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刘楠 白霞 赵津璋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459-1462,共4页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双抗组)临床资料,另匹配同时段采用单抗血小板药物治...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双抗组)临床资料,另匹配同时段采用单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为单抗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30 d、治疗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及出现出血不良反应概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与同组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30 d、治疗6个月NIHSS评分均降低,且双抗组NIHSS评分低于单抗组(均P<0.05)。与同组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30 d、治疗6个月m RS评分均降低,且双抗组m RS评分低于单抗组(均P<0.05)。单抗组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出现黑便,双抗组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出现鼻出血、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702,P=0.402)。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好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高,存在脑卒中史占比更高,双抗治疗占比更少,入院时m RS评分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入院时m RS评分、Fib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对于发病24 h以内的、NIHSS评分≤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聚集比单抗更能获得良好预后,并不增加出血风险。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入院时m RS评分、Fib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治疗 急性期脑梗死 预后 改良Rankin评分量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
2
作者 王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76-0079,共4页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1月住院的1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疗法(对照)+丁苯酞+抗血小板凝聚药(研究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1月住院的1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疗法(对照)+丁苯酞+抗血小板凝聚药(研究组),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 研究组病人病情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副作用比较均较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清中的脂肪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疾病状况,保证了整体治疗安全性。所以,临床上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血小板聚集药物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研究
3
作者 李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61-0065,共5页
探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通过双盲法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当中,各44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 探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通过双盲法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当中,各44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究组需要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都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比对照组高,P<0.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ET低于对照组,FMD、N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采用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炎症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血小板聚集药物 老年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下载PDF
TEG-PM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指导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孟雪柔 潘文秋 +4 位作者 赵卫 易根发 李刚 赵芝敏 张晓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分别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检测与药物相关抵抗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分别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检测与药物相关抵抗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相关基因检测,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行TEG-PM。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33例,B组32例。A组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指导下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B组在TEGPM指导下行抗血小板聚集用药。比较两组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缺血性并发症B组0例,A组2例(RR=0.492,95%CI:0.383~0.632,χ2=0.485,P=0.468),A组2例患者分别于用药后3.4个月及1.6个月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A组1例,B组3例(RR=0.302,95%CI:0.303~3.069,χ2=0.300,P=0.584);A组中1例患者于术后4.33个月出现牙龈出血,B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2.2个月及1.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散在片状青紫,1例于术后2.3个月出现黑便,完善相关检查发现消化道溃疡。结论颅内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后在TEG-PM及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下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应用时应据患者个体化选择,并检测其指标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 细胞色素P 450酶2 C 19基因 血小板聚集治疗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比血小板聚集率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佳凯 肖颖秀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对比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聚集率试验两种技术,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液功能变化的监测中的应用,为个性化用药提供理论指导和奠定基础。方法:纳入自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来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 目的:对比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聚集率试验两种技术,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液功能变化的监测中的应用,为个性化用药提供理论指导和奠定基础。方法:纳入自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来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抗血小板治疗的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47例,并于首诊(入院时)和治疗后(出院时)行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和卒中量表的评估。利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液功能变化以及相关性分析各检验指标与脑卒中严重度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各指标对疾病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大振幅(MA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L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r=-0.352)、凝血综合指数(CL值)(r=0.302)与脑卒中的严重度存在相关性(P<0.05),另外,治疗前的凝血综合指数(CL值)对疾病的疗效有预测作用(AUC=0.701,95%CI:0.527-0.876,P<0.05)。结论:在评价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血液功能变化上,血栓弹力图要优于血小板聚集率试验,血栓弹力图的R值和CL值在指导个性化用药上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脑梗死复发风险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卢晓航 黄晓新 +5 位作者 陈丹娜 黄杰锋 黄亚珍 蔡典潜 李佳凯 林凯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9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 mg,1次/d),检测治疗后5 d的血小板聚集率,按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为3组,即A组(>55%)、B组(35%~55%)和C组(<35%),分别为35例、46例和39例。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聚集率与脑梗死复发风险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年后,A组、B组和C组中分别有8例、3例和2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复发率分别为22.9%、6.5%和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中分别有1例、2例和3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出血率分别为2.9%、4.3%和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20,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水平与脑梗死复发风险呈正相关,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越高,脑梗死复发风险越大。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作为评估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指标,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氯吡格雷 腺苷二磷酸诱导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治疗 复发
下载PDF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徐静 张洪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4期89-92,共4页
目的评估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74例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基于SPSS22.0软件生成的随机分组序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 目的评估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74例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基于SPSS22.0软件生成的随机分组序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4.69±1.26)分低于对照组的(8.53±1.7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16±4.81)分高于对照组的(69.87±3.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TC、TG、HDL-C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C(3.12±0.76)mmol/L、TG(1.09±0.26)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4.31±0.89)、(1.90±0.35)mmol/L,HDL-C(1.78±0.29)mmol/L高于对照组的(1.13±0.24)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高于对照组的7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运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效果优异,其能积极调节患者神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血脂指标,大幅度提升疗效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病变 脑梗死 双重血小板聚集 扩容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疗效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管控效果分析
8
作者 唐萍 刘广付 《大医生》 2023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目的 观察临床药师参与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管控效果。方法 选择83例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案号末尾数字奇偶数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予... 目的 观察临床药师参与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管控效果。方法 选择83例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案号末尾数字奇偶数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用药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临床药师参与用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血小板活性指标水平及健康行为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小板活化率、血小板黏附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IS患者采取临床药师参与用药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并使其炎症反应得到有效地减轻,从而全面提升其健康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参与 血小板聚集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活性 健康行为
下载PDF
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的比较 被引量:33
9
作者 沈明强 程庆璋 石冬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9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入组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在入院第1天(治疗前)和第10天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9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入组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在入院第1天(治疗前)和第10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62P、比浊法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CD62P、MARAA、MARADP无显著差异,治疗10 d后3组的CD62P、MARAA、MARADP值均下降,与入院第1天的CD62P、MARAA、MARAD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MARAD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有差异,氯吡咯雷治组MARADP下降明显,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血小板MARAA、血小板CD62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小板活化,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提示临床治疗均有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血小板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 CD62P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应用原则 被引量:20
10
作者 吴川杰 宋海庆 +1 位作者 王玉平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69-672,共4页
目前,卒中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致残性和致死性疾病之一),我国的卒中防治形势尤为严峻。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急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联血小板聚集治疗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小于2mg/L的心绞痛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伟 周凤云 +3 位作者 刘青 朱素娟 靳晓华 刘鹏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967-969,共3页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和单用药物治疗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mg/L的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因心绞痛6~48h内就诊于我院且hs-CRP<2mg/L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8例。阿司匹林...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和单用药物治疗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mg/L的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因心绞痛6~48h内就诊于我院且hs-CRP<2mg/L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8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治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并加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d,治疗后30d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通过随访对患者6个月内出现复合终点事件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阿司匹林组总效率[81.25%(39/48)]与联合治疗组[85.42%(4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s-CRP<2mg/L的心绞痛患者,即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对较小的患者,单一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心绞痛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聚集治疗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率在心血管疾病及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曾鹏 马应旭 李向平 《中南药学》 CAS 2016年第9期971-976,共6页
血小板聚集率是反映血小板生理功能或病理学损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临床上观察到,诸多心血管疾病可出现血小板反应性增强,使其聚集率增加,从而促发血栓形成,引发心血管事件。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有效降低心血... 血小板聚集率是反映血小板生理功能或病理学损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临床上观察到,诸多心血管疾病可出现血小板反应性增强,使其聚集率增加,从而促发血栓形成,引发心血管事件。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部分患者对这些药物存在"抵抗",他们在治疗期间仍可能发生血栓事件。如何评价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治疗期间的血小板反应性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冠心病 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心血管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季闽春 沈晓英 杨耀芳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024-1026,共3页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药物 药物抵 药物治疗 心血管病 阿司匹林抵 心血管事件 疾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 氯吡格雷 有效预防
下载PDF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聪 杨玉峰 +1 位作者 侯玉琴 李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双抗组、双抗+扩容组各30例,疗程14d,随访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双抗组在上述... 目的探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双抗组、双抗+扩容组各30例,疗程14d,随访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双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双抗+扩容组则除上述常规及双抗治疗外加用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3个月,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3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并用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d、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7d内常规治疗组42%出现病情加重,双抗组加重者占20%,双抗+扩容组加重2%,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对比,3组治疗14d、3个月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但双抗+扩容组优于其他2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与14d相比,BI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双抗+扩容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治疗可减少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进展加重,显著改善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双重血小板聚集 扩容治疗 穿支动脉病变
下载PDF
替格瑞洛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聚集率炎性因子及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曾德银 周坤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68-371,共4页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肥胖、长期吸烟、高血压、大量饮酒、高血脂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致[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已成为治...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肥胖、长期吸烟、高血压、大量饮酒、高血脂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致[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已成为治疗该病的标准方案,虽可获取一定疗效,但有报道称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心性死亡、再狭窄风险较高,故推荐行抗血小板治疗[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患者 血小板聚集 炎性因子 微循环 PCI术后 流行病学调查 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志刚 宋梅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双联组,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两组...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双联组,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出血并发症、血小板计数、5d内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血小板聚集率三联组明显下降(36.21%与45.74%比较,P<0.05),出血并发症比双联组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5.3%vs 2.6%);5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三联组低于双联组(1.8%vs 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再通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世民 曹贤敏 +3 位作者 赵菊红 屈新辉 张昆南 曹文锋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658-659,共2页
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脑梗死少见原因,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约2%,但在青年卒中患者中约占10%-25%,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该病检出率逐渐增加。因此近年逐步被临床医师认识及重视。目前CAD病因、治疗等仍存在争议。... 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脑梗死少见原因,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约2%,但在青年卒中患者中约占10%-25%,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该病检出率逐渐增加。因此近年逐步被临床医师认识及重视。目前CAD病因、治疗等仍存在争议。本文报道我科诊治CAD所致脑梗死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治疗 文献复习 动脉夹层 颅外段 颈内 artery 少见原因 青年卒中
下载PDF
静脉溶栓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豆纹动脉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岳红 柳宏伟 +1 位作者 杨洁 李伟荣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886-889,共4页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由主干动脉分出的穿支动脉入口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1],这一概念由Caplan在1989年提出,强调BAD引起的脑梗死在病理上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由主干动脉分出的穿支动脉入口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1],这一概念由Caplan在1989年提出,强调BAD引起的脑梗死在病理上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脂质透明变性不同,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国内外研究表明,BAD,尤其是其中常见的豆状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梗死患者在亚洲人群有较高发生率,更易出现早期卒中病情加重或症状波动,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恶化 动脉梗死 血小板聚集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早期 静脉溶栓 腔隙性脑梗死 预防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西药双向抗血小板聚集干预复发性脑卒中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广正 张秋华 +1 位作者 杨建国 张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4期4269-4272,共4页
目的分析血塞通联合西药双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复发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式,选取372例疑似大动脉粥样硬化起源的轻度脑卒中病人,发病48 h内服用血塞通(每日300 mg,无负荷剂量)联合西药阿司匹林(负荷剂量每日300 mg... 目的分析血塞通联合西药双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复发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式,选取372例疑似大动脉粥样硬化起源的轻度脑卒中病人,发病48 h内服用血塞通(每日300 mg,无负荷剂量)联合西药阿司匹林(负荷剂量每日300 mg,维持剂量每日100 mg)或单独服用西药阿司匹林(负荷剂量每日300 mg,维持剂量每日100 mg),两组均治疗30 d。主要结果为30 d内磁共振成像显示新发症状性或无症状缺血性病变,次要结果为30 d临床复发性脑卒中和主要血管并发症事件,安全结果为出血发生率。结果共纳入522例病人,372例随访磁共振成像。联合治疗组30 d新发缺血性病变发生率为25.79%,单药治疗组为3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风险为1.72,95%CI[1.10,2.67],P=0.016。血塞通联合西药阿司匹林治疗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事件。结论血塞通联合西药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出血事件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西药阿司匹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双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血小板治疗 死亡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抗血小板治疗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引明 刘春风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5期348-351,共4页
在黏附分子的作用下,血小板和白细胞之间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PLA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在此类疾病中PLA明显增加。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对PLA形成的影响有所差异,监测PLA有助于指... 在黏附分子的作用下,血小板和白细胞之间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PLA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在此类疾病中PLA明显增加。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对PLA形成的影响有所差异,监测PLA有助于指导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 血小板治疗 黏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分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