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过程中有衣小泡的形成、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张书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9-44,共6页
针刺大鼠“人中”、“四白”穴使之产生明显镇痛效果后,再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1、2、4、6、8、10、12h,到预定时间立即将动物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计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各种有衣小泡的数量、形态以及在... 针刺大鼠“人中”、“四白”穴使之产生明显镇痛效果后,再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1、2、4、6、8、10、12h,到预定时间立即将动物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计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各种有衣小泡的数量、形态以及在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与针刺时间无明显正比例关系;而双壁有衣小泡则显然与之不同,它不仅形态多样,数目也随针刺时间而改变。本文将观察到的双壁有衣小泡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1、尚未与相邻两终末质膜脱离的孤立存在者。2、游离于终末内孤立存在者。3、与终末质膜相连且融合而成簇存在者;4、游离于终末内融合成簇者;5、树突棘凸入另一轴突或树突内并与之共同形成的不典型的双壁有衣小泡簇。本研究还发现,在针刺过程中双壁有衣小泡在1~8h内的形成与时间成正比,即1h时开始增多,4h显著增多,8h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10h已恢复到4h的水平,到12h恢复到针刺前的状态。对照组仅见少数孤立的双壁有衣小泡,其形成基本上不随时间而变化。本文认为双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是较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更为有效地继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之后膜再循环的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壁有衣小泡 针刺 三叉神经
下载PDF
针刺麻醉中有衣小泡的形成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1 位作者 王峰 刘胜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45-151,共7页
经给予大白鼠不同的针刺时间(1、2、4、6、8、10、12hr)后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记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大单壁,尤其是双壁有衣小泡(DWCVs)的形态,数目及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 经给予大白鼠不同的针刺时间(1、2、4、6、8、10、12hr)后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记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大单壁,尤其是双壁有衣小泡(DWCVs)的形态,数目及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小泡的数量与针刺时间无明显正比关系,而DWCVs不但形态多样化,其数目也随针麻时间均不同而改变。本文依据Eckenhoff的分类方法将DWCVs归纳为以下5种类型:(1)尚未与相邻两终末质膜脱离的孤立的DWCVs;(2)游离于终末内孤立的DWCVs;(3)与终末质膜相连的融合的DWCV簇;(4)游离于终末内融合的DWCV簇;(5)树突棘凸入另一轴或树突内并与之共同形成的不典型的DWCV簇。本研究还发现,在针刺麻醉中DWCVs在1~8小时内的形成与时间成正比,即1小时始增多,4小时显著增多,8小时达高峰,此后开始下降,10小时已回到4小时的水平,直至12小时才恢复到针麻前的状态。对照组仅见少数孤立的DWCVs,其形成基本不随时间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状质亚核 双壁有衣小泡 针刺麻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