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6)锇和^(188)锇双同位素稀释法在辉钼矿铼-锇测年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屈文俊 杜安道 高洪涛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1-244,共4页
以经过负离子热表面电离质谱仪准确标定的1 86Os和1 88Os双同位素作为稀释剂 ,利用1 86Os和1 88Os计算1 87Os的含量 ,能有效地减少用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1 87Os时由于仪器本身的不稳定性及质量歧视效应所产生的误差 ,使测量准确度比用单... 以经过负离子热表面电离质谱仪准确标定的1 86Os和1 88Os双同位素作为稀释剂 ,利用1 86Os和1 88Os计算1 87Os的含量 ,能有效地减少用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1 87Os时由于仪器本身的不稳定性及质量歧视效应所产生的误差 ,使测量准确度比用单同位素作为稀释剂有明显提高。方法应用于辉钼矿Re -Os年龄标准参考物及样品的测定 ,结果与参考值一致 ,5份试样测定的RSD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同位素 辉钼矿 铼-锇测年 等离子体质谱仪
下载PDF
^(186)Os和^(188)Os双同位素溶液的制备及其中Os同位素丰度与含量的标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屈文俊 杜安道 赵敦敏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22,共4页
在核反应堆中辐照高纯铼金属带 ,185Re和187Re通过 (n ,γ)反应后 ,经 β衰变产生186Os和188Os ,用H2 O2 和H2 SO4 将Re带溶解并同时将186Os和188Os蒸馏出 ,首先用 2 0 %NaOH溶液吸收 ,然后再将碱吸收液重新蒸馏 ,最后将186Os和188Os混... 在核反应堆中辐照高纯铼金属带 ,185Re和187Re通过 (n ,γ)反应后 ,经 β衰变产生186Os和188Os ,用H2 O2 和H2 SO4 将Re带溶解并同时将186Os和188Os蒸馏出 ,首先用 2 0 %NaOH溶液吸收 ,然后再将碱吸收液重新蒸馏 ,最后将186Os和188Os混合同位素保存在 2 5 %HCl介质中 ,用负离子热电离质谱仪 (NTIMS)标定其含量及同位素丰度。结果表明 ,91.4mg的高纯铼金属带 ,在辐照的累积通量为 1.32× 10 18n/cm2时 ,可产生Os 8.46 μg ,其186Os和188Os的同位素丰度分别为 6 0 .89%和 38.6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同位素 制备 标定 同位素丰度 核反应堆
下载PDF
双同位素示踪剂法测定急性肺损伤时肺泡上皮屏障的通透性
3
作者 陈智伟 白春学 方晓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2期985-986,共2页
目的 :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酸性溶液对肺泡上皮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向大鼠肺内滴注等渗酸溶液 ,机械通气 1h后 ,测定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结果 :随滴注液pH值的降低 ,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明显增加。当滴注液的p... 目的 :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酸性溶液对肺泡上皮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向大鼠肺内滴注等渗酸溶液 ,机械通气 1h后 ,测定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结果 :随滴注液pH值的降低 ,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明显增加。当滴注液的pH值由 7 4降到 1 5时 ,渗入血浆的肺泡蛋白示踪剂由 (5±3) %增至 (33± 2 ) % ,P <0 0 5 ,进入肺泡腔内的血浆蛋白示踪剂由 (4± 2 ) %逐渐增至 (2 5± 2 ) % ,P <0 0 5。结论 :酸溶液可损伤肺泡上皮和上皮屏障 ,进而造成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同位素示踪剂法 肺泡上皮屏障 通透性 血气屏障 急性肺损伤 同位素标记 ACI 血气分析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13)C-^(2)H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未漂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被引量:2
4
作者 路德胜 张凯 +1 位作者 陈旭东 谢益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5,共8页
采用^(13)C和^(2)H分别标记裸子植物的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研究未漂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向银杏(Ginkgo)植株中投入木质素前驱物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多糖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 采用^(13)C和^(2)H分别标记裸子植物的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研究未漂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向银杏(Ginkgo)植株中投入木质素前驱物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多糖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PAL)的阻诘剂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AOA),获得双同位素标记的木材。将其制备的硫酸盐浆通过酶水解法分离得到纤维素酶解木质素(CEL),通过碱抽提纯化得到碱溶性CEL(CEL-Alk)。利用^(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蒸煮前,天然银杏木质部中木质素结构单元间主要以β—1、β—5、β—O—4结构为主,少量木质素与多糖类物质以缩醛键连接。硫酸盐浆残余木质素中主要有β—5、β—1等缩合结构,部分木质素通过缩醛键与多糖类物质相连。^(1)H NMR差示光谱显示,木质素单元Cα与葡萄糖或甘露糖之间形成了苯甲醚键连接。结果表明,银杏纤维中的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中缩醛键和苯甲醚键结构在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中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双同位素示踪 木质素 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 硫酸盐法制浆
下载PDF
双同位素释放器的设计与应用
5
作者 吴海亭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4-165,共2页
同位素沾污是影响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注水剖面测井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冷球”是减少同位素沾污的一种有效手段。过去采用的先下井释放“冷球”、再取出释放器装入同位素进行二次下井的测试方法增加了测试强度和费用。应用活塞式点火头... 同位素沾污是影响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注水剖面测井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冷球”是减少同位素沾污的一种有效手段。过去采用的先下井释放“冷球”、再取出释放器装入同位素进行二次下井的测试方法增加了测试强度和费用。应用活塞式点火头装置以及有效的控制电路设计的双同位素释放器,一次下井就可以完成“冷球”和同位素的释放,提高了测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同位素释放器 沾污 冷球 活塞式点火 设计 应用
下载PDF
^(13)C-^(2)H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仿酶降解
6
作者 张功侠 路德胜 +2 位作者 陈旭东 岳园园 谢益民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8,共9页
本研究合成了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将其与碳水化合物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PAL)的抑制剂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AOA)投入到处于生长状态的银杏枝条中,得到^(13)C和^(2)H双同位... 本研究合成了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将其与碳水化合物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PAL)的抑制剂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AOA)投入到处于生长状态的银杏枝条中,得到^(13)C和^(2)H双同位素标记的银杏木粉。对银杏木粉进行硫酸盐法蒸煮,所得浆料通过酶水解法分离及纯化后得到^(13)C和^(2)H双同位素标记的纤维素酶解木质素(CEL),用GIF-sur-Yvette型(GIF型)以及水杨醛(salicylaldehyde)、乙二胺(ethylenediamine)与铜离子形成的络合物(Cu(Salen))仿酶处理CEL,以进一步除去其中的木质素和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利用核磁共振技术(^(13)C NMR和1H NMR)对仿酶处理后的残余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GIF型仿酶处理后的残余物中木质素结构单元间主要以β-5、β-O-4、β-1结构连接,少量木质素与纤维素之间以缩醛键和苯甲醚键(约6.7%)连接。Cu(Salen)型仿酶处理后的残余木质素结构单元间主要以β-O-4、β-1结构连接,仿酶处理后的CEL存在少量纤维素,但是没有发现木质素与纤维素之间的苯甲醚键和缩醛键的连接键信号。1H NMR差示谱图只显示出部分未取代的纤维素多糖信号,未发现木质素与多糖的连接键信号,这表明Cu(Salen)型仿酶对LCC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法蒸煮 残余木质素 双同位素示踪 仿酶降解 银杏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泥沙来源的^(137)Cs和^(210)Pb双同位素法研究 被引量:51
7
作者 张信宝 贺秀斌 +3 位作者 文安邦 D.E.Walling 冯明义 邹翔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1537-1541,共5页
在2002年开展的川中丘陵区武家沟小流域泥沙来源的调查中, 137Cs和210Pb双同位素示踪法得到了应用, 流域内陡坡林地、缓坡农台地和裸坡地表层土壤的137Cs和210Pb平均含量分别为(7.15±0.40)和(162.01±3.86) Bq·kg-1; (4.0... 在2002年开展的川中丘陵区武家沟小流域泥沙来源的调查中, 137Cs和210Pb双同位素示踪法得到了应用, 流域内陡坡林地、缓坡农台地和裸坡地表层土壤的137Cs和210Pb平均含量分别为(7.15±0.40)和(162.01±3.86) Bq·kg-1; (4.01±0.31)和(70.96±2.65) Bq·kg-1; 0和(15.12±1.22) Bq·kg-1. 近期水库淤积泥沙的137Cs和210Pb含量分别为(3.06±0.23)和(72.66±1.61) Bq·kg-1. 运用混合模型求得林地、农地和裸坡地(含沟岸)的相对来沙量分别为18%, 46%和36%. 农台地和裸坡地(含沟岸)是流域内最重要和次重要的泥沙来源. 根据1956年以来水库的泥沙淤积量, 流域输沙模数为642 t·(km2·a)-1, 占流域面积约2/3的林地和1/3的农地的侵蚀模数分别为173和886 t·(k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 相对产沙量 川中丘陵区 ^137CS ^210PB 双同位素
原文传递
氢同位素双原子分子的解析势能函数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莉 钟正坤 +2 位作者 朱志艳 孙颖 朱正和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研究从重水中分离出T2 .首先 ,根据光谱常数导出氢同位素双原子分子ExtendedRydberg的分析函数 ,基于同位素效应计算OT(X2 Пi)的光谱常数 ,有助导出三原子分子 ,如DTO的解析势能函数 .将这些ExtendedRyd berg解析势能函数用于氘交换分... 研究从重水中分离出T2 .首先 ,根据光谱常数导出氢同位素双原子分子ExtendedRydberg的分析函数 ,基于同位素效应计算OT(X2 Пi)的光谱常数 ,有助导出三原子分子 ,如DTO的解析势能函数 .将这些ExtendedRyd berg解析势能函数用于氘交换分离氚的热力学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此外 ,由同位素位移极值得到当振动量子数vmax≈ 11.5 ,振动能级间隔△Ev(H2 )≈△Ev(T2 ) ,若v <vmax,△Ev(H2 ) >△Ev(T2 )和v>vmax时 ,△Ev(H2 ) <△Ev(T2 ) .因而 ,温度较低时 ,平衡移向T2 ;温度较高时 ,平衡移向H2 .与文献结果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原子分子 EXTENDED Rydberg函数 同位素交换 解析势能函数
下载PDF
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建明 谭德灿 王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3-512,共10页
近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已成为新兴发展的研究领域,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是该领域的主流分析方法之一,但始终存在的困扰问题是如何进行同位素双稀释剂间以及稀释剂与样品间的最优混合。这两种混合比严重制约着同位素比值测试的... 近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已成为新兴发展的研究领域,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是该领域的主流分析方法之一,但始终存在的困扰问题是如何进行同位素双稀释剂间以及稀释剂与样品间的最优混合。这两种混合比严重制约着同位素比值测试的准确度、精度和重现性。本文从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数学原理出发,以Cr、Mo同位素为例,结合MonteCarlo误差模型,深入讨论和分析了两单稀释剂间比值(λ)及双稀释剂与自然样品间比值(p)的最优化数值模拟,得到了以双稀释剂~50(Cr)-~54(Cr)、~97(Mo)-^(100)Mo为例的λ、p值的最优取值范围。该数值模拟可适用于所有能够利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就数值模拟结果如何应用于同位素双稀释剂的选择和组成标定也给予了详细说明,这为我国开展和使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推动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在我国地学界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剂法 数值模拟优化 Monte-Carlo误差模型 CR MO同位素
下载PDF
应用同位素双标记法测定人二倍体细胞的DNA修复功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伟 刘平 +2 位作者 王学农 葛迎春 赫慧 《老年学杂志》 CSCD 1993年第5期277-278,共2页
自Hayflick证明了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可以作为体外衰老的模型以来,有关细胞的遗传稳定性与衰老之间关系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本研究应用同位素双标记法与单标记法比较,探讨由化学诱变剂MMC诱导的DNA损伤(UDS)与衰老细胞的修复... 自Hayflick证明了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可以作为体外衰老的模型以来,有关细胞的遗传稳定性与衰老之间关系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本研究应用同位素双标记法与单标记法比较,探讨由化学诱变剂MMC诱导的DNA损伤(UDS)与衰老细胞的修复能力之间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HELF2BS)由北京生物制品所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法 二倍体细胞 DNA
下载PDF
基于双稳定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的冬小麦根系吸水来源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杜俊杉 马英 +4 位作者 胡晓农 童菊秀 张宝忠 孙宁霞 高光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611-6622,共12页
灌溉和施肥措施对农田水文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根系吸水是联系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关键水文过程,定量识别灌溉施肥影响下作物根系吸水来源对农业用水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氘氧稳定同位素(D和18O)是追溯农田水分运移过程的理想天然... 灌溉和施肥措施对农田水文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根系吸水是联系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关键水文过程,定量识别灌溉施肥影响下作物根系吸水来源对农业用水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氘氧稳定同位素(D和18O)是追溯农田水分运移过程的理想天然示踪剂。基于2013—2015年北京市典型农田不同灌溉施肥处理冬小麦水分运移试验,利用D和18O双稳定同位素和MixSIAR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冬小麦主要根系吸水深度及其贡献比例,阐明作物水分来源的季节变化及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分析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分布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季冬小麦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和灌浆-收获期主要根系吸水深度均值分别为0—20 cm(67.0%)、20—70 cm(42.0%)、0—20 cm(38.7%)和20—70 cm(34.9%),但季节变化差异显著,2014季主要吸水深度随作物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加,2015季则主要集中于浅层土壤(0—70 cm)。返青-抽穗期仅灌水20 mm或施肥105 kg/hm2N促使拔节-抽穗期深层(70—200 cm)土壤水分利用率平均增加29%,而前期充分灌水且大量施肥(≥当地施肥量210 kg hm-2N)时拔节-抽穗期根系吸水深度为土壤表层0—20 cm。在干旱少雨的冬小麦生长季内作物吸水来源与土壤水分消耗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根系吸水 MixSIAR模型 灌溉施肥处理 冬小麦
下载PDF
同位素双稀释剂法的原理与应用Ⅰ:原理部分 被引量:8
12
作者 谭德灿 朱建明 +2 位作者 王静 陶发祥 曾理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8-145,共8页
随着MC-ICP-MS的推广使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法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用于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中低浓度元素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分析,其可有效校正化学纯化和质谱测定过程中的同位素质量分馏,但该方法在国内还未得到全面应用。制约该方法使用的... 随着MC-ICP-MS的推广使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法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用于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中低浓度元素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分析,其可有效校正化学纯化和质谱测定过程中的同位素质量分馏,但该方法在国内还未得到全面应用。制约该方法使用的关键在于难以掌握两单稀释剂间(λ)以及双稀释剂与样品之间(p)的最优配比值。本文以Siebert等(2001)的几何迭代算法为例,详细说明了双稀释剂法的计算流程,提出了定性和定量双稀释剂的选择原则,并以硒同位素为例,说明了两单稀释剂间和双稀释剂与样品间最佳配比值的优化步骤,最后简要说明了双稀释剂组成的标定方法、双稀释剂法的优缺点,以及可用于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剂 数值优化 同位素 稀释剂标定
下载PDF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Δ^(14)C)与碳足迹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栋 赵敏 +1 位作者 刘再华 陈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池(地表水)耦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碳同位素(^(13)C-^(14)C)方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和传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中DI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1)泉池系统中DIC和POC的Δ^(14)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泉水中Δ^(14)C值低于池水中Δ^(14)C值,反映后者可能有“较年轻”的CO_(2)的加入;(2)池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和池中水生植物共同控制;(3)池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浓度明显高于泉水,且其Δ^(14)C值表现出与沉水植物和DIC的一致性(表观年龄均为3200~900 a),说明池水POC主要源于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了碳酸盐风化产生的老碳(DIC),使新形成的有机质在表观年龄上“偏老”;(4)池水水体内源有机碳对水体POC的贡献在75%以上,内源有机碳通量(以C计)在250 t·km^(-2)·a^(-1)至660 t·km^(-2)·a^(-1)之间,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应的地表水系统具有最大的内源有机碳占比和通量,指示了沉水植物控制型浅水水体初级生产对有机碳循环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在岩溶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来调控水生植物群落对于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颗粒有机碳 内源有机碳 同位素 碳足迹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
下载PDF
同位素双稀释剂法的原理与应用Ⅱ:应用部分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德灿 朱建明 +4 位作者 李社红 任堃 赵博 王静 曾理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8-954,共7页
为了使国内研究人员更为深入的了解双稀释剂法的原理和应用,本文以^(74)Se+^(77)Se双稀释剂为例,详细介绍了双稀释剂法在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双稀释剂配比优化、标定及高精度数据获取的方法和流程。并分别通过蒙特-卡洛数值优化方法和实... 为了使国内研究人员更为深入的了解双稀释剂法的原理和应用,本文以^(74)Se+^(77)Se双稀释剂为例,详细介绍了双稀释剂法在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双稀释剂配比优化、标定及高精度数据获取的方法和流程。并分别通过蒙特-卡洛数值优化方法和实测数据对^(74)Se+^(77)Se双稀释剂进行了配比的优化,得到了两单稀释剂间和双稀释剂与样品间最佳的取值范围:当^(74)Se_(spk)/^(77)Se_(spk)≈1时,^(77)Se_(spike)/^(78)Se_(sample)≈2为最优配比值,但^(77)Se_(spike)/^(78)Se_(sample)在1~4范围内,硒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不受影响。基于双稀释的优化结果,对NIST SRM 3149、MH495、GBW(E)080215三种Se的标准溶液进行长期测定,相对于NIST SRM3149,δ^(82/76)Se值分别为0.00‰±0.10‰(2SD,n=65),-3.44‰±0.08‰(2SD,n=21)和-7.90‰±0.10‰(2SD,n=21)。通过与标准-样品匹配法和元素内标法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双稀释剂法获取的数据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这为自然界微小同位素分馏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剂 同位素 稀释剂优化 稀释剂标定 分馏校正
下载PDF
北京城区承压水水质特征及硝酸盐的同位素辨识 被引量:13
15
作者 贺国平 刘培斌 +2 位作者 吴琼 刘明柱 程东会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年第3期33-37,共5页
本文根据在北京中心城区施工2眼巢式分层监测井,同时监测6个含水层的水位与水质,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同位素分析,揭示城区复杂污染源条件下的地下水水质特征及硝酸盐来源。
关键词 巢式分层监测井 水化学特征 硝酸盐源辨识 双同位素技术
下载PDF
双标记技术研究韧皮部同化物和水的相对运动
16
作者 刘新 葛才林 +1 位作者 罗时石 龚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76-380,共5页
采用同位素双标记技术 ,通过研究各种处理的棉花果枝韧皮部14 C -同化物和3 H -H2 O的运输情况 ,计算并比较二者的加权速率平均值 ,说明了韧皮部同化物和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可能是由于3 H -H2 O和筛管外细胞及胞间... 采用同位素双标记技术 ,通过研究各种处理的棉花果枝韧皮部14 C -同化物和3 H -H2 O的运输情况 ,计算并比较二者的加权速率平均值 ,说明了韧皮部同化物和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可能是由于3 H -H2 O和筛管外细胞及胞间隙中的大量存在的非标记水发生侧向交换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同化物 韧皮部 相对运动 同位素标记
下载PDF
降水驱动下大港河硝酸盐迁移转化过程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俊 亢晓琪 +2 位作者 吴亚丽 牛远 余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8-299,共12页
为定量识别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来源的贡献,在降水条件下,对秋季(2020年11月)和春季(2021年3月)典型月份在大港河流从上游山林农业区到下游湖滨区共布设8个河水及沉积物监测点,其中包含地下水、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山林农业区和流域土壤... 为定量识别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来源的贡献,在降水条件下,对秋季(2020年11月)和春季(2021年3月)典型月份在大港河流从上游山林农业区到下游湖滨区共布设8个河水及沉积物监测点,其中包含地下水、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山林农业区和流域土壤等20个硝酸盐氮源监测点,通过大港河水体水化学分析、结合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贝叶斯混合模型,探究了大港河流域水体硝酸盐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确定了各硝酸盐源的贡献.结果表明:(1)秋季和春季大港河流域水体中TN浓度均值分别为3.20和3.23mg/L,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NO_(3)^(-)-N是影响水体水质氮素超标的主要赋存形式;(2)降水的驱动作用影响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浓度的季节变化,流域氮循环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多种氮转化过程共同发生;(3)生活污水或畜禽粪便对流域水体的硝酸盐为主要贡献,其贡献率在秋季和春季分别为40.8%±32.8%和55.8%±27.3%,其次是地下水和流域土壤,降水对流域硝酸盐的贡献作用始终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大港河流域 氮氧双同位素 硝酸盐来源 贝叶斯混合模型 来源解析
下载PDF
慢性胃炎用调气活血法治疗后的胃动力变化——附86例患者胃排空功能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亚声 刘小弟 翁雪松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8-19,共2页
为探讨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胃排空功能的作用机制 ,以SPECT法对照研究 5 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3 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变化及治疗前后疗效分析。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固体食物的排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组及浅表性胃炎组 ... 为探讨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胃排空功能的作用机制 ,以SPECT法对照研究 5 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3 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变化及治疗前后疗效分析。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固体食物的排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组及浅表性胃炎组 ,治疗后胃动力明显提高 (P <0 0 5 )。提示调气活血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胃排空功能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气活血法 胃排空 萎缩性胃炎 双同位素标记试餐 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SPECT 胃动力
下载PDF
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及胃排空功能的变化
19
作者 莫剑忠 王承党 《胃肠病学》 1998年第3期167-168,共2页
背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有胃排空功能异常,但这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了,此时胃 排空功能改变与胃肠激素水平间的联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法:经内镜确诊的无幽门梗阻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17例(男16,女1,年龄43.5±... 背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有胃排空功能异常,但这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了,此时胃 排空功能改变与胃肠激素水平间的联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法:经内镜确诊的无幽门梗阻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17例(男16,女1,年龄43.5±9.9岁)在诊断后7天内接受有关检测。对照组含17名健康志愿者(男9,女8,年龄45.8±14.3岁)。禁食一夜,次晨接受双同位素(<sup>113m</sup>In-DTPA和<sup>99m</sup>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胃肠激素 胃排空功能 活动性 胃排空检测 固体食物 胃半排空时间 对照组 健康志愿者 双同位素
下载PDF
茶树对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态氮的吸收与运转特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碧青 陈成榕 +2 位作者 杨文浩 张黎明 邢世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9-195,共7页
【目的】揭示亚热带茶树能否直接吸收利用分子态可溶性有机氮,探讨茶树吸收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氮后的运转特性差异。【方法】采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15)N标记硫酸铵和^(15)N标记硝酸钾为同位素示踪剂,采用茶树(黄金桂)幼苗为... 【目的】揭示亚热带茶树能否直接吸收利用分子态可溶性有机氮,探讨茶树吸收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氮后的运转特性差异。【方法】采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15)N标记硫酸铵和^(15)N标记硝酸钾为同位素示踪剂,采用茶树(黄金桂)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同位素示踪盆栽试验,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茶树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的^(13)C、^(15)N丰度。【结果】供试土壤施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态有机氮后,2 h和6 h茶苗地下部和整株中的^(13)C增量/^(15)N增量比值均接近于1∶1的理论值;2 h和6 h茶苗地上部未检出^(13)C增量,而72 h地上部^(13)C增量达0.284μmol/(g,DW);施用铵态氮2 h、6 h和72 h茶苗地下部、地上部和整株中的^(15)N增量均极显著高于施用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施用铵态氮6 h茶苗地上部^(15)N增量/地下部^(15)N增量比率分别比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的比率高34.7%和65.0%,72 h茶苗地上部^(15)N增量/地下^(15)N增量比率分别比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的比率高88.6%和133.0%,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黄金桂茶苗具有从土壤中直接吸收利用甘氨酸分子态有机氮的能力,但吸收量不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可溶性分子态有机氮可以从茶树根系运转至地上部;不同形态氮素在茶树植株体内的迁移能力高低表现为:铵态氮>硝态氮>甘氨酸态氮,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可溶性有机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茶树 13C、15N标记甘氨酸 吸收 运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