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心人的行走——解读鲁迅《野草·希望》中希望与绝望的对比结构意义
1
作者 周欣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期81-82,共2页
鲁迅写作《希望》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年轻而野蛮的新世界、早朽而黯淡的旧精神,交织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qu... 鲁迅写作《希望》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年轻而野蛮的新世界、早朽而黯淡的旧精神,交织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和绝望的矛盾成为此后鲁迅作品的中心命题之一,《希望》中二者的对立结构贯穿全文,这是对于希望与绝望的双向否定和推倒,是毁灭后的重建,将一切回归混沌的"无物之阵",再从终极的迷惑和挫败中找寻不死。短短八百二十字,既是二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又是一个重生式的求索历程,这恰恰展现了作者精神上的深刻矛盾及其强烈的质疑意识,自有其不凡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望绝望 对比结构 双向否定 重新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