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南部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带 被引量:3
1
作者 俞如龙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近年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时期地壳隆升急剧,构造作用显著,岩浆活动突出,相应的成矿作用丰富多彩。据此,作者认为这是一次遍及全区的重要陆内造山作用,从而在原中生代造山带基础上更... 近年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时期地壳隆升急剧,构造作用显著,岩浆活动突出,相应的成矿作用丰富多彩。据此,作者认为这是一次遍及全区的重要陆内造山作用,从而在原中生代造山带基础上更新形成现今呈南北向的新生代造山带。鉴于它具有处于大陆转换带构造位置、遭受双向挤压应力、显著的走滑断层活动以及构造-地貌三分性等特征,作者建议统命为大横断陆内转换造山带。最后,作者初步提出该造山带的双向造山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作用 转换 双向造山极性 青藏高原东部
下载PDF
四川甘孜楞古地区褶皱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2
作者 贾磊 吴德超 朱学强 《云南地质》 2010年第4期480-483,共4页
经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而形成分布在区域范围内的三期三方向褶皱。大比例尺填图及构造解析表明,区内以第一期褶皱——孜河-楞古背斜为主体,构成区域整体格架,表现出近东西向弧顶向南突出的弧形特征,较好地反映了"... 经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而形成分布在区域范围内的三期三方向褶皱。大比例尺填图及构造解析表明,区内以第一期褶皱——孜河-楞古背斜为主体,构成区域整体格架,表现出近东西向弧顶向南突出的弧形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双向俯冲"的板块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造山 三次构旋回 三组优势方位 向南突出弧形 四川甘孜楞古褶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