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地震带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克亮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38-2850,共13页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角、深俯冲角、俯冲深度、长度)及上覆板块性质等.结果表明:(1)Ⅰ型双地震带易形成于年龄较古老(>60 Ma)的俯冲板块,其层间距主要与动力学参数有关;(2)Ⅱ型双地震带出现在较年轻(<60 Ma)的板块,其层间距及应力状态更容易受局部应力场的影响;(3)当热参数大于5000 km时仪能形成Ⅰ型双地震带,而当热参数小于5000 km时,两类双地震带都能形成;(4)上覆板块的性质似乎决定着双地震带层间距的上下限,其中大陆型上覆板块所对应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小于20 km;而海洋型对应DSZ层间距则大于15 km.限于现有的观测条件,本文基于有限样本的统计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双地震 板块年龄 层间距 俯冲参数
下载PDF
环太平洋俯冲带内双地震带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克亮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9,共9页
俯冲带作为地球最为庞大的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很多俯冲带,特别是环太平洋俯冲带内的中深源地震,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分层分布,并且各层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机制,即所谓的双地震带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了环... 俯冲带作为地球最为庞大的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很多俯冲带,特别是环太平洋俯冲带内的中深源地震,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分层分布,并且各层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机制,即所谓的双地震带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太平洋双地震带形态特征与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并回顾了双地震带的几种成因模型.根据形态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差异,中源深度的双地震带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双地震带对应上、下二层分别为压缩和张性的地震分布;另一类双地震带的震源分布较浅,且其浅部地震以横向压缩为主.此外,日本本州东北俯冲带的地震分布可能是由三层地震带组成的,而且汤加、伊豆-小笠原地区还发现深源深度的双地震带.通过对双地震带的形态特征以及其热力学条件的研究,人们从抗弯作用、脱水脆化、相变断层等多方面,尝试建立解释双地震带成因的模型.目前,大多数研究利用数值计算结果,结合蛇纹石脱水脆化、相变断层模型,能够不同程度地分别解释中源和深源双地震带成因.不过,这些模型几乎相互独立,并不能同时解释中源和深源双地震带.有人试图尝试用统一模型解释中深源地震成因,例如,先前存在的断层模型,不过该模型还不很具有说服力.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共同影响着俯冲板内的温度场、应力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双地震 抗弯作用 脱水脆化 相变断层
下载PDF
甘肃民乐山丹6.1级、5.8级双地震房屋震害机理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莫庸 《工程抗震》 2004年第3期53-54,共2页
对甘肃民乐山丹 6 1级、5 8级双地震的特点及震害情况作了介绍 ,并对土坯承重农房。
关键词 双地震 震害机理 土坯农房 木骨架农房 甘肃 震级
下载PDF
基于生物启发算法的地震双极性变换拟声波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应用——以塔河油田S9702井区石炭系超深薄砂层为例
4
作者 李新华 马洪涛 +3 位作者 梁宏刚 邓锋 先伟 孙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5,共7页
塔河油田石炭系超深薄砂层地震响应复杂,声波时差、密度测井曲线对储层敏感性差,地震属性和现有反演方法对储层的预测精度不能满足油气藏精细开发的要求。提出基于生物启发算法的地震双极性变换拟声波测井约束反演方法,首先利用生物启... 塔河油田石炭系超深薄砂层地震响应复杂,声波时差、密度测井曲线对储层敏感性差,地震属性和现有反演方法对储层的预测精度不能满足油气藏精细开发的要求。提出基于生物启发算法的地震双极性变换拟声波测井约束反演方法,首先利用生物启发算法对不同相位地震资料进行双极性变换,使其具有双极性特征,提高了地震资料的视分辨率,绝大部分薄砂层有地震反射同相轴与其对应,改善了薄砂层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其次开展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拟声波重构,增强了反演参数的储层敏感性,因此反演过程仅需较低程度的测井约束,反演结果与地震资料相关性好,降低了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可信度。利用该方法在塔河油田S9702井区可以识别埋深达5 000 m、厚度大于3 m的石炭系超深薄砂层,且误差较小,窄河道形态较清楚,砂体展布符合地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砂层 地震极性变换 生物启发算法 石炭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双变量与条件地震重现期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磊 吕大刚 阎卫东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7-58,共12页
地震重现期是地震工程领域重要概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和评估中。但目前地震重现期概念通常指的是单个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重现时间,无法体现地震动强度参数联合和条件发生信息。该文提出了双变量地震重现期与条件地震重现期... 地震重现期是地震工程领域重要概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和评估中。但目前地震重现期概念通常指的是单个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重现时间,无法体现地震动强度参数联合和条件发生信息。该文提出了双变量地震重现期与条件地震重现期概念,给出了双变量地震重现期与条件地震重现期基本理论,针对算例厂址,进行了向量型和条件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生成了双变量与条件地震重现期,将双变量和条件地震重现期概念应用于向量型和条件型场地相关谱生成研究中,给出了双变量和条件地震重现期理论和应用研究展望。结果表明:双变量地震重现期与条件地震重现期在单变量地震重现期基础上,包含了强度参数间相关性信息;双变量地震重现期大于或等于两个参数各自单变量地震重现期大小,条件地震重现期是双变量地震重现期和单变量地震重现期之比;双变量重现期曲面和等高线对于不同的强度参数组合结果不同,通常与两个参数间相关性系数和强度参数危险性程度两个因素相关;条件强度参数越小,相同大小预测强度参数的条件地震重现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量地震重现期 条件地震重现期 向量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条件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向量型场地相关谱 条件型场地相关谱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6
作者 祖力卡尔·艾则孜 南芳芳 徐衍刚 《内陆地震》 2024年第2期194-200,共7页
为深入研究乌什M_(S)7.1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定位结果显示:①重定位后主震空间位置变化不大,和重定位前的位置相距2 km,深度为25.6 km,比重定位前深度更深。②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沿迈丹断裂分布的收敛特征更加... 为深入研究乌什M_(S)7.1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定位结果显示:①重定位后主震空间位置变化不大,和重定位前的位置相距2 km,深度为25.6 km,比重定位前深度更深。②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沿迈丹断裂分布的收敛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存在余震向南移动的趋势,与地震烈度图和灾情分布特征一致。③迈丹断裂在受到山前挤压作用时,在主震震中附近受阻,形成明显的地震稀疏带。迈丹断裂乌什段发震构造比阿合奇段发震构造深,活动性比较弱,因此在主震震中SW向余震多而浅,NE向余震少而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震定位法 地震序列
下载PDF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91
7
作者 黄媛 杨建思 张天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169,共8页
将近台记录和区域台网数据联合用于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56.8强震后404个ML≥3.5余震序列进行双差法重新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精定位后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方法的原始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将近台记录和区域台网数据联合用于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56.8强震后404个ML≥3.5余震序列进行双差法重新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精定位后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方法的原始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1)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更加集中,与当地的烈度考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更加协调;(2)震源深度优势分布集中在15-25km以内,与当地存在深度为10km以上低速沉积层的地质构造情况相一致;(3)精定位后定位残差由原来的3.94s降为0.24s,水平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1.1km以内,垂直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2.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算法 近台影响分析 巴楚-伽师地震
下载PDF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邯郸-邢台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小涛 吕坚 +2 位作者 马广庆 韩丽萍 靳玉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1,共5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L≥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L≥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295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12—18km,平均深度为14.9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中 震源深度 邯郸-邢台
下载PDF
双差地震定位程序的改进 被引量:15
9
作者 姚运生 李井冈 +3 位作者 廉超 宋琛 李恒 李胜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6-79,共4页
针对Waldhauser提供的双差地震定位程序中使用静态数组致使内存浪费的情况,使用动态分配数组,按需分配内存,减少了内存的浪费。原程序最低内存需求1.4G的地震定位示例,在改进程序中只需256MB内存就可运行,且定位速度不变。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静态数组 动态分配数组 程序改进 全局变量
下载PDF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北天山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志海 赵翠萍 +1 位作者 王海涛 和锐 《内陆地震》 200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对双差地震定位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新疆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336次MS≥2.0地震的22704条P波和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 对双差地震定位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新疆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336次MS≥2.0地震的22704条P波和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1133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6—35km,平均深度为20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法 震中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反演辽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亮 焦明若 +3 位作者 钱蕊 张博 杨士超 邵媛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8-394,共17页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和4km、13km、24km、33km几个深度上较好的P波速度结果。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海城余震区和盖州震群活动区域作为辽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域,其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P波层析成像结果则反映了辽南地区浅部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较为一致的特点。海城余震区所处的海城河断裂在浅层存在高速体,在4~12km深度存在低速体,且低速体向E不断加深侵入。金州断裂不同分段的端部存在高速体,其断裂端部的盖州震群发生在高速体区域,推测盖州震群的活动可能是在应力积累的条件下受到液体侵入而使岩石的含水饱和率上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像 重新定位 速度结构 海城余震区 盖州震群
下载PDF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53
12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走向的地表破裂资料 ,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 ,因此发震构造不清楚 .笔者曾应用主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4 5°N、114 .4 6 2°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4km处 ,震源深度 15km ;余震震源分布在走向 180°~ 2 0 0°、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表明 ,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北北东向的断层 .文中作者应用另一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再度进行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后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31°N、114 .4 5 6°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2 .5km处 ,震源深度 12 .8km ;余震震源也分布在走向N10°E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地震定位法 发震构造 震源参数
下载PDF
阳江地区地震双差定位及其活动图像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康英 杨选 +4 位作者 黄文辉 陈杏 陈贵美 林伟 吴华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广东阳江地区1970-2005年的483次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400次地震的相对定位结果,由此得到的地震活动图像从离散网格状变得较为集中。阳江地震序列在阳江地区呈现出NW和NE走向的共轭分布,以NE向为...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广东阳江地区1970-2005年的483次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400次地震的相对定位结果,由此得到的地震活动图像从离散网格状变得较为集中。阳江地震序列在阳江地区呈现出NW和NE走向的共轭分布,以NE向为主,倾角约30°,倾向NE,长约30km;以NW向为辅,倾角约30°,倾向SE,长约20km;震源埋深5-15km。而在附近的恩平地区地震序列则呈NW向分布。文中还讨论了阳江地震序列震源分布和地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法 定位图像 破裂特征 阳江地震序列
下载PDF
天祝—古浪地区双差地震层析成像与古浪地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海鸥 徐锡伟 马文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4,270,共9页
利用观测走时、走时残差和波形互相关方法获得走时残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方法对1996年6月1日天祝5.2级地震后布设的微震台网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台网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地震绝对位置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由此勾画出区域活... 利用观测走时、走时残差和波形互相关方法获得走时残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方法对1996年6月1日天祝5.2级地震后布设的微震台网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台网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地震绝对位置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由此勾画出区域活动断裂在深部的延伸情况.地震层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地表附近呈现出从南到北高低速相间的速度结构特征.地震主要发生在P波高速度或高低速过渡区域,代表坚硬岩层的壳内高速体为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祁连山逆冲断裂1927年5月23日古浪8.0级地震的发生与祁连山逆冲断裂下方高速度区有着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 地震定位 海原断裂 古浪断裂 天祝盆地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海祥 武建华 张国彬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43-48,共6页
在结构的抗震设计、未来震害预测、震后经济损失评估等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合理的反应量建立结构损伤评估模型,以定量计算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损伤指标。在分析现有的损伤参数以及几种双参数地震破坏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损伤... 在结构的抗震设计、未来震害预测、震后经济损失评估等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合理的反应量建立结构损伤评估模型,以定量计算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损伤指标。在分析现有的损伤参数以及几种双参数地震破坏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并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确定了模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参数 破坏准则 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下载PDF
结合双差地震定位法及台阵技术对江苏张家港地震序列进行精确定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小平 王燕纹 李慧民 《内陆地震》 2005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及台阵技术对2002年6月江苏张家港地震序列地震重新定位。双差定位方法对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序列可以提高定位精度;而台阵技术对于微弱近震可以很好地进行精确定位,这样结合这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该地区地震...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及台阵技术对2002年6月江苏张家港地震序列地震重新定位。双差定位方法对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序列可以提高定位精度;而台阵技术对于微弱近震可以很好地进行精确定位,这样结合这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该地区地震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台阵技术 精确定位
下载PDF
基于“双差法”地震精确定位研究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玉门 5 .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 。
关键词 地震定位法 玉门5.9级地震 发震断层 发震机制
下载PDF
云南小湾水库蓄水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曹颖 黄江培 付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2-666,共15页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蓄水后黑惠江段和小湾水库回水澜沧江段地震的增多与水库蓄水有关。由于水体渗透导致孔隙压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压变化朝着更深的部位扩散,地震震源深度也随之向深部扩散,进而导致介质变化和P波速度降低。蓄水回水至澜沧江保山段后该区域地震增多,P波速度下降,库水渗透作用为主控因素,该区域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库水的快速渗透。初步判定2015年10月30日云南昌宁M_S5.1地震余震序列是与蓄水有关的柯街断裂上的构造地震。同时,也存在着与蓄水相关性不大的属于构造地震的活动,如云南施甸一带历来地震多发,施甸2010年6月1日M_L4.8、2012年9月11日M_S4.7地震序列均属于构造地震,与水库蓄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水库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双差定位法在小湾水库库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洋 闵照旭 +1 位作者 叶建庆 何家斌 《防灾减灾学报》 2016年第4期75-80,共6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小湾水库库区的16个地震台2011年至2012年的地震目录资料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更精确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小湾水库库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并对原始目录和...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小湾水库库区的16个地震台2011年至2012年的地震目录资料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更精确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小湾水库库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并对原始目录和重定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应用结果表明,震源相对位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活动构造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法 小湾水库库区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71,共14页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华北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10 461个近震事件的183 909个Pg波绝对走时和495 753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华北北部(37.5°~41.5°N,111.5°~119.5°E)范围内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华北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10 461个近震事件的183 909个Pg波绝对走时和495 753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华北北部(37.5°~41.5°N,111.5°~119.5°E)范围内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主要构造单元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速度异常的走向与区域构造的走向一致,浅层速度图像很好地反映了地表地质和岩性的变化;重定位后的大部分地震集中在0~20km的深度上,主要位于低速区的内部或高速和低速区的交界部位;三河—平谷和唐山地震震源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可能是流体的显示。结合前人成果和本文模型所揭示的深、浅结构,我们认为太平洋板块在中国东部之下的俯冲和滞留引起板块脱水、软流圈物质上涌等一系列过程,软流圈热物质到达上地幔顶部并沿超壳断裂上侵进入地壳,致使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壳中的含水矿物发生脱水作用产生流体,流体继续上移造成中、上地壳发震层的弱化,从而导致大地震的发生。因此华北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以及地壳结构的非均匀性应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滞留引起的深部过程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流体 板块俯冲 华北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