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标记与QTL间连锁的检测与估计Ⅱ.利用双单倍体(DH)群体 被引量:3
1
作者 胡中立 何瑞锋 +1 位作者 章志宏 张学富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6期810-814,共5页
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相关方法”应用到双单倍体(DH)群体,给出了适用于DH群体之标记座位(ML)与数量性状座(QTL)间连锁测验的统计方法,并进而给出了重组值及其抽样误差估计的理论公式.
关键词 QTL 单倍体群体 分子标记 连锁 数量性状座
下载PDF
02428/HX-3双单倍体(DH)群体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2
作者 高东迎 郭士伟 +2 位作者 李霞 孙立华 刘蔼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246-248,共3页
关键词 02428/HX-3 水稻 白叶枯病 单倍体群体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同一基础材料的玉米双单倍体(DH)系配合力的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段民孝 赵久然 +8 位作者 王元东 邢锦丰 张华生 王继东 张雪原 CHANG Ming-Tang 何瑞娟 王乃顺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17,共4页
利用高频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对选系材料M35/F35的F1代进行诱导获得大量单倍体籽粒,经自然加倍获得一批纯合双单倍体(DH)系,用测验系京24组配杂交组合分析DH系的配合力表现。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不同DH系之间,配合力差异较大,部... 利用高频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对选系材料M35/F35的F1代进行诱导获得大量单倍体籽粒,经自然加倍获得一批纯合双单倍体(DH)系,用测验系京24组配杂交组合分析DH系的配合力表现。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不同DH系之间,配合力差异较大,部分DH系的配合力比亲本增加,说明采用单倍体育种可以选育到高配合力的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出优良品种,从而加快育种进程,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诱导系 单倍体(dh)系 配合力
下载PDF
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及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 被引量:11
4
作者 梅德圣 王汉中 +3 位作者 李云昌 胡琼 李英德 徐育松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115,共4页
针对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一般种植在大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出胚率较低的现状,对大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构建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研究了黄籽油菜的出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 针对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一般种植在大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出胚率较低的现状,对大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构建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研究了黄籽油菜的出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小孢子胚状体再生频率的影响很大;秋水仙素处理游离小孢子对胚状体的诱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浓度越高,影响越大;黄籽油菜的出胚率较低(0.56枚/皿),同样条件下,不到黑籽油菜的1/8。不同黄籽单株间出胚率差异较大,变异幅度在0.04~1.97枚/皿。采用小孢子苗直接移栽大田技术,移栽成活率达89.0%,经染色体加倍后,最终构建了含有127个株系的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黄籽 单倍体群体
下载PDF
水稻双单倍体群体的分子标记图示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吉臣 陆朝福 +4 位作者 陈洪 何平 陈英 朱立煌 徐云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5期343-352,共10页
利用窄叶青8号(籼稻)/京系17(粳稻)花培产生的双单倍体群体建立了一个包含160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在此基础上利用HYPERGENE软件建立了52个DH系的图示基因型,并对DH系的亲本基因组比率和染色体的交换重... 利用窄叶青8号(籼稻)/京系17(粳稻)花培产生的双单倍体群体建立了一个包含160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在此基础上利用HYPERGENE软件建立了52个DH系的图示基因型,并对DH系的亲本基因组比率和染色体的交换重组频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的DH群体没有显著偏离正态分布,籼粳稻杂交后代中植株的籼粳表现与同工酶、形态指数和基因组比率的分析结果一致,此外还发现DH群体中出现了大量的交换罕见染色体。利用图示基因型分析发现株高和分子标记RZ978和RG4A相关,生育期和RRK08-1、RG477和RG511相关。本文还就图示基因型分析技术在DH群体的遗传分析和选择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倍体群体 分子标记 图示基因型
下载PDF
用小孢子培养创建大白菜双单倍体永久作图群体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凤兰 赵岫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57,共3页
用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91-112和高感TuMV的小孢子双单倍体系T12-19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多次继代培养使小孢子再生苗安全越夏,再经移栽驯化后进行低温处理,定植到日光温室。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小孢子培养生产双单倍... 用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91-112和高感TuMV的小孢子双单倍体系T12-19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多次继代培养使小孢子再生苗安全越夏,再经移栽驯化后进行低温处理,定植到日光温室。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小孢子培养生产双单倍体的成功率和结实水平,得到一个具有146个白菜双单倍体系的作图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孢子培养 大白菜 单倍体 作图群体 T12-19杂交 F1植株
下载PDF
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汪军妹 沈秋泉 +1 位作者 杨建明 杨文新 《大麦科学》 2002年第1期10-13,共4页
大麦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建立的方法很多 ,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 ,而且对... 大麦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建立的方法很多 ,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 ,而且对于单倍体的育种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大麦DH群体的建立方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群体 大麦 加倍单倍体 遗传育种 应用
下载PDF
大白菜×小白菜双单倍体永久作图群体的创建 被引量:1
8
作者 章云 冯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5-429,共5页
对芸薹属芸薹种不同亚种间大白菜福田50双单倍体纯系FT50和小白菜双单倍体纯系HG01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研究其对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小孢子诱导培养基为NLN-13+0.05... 对芸薹属芸薹种不同亚种间大白菜福田50双单倍体纯系FT50和小白菜双单倍体纯系HG01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研究其对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小孢子诱导培养基为NLN-13+0.05mg.L-16-BA+0.05mg.L-1NAA,诱导率可达14.13胚.蕾-1。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MS+0.10mg.L-1NAA+3%蔗糖+0.55%琼脂,生根率为100.00%,再生植株驯化后移栽到到花盆中,在日光温室培育,采取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结合方法鉴定再生植株倍性,自然加倍率为56.67%。人工蕾期自交得到一个具有242个双单倍体的作图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小白菜 小孢子培养 单倍体 作图群体
下载PDF
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小麦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9
作者 杨聪聪 张涵 +8 位作者 罗伟 秦娜娜 丁浦洋 刘家君 邹亚亚 李婷 左芸 兰秀锦 马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分析Batavia和Ernie亲本及其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的幼苗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鉴定具有优异根系性状的株系。【方法】通过以澳大利亚品种Batavia和美国品种Ernie为亲本构建的73个小麦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对群体三叶一心期植株的最... 【目的】分析Batavia和Ernie亲本及其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的幼苗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鉴定具有优异根系性状的株系。【方法】通过以澳大利亚品种Batavia和美国品种Ernie为亲本构建的73个小麦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对群体三叶一心期植株的最大根长(maximum root length,MRL)、叶干重(leaf dry weight,LDW)、根干重(root dry weight,RDW)、总根长(total root length,TRL)、根平均直径(root average diameter,AD)、根体积(root volume,RV)、根表面积(root surface area,SA)和根尖数(number of root tips,RTN)等8个性状进行了测量计算及遗传分析。【结果】8个性状均呈近似正态分布,变异较大,表现出连续变异,并由多基因控制。DH群体中RTN与SA、MRL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RV与L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AD与TRL之间显著负相关(P<0.05);SA与TRL、MRL、R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SA与LDW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TRL与L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LDW与R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TRL、SA、RV、RTN对根系性状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性状 单倍体群体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利用DH群体动态检测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昌军 姜恭好 +3 位作者 李信 刘韬 徐才国 何予卿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56-462,共7页
利用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F1花培获得的190个双单倍体群体(doubled-haploid population,DH系)及其构建的179个SS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DH系群体苗期重复接虫试验和2个不同时期对褐飞虱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查,并应用Mapmaker/exp Ver... 利用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F1花培获得的190个双单倍体群体(doubled-haploid population,DH系)及其构建的179个SS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DH系群体苗期重复接虫试验和2个不同时期对褐飞虱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查,并应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和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 2.0对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ativetraitlocus,QTL)进行动态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检测中,共检测到6个抗性QTL,分别位于第2、3、4、8和10染色体上,各QTL的LOD值分别为2.22~4.64,贡献率为5.04%~13.73%,第3染色体和第4染色体上各有1个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来自于亲本武育粳2号的这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其余4个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表明来自于亲本珍汕97的这些位点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抗褐飞虱 动态检测 水稻 dh群体 SSR分子标记 Windows 单倍体群体 遗传效应分析 加性效应 等位基因 褐飞虱抗性 QTL 染色体 遗传图谱 动态调查 危害程度 不同时期 V2.0 籼粳交 OD值 贡献率 OTL 苗期
下载PDF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Ⅱ.利用DH群体或RIL群体 被引量:15
11
作者 胡中立 章志宏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6期784-788,共5页
采用混合分布理论与极大似然法,拓展了适用于双单倍体群体(DH)和重组近交系(RIL)群体的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据此方法可以鉴别主-微基因的存在、了解主基因的作用方式、估计主-微基因的遗传效应和方差等遗传参数.
关键词 质量-数量性状 单倍体群体 遗传参数 RIL群体
下载PDF
微型大白菜“娃娃菜”优异双单倍体的创制与评价
12
作者 王丽丽 王鑫 +2 位作者 吴海东 田云 吕艳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6-238,共3页
以7个"娃娃菜"优良杂交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建立高效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的小孢子胚诱导能力差异极显著,33℃条件热击48 h,胚诱导率达最大值;NLN-13+0.05 mg/L 6-BA+0.05 mg/L NAA为适宜的... 以7个"娃娃菜"优良杂交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建立高效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的小孢子胚诱导能力差异极显著,33℃条件热击48 h,胚诱导率达最大值;NLN-13+0.05 mg/L 6-BA+0.05 mg/L NAA为适宜的诱胚培养基,MS+3%蔗糖+0.75%琼脂+0.1 g/L活性炭是小孢子植株继代和壮苗的适宜培养基,MS+3%蔗糖+0.7%琼脂+0.1 mg/L NAA是小孢子植株适宜的生根培养基。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大量的小孢子胚状体和再生植株195株,筛选获得2个优异的双单倍体(DH系)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大白菜 游离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再生植株 娃娃菜 单倍体(dh系) 热击
下载PDF
六棱大麦加倍单倍体群体网斑病抗性基因的QTL图谱分析
13
作者 向平(摘译) 《作物育种信息》 2006年第1期9-9,共1页
由Pyrenoph Orateres f.teres引起的网斑病是全世界大麦生产的一种毁灭性叶病害。鉴定抗性种质和研究其遗传性是非常重要的。采用1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作亲本来构建1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用于绘制赤霉丝疫病(FHB)抗... 由Pyrenoph Orateres f.teres引起的网斑病是全世界大麦生产的一种毁灭性叶病害。鉴定抗性种质和研究其遗传性是非常重要的。采用1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作亲本来构建1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用于绘制赤霉丝疫病(FHB)抗性的分子图谱。研究发现这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也抗网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倍单倍体群体 抗性基因 六棱大麦 网斑病 图谱分析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QTL 大麦品种 赤霉丝疫病
下载PDF
利用DH群体动态检测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14
《作物育种信息》 2005年第12期7-7,共1页
利用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F1花培获得的190个双单倍体群体(doubled—haploid populatlcm,DH系)及其构建的179个SS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DH系群体苗期重复接虫试验和2个不同时期对褐飞虱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查,并应用Mapmaker... 利用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F1花培获得的190个双单倍体群体(doubled—haploid populatlcm,DH系)及其构建的179个SS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DH系群体苗期重复接虫试验和2个不同时期对褐飞虱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查,并应用Mapmaker/cxp Version3.0和Windows QIL Cartographcr V2.0对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afivetraitloeus,QIL)进行动态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检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抗褐飞虱 动态检测 dh群体 水稻 SSR分子标记 Windows 单倍体群体 遗传效应分析 褐飞虱抗性
下载PDF
CIMMYT玉米DH育种研究进展:诱导策略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施标 郑洪建 +3 位作者 孙大鹏 王慧 George Mahuku 吴爱忠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介绍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CIMMYT玉米DH育种的诱导策略和相关的研究活动,特别是CIMMYT在热带单倍体诱导系选育、新型单倍体鉴别标记技术和DH纯系农艺... 介绍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CIMMYT玉米DH育种的诱导策略和相关的研究活动,特别是CIMMYT在热带单倍体诱导系选育、新型单倍体鉴别标记技术和DH纯系农艺管理系统优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育种技术 dh育种 CIMMYT
下载PDF
普通小麦(T.aestivum L.)不同作图群体抽穗期QTL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宋彦霞 景蕊莲 +2 位作者 霍纳新 任正隆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86-2193,共8页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9个QTL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3B(2个)、3D、4A、5B、6B、6D和7D上,对抽穗期的贡献率在3.97%~22.91%之间;有15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互作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0.77~2.16 d,互作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在4.35%~21.44%之间。【结论】抽穗期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抽穗期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多;不同染色体间则存在基因互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重组自交系(RIL)群体 抽穗期 QTL
下载PDF
附加秋水仙素培养基对烟草单倍体的加倍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卢小亮 张强 +5 位作者 孙渭 吴洪启 李春莲 陈鑫 齐宁海 陈耀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索秋水仙素在烟草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应用中的新途径,并构建烟草DH(双单倍体)群体。【方法】以烟草‘TMK-12’ב吉烟5号’和‘NC71’ב净叶黄’2个杂交组合F1代花药为材料,在单倍体诱导培养基上进行单倍体诱导,待... 【目的】探索秋水仙素在烟草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应用中的新途径,并构建烟草DH(双单倍体)群体。【方法】以烟草‘TMK-12’ב吉烟5号’和‘NC71’ב净叶黄’2个杂交组合F1代花药为材料,在单倍体诱导培养基上进行单倍体诱导,待单倍体幼苗生长至1~2cm时,采用培养基附加秋水仙素加倍法,研究秋水仙素对烟草单倍体加倍效果的影响。【结果】 在单倍体诱导培养基上烟草花药发育产生大量的白色胚状体并进一步发育为单倍体苗。0.02%秋水仙素处理4d时,‘TMK-12’ב吉烟5号’和‘NC71’ב净叶黄’2个杂交组合烟草单倍体幼苗的存活率为66.56%~76.56%,染色体加倍率分别为50.60%和39.83%,利用这一技术体系建立了2个分别含61和68个加倍单倍体株的DH群体。【结论】烟草单倍体幼苗在附加0.02%秋水仙素的培养基中处理4d时加倍效果最佳,利用这一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建立烟草DH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素 花药培养 染色体加倍 单倍体群体 烟草育种
下载PDF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体系的探索
18
作者 才卓 徐国良 +9 位作者 郭琦 于明彦 任军 代玉仙 武阳春 杜金洹 侯宗运 李淑华 刘小丹 李万良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依据相关理论和育种实践提出,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构建“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通过对主体杂优模式的双向DH轮回循环选择改良,逐步累加农... 依据相关理论和育种实践提出,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构建“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通过对主体杂优模式的双向DH轮回循环选择改良,逐步累加农艺性状相关有益基因频率,快速聚合雄穗自然加倍基因,保持2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与配合力,逐步形成两个相互对应的单倍体高自然加倍商业化核心种质群,步入简单、快捷、高效的“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该体系经全面运行实施,验证了缩短育种年限、简化操作流程、节约选系成本、提高育种效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自然加倍 dh轮回 快捷创制 黄绿苗标记 技术体系
原文传递
利用微卫星标记扩充水稻双单倍体群体的遗传图谱 被引量:4
19
作者 沈利爽 朱立煌 +1 位作者 SR.Mc Cuch 徐云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0期2220-2223,共4页
微卫星标记已在人类与动物的遗传作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微卫星标记所揭示的是简单顺序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SLP),可利用PCR方法检测,因而快速简便,而且所需DNA量少.微卫星标记在遗传分析中表现为共显性,具... 微卫星标记已在人类与动物的遗传作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微卫星标记所揭示的是简单顺序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SLP),可利用PCR方法检测,因而快速简便,而且所需DNA量少.微卫星标记在遗传分析中表现为共显性,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往往有多个等位形式存在,信息含量很高,目前,在植物中微卫星标记主要用于基因型分析,品系分析及基因定位,尚未大规模用于遗传作图,在水稻中,通过筛选基因组文库和检索DNA序列库,已经获得了58个微卫星标记.本研究对一个水稻双单倍体(DH)群体进行了微卫星标记遗传作图工作,将89个微卫星标记较均匀地定位在已有的遗传图谱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水稻 单倍体群体 遗传图谱
原文传递
采薹对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佳男 曹小东 +5 位作者 尚丽平 同晓丽 李保军 赵亚军 罗斌 王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2期28-34,共7页
为了提高油菜应用价值,探索油菜多功能利用新思路。选择农艺性状优异的甘蓝型油菜G1为父本,G2为母本,构建289个双单倍体(DH)纯系,对其菜薹产量、植株性状、菜籽产量、生物学产量与经济效益进行考察评估,筛选菜薹产量高,不影响菜籽产量... 为了提高油菜应用价值,探索油菜多功能利用新思路。选择农艺性状优异的甘蓝型油菜G1为父本,G2为母本,构建289个双单倍体(DH)纯系,对其菜薹产量、植株性状、菜籽产量、生物学产量与经济效益进行考察评估,筛选菜薹产量高,不影响菜籽产量且经济效益高的“油薹两用”油菜品系。结果表明:分枝高度(BH)、一次有效分枝数(NFB)与菜籽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对照相比,采摘菜薹降低了株高(PH)、分枝高度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DH群体中,菜薹产量与菜籽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摘薹后菜籽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减少19.24%,但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加48.87%,其中筛选出48份材料菜籽产量(产量变化范围在-10%~10%)不受摘薹影响,63份材料摘薹后菜籽产量增加,增产幅度>10%,增产效果明显。30份材料菜籽产量超过3000 kg/hm^(2)。综合以上指标,本试验共筛选出21份菜薹与菜籽产量均达到长江流域油菜区产量要求且效益好的“油薹两用”材料,为兼用型油菜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群体 菜薹 油蔬两用 农艺性状 菜籽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