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上三叠统巴贡组双壳类组合与环境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汤朝阳 姚华舟 +3 位作者 牛志军 段其发 赵小明 王建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9-68,共10页
研究区属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巴贡组呈NW向带状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以往南部称土门格拉组),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中央隆起带之间,南部土门格拉一带产Cardium(Tulongocardi-um)martini—Trigonia(Kumatrigonia)huhxilen... 研究区属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巴贡组呈NW向带状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以往南部称土门格拉组),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中央隆起带之间,南部土门格拉一带产Cardium(Tulongocardi-um)martini—Trigonia(Kumatrigonia)huhxilensis组合,北部雀莫错一带产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组合和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但南北部双壳类组合优势种明显不同。本文从物源区、沉积岩石类型及其组合、高频旋回沉积和古盐度、古水深、古气候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特征角度,探讨南北巴贡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双壳类组合的古生态,提出南部双壳类组合生活在盐度较低、氧化、干热、弱碱性浅水环境并繁盛于海泛晚期—海退期层位中,陆源物质供应充分而物种分异度不高;北部双壳类生活在盐度稍高、弱还原、温暖潮湿的较深水环境并繁盛于海侵—高水位期层位中,生物群面貌上的差异是同一地质时期南北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组合 上三叠统 巴贡组 沉积环境 古生态 长江源区
下载PDF
唐古拉山侏罗系沉积的若干特征及沉积盆地背景条件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阴家润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对于唐古拉山侏罗系沉积类型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然而无论是将其视为地槽型沉积,还是地台型沉积,均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 作者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球化学因素、古生态分析、沉积岩沉积构造和... 对于唐古拉山侏罗系沉积类型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然而无论是将其视为地槽型沉积,还是地台型沉积,均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 作者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球化学因素、古生态分析、沉积岩沉积构造和矿物结构成熟度等综合考虑,对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下列证据: (1)含盐度值一般均低于广海的平均盐度值。 (2)发育了海相一半咸水相一陆相的双壳类动物群序列,并以半咸水双壳类属占优势。 (3)沉积构造多为浅水成因的小型波痕,交错层理沉积组合。 (4)沉积岩粒度分析表现了近岸环境的概率曲线特征。 (5)沉积岩矿物结构,成熟度较高,未见海相成因的粒级层理。 结论是唐古拉山区侏罗系应为近岸局限海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在海退时期还发育了滨岸湖相沉积。 根据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相空间展布的特点,可以认为唐古拉山区侏罗系仅仅是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沉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陆架大幅度坳陷所承受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整个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在空间上的演替关系及其巨大厚度可借助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特有的大陆堤前展沉积模式得到较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侏罗系 沉积特征 大陆堤 双壳类生物组合 含盐度
下载PDF
泰国、老挝南部和越南中部的非海相白垩纪双壳类生物地层学 被引量:10
3
作者 沙金庚 Assanee MEESOOK Xuan Khien NGUYEN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2-399,共18页
泰国、老挝和越南白垩纪沉积全属非海相,它们广泛分布于泰国北部、东北部、西南部和南部,老挝北部、中部和南部,越南东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泰国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分为Lam Thap,Sam Chom和Phun Phin组;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北部的呵... 泰国、老挝和越南白垩纪沉积全属非海相,它们广泛分布于泰国北部、东北部、西南部和南部,老挝北部、中部和南部,越南东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泰国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分为Lam Thap,Sam Chom和Phun Phin组;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北部的呵叻高原地区的白垩系属呵叻群的Phra Wihan,Sao Khua,Phu Phan,Khok Kruat,Maha Sarakham及Phu Thok组。在老挝,万象盆地的白垩系由老挝呵叻群的NamSet,Phu Phanang,Ban Ang,Champa和Ban Thalat组与丰洪群的Thangon和Saysomboun组组成;沙湾拿吉(东兴)盆地的白垩系由南通(河)群的Nam Phouan,Nam Xot,Nam Noy和Nong Boua组组成。越南的白垩系在西北部分为Nam Na,Yen Chau,Van Chan和Ngoi Thia组,东北部为Ban Hang组,中部分为NhaTrang,Mu Gia和Dong Dzuong组,南部则为Phu Quoc组。三国白垩系的岩性普遍以红棕色至浅灰色砂岩、砾(岩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砾岩为主。泥岩中具有钙质结核和硅结砾岩,但盐和石膏仅见于Maha Sarakham,Saysomboun和Yen Chau组内。过去,这些白垩纪地层的生物地层没有经过详细研究。根据地层层序和化石对比,在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和南部半岛地区及老挝南部沙湾拿吉(东兴)盆地中识别出了2个标记非海相白垩纪的类三角蚌类化石组合:阿普特期(但可上延至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Trigonioides)kobayashi-Plicatounio(Guangxiconcha)suzukii组合,阿普特阿尔必期(但主要为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Diversitrigonioides)diversicostatus-Pseudohyria subovalis组合。越南中部可能也产早白垩世阿普特阿尔必期的类三角蚌类双壳类Plisatouniosp.-Trigonioidessp.组合。通过双壳类组合,并结合包括孢粉和恐龙在内的其他化石的对比,泰国北部和南部、老挝南部和越南中部的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定年和对比,从而揭示了东南亚非海相白垩纪盆地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对比 非海相 双壳类组合 白垩系 泰国 老挝 越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