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切线夹角对寰枢椎脱位评估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马旭东 孙郑春 +2 位作者 曹新亮 周兴 刘纪恩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双切线夹角在寰枢椎脱位临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5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神经外科及骨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外伤性寰枢椎脱位患者66例(患病组),以及同时期因脑血管疾病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者336例... 目的初步探讨双切线夹角在寰枢椎脱位临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5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神经外科及骨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外伤性寰枢椎脱位患者66例(患病组),以及同时期因脑血管疾病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者336例(对照组)。在CT图像上测量两组的双切线夹角,比较两组及手术前、后双切线夹角的差异。采用Nurick评分评估临床病变程度,并分析手术前、后双切线夹角与临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双切线夹角为121.1°~176.9°,平均(152.2±8.9)°。患病组术前双切线夹角为72.3°~134.9°,平均(102.4±20.1)°;术后3个月为69.6°~167.2°,平均(131.9±23.9)°。患病组术前、术后的双切线夹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术后的双切线夹角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病组术前、术后的Nurick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1,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双切线夹角与Nurick评分呈负相关(r=-0.79,P<0.01),术后3个月二者的相关性明显下降(r=-0.51,P<0.01)。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寰枢椎脱位患者双切线夹角变小,其与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双切线夹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