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初步观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郝希山 孙保存 +1 位作者 张诗武 赵秀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 研究肿瘤细胞分泌IV型胶原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PAS)阳性物质在血管生成拟态 (VM)中的作用 ,以及VM对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石蜡包埋样本 15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 1... 目的 研究肿瘤细胞分泌IV型胶原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PAS)阳性物质在血管生成拟态 (VM)中的作用 ,以及VM对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石蜡包埋样本 15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 1和VEGF双重染色及IV型胶原染色。通过网格计数法 ,比较CD3 1与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别及分布特点 ,以及有VM的点阵和无VM的点阵VEGF表达的差别。结果 VM的基底膜样结构表现为PAS及IV型胶原阳性 ;无VM的双向分化肿瘤VEGF表达高于有VM者 ,其中在恶性黑色素瘤及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 ,二者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AS阳性物质和IV型胶原参与构建了VM的管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 分子机制 血管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拟态 组织芯片
原文传递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组织微阵列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郝希山 孙保存 +1 位作者 张诗武 赵秀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9期1298-1302,共5页
目的 探讨在双向分化肿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 ,即血管生成拟态 (VM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技术研究双向分化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模式 ,收集双向分化肿瘤恶性黑色素... 目的 探讨在双向分化肿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 ,即血管生成拟态 (VM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技术研究双向分化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模式 ,收集双向分化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高度恶性 30例、低度恶性 30例 ) ,滑膜肉瘤 (高度恶性 2 3例、低度恶性 13例 ) ,间皮肉瘤 (2 6例 ) ,上皮样肉瘤 (4例 )及具有双向分化倾向的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高度恶性 16例、低度恶性 16例 )共 15 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1和PAS双重染色 ,通过网格计数法比较这些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 ,以其差异研究血管生成拟态。并且比较高度恶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差异。结果 双向分化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同时观察到细胞异型性小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例数明显少于瘤细胞异型性大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例数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明显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点阵中见PAS阳性的血管样图案内无内皮细胞衬覆但有红细胞存在 ,并可见双向分化肿瘤的瘤细胞可表达CD31抗原和PAS阳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阵列 肿瘤血管组织 双向分化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血液供应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377例双向分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孙保存 张诗武 +3 位作者 倪春生 刘志勇 戚红 张丹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55~2000年间我院病理科石蜡包埋双向分化恶性肿瘤样本887例,其中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37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有血管生成拟态组和无血管生成拟态组,分析具有血管... 目的:探讨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55~2000年间我院病理科石蜡包埋双向分化恶性肿瘤样本887例,其中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37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有血管生成拟态组和无血管生成拟态组,分析具有血管生成拟态肿瘤的临床意义。结果:除滑膜肉瘤外(P=0.759),恶性黑色素瘤(P=0.0382)、间皮肉瘤(P=0.0356)、横纹肌肉瘤(P=0.0282)中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血管生成拟态肿瘤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双向分化恶性肿瘤恶性度高、血道转移早、临床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分化恶性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临床预后
下载PDF
双向分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4
作者 孙保存 张诗武 +1 位作者 赵秀兰 郝希山 《医学研究通讯》 2005年第9期29-29,共1页
血管生成拟态是1999年美国Iowa's大学的Maniotis等在研究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循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恶性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模仿血管壁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从而重塑... 血管生成拟态是1999年美国Iowa's大学的Maniotis等在研究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循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恶性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模仿血管壁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从而重塑肿瘤的微循环,并与宿主血管相连通使肿瘤获得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恶性肿瘤 分子机制 双向分化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 步研究 眼葡萄膜黑色素瘤 管道系统 血液供应
下载PDF
层黏连蛋白基质在肿瘤细胞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帅旗志 祖拉莱﹒阿力比衣提 +4 位作者 程静雯 王晓婉 梁宇翔 彭志伟 解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描述了肿瘤细胞在无内皮细胞参与下形成新的微循环模式的过程。临床上,VM与侵袭性表型和较差的患者生存率有关。以前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血管生成因子方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外基...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描述了肿瘤细胞在无内皮细胞参与下形成新的微循环模式的过程。临床上,VM与侵袭性表型和较差的患者生存率有关。以前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血管生成因子方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对肿瘤发展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可能授予肿瘤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基质在黑色素瘤和骨肉瘤的肿瘤进程和VM形成中的作用。相较于Control组,高浓度LN基质培养下,肿瘤细胞的黏附、增殖、迁移、干性表达和VM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定量PCR分析其内在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层黏连蛋白基质可以显著促进肿瘤细胞CD133的表达,同时E-钙黏着蛋白I的mRNA表达下调(P<0.05),而Integrin、N-cadherin、Vimentin以及Snail、Twist的mRNA表达上调(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层黏连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增殖、迁移和VM形成能力,并揭示了VM形成的潜在机制,为后期抗血管生成拟态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层黏连蛋白 细胞外基质 肿瘤微环境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朱芳 李振宇 +2 位作者 任精华 伍钢 彭纲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了解VEGF与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三维细胞培养模型中观察细胞株LO2、HepG2、SMMC-7721和A549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能力;RT-PCR半定量检测以上4种细胞株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在三维细胞培养模型中,HepG2... 目的:了解VEGF与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三维细胞培养模型中观察细胞株LO2、HepG2、SMMC-7721和A549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能力;RT-PCR半定量检测以上4种细胞株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在三维细胞培养模型中,HepG2和A549细胞可以出现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而LO2和SMMC-7721细胞不能出现血管生成拟态现象;RT-PCR结果显示,LO2、HepG2、SMMC-7721和A549细胞中VEGF165/GAPDH分别为0.212±0.011、0.208±0.013、0.117±0.009、0.214±0.012;VEGF121/GAPDH分别为0.186±0.018、0.192±0.014、0.050±0.010、0.196±0.017。LO2、HepG2和A549细胞中VEGF165、VEGF121表达明显较SMMC-7721细胞高(P<0.05)。结论:VEGF低表达的细胞株不出现血管生成拟态现象,VEGF高表达的细胞株不一定出现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而有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细胞株VEGF表达高,说明VEGF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有一定关系,只有VEGF表达高的细胞才有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潜能,但是,其不一定为独立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下载PDF
鼻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化过程中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对血管生成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彩虹 李涛 +2 位作者 张群洲 丁航 周克元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9-634,共6页
目的探讨IL-6作为鼻咽癌复发治疗靶点的可行性。观察鼻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化初期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血管生成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ELISA检测鼻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化初期细胞因子IL-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目的探讨IL-6作为鼻咽癌复发治疗靶点的可行性。观察鼻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化初期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血管生成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ELISA检测鼻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化初期细胞因子IL-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情况;进而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比IL-6干扰前后HIF-1α、STAT3、VEGF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并采用平板克隆形成技术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分化初期的鼻咽癌肿瘤干细胞与未分化细胞及普通鼻咽癌细胞CNE-2细胞株比较,具有更强的分泌IL-6及VEGF的能力,且IL-6、HIF-1α、STAT3、VEGF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都有较高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IL-6基因表达后,能够明显降低HIF-1α、STAT3、VEGF的表达;分化初期的鼻咽癌肿瘤干细胞上清液较未分化细胞上清液具有更强的促HUVECs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而在鼻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化初期沉默IL-6基因后所得到的细胞上清液的促HUVECs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IL-6可作为鼻咽癌发生发展的一个治疗靶点,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在鼻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化初期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升高并且具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肿瘤干细胞 分化 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
下载PDF
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见荣 管宇 +3 位作者 可飞 李文 罗梅宏 侯风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1-1205,1315,共6页
目的:观察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及密度,阐明VM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三维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LS174T和HT29,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M... 目的:观察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及密度,阐明VM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三维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LS174T和HT29,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M形成情况,计算VM密度;采用划痕实验观察4株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观察4株细胞的侵袭能力;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VM密度与肿瘤细胞迁移距离和穿膜细胞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CT8和HCT116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均能够形成VM,其密度分别为(6.75±0.957)和(5.75±0.957)个/视野;LS174T和HT29细胞则不能形成VM。划痕实验,HCT8、HCT116和LS174T细胞在图片上的迁移距离分别为(3.833±0.831)、(3.967±0.975)和(0.817±0.333)cm,HT29细胞无迁移趋势。Transwell小室法,HCT8、HCT116、LS174T和HT29细胞在高倍视野下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71.6±4.506)、(22.4±1.517)、(0.6±0.894)和(0.2±0.447)个。VM密度与迁移距离呈正相关关系(r=0.934,P<0.05),VM密度和Transwell侵袭实验中的穿膜细胞数亦呈正相关关系(r=0.853,P<0.05)。结论:人结肠癌细胞中存在VM现象,VM可能与结肠癌的迁移、侵袭能力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三维培养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和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晓宇 王琳 +3 位作者 谷彦军 张诗武 赵秀兰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研究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malignant tumors,TGCMT)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TGCMT组织切片40例临床和预后资料完整,... 目的:研究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malignant tumors,TGCMT)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TGCMT组织切片40例临床和预后资料完整,复习切片明确诊断后进行CD34和PAS双重染色,证实肿瘤组织中VM的结构,利用多因素性相关分析阐述VM的临床意义。结果:40例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中VM阳性者22例(53.66%)。χ^2检验分析血管生成拟态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以及患者的生存状态之间具有差异,P=0.013,P=0.045,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无VM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Log—rank检验法比较两组间生存曲线有显著性差异(P=0.012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VM是影响TGC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38,OR=4.043)。结论:TGCMT中存在VM,VM是影响TGC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预后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信号通路 被引量:4
10
作者 舒遵华 王珊珊 +5 位作者 刘扬扬 张海洋 来庆娟 徐晓浩 刘铁军 熊壮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98-2000,共3页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全新肿瘤微循环模式,不同于目前所普遍接受的内皮依赖性血管生成模式。VM管道内没有血管内皮细胞衬覆,而是肿瘤细胞模仿机体血管形成的管状类型,由瘤细胞形成的条索组成,可见血液在其中流动,该管道与宿主的血管相...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全新肿瘤微循环模式,不同于目前所普遍接受的内皮依赖性血管生成模式。VM管道内没有血管内皮细胞衬覆,而是肿瘤细胞模仿机体血管形成的管状类型,由瘤细胞形成的条索组成,可见血液在其中流动,该管道与宿主的血管相通,使肿瘤细胞获得血液供应,满足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需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信号通路 肿瘤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被引量:11
11
作者 岳伟英 陈忠平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14-916,共3页
在研究黑色素瘤过程中,Maniotis报道了一种独立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血管生成拟态:强调它是无内皮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界限的管道,肿瘤细胞沿管道外壁排列。Folberg等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确认了血管生成拟态的7种PAS... 在研究黑色素瘤过程中,Maniotis报道了一种独立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血管生成拟态:强调它是无内皮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界限的管道,肿瘤细胞沿管道外壁排列。Folberg等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确认了血管生成拟态的7种PAS染色阳性管道模式,并归纳为二类,即中空的和实芯的PAS阳性网络结构。研究认为PAS染色阳性的血管生成拟态网状管道结构可能是肿瘤微循环的一种模式,不同于血管生成,也不同于肿瘤间充质反应。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报道还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胶质母细胞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嗜铬细胞瘤和细胞滋养层形成胎盘的过程。黑色素瘤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瘤细胞呈现遗传学失调和可塑性,其血管生成拟态调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包括VE-cadherin、EphA2、laminin5γ2、MMPs、VEGF-C、LYVE1、TF、和NOTCH蛋白等。血管生成拟态概念的提出及其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的探讨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PAS染色 肿瘤细胞可塑性 肿瘤治疗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文庆 俞岚 +3 位作者 周蕾 陶仪声 承泽农 吴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CD34免疫组化与PAS染色相结合的方法,检测1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CD34免疫组化与PAS染色相结合的方法,检测1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CD133表达和VM检出情况。分析CD133的表达与VM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与各临床病理因素、患者的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133的阳性表达率为60%,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为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VM的检出率为49.2%,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未查见VM结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D133蛋白阳性表达及VM的形成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CD133的表达与VM的形成呈正相关(rs=0.701,P<0.01)。同时,生存分析表明,CD133阳性组和VM阳性组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两者表达的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133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中VM的形成有关,同时,二者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及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肿瘤干细胞 CD133 血管生成拟态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见荣 侯风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898-902,共5页
血管生成拟态是独立于血管生成的一种全新肿瘤血管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机制和肿瘤细胞自身的可塑性及肿瘤干细胞关系密切,另外,肿瘤微环境如细胞外基质重塑、缺氧等在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血管生成拟态是独立于血管生成的一种全新肿瘤血管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机制和肿瘤细胞自身的可塑性及肿瘤干细胞关系密切,另外,肿瘤微环境如细胞外基质重塑、缺氧等在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寻找抑制VM的关键作用靶点、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就血管拟态的发现、形成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肿瘤 形成机制 治疗
下载PDF
脑胶质瘤干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婷 余力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3期92-94,共3页
脑胶质瘤占脑肿瘤的大部分,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胶质瘤最常见的类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确诊后1年生存率为35.2%,3年生存率仅7.54%,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之一。胶质瘤组织无论分化程度高低,均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包膜,瘤组... 脑胶质瘤占脑肿瘤的大部分,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胶质瘤最常见的类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确诊后1年生存率为35.2%,3年生存率仅7.54%,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之一。胶质瘤组织无论分化程度高低,均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包膜,瘤组织中微血管常处于异常增生、高度血管化畸形的状态[1]。目前在胶质瘤中公认的血管生成方式包括出芽式血管生成、成血管细胞募集和血管共选定。近年来又发现了一种与传统肿瘤血管生长途径完全不同的、不依赖内皮细胞的全新血液供应方式,即血管生成拟态(VM)[2]。 VM存在于一些恶性实体瘤中,其发生与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构成VM的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像干细胞一样具备产生各种新型细胞的潜能,即肿瘤干细胞( CSCs )。胶质瘤干细胞( GSCs )除自我更新和生成异质肿瘤细胞亚群的潜能外,还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样细胞,以形成VM [3~5]。现将GSCs在肿瘤VM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 血管生成拟态 多向分化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微循环 被引量:8
15
作者 曾楷峰 施瑞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015-2020,共6页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几年在少数高度恶性肿瘤中发现的一种独立于血管生成的全新肿瘤内微循环模式,即由恶性肿瘤细胞而非血管内皮细胞围成、细胞外基质界限的血管样结构.VM与肿瘤侵袭、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几年在少数高度恶性肿瘤中发现的一种独立于血管生成的全新肿瘤内微循环模式,即由恶性肿瘤细胞而非血管内皮细胞围成、细胞外基质界限的血管样结构.VM与肿瘤侵袭、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发生和肿瘤细胞呈现多潜能胚胎样表型及多种蛋白分子的生物学效应有关,肿瘤局部微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现就VM的特点、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血管生成 肿瘤 微循环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对前列腺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野 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克力木 +2 位作者 王鹏 沙漠 崔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382,共9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状态对前列腺癌(PCa)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阐明TAM在PCa进展中的作用。方法:从人PCa细胞系DU145中分选出PCa干细胞,将人单核白血病细胞株THP-1诱导为M2型TAM,作为诱导组,并以未...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状态对前列腺癌(PCa)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阐明TAM在PCa进展中的作用。方法:从人PCa细胞系DU145中分选出PCa干细胞,将人单核白血病细胞株THP-1诱导为M2型TAM,作为诱导组,并以未诱导的THP-1细胞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重组人精氨酸酶1(Arg-1)mRNA表达水平。实验分为PCa-肿瘤干细胞(CSC)组(常规培养基培养PCa干细胞)、THP-1+PCa-CSC组(未诱导的THP-1细胞的培养液上清培养PCa干细胞)和TAM+PCa-CSC组(诱导处理的THP-1细胞的TAM条件培养基培养PCa干细胞),模拟微环境建立TAM与PCa干细胞共培养体系,培养48 h后,通过细胞成球实验检测各组PCa干细胞成球情况,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PCa干细胞集落数目,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PCa干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PCa干细胞侵袭数目,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实验检测各组PCa干细胞管状结构数目。结果:人PCa细胞系DU145经分选后获得CD44+CD133+标记的干细胞。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THP-1细胞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iNOS mRNA表达水平降低(t=21.021,P<0.05),Arg-1 mRNA表达水平升高(t=26.153,P<0.05),CD8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34.556,P<0.05),CD20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31.095,P<0.05);与PCa-CSC组比较,THP-1+PCa-CSC组和TAM+PCa-CSC组细胞球体积变大,细胞集落数目增加(P<0.05),划痕愈合率升高(P<0.05),细胞侵袭数目增加(P<0.05),细胞管状结构数目增加(P<0.05);与THP-1+PCa-CSC组比较,TAM+PCa-CSC组细胞球体积进一步变大,细胞集落数目和细胞侵袭数目均增加(P<0.05),划痕愈合率升高(P<0.05),细胞管状结构数目增加(P<0.05)。结论:通过调控TAM极化状态可诱导PCa干细胞转移,进一步促进其自我更新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前列腺癌干细胞 自我更新 血管生成拟态
下载PDF
肿瘤细胞微环境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凌耿强 马东营 +2 位作者 何瑞星 王悦娜 叶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微环境改变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制造化学缺氧环境、添加U251上清和用U251细胞预处理Matrigel等3种方法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形成VM,并检测上述几种培养基上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微环境改变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制造化学缺氧环境、添加U251上清和用U251细胞预处理Matrigel等3种方法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形成VM,并检测上述几种培养基上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对照组SHG44细胞的差异,同时比较组间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水平。结果几种方法均能诱导SHG44细胞形成VM结构,其中缺氧组VM形成能力最强,添加U251上清组次之,U251细胞预处理Matrigel组最弱,且几个处理组上清中的VEGF、TGF-β和PDGF浓度与各组VM形成能力相关,MMP-2活性也与VM形成能力相关。结论胶质瘤VM形成很可能是微环境改变后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VEGF、TGF-β、PDGF、MMP-2与VM形成关系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血管生成拟态 肿瘤细胞微环境 缺氧 血管生成治疗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齐鲁楠 黎乐群 彭涛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5期731-734,共4页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血管生成 肿瘤
下载PDF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探讨中医药干预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学谦 林洪生 +1 位作者 赵志正 张英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10期1391-1393,共3页
肿瘤干细胞可以依靠自身形态变化,联合细胞外基质模拟形成类似血管的管腔结构,为肿瘤转移提供通道。这种非血管内皮依赖的管腔结构称为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与肿瘤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生物学行为相关。而且,研究成果表... 肿瘤干细胞可以依靠自身形态变化,联合细胞外基质模拟形成类似血管的管腔结构,为肿瘤转移提供通道。这种非血管内皮依赖的管腔结构称为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与肿瘤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生物学行为相关。而且,研究成果表明,中医药对VM的形成和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均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这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了依据。本文将基于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对中医药干预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依据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肿瘤干细胞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肿瘤微循环的新形式——血管生成拟态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敏 尧良清 +1 位作者 丰有吉 金惠铭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1-13,17,共4页
血管生成拟态是在少数高度恶性肿瘤中新发现的一种血管生成方式,使得肿瘤极易侵袭和转移,其特征是管腔由癌细胞覆盖。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与肿瘤细胞胚胎样特性、基质蛋白、金属基质蛋白酶等表达有关,血管生成拟态应与纤维血管隔、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是在少数高度恶性肿瘤中新发现的一种血管生成方式,使得肿瘤极易侵袭和转移,其特征是管腔由癌细胞覆盖。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与肿瘤细胞胚胎样特性、基质蛋白、金属基质蛋白酶等表达有关,血管生成拟态应与纤维血管隔、肿瘤内微出血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微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