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许小兰 窦斌 +3 位作者 杨斐 魏文鑫 朱晓宁 刘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双动脉期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HAPVF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APVF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HAPVF的价值。结果:双动脉期诊断HAPV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分型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独2期(均P<0.05)。2组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单因素预测HAPVF效果最好的是包膜类型,其次是门静脉癌栓,再次是肝癌大小。综合多因素联合预测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在HAPVF分型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HAPVF的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特点,其中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效果最好,能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动脉期增强扫描 动脉-门静脉瘘 评估价值 风险因素
下载PDF
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曹志宏 刘怡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967-969,共3页
目的 :对 2 7例共 3 6个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 ,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 19~ 2 2s、3 9~ 42s扫描 ,相继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 目的 :对 2 7例共 3 6个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 ,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 19~ 2 2s、3 9~ 42s扫描 ,相继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像 ,观察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 :动脉早期有 2 1例在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到肿瘤供血动脉及异常血管网 ,3例结节型肝癌呈现高密度均匀强化。动脉晚期除 7例肿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1例结节型无明显强化外 ,其余肿块型及结节型均呈明显高密度均匀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肝细胞癌的血供特征 ,弥补了一般CT扫描的缺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 诊断价值 CT表现
下载PDF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诊断率影响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彭波 高晶鑫 +1 位作者 张巍巍 赵春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0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予以诊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48例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接受CT检查的高度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对上述患者进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并分析其成像结果予以诊断,对比不...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予以诊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48例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接受CT检查的高度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对上述患者进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并分析其成像结果予以诊断,对比不同动脉期增强检查结果检出情况及兴趣区CT值。结果动脉第一期增强肝癌病灶检出率(39.58%)低于第二期增强检出比例(70.83%),与第一、二期增强相比,联合增强检出率(91.67%)较高,动脉第一期增强成像结果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兴趣区CT值明显低于动脉第二期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优势显著,能够切实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检出率及诊断率,其临床诊断准确性较高,应予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CT双动脉期 增强扫描 原发性肝癌 诊断
下载PDF
16层CT双动脉期扫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滕才钧 宾怀有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第19期2482-248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CT双动脉期扫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多层CT及心脏彩超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所有CT图像均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结果:手术证实畸形... 目的:探讨多层CT双动脉期扫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多层CT及心脏彩超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所有CT图像均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结果:手术证实畸形共52处。按心脏解剖分为3种,心脏部分:包括心脏异位、心间隔缺损等共计17处畸形。心脏与大血管连接部分:包括各型大动脉转位、心室双出口、主动脉骑跨、肺静脉畸形连接等共计13处畸形。大血管部分:包括共同动脉干、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起源异常、狭窄等共计22处畸形。彩超诊断准确率90.4%,多层CT诊断准确率88.5%。结论:16层CT双动脉期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联合彩超检查可提高心内外畸形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双动脉期扫描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复杂畸形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5
作者 彭卫斌 王冬青 +3 位作者 殷瑞根 赵亮 黄敏 廖谦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5期446-447,共2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患者共 3 3个肝细胞癌行双动脉期扫描 ,以3ml s的速度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10 0ml后 18~ 2 0s ,3 8~ 41s扫描分别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像。结果 :动...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患者共 3 3个肝细胞癌行双动脉期扫描 ,以3ml s的速度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10 0ml后 18~ 2 0s ,3 8~ 41s扫描分别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像。结果 :动脉早期有 17例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异常血管网 ,2例结节型肝癌呈现高密度强化。动脉晚期 1例结节型无明显强化 ,8例肿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外 ,其余结节型及肿块型均呈明显高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可较好显示肿瘤血管 ,有利于多血供肿瘤病灶及小病灶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双动脉期扫描 肝细胞癌 诊断 临床应用
下载PDF
MSCT技术四期增强扫描下肝细胞肝癌双动脉期的强化特点 及与不同肿瘤病理分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天忠 苏江 罗秉庆 《大医生》 2020年第3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技术四期增强扫描下肝细胞肝癌双动脉期的强化特点,并分析不同肿瘤病理分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多层螺旋CT技术四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技术四期增强扫描下肝细胞肝癌双动脉期的强化特点,并分析不同肿瘤病理分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多层螺旋CT技术四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20例肿瘤病灶。根据双动脉期肿瘤内血管强化、肝实质密度以及内肿瘤实质特点,将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20例肿瘤病灶分为3组。分别为肿瘤实质强化的参照组,肿瘤无明显强化的对照组,肿瘤实质强化与肿瘤血管强化同时存在的观察组。结果在31例高分化病灶中,对照组中检出率74.19%明显高于观察组22.58%、参照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43例中分化病灶中,观察组60.47%、参照组32.56%,明显高于对照组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37例低分化病灶中,观察组64.86%、参照组29.73%,明显高于对照组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螺旋CT四期动态增强扫描双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之间关系密切,在肿瘤分化程度不断降低时,动脉期早期肿瘤血管逐渐增多,且肿瘤面积逐渐增大,说明MSCT技术四期增强扫描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以及诊治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肿瘤实质强化 双动脉期 肝细胞肝癌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玉明 李杰生 《医学信息》 2012年第9期347-347,共1页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62个病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直径≤3cm),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4期增强扫描(动脉早期和晚期、门脉期、平衡期或延迟期),研究各病灶在动...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62个病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直径≤3cm),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4期增强扫描(动脉早期和晚期、门脉期、平衡期或延迟期),研究各病灶在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或延迟期CT表现,并采用X^2检验对小肝癌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62个病灶在动脉早期呈高密度者32个,检出率为51.6%:在动脉晚期呈高密度者52个,检出率为83.9%;双动脉期均有强化或其中之一期有强化60个,检出率为96.8%,双动脉相结合病灶检出率较动脉早期+门脉期及动脉晚期+门脉期检出率明显增高,统计学检查有明显异差(矿值分别为30.705和4.521,P〈0.01)。结论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动脉晚期是检出小肝癌最敏感的时期,对于微小肝癌的诊断,动脉早期的扫描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双动脉期 CT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肖峰 杨光钊 +1 位作者 刘培刚 侯洪涛 《浙江医学教育》 2018年第3期58-60,共3页
目的:评估采用双动脉期增强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优势,为肝癌诊断提供新的检查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96例临床高度怀疑肝癌患者均行双动脉期增强上腹部CT扫描。第一期与第二期触发阈值分别选为80HU和100HU,扫描后... 目的:评估采用双动脉期增强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优势,为肝癌诊断提供新的检查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96例临床高度怀疑肝癌患者均行双动脉期增强上腹部CT扫描。第一期与第二期触发阈值分别选为80HU和100HU,扫描后对图像进行人为主观评价和CT值测定的客观评价,并对诊断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诊断效果。结果:第一期诊断出肝癌的患者为37(38.54%)例,第二期诊断出肝癌的患者为68(71.83%)例,2组总共诊断出肝癌的患者为88(91.6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病灶CT值在第二个动脉期显著高于第一动脉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动脉期增强CT扫描能够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动脉期 CT 肝癌 诊断率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浓度对肝癌检出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唐鲤榕 《中外医疗》 2018年第1期186-187,190,共3页
目的探究肝癌患者在多排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中,运用不同浓度对比剂在病灶检出率方面产生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在2015年1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10例,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进行多排螺旋CT双动脉... 目的探究肝癌患者在多排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中,运用不同浓度对比剂在病灶检出率方面产生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在2015年1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10例,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进行多排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观察组注射370 mg I/m L(1.5 m L/kg)碘帕醇对比剂,对照组注射300 mg I/m L(1.85 m L/kg)。分析两组诊断敏感性情况。结果被证实的肝癌病灶270个,≤2 cm及>2 cm的肝癌病灶分别有105个和165个。在≤2 cm病灶的诊断中,观察组诊断敏感性较高(P<0.05),且在所有病灶中,观察组动脉早期、晚期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4.81%、91.85%均高于对照组65.93%、82.96%(P<0.05);但在门脉期诊断中,其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早期和晚期诊断中,高浓密度对比剂能够使肝癌检出率提高,而对于小于或等于2 cm的肝癌病灶,其敏感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双动脉期 增强扫描 对比剂浓度 肝癌检出率
下载PDF
双动脉期螺旋CT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红梅 胡秋根 +3 位作者 李苒光 崔冰 刘永存 欧鸿儒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年第3期146-147,共2页
目的比较双动脉(DAP)、门静脉三期与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临床实验室检查AFP均为阳性的患者,分别行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及双动脉、门静脉三期CT增强扫描。常规动、门双期扫描方法以动脉期20... 目的比较双动脉(DAP)、门静脉三期与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临床实验室检查AFP均为阳性的患者,分别行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及双动脉、门静脉三期CT增强扫描。常规动、门双期扫描方法以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35~40s。双动脉、门静脉三期扫描方法以动脉早期(EAP)17~20s,动脉晚期(LAP)25~30s,门静脉期为35~40s扫描。分析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细胞癌(HCC),尤其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常规双期扫描与双动脉、门脉三期扫描检查在HCC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89.6%和97.7%,DAP检查小病灶准确性高于常规动、门双期,二组资料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动脉、门静脉三期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细胞癌尤其是小肝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常规扫描 双动脉期扫描 肝细胞癌 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君良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4期217-218,共2页
目的:分析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患者均行双源CT单动脉期增强扫描和双动... 目的:分析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患者均行双源CT单动脉期增强扫描和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诊断,对比两种扫描检查方式对肝癌的检出率。结果: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92.5%)明显高于单动脉期增强扫描(39.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0.05),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剂量(1.6±0.3)ml/kg略高于单动脉期增强扫描(1.4±0.2)ml/kg,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不仅能提高患者病灶的检出率,同时也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因此,其还能有效保证患者诊断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 原发性肝癌 诊断
下载PDF
胸部双动脉期增强扫描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12
作者 贾虎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7期143-144,共2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主动脉双期增强扫描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经常规X线平片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其中恶性病变40例(恶性组)、良性病变32例(良性组)。... 目的探讨肺动脉、主动脉双期增强扫描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经常规X线平片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其中恶性病变40例(恶性组)、良性病变32例(良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平扫及肺动脉、主动脉双期增强扫描,测量病灶平扫、双动脉期增强扫描CT值,记录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结果两组平扫、肺动脉期、主动脉期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肺动脉期CT净增值低于良性组,主动脉期CT净增值高于良性组(P<0.05)。双动脉期增强扫描的灵敏度为82.50%(33/40),特异度为93.75%(30/32),准确度为87.50%(63/72)。结论肺动脉、主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可用于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且诊断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动脉期 增强扫描 肺部良恶性病变
下载PDF
低剂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多期扫描与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随机对照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华威 刘旭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第01X期26-27,共2页
目的:对低剂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多期扫描与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结果进行随机对照观察。方法:选取确诊为肝脏发生小结节占位性病变的患者42例,已经确定其中26例为小肝癌患者。对42例患者进行低剂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多期扫描和超声... 目的:对低剂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多期扫描与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结果进行随机对照观察。方法:选取确诊为肝脏发生小结节占位性病变的患者42例,已经确定其中26例为小肝癌患者。对42例患者进行低剂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多期扫描和超声造影诊断,分析单独使用仪器的结果和综合两种仪器检查的结果。结果:超声造影联合CT扫描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均要优于单独使用超声造影、CT扫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剂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多期扫描联合超声造影可以诊断小肝癌,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双动脉期扫描 超声造影 小肝癌
下载PDF
应用多排探测器的螺旋CT动脉双期扫描检出富血供的肝细胞癌
14
作者 Takamichi Murakami Tonsok Kim +1 位作者 Manabu Takamura 张淑倩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6期359-359,共1页
关键词 富血供肝细胞癌 HCC 多排探测器 螺旋CT 动脉成像 诊断
下载PDF
中孕期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与子痫前期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莫志卫 陈旭光 王秋萍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7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中孕期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确诊为子痫前期的患者10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的患者5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49例,同时纳入同期分娩的健康孕妇50例作为... 目的探讨中孕期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确诊为子痫前期的患者10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的患者5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49例,同时纳入同期分娩的健康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搏动指数(PI)、双侧子宫动脉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阻力指数(RI)子宫动脉血流参数,随访至产后了解各项子宫血流参数对子痫前期预测的效果。结果轻、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孕22~24周搏动指数(PI)、双侧子宫动脉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阻力指数(RI)子宫动脉血流参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孕11~14周均低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孕22~24周时,各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大小均与新生儿体质量呈负相关,即新生儿体质量越低,阻力指数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及RI还与出生孕周呈负相关,出生孕周越小,指数越大,而新生儿Apgar评分与各血流阻力指数均无关。结论运用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可预测子痫前期的病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动脉血流 子痫前 搏动指数(PI) 侧子宫动脉收缩与舒张流速比(S/D) 阻力指数(RI) 相关性
下载PDF
肺动脉CTA、支气管动脉CTA双期联合检查技术临床应用
16
作者 龚欢 彭睿 +3 位作者 龙阳飞 彭俪颖 邹奕轩 杜向东 《兵团医学》 2023年第3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PA)、支气管动脉(BA)双期联合检查技术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3年7月行肺动脉CTA、支气管动脉CTA联合检查患者60例,采用超小剂量(5ml)团注法进行联合检查。客观测量肺动脉期:肺动脉主干、肺动脉左干、... 目的:探讨肺动脉(PA)、支气管动脉(BA)双期联合检查技术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3年7月行肺动脉CTA、支气管动脉CTA联合检查患者60例,采用超小剂量(5ml)团注法进行联合检查。客观测量肺动脉期:肺动脉主干、肺动脉左干、肺动脉右干CT值;客观测量支气管动脉期: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支气管动脉显影率及支数;主观评价肺动脉CTA、支气管动脉CTA的图像质量。结果:客观测量肺动脉期:肺动脉主干、肺动脉左干、肺动脉右干CT值均达到诊断质控要求;客观测量统计支气管动脉期:支气管动脉CT值达到诊断质控要求。60例受检者,58例支气管动脉显影,2例未显影,支气管动脉显影率为95.34%,共检出103条支气管动脉。主观评价肺动脉CTA、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均完全满足诊断要求。结论:采用超小剂量造影剂(5ml)团注测试法进行肺动脉CTA、支气管动脉CTA双期联合检查,肺动脉CTA、支气管动脉CTA图像质量均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支气管动脉显影率高,图像质量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气管动脉联合检查 超小剂量造影剂团注测试
原文传递
Microscopic Dynamics of Non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 by Elliptically Polarized Few-Cycle Laser Pulses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本海 李盈傧 李方涛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14-718,共5页
With the classical ensemble model, we investigate non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 (NSDI) of xenon atoms using 780 nm, 0.25 PW/cm2 elliptically polarized few-cycle laser pulses. The momentum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e... With the classical ensemble model, we investigate non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 (NSDI) of xenon atoms using 780 nm, 0.25 PW/cm2 elliptically polarized few-cycle laser pulses. The momentum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ed electron along the long axis o~ the laser polarization plane shows an obvious V-like structure locating at the third quadrant, and the momentum along the short axis of the laser polarization plan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econd and fourth quadrants. Moreover,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ulomb repulsion interaction plays a decisive role to the above results. By back analyzing the class/ca/ trajectories of NSDI, we find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recollision trajectories mainly contribute to NSDI, and the different microscopic dynamics for the two kinds of trajectories are clearly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on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 elliptically few-cycle laser pulse recollision time dela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