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条件下Criegee中间体与痕量酸碱物种的双分子反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兴 蒋友凌 +2 位作者 周莉 马嫣 郑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41-2757,共17页
气相臭氧化反应是不饱和烯烃在大气中重要的降解途径之一.反应会生成一个关键的Criegee中间体,该中间体有非常活跃的反应活性,可以发生单分子分解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和烷氧自由基,也可以与大气中其他化合物发生双分子反应,生成复杂的反... 气相臭氧化反应是不饱和烯烃在大气中重要的降解途径之一.反应会生成一个关键的Criegee中间体,该中间体有非常活跃的反应活性,可以发生单分子分解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和烷氧自由基,也可以与大气中其他化合物发生双分子反应,生成复杂的反应产物.受测量手段的限制和大气丰度的影响,关于Criegee中间体双分子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H_(2)O、(H_(2)O)2及SO_(2)的反应.大气中的无机酸、有机酸、氨和有机胺是大气中痕量、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化合物,在维持大气酸碱平衡、新粒子生成及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指出,Criegee中间体与这些痕量酸碱气体反应速率接近碰撞极限,并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颠覆了以往研究中认为的反应可以忽略的结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Criegee中间体双分子反应机理做了简要总结,着重阐述了Criegee中间体与无机酸和有机酸以及与氨和有机胺在大气中的双分子反应过程.从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发现Criegee中间体与有机酸和有机胺的双分子反应均可以无势垒发生,并且有低聚产物生成,这些机理的提出对于现有的全球化学传输模型和新粒子形成模型可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egee 中间体 双分子反应 无机酸 有机酸 有机胺.
下载PDF
共轭高聚物双分子结构中激子电致解离的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邱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通过绝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共轭高聚物双分子结构中激子对外加电场的响应.当外电场强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时,激子会被解离成一对自由的电子与空穴.对于双分子结构中的激子,其临界解离电场除了受电子与电子相互作用以及电声相互作用影响之外... 通过绝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共轭高聚物双分子结构中激子对外加电场的响应.当外电场强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时,激子会被解离成一对自由的电子与空穴.对于双分子结构中的激子,其临界解离电场除了受电子与电子相互作用以及电声相互作用影响之外,还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由动力学演化的计算得到,激子临界解离电场强度随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大而呈非线性降低;随电子与电子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的变化;但是,随电声耦合强度的增大却呈现出线性增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高聚物 双分子结构 激子 电致解离
下载PDF
红细胞形态的步进演化:维持细胞稳态的关键在于膜骨架与磷脂双分子层的平衡
3
作者 叶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1-281,共1页
目的针对细胞不同行为,建立相应理论模型一直以来是细胞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方法以红细胞变形为例,建立细胞形态演化的步进理论模型,进而揭示红细胞形态转化的机理。结果和结论目前,描述细胞变形的模型主要包括两个框架,一个是连... 目的针对细胞不同行为,建立相应理论模型一直以来是细胞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方法以红细胞变形为例,建立细胞形态演化的步进理论模型,进而揭示红细胞形态转化的机理。结果和结论目前,描述细胞变形的模型主要包括两个框架,一个是连续型框架,另一个是离散型框架。本研究基于离散型框架,分别对细胞膜骨架和磷脂双分子层进行建模。将细胞膜骨架关联到细胞的局部变形,包括膜骨架拉伸变形、膜骨架弯曲变形,以及膜骨架局部面积变化;将磷脂双分子层关联到细胞的整体变形,包括双分子层表面积变化、双分子层所围体积变化,以及双分子层间面积差的变化。然后,再将膜骨架与双分子层关联,发展一个完整的细胞变形模型,再采用步进方式,实现细胞形态在不同环境下的演化,完成膜骨架与磷脂双分子层的平衡。最后,采用所建立的步进演化模型,数值重现红细胞的口形-圆盘形-棘形间的形态转换。本研究所介绍的模型为理解细胞的力学行提供新视角,为相关疾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数值模拟细胞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力学 细胞行为 红细胞变形 红细胞形态 双分子 膜骨架 形态转换 形态演化
下载PDF
用平板双分子层脂膜模拟研究锌离子跨细胞膜的传递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宪 叶宇慧 孙当如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8-561,共4页
制备了氧化胆固醇-卵磷脂(脑磷脂)平板双分子层脂膜,研究了膜配方对双分子层脂膜的稳定性和离子传递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制膜工艺,并建立了锌离子跨卵(脑)磷脂膜的吸附-扩散模型,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关键词 双分子层脂膜 细胞膜 模拟膜 氧化胆固醇 锌离子 物质传递 双分子 磷脂膜 传递过程 模拟研究 平板 传递性能 制膜工艺
下载PDF
基于双分子识别荧光猝灭法高选择性测定多巴胺 被引量:12
5
作者 颜梅 葛慎光 +1 位作者 卢娟娟 于京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11-1715,共5页
制备了以二硫基琥珀酰亚胺丙酸酯,4-巯基苯硼酸功能化CdTe量子点探针,对其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表征。在431nm激发波长下,对探针及加入多巴胺后进行发射光谱扫描,最大发射峰红移,在最大发射波长处,多巴胺对合成的探... 制备了以二硫基琥珀酰亚胺丙酸酯,4-巯基苯硼酸功能化CdTe量子点探针,对其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表征。在431nm激发波长下,对探针及加入多巴胺后进行发射光谱扫描,最大发射峰红移,在最大发射波长处,多巴胺对合成的探针具有猝灭效应,且多巴胺对体系的猝灭程度与多巴胺的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直接、灵敏、选择性好的测定多巴胺的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多巴胺的其线性范围为0.02-20.0μmol/L,线性回归方程为△F-20.1+31.7C(gmol/L),相关系数为R^2=0.987,检出限为4.9nmol/L。本方法已成功用于多巴胺注射液、血清及尿样中多巴胺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子识别 荧光猝灭法 CDTE 量子点 多巴胺
下载PDF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被引量:14
6
作者 樊晋宇 崔宗强 张先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67-774,共8页
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体内或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将荧光蛋白在合适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2个片段,这2个片段借助融合于其上的目标蛋白的相... 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体内或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将荧光蛋白在合适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2个片段,这2个片段借助融合于其上的目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彼此靠近,重新形成能具有活性的荧光蛋白.BiFC方法简单直观,既可以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定位相互作用蛋白质的位点.多色BiFC系统共用或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联用,还可以检测细胞内多个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蛋白质相互作用 检测 定位
下载PDF
多孔介质双分子反应溶质运移实验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钱家忠 刘咏 +1 位作者 张勇 孙澎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多孔介质中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反应性溶质运移机理,保持多孔介质不变,以胺和1,2-萘醌-4-磺酸钠双分子化学反应为例,分别开展了非反应及反应条件下不同流速溶质运移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改进的反应... 多孔介质中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反应性溶质运移机理,保持多孔介质不变,以胺和1,2-萘醌-4-磺酸钠双分子化学反应为例,分别开展了非反应及反应条件下不同流速溶质运移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改进的反应性对流弥散模型能模拟双分子反应中溶质运移行为;模型可行,具有较高的精度;0.4mL/s和0.8mL/s流速下生成物峰值浓度相对误差分别为1.2%及0.8%.②利用对流弥散模型可以评估非反应物运移弥散系数,可为反应性溶质运移弥散系数识别提供技术参考.③随流量增大,模型参数m减小,而β0则增大;此外,同一物质在保持相同流量下,作为反应物出现时,其弥散系数略高于非反应物质的弥散系数,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双分子化学反应 溶质运移 弥散系数 实验
下载PDF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分析玉米SSⅠ与PPDK1之间的蛋白互作 被引量:5
8
作者 崔喜艳 张继晓 +3 位作者 窦瑶 孙小杰 尹悦佳 刘相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9-53,59,共6页
【目的】分析玉米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Ⅰ)与质体型糖酵解途径关键催化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1)的蛋白互作关系,揭示可能发生互作的亚细胞位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 【目的】分析玉米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Ⅰ)与质体型糖酵解途径关键催化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1)的蛋白互作关系,揭示可能发生互作的亚细胞位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瞬时浸染烟草叶片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SSⅠ和PPDK1相互作用产生的荧光信号。【结果】双酶切试验鉴定表明,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重组载体构建正确;PCR结果证实,植物表达载体成功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中,可观测到SSⅠ和PP-DK1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黄色荧光信号。【结论】证实SSⅠ和PPDK1能够在植物活体细胞内发生真实的蛋白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Ⅰ PPDK1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 瞬时转化 蛋白质互作
下载PDF
自组装双分子基传感器的光电子学及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运良 董庆祥 方炎 《光散射学报》 2000年第4期187-202,共16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双分子层脂膜 ( BLM)特性、制备技术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新进展。同时着重介绍了膜体系的光电子学与光谱学特性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关键词 自组装双分子基传感器 光电子学 光谱学 双分子层脂膜
下载PDF
正己烷在分子筛上的裂化反应机理研究Ⅱ.双分子氢转移反应遵循Rideal机理 被引量:4
10
作者 阎立军 傅军 何鸣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12,共7页
研究了正己烷在不同硅铝比的 Y,β两个系列分子筛上的裂化反应过程。通过对某些典型产物的初始生成速率和分子筛酸密度关系的考察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时 ,对正己烷裂化反应链长和分子筛酸密度关系的考察表明 ,与... 研究了正己烷在不同硅铝比的 Y,β两个系列分子筛上的裂化反应过程。通过对某些典型产物的初始生成速率和分子筛酸密度关系的考察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时 ,对正己烷裂化反应链长和分子筛酸密度关系的考察表明 ,与分子筛的孔结构相比 ,酸密度对正己烷裂化反应链长基本上没有影响 ,也就是说酸密度的变化并不改变单、双分子反应的发生比例 ;双分子反应和单分子反应都是在单个酸位上完成的。基于以上事实 ,认为正己烷裂化反应中的双分子氢转移反应遵循 Rideal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烷 双分子 分子 氢转移 炼油 催化裂化
下载PDF
芦笋超雄株STS双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霞 高武军 +4 位作者 牛晓雪 路远 李保华 杨林 包艳存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8-1834,共7页
芦笋超雄株的获得是芦笋全雄系育种的关键,但是传统的全雄系材料需要通过杂交后代的分离情况来鉴定,极大增加了育种的周期和成本。因此,设计和开发芦笋超雄株植株性别鉴定标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首先构建了968株芦笋两性株自交... 芦笋超雄株的获得是芦笋全雄系育种的关键,但是传统的全雄系材料需要通过杂交后代的分离情况来鉴定,极大增加了育种的周期和成本。因此,设计和开发芦笋超雄株植株性别鉴定标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首先构建了968株芦笋两性株自交群体。在此基础上,根据Y染色体特异区基因SOFF和X染色体特异区基因WIP2/NTT设计开发了性别鉴定的STS双分子标记YSM和XSM。通过对单株性别鉴定结果表明,该STS双分子标记检测后出现293 bp单一条带的为超雄株,共有58株;出现245 bp单一条带的为雌株,共有550株;而出现245 bp和293 bp双条带的为雄株,共有360株,分别将293 bp和245 bp大小的条带进行测序后发现,两个序列和设计引物所用目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对开花后鉴定为雄株的418株单株逐一测交,对测交组合F_(1)的雌、雄性鉴定分析,发现有58个测交组合F_(1)全部为雄株,证明他们的父本为超雄株;有360个测交组合F_(1)出现雌雄株分离,证明他们的父本为雄株。这和STS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研究的STS双分子标记可以准确鉴定芦笋雌株、雄株及超雄株性别。这为育种者进行芦笋全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超雄株 STS双分子标记 两性株 测交
下载PDF
膜上相互作用对平板双分子层脂膜电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宇锋 王黎 侯新朴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94-700,共7页
以平板双分子层脂膜作为生物膜的简单模型 ,建立用平板双分子层脂膜电性质研究药物 -生物膜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以具有典型特征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自由基、金属手性配合物与平板膜的相互作用引起膜电性质的规律性改变 ;重组人B型血... 以平板双分子层脂膜作为生物膜的简单模型 ,建立用平板双分子层脂膜电性质研究药物 -生物膜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以具有典型特征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自由基、金属手性配合物与平板膜的相互作用引起膜电性质的规律性改变 ;重组人B型血红细胞膜与溶液中抗B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相互作用时 ,膜电阻快速下降 ,下降的速率与加入的抗体量成正相关。在研究发生在平板膜上的典型反应的基础上 ,通过对膜电性质的监测和分析 ,从而确认平板双分子层脂膜能够成为研究药物 -生物膜相互作用和药物跨膜渗透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双分子层脂膜(BLM) 膜电性质 两亲性物质 羟自由基 手性配合物 受体-配体相互作用
下载PDF
双分子层脂质膜的特性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盛平 韦云隆 程西云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5,10,共6页
双分子层脂质膜 (BLM )具有生物细胞膜的生物兼容性 ,是固定生物活性物质的理想材料 ,因此其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传感器的研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BLM的特性及其修饰 ,评述了双分子层脂质膜系统在生物医学应用和生物传感器... 双分子层脂质膜 (BLM )具有生物细胞膜的生物兼容性 ,是固定生物活性物质的理想材料 ,因此其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传感器的研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BLM的特性及其修饰 ,评述了双分子层脂质膜系统在生物医学应用和生物传感器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望了双分子层脂质膜系统应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子层脂质膜 生物传感器 薄膜 性质
下载PDF
碱金属沸石上乙醇双分子缩合反应及其机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春 孟中岳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8-33,共6页
首次发现在碱金属X沸石上乙醇能够发生以正丁醇为主产物的双分子缩合反应.在所研究的催化剂中,含Rb的LiX沸石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反应不经过aldol缩合步骤.在此基础上,对反应机理提出了... 首次发现在碱金属X沸石上乙醇能够发生以正丁醇为主产物的双分子缩合反应.在所研究的催化剂中,含Rb的LiX沸石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反应不经过aldol缩合步骤.在此基础上,对反应机理提出了新建议:在碱性沸石作用下,乙醇的β-位C-H键被活化,双分子脱水导致缩合.碳链的增长按此模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金属 沸石 乙醇 双分子缩合 沸石
下载PDF
含Schiff碱基双分子膜聚集状态对荧光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立新 田永驰 梁映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77-579,共3页
合成双分子膜的功能化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之一,它为以可控制方式合成开发功能材料和仿生器件提供了一条趋于实际意义的途径。
关键词 双分子 荧光 聚集态 席夫碱基
下载PDF
蟾毒灵对脂质体双分子层结构的影响:^(31)PNMR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会俊 潘铁英 +2 位作者 史新梅 梁伟 侯惠民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95-399,共5页
应用31 PNMR方法研究了蟾毒灵 (BF)对脂质体双分子层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经超声波处理的卵磷脂 (PC) ,BF对磷脂双分子层膜具有稳定作用 .另一方面 ,当PC经过超声波处理后 ,首次观测到纯PC的双分子层膜转变为胶束或微胞 ,后... 应用31 PNMR方法研究了蟾毒灵 (BF)对脂质体双分子层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经超声波处理的卵磷脂 (PC) ,BF对磷脂双分子层膜具有稳定作用 .另一方面 ,当PC经过超声波处理后 ,首次观测到纯PC的双分子层膜转变为胶束或微胞 ,后者的比例随着超声波处理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而BF的存在可加速PC由双分子层结构向胶束相的转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毒灵 卵磷脂 脂质体 NMR 双分子层结构 中药
下载PDF
双分子反应扩散系统中化学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蕊 徐世英 +1 位作者 曾庆轩 冯长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45-249,共5页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双分子反应扩散系统中的化学波.建立该系统的理论模型,给出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存在化学波的必要条件及化学波波速的最小值,并用数值方法模拟不同参数情况下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浓度分布波形.建立的数学模型...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双分子反应扩散系统中的化学波.建立该系统的理论模型,给出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存在化学波的必要条件及化学波波速的最小值,并用数值方法模拟不同参数情况下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浓度分布波形.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产生具有一定特性的化学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波 反应-扩散方程 双分子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玉米AGPasebt2与GPN1蛋白互作的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喜艳 赵吉元 +3 位作者 胡广宇 窦瑶 刘相国 韩四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4,共6页
【目的】解析玉米淀粉合成限速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bt2)与糖酵解关键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N1)在植物体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首先克隆获得AGPase-bt2和GPN1基因,然后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构建326-CYCHA-... 【目的】解析玉米淀粉合成限速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bt2)与糖酵解关键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N1)在植物体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首先克隆获得AGPase-bt2和GPN1基因,然后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构建326-CYCHA-AGPase-bt2和326-CYNEE-GPN1双分子荧光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并用2种载体共同瞬时侵染烟草叶肉细胞,48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AGPase-bt2与GPN1的相互作用。【结果】AGPase-bt2基因长1 428bp,GPN1基因长1 497bp。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326-CYCHA-AGPasebt2、326-CYNEE-GPN1载体构建正确;PCR结果证实,植物表达载体成功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携带有共转化基因的烟草叶肉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明显的黄色荧光现象,且黄色荧光与叶绿体自发的红色荧光位置重合。【结论】AGPase-bt2与GPN1在植物细胞中真实地存在蛋白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Pasebt2 GPN1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蛋白质互作
下载PDF
FCC汽油重馏分的单分子和双分子裂化反应特征产物的生成途径 Ⅰ.在不同类型催化剂上的裂化机理比率(CMR)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宗君 许友好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1,共5页
以FCC汽油重馏分为原料油,采用不同类型的酸性催化剂,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进行催化裂化反应,反应温度为400-520℃。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酸性催化剂,其裂化机理比率(CMR)明显不同,并与强B酸量和弱B酸量有关。酸性催化剂强B酸量越高,... 以FCC汽油重馏分为原料油,采用不同类型的酸性催化剂,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进行催化裂化反应,反应温度为400-520℃。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酸性催化剂,其裂化机理比率(CMR)明显不同,并与强B酸量和弱B酸量有关。酸性催化剂强B酸量越高,对单分子反应越有利;弱B酸量越高,对双分子反应越有利,单分子反应和双分子反应之间存在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汽油重馏分 分子裂化 双分子裂化 裂化机理比率 强B酸 弱B酸
下载PDF
荧光双分子互补分析Ezrin与L-periaxin的互作模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婷婷 王慧 石亚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6,共9页
腓骨肌萎缩症4F亚型是Periaxin基因的突变所导致一种脱髓鞘型遗传病.Periaxin蛋白是外周神经系统中特异且大量表达的蛋白,在髓鞘成熟与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而Ezrin是一种膜骨架连接蛋白,在细胞形态的维持、运动、黏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腓骨肌萎缩症4F亚型是Periaxin基因的突变所导致一种脱髓鞘型遗传病.Periaxin蛋白是外周神经系统中特异且大量表达的蛋白,在髓鞘成熟与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而Ezrin是一种膜骨架连接蛋白,在细胞形态的维持、运动、黏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前期已证实L-periaxin与Ezrin间存在蛋白互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合免疫荧光定位实验、免疫共沉淀等技术,进一步分析并揭示了L-periaxin蛋白与Ezrin蛋白之间的互作方式,具体为L-periaxin(1-200 aa)与Ezrin(1-296 aa)以及L-periaxin(1060-1461 aa)与Ezrin(475-585 aa)以"头对头"与"尾对尾"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Ezrin可能是一种引导L-periaxin在施万细胞膜上堆积的新的分子配体,二者可能通过蛋白分子间更加紧密的方式完成在细胞膜处的堆积,参与到髓鞘的维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eriaxin EZRIN “头对头”与“尾对尾” 蛋白相互作用 荧光双分子互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