下颌骨前突患者(34例),经过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后应用三维重建...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来探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线与骨劈开效果的关系,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择17例双侧下颌骨前突患者(34例),经过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后应用三维重建观测水平截骨线及劈开效果。结果:只有10.87%的劈开结果理想(符合Hunsuck描述),54.35%的劈开效果较理想,32.61%的穿过了下颌管,4.35%穿过了其它部位。劈开的效果直接受水平截骨位置的影响(P<0.01)。结论:三维CT在评价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效果方面是有效的工具,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选择舌侧水平截骨线位置提供重要数据,并能降低不良劈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劈开截骨 水平截骨线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