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刘文清 王亚军 +2 位作者 蔡伟 王晓辉 高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下载PDF
罕见双侧同时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癌1例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王登 阚艳芳 +1 位作者 李艳 袁静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一例罕见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imultane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收治的一例SBPBC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HE染色、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病... 目的探讨一例罕见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imultane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收治的一例SBPBC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HE染色、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48岁,发现双乳肿块5天入院。双侧肿块大小约为1.0×1.0cm,界限欠清楚,切面灰白。镜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大部分肿瘤细胞呈索状,簇状,部分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排列,大小不等,与周围间质裂隙状分隔,裂隙透亮,微乳头状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细胞质较丰富,细胞核级别中-高级别,另外可见导管原位癌成分,穿插于微乳头结构中。双侧乳腺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相同,均显示ER(+,约90%),PR(+,约70%),HER-2(1+),Ki67(+,约20%),P120(膜+)(图4),CK5/6(-),E-Cadherin(+),D2-40(淋巴管+)。结论双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差,血道、淋巴结转移率高,其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具有二态特征的男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1例
3
作者 冯莲 李丹桂 +2 位作者 黄金长 刘勇 彭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114-1115,105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60岁,2月前触及右乳一指头大小肿物就诊。彩超示:右侧乳腺见一大小2.2 cm×1 cm×1 cm低回声包块,边界...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60岁,2月前触及右乳一指头大小肿物就诊。彩超示:右侧乳腺见一大小2.2 cm×1 cm×1 cm低回声包块,边界较清楚,呈“分叶状”。病理活检:镜下见两种肿瘤细胞形态,排列成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为纤维脉管组织,缺乏肌上皮。免疫表型ER(70%,中等+),PR(70%,中等+),AR(70%,中等+),Ki-67(15%+),CK(+),Her-2(0),calponin、p63、CgA等均阴性。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因极其罕见,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病理医生准确认识该病,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乳腺 浸润性 乳头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和乳腺X线摄影特征分析
4
作者 陈佳儿 江森 +1 位作者 肖莹 李仰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20例行MG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受体状态。结果25例患者中20例可触及肿物;MRI共检出33个病变,1例患者为非肿块病变,24例患者为肿块样病变。肿块形状以不规则为主,边缘多不规则或毛刺样,表观扩散系数为(0.862×10–3±0.135×10–3)mm2/s;肿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平台或流出型为主。MG显示1例患者无异常,19例患者共检出22个病变,肿块形状多不规则,边缘不清或毛刺状,10例患者显示肿块伴有微钙化。乳腺MRI、MG检查分别检出11例、6例淋巴结异常,最终病理显示14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24例、孕激素受体阳性22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7例。结论IMPC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多毛刺、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伴微钙化,同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对IMPC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头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病理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妍 郝福荣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818-822,共5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相比,IMPC具有更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倾向,整体预后不佳,然而由于IMPC的罕见性,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诊疗指南。探索IMP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对于临床...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相比,IMPC具有更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倾向,整体预后不佳,然而由于IMPC的罕见性,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诊疗指南。探索IMP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对于临床干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IMPC的特殊形态学结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异常表达、特殊的肿瘤微环境以及基因特征均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就此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乳头 淋巴结转移 机制
下载PDF
乳腺具有实性乳头状癌或包裹性乳头状癌生长方式的浸润性小叶癌1例
6
作者 罗森源 陈修文 +1 位作者 赵为璘 汤显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9-360,共2页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节(BI-RADSⅣ类)。术前穿刺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遂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 实性乳头 包裹性乳头 E-CADHERIN CDH1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苏晓慧 林青 +3 位作者 崔春晓 齐春华 李丽丽 边甜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型(54.3%)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69.7%)或分叶状(18.2%)、毛刺状边缘(48.5%)或边界不清(36.4%)、高密度(81.8%)或等密度(18.2%),60%以不定形钙化为主。超声表现以肿块型(76.1%)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81.4%)或分叶状(14.0%)、边界不清(81.4%)或清楚(18.6%)、95.3%呈混杂回声,纵横比〈1占86%,后方回声可正常(67.4%)或伴声影(32.6%),RI为0.57-0.90,平均为0.74。ER+PR+HER2-阳性率67.4%,在ER+PR+的情况下,单纯型IMPC中HER2-46.1%,HER2+23.1%,混合型IMPC中HER2-75.7%,HER2+9.1%。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IMPC HER2-72.7%,HER2+9.1%,非肿块型IMPC中HER2-53.8%,HER2+23.1%。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IMPC以ER+PR+HER2-多见,混合型IMPC中ER+PR+HER2-较单纯型IMPC中多见,单纯型IMPC中ER+PR+HER2+较混合型IMPC中多见。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ER+PR+HER2-较非肿块型多见,非肿块型ER+PR+HER2+较肿块型多见。超声检查与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较浸润性导管癌高,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乳头 乳腺X线摄影 超声检查 免疫组化
下载PDF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耿姗姗 许旭 +1 位作者 顾林 赵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3.7%。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与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R、PR的表达状况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特殊型癌,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该类型乳腺癌应在个体耐受的情况下行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乳头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被引量:8
9
作者 石群立 张荣 +3 位作者 马捷 孙桂勤 马恒辉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病理学检查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双侧腋窝乳晕入路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对比研究
10
作者 朱红杨 张翼 +2 位作者 樊昆 黄锡明 刘津杉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20期3494-3497,3501,共5页
目的对比双侧腋窝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BABA-ET)和开放手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PTMC患者10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39例)、开放组(68... 目的对比双侧腋窝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BABA-ET)和开放手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PTMC患者10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39例)、开放组(68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满意度等情况。结果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患者年龄较小[(40.51±5.67)岁vs.(51.04±8.58)岁],手术时间较长[113.00(105.00~123.00)min vs.95.00(86.00~105.75)min],术后引流量较多[(103.41±21.57)mL vs.(78.71±19.4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暂时性低钙、疼痛评分、术后出血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乳糜漏、感染。腔镜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较开放组高(89.74%vs.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末次随访,2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BABA-ET对PTMC的治疗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并且美容效果较好。因此,对于担心术后颈部瘢痕的PTMC患者,BABA-E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微小乳头 内窥镜 腋乳入路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5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梅芳 符珈 +1 位作者 蔡木炎 吴秋良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69-1170,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肿瘤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ER、PR、cerbB2、Ki67、P53的表达情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预后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浸润性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月平 丁妍 +3 位作者 岳萌 李芳 马力 耿翠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表达以确定微乳头成分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按微乳头比例≤10%、11%-30%、31%-50%、〉50%将患者分为4组,并同时检测ER、PR、HER-2的表达.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行Log 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5例乳腺IMPC患者中单纯IMPC 12例,IMPC伴浸润性导管癌46例,IMPC伴其他浸润性癌7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比例≤10%组为7.69%(5/65)、11%-30%组为44.62%(29/65)、31%-50%组为26.15%(17/65)、〉50%组为21.54%(14/65),4组乳腺IMP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 ER、PR和HER-2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0/65)、67.69%(44/65)和24.62%(16/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HER-2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及HER-2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乳头 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法 预后
下载PDF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郎荣刚 郭晓静 +2 位作者 范宇 陈凌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7-519,526,共4页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p53、上皮膜抗原(EMA)、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物由IMPC和导管内癌两种成分组成,分别占95%和5%,癌旁可见正常乳腺组织,且与同侧固有乳腺组织间无连续,证实腋窝部肿瘤为副乳腺组织发生的原发性IMPC。肿瘤组织内可见癌侵犯淋巴管,43枚腋下淋巴结中35枚可见转移灶,侵犯到淋巴管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均与原发灶形态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ER和PR阳性,p53和cerbB-2阴性,EMA在肿瘤细胞簇外表面,即面向间质侧呈阳性表达,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在癌细胞团内的细胞间连接处呈强表达,而癌细胞团的外表面无表达。结论: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IMPC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原发于乳腺的IMPC特征相同,并具有同样的高侵袭和转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腺 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超 范宇 +8 位作者 李伟东 李崖青 李帅 钱晓龙 林阳 刘芳芳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L1细胞粘附分子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2 位作者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528,538,共5页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热休克蛋白27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敏 侯刚 +1 位作者 宋璐 李道胜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4~7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2例伴血性乳头溢液。组织病理学示肿瘤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中央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大部分乳头相互融合形成体积较大的复杂乳头及网状乳头状结构,向周围间质内膨胀性浸润,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病例伴其他类型浸润性癌或原位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示乳头内及周围均缺乏肌上皮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弥漫强阳性,5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染色评分0和1+,1例HER2 2+,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HER2基因无扩增。随访7~36个月,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浸润性癌,预后较好,常表现为膨胀性浸润性生长,与乳腺其他类型乳头状肿瘤在形态结构、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上有重叠,容易误诊,临床倾向保守性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高危因素的存在,避免治疗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头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国勋 李德昌 +1 位作者 周晓武 王石林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7期799-8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3 位作者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56,共8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cmvs.2.81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vs.7.5%,N3:27.6%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结论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IMPC) 浸润性导管(IDC) 临床病理 生存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海霞 王维娜 +3 位作者 姬文莉 岳娜 李文婷 张银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0期3237-324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43/56)和61.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41/56)和68.0%(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 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TWIST E-CADHERIN 上皮间质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免疫组化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韬 伊丹丹 桑剑锋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5-808,共4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血管腔的呈小簇状分布的瘤细胞组成的肿瘤。一般认为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相比易早期发生淋巴结侵犯,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具体原因尚无定论。本文作者综述了既往针对IMPC的多项研究,并着重对其免疫组化特性及预后相对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化 肿瘤转移 生存预后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