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威宁小河边剖面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双壳类化石及其指示意义
1
作者 黄云飞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3-20,共8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后,双壳类演化较为迅速,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的繁盛为特征。双壳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残存-复苏期后,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完全复苏。近年的研究指示,双壳类在早三叠世晚期已经进入快速复苏的阶段,然而华南...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后,双壳类演化较为迅速,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的繁盛为特征。双壳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残存-复苏期后,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完全复苏。近年的研究指示,双壳类在早三叠世晚期已经进入快速复苏的阶段,然而华南地区早三叠世晚期的双壳类化石报道较少,限制了对双壳类复苏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从贵州威宁小河边剖面永宁镇组底部采集到100多枚双壳类化石,经鉴定共6属9种,包括Pteria sp.,Crittendenia sp.,Eumorphotis kittli,E.telleri,Entolium discites,Neoschizodus laevigatus,N.ovata,Unionites fassaensis和U.canalensis等,其中以Pteria sp.,Neoschizodus laevigatus和Entolium discites数量较多,可归纳为Entolium discites带,其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Spathian亚期,可以作为双壳类在早三叠世晚期快速复苏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双壳类 奥伦尼克期 生物复苏 威宁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北缘下泥盆统平驿铺组双壳类遗迹化石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乐 王怿 +2 位作者 刘建波 黄璞 徐洪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4,共13页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3个属种的双壳类遗迹化石,包括Lockeia siliquaria,Protovirgularia rugosa,Ptychoplasma vagans,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门类遗迹化石Cruziana problematica,Dimorphichnus isp.,Lophoctenium isp.等。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方式、形态以及保存特征的分析表明,平驿铺组中部曾出现过2种类型的双壳类,分属具分叉足(原鳃目)和楔状足的类群。原鳃目分布于过渡带和陆棚区,营沉积物摄食生活;受高能事件或沉积物掩埋影响,它们由停息状态变为“逃逸”状态的行为产生了Pro.rugosa。具楔状足的双壳类依生态类型可分为2类:在过渡带与陆棚区,漫游的、营沉积物摄食的类型产生了Pty.vagans;而在近滨下部,滤食性双壳类居群则在不同期次高能事件的间隙对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殖居,产生了L.siliquaria。平驿铺组中部遗迹群落面貌的垂向变化,反映了随着浅海环境水动力增强,发育在具有一定硬度基底的Cruziana遗迹相被Skolithos遗迹相逐渐替代的过程。本研究强调,通过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形式、保存和形态的精细观察,可以对造迹生物类群、古生态学和行为习性学特征等进行可靠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态学 行为学 古环境 双壳类 遗迹化石
下载PDF
海洋纳米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3
作者 杨灿 徐文喆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6-183,共8页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具有滤食特殊摄食方式,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营养级生物,是食物链中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纳米塑料的定义与来源、在海洋中的污染现状、对海洋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行阐述。纳米塑料可以通过海洋生物呼吸和进食过程中摄入体内,在吞噬细胞中诱导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毒性并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在有其他污染物的存在下,纳米塑料的存在,会增加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留滞时间,从而加大其毒性。纳米塑料可以通过食物网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污染现状 双壳类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羌塘盆地侏罗纪双壳类化石组合及古环境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兰 伊海生 +2 位作者 胡瑞忠 钟宏 时志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6-473,共8页
海相侏罗系是羌塘盆地发育最全、分布最广泛的沉积层系。作者根据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收集了典型剖面的岩相、沉积构造和大量的化石,并借鉴、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双壳类生物地层进行较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划分了五个双壳类化... 海相侏罗系是羌塘盆地发育最全、分布最广泛的沉积层系。作者根据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收集了典型剖面的岩相、沉积构造和大量的化石,并借鉴、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双壳类生物地层进行较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划分了五个双壳类化石组合:Camptonectesauritus-Pteroperna costatula,Eomiodon angulatus-Isognomon(Mytiloperna)bathonica,Camp-tonectes laminatus-Anisocardia beaumonti,Anisocardia tenera-Modiala biparta以及Gervillel-la aviculoides-Radulopecten fibrosus;认为该区雁石坪群的时代从巴柔期至牛津-基末里期,从而建立起生物地层格架及年代地层格架。根据沉积标志以及典型的化石组合,探讨了研究区古地理环境,并识别出滨海、潮坪、潟湖、碳酸盐台地以及碳酸盐缓坡等古沉积环境,揭示了各时期自然地理状况,对探索东特提斯地区的构造演化和双壳类的生态演变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雁石坪群 双壳类 古环境 羌塘盆地
下载PDF
双壳类清滤率在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颜天 傅萌 +2 位作者 刘红 李正炎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和紫贻贝 (Mytilusedulis)的清滤率为指标 ,研究了金矿废水及其组分、三苯基氯化锡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 ,结果表明金矿废水及其主要组分丁级黄药、CN-和重金属Cd2 +、Cu2 +、Zn2 +对海湾扇贝清滤率... 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和紫贻贝 (Mytilusedulis)的清滤率为指标 ,研究了金矿废水及其组分、三苯基氯化锡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 ,结果表明金矿废水及其主要组分丁级黄药、CN-和重金属Cd2 +、Cu2 +、Zn2 +对海湾扇贝清滤率的半抑制浓度EC50 分别为40.6 %、7.52、0.226、0.189、0.02、1.10mg/L ;三苯基氯化锡对海湾扇贝的半抑制浓度EC50 为4.86×10-9g/L;塔玛亚历山大藻能抑制紫贻贝的清滤率,半抑制浓度EC50为6000cells/ml。由以上结果可见 ,双壳类清滤率能快速、敏感地反应污染物的影响 ,是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的一个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清滤率 海洋污染物 毒性研究 应用 贝类
下载PDF
双壳类分子生物标志物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评述 被引量:10
6
作者 孟范平 高鹰 +2 位作者 赵顺顺 付海防 肖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海洋双壳类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对微量重金属具有高富集能力,诱导机体内的某些分子生物标志物(molecular biomarkers,MBMs)发生变化,可用于指示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近10年来,许多学者在双壳类MBMs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规律方面进行了研... 海洋双壳类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对微量重金属具有高富集能力,诱导机体内的某些分子生物标志物(molecular biomarkers,MBMs)发生变化,可用于指示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近10年来,许多学者在双壳类MBMs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规律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金属硫蛋白(MTs)、热激蛋白70(HSP70)、抗氧化防御系统等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文在介绍这些MBMs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各种MBMs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特征,并提出了影响双壳类MBMs应用于海水重金属监测的因素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分子生物标志物 海水 重金属 响应
下载PDF
中国南海双壳类微核的再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蔡亚娜 钱黎明 +2 位作者 何海晏 贾晓平 林钦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共5页
应用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微核测试监测水体的遗传毒性效应,是1986年以来才在国内外建立起来的一项短期、快速、经济的,并能在现场进行监测的测试系统。本文再次报道了在中国南海沿岸对12个牡蛎养殖场的养殖牡蛎外套膜上皮细胞的微核检测结... 应用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微核测试监测水体的遗传毒性效应,是1986年以来才在国内外建立起来的一项短期、快速、经济的,并能在现场进行监测的测试系统。本文再次报道了在中国南海沿岸对12个牡蛎养殖场的养殖牡蛎外套膜上皮细胞的微核检测结果,与此同时,还对国外有关文献进展情况作了简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软体动物 微核测试
下载PDF
双壳类的性转换现象及其机理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于非非 余祥勇 +2 位作者 王梅芳 周莉 桂建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580,共5页
关键词 双壳类 性转换 雌雄同体 马氏珠母贝
下载PDF
香港汀角红树植物、沉积物及双壳类动物重金属含量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小勇 曾宝强 陈利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0-484,共5页
汀角有香港面积最大的硬底质红树林,作者调查了该红树林区沉积物、红树植物以及双壳类动物体内重金属(Cu、Pb、Zn和Ni)的含量.总体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地点相比较低,红树植物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光滩.红树植物组织内重... 汀角有香港面积最大的硬底质红树林,作者调查了该红树林区沉积物、红树植物以及双壳类动物体内重金属(Cu、Pb、Zn和Ni)的含量.总体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地点相比较低,红树植物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光滩.红树植物组织内重金属含量较低,体内Pb、Zn的含量均低于根际沉积物,但对Cu、Ni有一定的富集,Cu可在根部和叶内富集,而Ni只在根部富集,并束缚于此.双壳类动物对4种重金属的吸收存在较大差异,Zn、Cu的富集明显高于Pb和Ni的富集程度.5种动物中又以岩蠔最高,体内的Zn、Cu分别达到3913, 378mg/g.从重金属含量看,作为食用动物有一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沉积物 双壳类 重金属 香港汀角
下载PDF
大连沿海几种腹足类和双壳类的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陶平 许庆陵 谭淑荣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对大连沿海所产的 3种腹足类和 8种双壳类的有机和无机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有差异 ;大多可称之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无机营养素含量因种类而不同 ,但总的变化趋势差距不大 .为开发和利用这些海洋贝... 对大连沿海所产的 3种腹足类和 8种双壳类的有机和无机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有差异 ;大多可称之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无机营养素含量因种类而不同 ,但总的变化趋势差距不大 .为开发和利用这些海洋贝类资源提供了营养评价的参考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沿海 腹足类 双壳类 营养成分 贝类资源
下载PDF
九种现代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范德江 刘升发 +2 位作者 张爱滨 于子山 王文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482,共8页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黄东海常见的9种现代双壳类壳体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双壳类壳体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即文石质壳、方解石质壳、文石+方解石混合质壳。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黄东海常见的9种现代双壳类壳体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双壳类壳体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即文石质壳、方解石质壳、文石+方解石混合质壳。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属于文石质壳,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中国不等蛤(Anomiachin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eus)属于方解石质壳,紫贻贝(Mytilusedulis)属于文石+方解石质的混合质壳;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与其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营底栖埋入式生活者趋于形成文石质壳,底栖固着生活方式者趋于形成方解石质壳或混合质壳;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物相组成上几乎没有差别,表明其壳体物相组成不受生命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双壳类 壳体 物相组成 X射线衍射 文石 方解石
下载PDF
6种海洋双壳类贝壳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海龙 王芮 +2 位作者 许莉莉 朱国霞 乔秀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1-426,共6页
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 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等6种海产双壳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进行了测定。6种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占干重比例介于93.99%~97.35%之间,其中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多,紫贻贝的含量最少;碳酸镁含量介于0.61%~1.79%之间,其中紫贻贝的含量最多,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少。目前的结果表明,六种贝类均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基于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估算,6种贝类单位湿重固碳力介于0.023 2~0.07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双壳类 碳酸钙 碳酸镁 固碳能力
下载PDF
长江源区晚三叠世伟齿蛤科(双壳类)一新属——Quemocuomegalodon 被引量:10
13
作者 姚华舟 沙金庚 +3 位作者 段其发 牛志军 曾波夫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3-407,共15页
记述青海唐古拉山北坡雀莫错附近晚三叠世甲丕拉组灰岩中的一类铰齿构造特殊的伟齿蛤类化石 ,建立新属Quemocuomegalodongen .nov .及Q .orientusgen .etsp .nov .和Q .longitatusgen .etsp .nov .2新种 。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晚三叠世 伟齿蛤科 双壳类 新属 生活习性
下载PDF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Annular Flux System)研究双壳类生物沉降作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志南 周宇 +1 位作者 韩洁 于子山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270-276,共7页
利用不锈钢环形采泥器 ,在胶州湾潮间带沿天然断面选取典型站位 ,现场采取无扰动沉积物样品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 (Annular Flux System) ,选用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在实验室内进... 利用不锈钢环形采泥器 ,在胶州湾潮间带沿天然断面选取典型站位 ,现场采取无扰动沉积物样品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 (Annular Flux System) ,选用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 :菲律宾蛤仔个体的生物沉降率平均为 0 .15g/ m2 · h· ind,平均净生物沉降率为自然颗粒沉降率的 3.0 5倍 ;缢蛏个体的生物沉降率平均为 0 .2 9g/ m2·h· ind,平均净生物沉降率为自然颗粒沉降率的 2 .6 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实验系统 生物沉降 胶州湾 双壳类
下载PDF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升发 范德江 +1 位作者 张爱滨 颜文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38,共4页
从胶州湾沿岸的7个取样点采集黄渤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三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壳体中的重金属... 从胶州湾沿岸的7个取样点采集黄渤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三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壳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以及数理统计,结果表明:双壳类壳体中Cr、Cu、Zn、Hg、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33,1115.37,4845.81,6.89,19.47和366.06)×19-9,含量顺序Zn>Cu>Cd>Cr>Pb>Hg,与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顺序基本一致;三类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多数重金属在菲律宾蛤仔壳体中含量高,而在褶牡蛎、紫贻贝壳体中含量较低;三类双壳类壳体对重金属具有相似的富集趋势,对Zn和Cu累积明显,富集系数达102数量级,其次为Pb,富集系数介于10~20之间,Cd的富集系数最低,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生物指示种 双壳类 重金属 累积 富集系数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海产双壳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名江 颜天 +3 位作者 傅萌 王云峰 于仁诚 李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86,共6页
通过一种重要有毒赤潮藻———产麻痹性贝毒毒素PSP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几种海产双壳类主要发育阶段:受精卵、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仔贝和成贝生命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藻对双壳类孵化率、存活率、运动能力、滤食率和生长都有影响... 通过一种重要有毒赤潮藻———产麻痹性贝毒毒素PSP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几种海产双壳类主要发育阶段:受精卵、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仔贝和成贝生命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藻对双壳类孵化率、存活率、运动能力、滤食率和生长都有影响,毒性效应与藻密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该藻对受精卵的抑制作用在100个/cm3的密度下最显著,36h后孵化率仅为对照组的30%.进一步的逐项毒性筛选实验表明此毒性来源于藻液、藻细胞和细胞碎片,而与去藻过滤液、藻细胞内容物、标准毒素STX无关,由此可以证实塔玛亚历山大藻确能产生一类非PSP毒素,并与细胞表面的未知毒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赤潮藻 麻痹性贝毒 PSP 双壳类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下载PDF
双壳类生物免疫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文琪 徐申波 +2 位作者 姜令绪 张玉娜 李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9-74,共6页
关键词 病原生物 机体免疫力 双壳类 水产养殖动物 生物免疫机制 菲律宾蛤仔 大规模死亡 防御系统
下载PDF
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孟学平 申欣 +5 位作者 赵娜娜 田美 郑立波 程汉良 阎斌伦 董志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21-729,共9页
自GenBank检索到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基因结构比较分析,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演化规律,为线粒体基因组在物种演化和鉴定上的应用研究提供资料。结果共获得45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布于双壳类5个目中。多数种类线粒体基... 自GenBank检索到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基因结构比较分析,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演化规律,为线粒体基因组在物种演化和鉴定上的应用研究提供资料。结果共获得45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布于双壳类5个目中。多数种类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5~32 kb。平均 A+ T =62.9%。多数种类基因分布在重链上,而蚌目的基因分布在2条链上;少数种类(蚌目13个、帘蛤目的2个、贻贝目的1个、海螂目的1个,巨蛎属的贝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含有13种蛋白质基因,其余种类为12种,缺少atp8;文蛤属4个种类、巨蛎属中4个种类、蚌目的11个种类、贻贝属中的紫贻贝和地中海贻贝的PCGs、rRNA基因排序在同属内或科内相同;珍珠贝目牡蛎科的10个种类线粒体基因组可分为7种类型;扇贝科海湾扇贝2个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结构相似外,其余种类无共享基因块;贻贝科的紫贻贝和海湾贻贝基因结构极相似。绿贻贝的结构独特,co x 2为双拷贝;海螂目的北方钻岩蛤基因结构与其它目的相似性极低。多数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占7.64%~40.26%,主非编码区大小为374~4341 nt。基于12种PCGs核苷酸/氨基酸的属内种间最小分歧度分别为0.2~1.0/0~1.0(文蛤属)、0.4~2.0/0~3.2(贻贝属)和1.9~13.9/0~6.4(巨蛎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组结构
下载PDF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双壳类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金华 王德有 +2 位作者 冯进城 符光宏 朱世刚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9-313,共15页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的双壳类5属(亚属)9种,其中1新种。依据双壳类的地层分布特征,确认含恐龙蛋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很可能为晚白垩世中-晚期(Coniacian-Campanian期)。描述的双壳类化石有:Pseudohyria cf.gobiensis MacNeil...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的双壳类5属(亚属)9种,其中1新种。依据双壳类的地层分布特征,确认含恐龙蛋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很可能为晚白垩世中-晚期(Coniacian-Campanian期)。描述的双壳类化石有:Pseudohyria cf.gobiensis MacNeil,Pseudohyria cf.cardiiformis(Martinson),cf.Plicatounio(Plicatounio)hunanensis Zhang,cf.Plicatounio(Plicatounio)zhuchengensis Ma,Plicatounio(Acclinoplicatounio)cf.nan-anensis Ma et Huang,Plicatounio(Tamuraia)henanensis Chenet Wangsp.nov.,Sphaerium shantun gense(Grabau),Sphaeriumtani Grabau和Sphaerium laiyangense Chen。其中,Pseudohyria属及Tamuraia和Accli-noplicatounio亚属的历程均限于晚白垩世。韩国和日本早白垩世地层发现的Pseudohyria matsumotoi Yang,1979应归Matsumotoina,不属于Pseudohyria;福建禾口组上部原鉴定为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和Pli-catounio(Plicatounio)fujianensis的标本,应改归Tamuraia亚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非海相 晚白垩世 含恐龙蛋地层 西峡盆地 河南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双壳类水产品中原多甲藻酸类贝类毒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兴权 郑秋月 +4 位作者 庞艳华 李一尘 肖珊珊 徐静 曹际娟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23-1427,共5页
建立了双壳类水产品中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Azaspiracid 1(AZA1)、Azaspiracid 2(AZA2)和Azaspir-acid 3(AZA3)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检测方法。选用具有基质代表性的扇贝、牡蛎和杂色蛤为研究对象,样品经80%甲醇-水混合溶液提取,正... 建立了双壳类水产品中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Azaspiracid 1(AZA1)、Azaspiracid 2(AZA2)和Azaspir-acid 3(AZA3)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检测方法。选用具有基质代表性的扇贝、牡蛎和杂色蛤为研究对象,样品经80%甲醇-水混合溶液提取,正己烷脱脂、氯仿反提萃取并旋转蒸发浓缩后,MAX混合型阴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固相萃取柱净化,Luna C18色谱柱(150 mm×2.0 mm,5μm,Phenomenex公司)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乙腈和0.1%甲酸溶液组成的流动相梯度洗脱,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和确证,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原多甲藻酸类贝类毒素均在4 min内出峰,检出限均为1.5μg/kg,在0.3~3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大于8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2%(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原多甲藻酸 双壳类水产品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