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强度及其破裂分形特征影响
1
作者 戎虎仁 曹海云 +2 位作者 董浩 王占盛 张佳瑶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183,共11页
为研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力学特性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在长方体红砂岩试样的基础上预制2个呈中心对称分布的圆孔双孔洞。孔洞直径为6 mm,孔洞间距为6 mm,两圆心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双孔洞倾角。利用伺服压力机对双孔洞红砂岩进行单... 为研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力学特性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在长方体红砂岩试样的基础上预制2个呈中心对称分布的圆孔双孔洞。孔洞直径为6 mm,孔洞间距为6 mm,两圆心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双孔洞倾角。利用伺服压力机对双孔洞红砂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分析了受力状态下应变场变化特征,揭示了双孔洞红砂岩在单轴压缩下的裂纹扩展机理;利用分形维数定量分析不同倾角时裂纹类型与岩石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倾角的增大,红砂岩试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先减小后增大,其中抗压强度呈二次函数分布;初始裂纹产生时,不同双孔洞倾角试样的变形主要受轴向应变影响,试样最终破坏时,不同双孔洞倾角试样的变形主要受径向应变影响;初始裂纹产生方位可分为3种,即倾角为0°~30°,45°~60°,90°;受轴向应变影响产生初始裂纹,试样的破坏受径向应变影响;鉴于试样破坏时裂纹类型有明显差异,不同倾角时双孔洞红砂岩表面裂纹类型的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双孔洞倾角 数字图像技术 红砂岩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基于改进迭代求解的双孔洞围岩应力场解析研究
2
作者 蔡鑫 陈立业 +2 位作者 周子龙 谭力海 阳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93-4503,共11页
针对含双孔洞岩体应力迭代求解计算过程中多余面力的求解难题,提出新的理论解析方法。通过引入最优化技术,直接进行不同坐标系和平面中孔洞边界坐标点的变换,无需在求解过程中引入逆映射函数,避免了逆映射函数求解造成的误差。随后,以... 针对含双孔洞岩体应力迭代求解计算过程中多余面力的求解难题,提出新的理论解析方法。通过引入最优化技术,直接进行不同坐标系和平面中孔洞边界坐标点的变换,无需在求解过程中引入逆映射函数,避免了逆映射函数求解造成的误差。随后,以双拱形孔洞为例,对不同布局下的孔周应力场进行求解与分析,并利用数值模拟对理论求解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精确获得双孔洞周边应力分布,显著降低求解难度;在单轴压缩条件下,孔洞体系的初始萌生裂纹为孔洞顶底板拉应力集中区域形成的拉伸裂纹,但最终破坏表现为双孔洞间的贯通破坏;不同连接角的双孔洞体系峰值应力与压应力集中系数呈线性相关关系,说明双孔洞岩石的破坏取决于孔洞边界的压应力集中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变函数方法 共形映射 应力解析解 双孔洞体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孔洞式双裂隙类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纹扩展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曾昭飞 贺桂成 +1 位作者 戴兵 陈科旭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5,共9页
为了研究单轴压缩下含有双孔洞和双裂隙缺陷岩石的力学响应,通过完整类岩石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和颗粒流程序PFC2D模拟试验试样的弹性模量和峰值强度等相关参数及破坏形态的对比分析,最终选取一组合理的细观参数,对双孔洞、双裂隙和双孔洞... 为了研究单轴压缩下含有双孔洞和双裂隙缺陷岩石的力学响应,通过完整类岩石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和颗粒流程序PFC2D模拟试验试样的弹性模量和峰值强度等相关参数及破坏形态的对比分析,最终选取一组合理的细观参数,对双孔洞、双裂隙和双孔洞式双裂隙试样进行单轴压缩模拟试验。研究表明:双孔洞和双裂隙缺陷显著弱化了岩石抗压承载的力学特性,双孔洞缺陷的弱化效应大于双裂隙,随裂隙的倾角增大,双裂隙对岩石的弱化作用逐渐减小,且双孔洞和双裂隙对岩石产生的共同弱化效应小于叠加弱化效应;当裂隙的倾角较小时,试样的初始裂纹萌生于裂隙尖端和孔洞与裂隙的岩桥,孔洞与裂隙较容易贯通,随倾角增大,孔洞的上下部开始萌生初始裂纹,且当倾角为90°时,初始裂纹仅萌生于孔洞的上下部,孔洞与裂隙不贯通;双孔洞式双裂隙试样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伸破坏,且拉伸破坏主要发生在孔洞的上下部、外侧和裂隙的尖端,剪切破坏主要在孔洞与裂隙的岩桥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洞裂隙 颗粒流程序 单轴压缩 力学特性 裂纹扩展
下载PDF
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伟浩 智忠辉 +3 位作者 顾静宇 张佳瑶 董浩 陈富有 《青海交通科技》 2018年第5期97-101,共5页
为了研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对含不同双孔洞倾角的红砂岩进行单轴抗拉试验,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其破坏过程,并结合ANSYS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其破坏过程中应变场演化规律。进一步探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 为了研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对含不同双孔洞倾角的红砂岩进行单轴抗拉试验,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其破坏过程,并结合ANSYS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其破坏过程中应变场演化规律。进一步探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双孔洞倾角的增大,(1)红砂岩的抗拉强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2)试样破坏模式由裂纹贯穿单孔洞破坏向裂纹沿着单孔洞边缘贯穿破坏再向裂纹贯穿双孔洞破坏;(3)应变集中区逐渐将双孔洞与试样边缘连通,且最大应变表现出与抗拉强度相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洞倾角 红砂岩 抗拉强度 破坏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3D-DIC的预制双孔洞大理岩应变场演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彭岩岩 吕松洋 +2 位作者 王艳丽 宋南 黄倩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09,共7页
为了研究预制孔洞对大理岩力学性质的影响,预制两组含不同孔洞的大理岩试样进行对比试验:第一组为S型,保持两孔洞D1、D2的直径大小相同,并改变孔洞直径大小;第二组为D型,改变单个孔洞D1的直径大小,保持孔洞D2的直径不变。通过单轴压缩... 为了研究预制孔洞对大理岩力学性质的影响,预制两组含不同孔洞的大理岩试样进行对比试验:第一组为S型,保持两孔洞D1、D2的直径大小相同,并改变孔洞直径大小;第二组为D型,改变单个孔洞D1的直径大小,保持孔洞D2的直径不变。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并结合3D-DIC技术,得到大理岩试件在不同压缩试验阶段的最大主应变演化云图,分析不同孔洞大理岩破坏过程中裂纹萌生、扩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孔洞直径增大,S型试样的峰值应力与弹性模量降低,D型试样的峰值应力与弹性模量先增大后降低;S型试样产生的裂纹以拉伸裂纹为主,应变集中与裂纹主要发生在D1孔洞附近,D型试样产生的裂纹以拉-剪裂纹为主,应变集中与裂纹主要发生在D2孔洞附近;S型试样破坏模式为拉伸破坏,D型试样随着D1孔洞直径的增大,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变为拉伸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IC 预制双孔洞 单轴压缩 裂纹演化 应变场
原文传递
双孔洞裂隙砂岩裂纹扩展特征试验与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29
6
作者 杨圣奇 黄彦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4-597,共14页
基于尺寸为80mm×160mm×30mm的双孔洞裂隙长方体砂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了双孔洞裂隙砂岩裂纹扩展特征,建立了双孔洞裂隙砂岩宏观应力-应变曲线与裂纹扩展过程的关系.利用颗粒流模拟程序,基于试验结果进行细观参数校准... 基于尺寸为80mm×160mm×30mm的双孔洞裂隙长方体砂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了双孔洞裂隙砂岩裂纹扩展特征,建立了双孔洞裂隙砂岩宏观应力-应变曲线与裂纹扩展过程的关系.利用颗粒流模拟程序,基于试验结果进行细观参数校准,进一步研究了裂隙倾角对双孔洞裂隙试样力学参数及裂纹扩展特征的影响.与完整砂岩试样相比,双孔洞裂隙试样力学参数显著降低,但降低程度与裂隙倾角密切相关.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双孔洞裂隙试样峰值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弹性模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峰值应变呈非线性变化.完整试样呈轴向劈裂脆性破坏,而双孔洞裂隙试样首先在孔洞上下边缘及裂隙的尖端附近萌生初始裂纹,裂纹的扩展与贯通导致了试样最终失稳破坏.最后探讨了双孔洞裂隙试样裂纹扩展细观机制:首先在裂隙尖端附近和孔洞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区,应力提高导致颗粒间黏结断裂,产生微裂纹;在应力集中区转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微裂纹,微裂纹的汇集形成宏观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砂岩 双孔洞裂隙 力学特性 裂纹扩展 颗粒流模拟
原文传递
双孔洞排布位置对c轴压缩镁单晶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环珠 薛春 +3 位作者 杨千华 桂海莲 李玉贵 楚志兵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91-1397,共7页
为探究双孔洞位置排布对于镁及镁合金塑性变形的影响,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在300K下含不同排布位置的双孔洞镁单晶c轴压缩模型,结合3种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势能曲线、径向分布函数和位错密度曲线,分析不同排布位置双孔洞镁单晶的压... 为探究双孔洞位置排布对于镁及镁合金塑性变形的影响,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在300K下含不同排布位置的双孔洞镁单晶c轴压缩模型,结合3种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势能曲线、径向分布函数和位错密度曲线,分析不同排布位置双孔洞镁单晶的压缩力学性能和结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双孔洞镁单晶在与加载方向平行时可承受的压应力峰值和势能峰值以及对应的应变程度最大,与加载方向垂直时次之,当与加载方向呈45°排布时最小,且与c轴呈90°排布的双孔洞镁单晶模型孔洞闭合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双孔洞 压缩 排布位置 加载方向
原文传递
双孔洞红砂岩力学特性及孔洞周边裂纹开裂-闭合规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戎虎仁 张佳瑶 +3 位作者 顾静宇 董浩 张能 牛良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4-70,共7页
为研究双孔洞红砂岩力学特性及其孔洞周边裂纹开裂-闭合机制,对含不同倾角的双孔洞红砂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采用CCD相机对孔洞周边裂纹进行监测,并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综合分析双孔洞红砂岩力学性能、孔洞周边裂纹开裂-闭合规律... 为研究双孔洞红砂岩力学特性及其孔洞周边裂纹开裂-闭合机制,对含不同倾角的双孔洞红砂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采用CCD相机对孔洞周边裂纹进行监测,并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综合分析双孔洞红砂岩力学性能、孔洞周边裂纹开裂-闭合规律,阐述双孔洞红砂岩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双孔洞倾角的增加,红砂岩抗压强度先降低后升高,且呈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双孔洞红砂岩周边裂纹开裂分为独立型张拉裂纹(α=30°),剪切裂纹(α=45°、60°、75°),贯通型张拉裂纹(α=90°)3种模式;双孔洞红砂岩周边裂纹闭合模式分为局部闭合模式(α=30°)、零闭合模式(α=45°、60°、75°)、完全闭合模式(α=90°);张拉裂纹主要受径向应变场影响,剪切裂纹受到径向应变场及剪应变场共同控制,若红砂岩两孔洞周边裂纹受到剪应变场影响较大,其抗压强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洞红砂岩 力学特性 孔洞周边裂纹 DIC技术
原文传递
含双圆形孔洞砂岩单轴压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朱谭谭 靖洪文 +2 位作者 苏海健 尹乾 杜明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7-1056,共10页
孔洞作为岩石内部微缺陷的基本形式之一,其破裂演化机制是岩石力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预制双圆形孔洞的板状砂岩试样进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孔心距2b和倾角?对砂岩强度、变形特征及破裂演化过程等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孔... 孔洞作为岩石内部微缺陷的基本形式之一,其破裂演化机制是岩石力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预制双圆形孔洞的板状砂岩试样进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孔心距2b和倾角?对砂岩强度、变形特征及破裂演化过程等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孔心距2b的增大,试样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又减小的特征,孔心距2b分别为22 mm和27 mm时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随倾角?的增大,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整体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倾角?等于60°时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小值。双圆形孔洞的初始破坏均表现为孔洞内壁塌落破坏,而孔心距2b和倾角?对起裂应力水平、孔洞搭接方式及破裂演化过程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形孔洞 强度特征 破裂演化过程 起裂应力水平
下载PDF
预制双圆形孔洞砂岩强度与变形破坏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韩观胜 靖洪文 +4 位作者 苏海健 朱谭谭 杜明瑞 熊飞 吴疆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1-878,共8页
岩石材料由于其天然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内部赋存了大量的微裂隙、孔洞等缺陷。为研究岩石孔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孔洞对岩石力学行为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次孔洞直径和不同孔洞几何布置的双圆形孔洞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以获得其强... 岩石材料由于其天然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内部赋存了大量的微裂隙、孔洞等缺陷。为研究岩石孔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孔洞对岩石力学行为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次孔洞直径和不同孔洞几何布置的双圆形孔洞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以获得其强度、变形及破裂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孔心连线与水平方向倾角α的增大,试样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α为30°和90°时分别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随着次孔洞直径d的增大,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双圆形孔洞砂岩的破坏形式受到倾角α和次孔洞直径d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起裂形式、主孔洞破裂形式及主次孔贯通模式三个方面。随着倾角α的增大,主次圆孔间的相互作用先逐渐增强后又有所衰减,而随着次孔洞直径d的增大,主次圆孔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这在双圆孔的贯通模式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圆形孔洞 强度参数 破坏形态 声发射
下载PDF
具双周期孔洞的不同材料弹性平面焊接的第二基本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星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38-544,共7页
本文讨论双周期胞腔中含任意形状孔洞的不同材料弹性平面焊接的第二基本问题.引进函数ρ1(z)=∑’{ρ/(z-ρ)2-2z(ρ/ρ3)-ρ/ρ2},构造了推广的变换,将这类弹性平面问题归结为求解正则型的奇异积分方程,最后证明了其解的存在和唯... 本文讨论双周期胞腔中含任意形状孔洞的不同材料弹性平面焊接的第二基本问题.引进函数ρ1(z)=∑’{ρ/(z-ρ)2-2z(ρ/ρ3)-ρ/ρ2},构造了推广的变换,将这类弹性平面问题归结为求解正则型的奇异积分方程,最后证明了其解的存在和唯一.所用方法简单、直观,而且由于是构造性的,因而有利于具体的数值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周期孔洞 平面焊接 弹性
下载PDF
应对超高层建筑消防逃生难题的建筑设计构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陶品庄 殷新 何泳 《科技视界》 2014年第29期115-117,45,共4页
大型高楼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群死群伤及重大财产损失、环境危害。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消防逃生至今仍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为助力破题解难或降低其难度,本文在此提出了二个具可行性的建筑设计构想——"隐身式消防云梯通天道... 大型高楼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群死群伤及重大财产损失、环境危害。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消防逃生至今仍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为助力破题解难或降低其难度,本文在此提出了二个具可行性的建筑设计构想——"隐身式消防云梯通天道"及"双孔洞柔性逃生滑道间",且对其效用进行了客观合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隐身式消防云梯通天道” “消防小屋” “折叠式消防栈桥” 双孔洞柔性逃生滑道间” 效用
下载PDF
Effect of microvoids on microplasticity behavior of dual-phase titanium alloy under high cyclic loading(Ⅰ):Crystal plasticity analysis 被引量:4
13
作者 Kai-di LI Xiao-ning HAN +2 位作者 Bin TANG Meng-qi ZHANG Jin-shan L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13-523,共11页
A crystal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CPFE)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2D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voids and the microplasticity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dual-phase titanium a... A crystal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CPFE)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2D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voids and the microplasticity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dual-phase titanium alloy under high cyclic loading.Results show that geometrically necessary dislocations(GND)tend to accumulate around the microvoids,leading to an increment of average GND density.The influence of curvature in the tip plastic zone(TPZ)on GND density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ize of the microvoid.As the curvature in TPZ and the size of the microvoid increase,the cumulative shear strain(CSS)in the primaryα,secondaryα,andβphases increases.Shear deformation in the prismatic slip system is dominant in the primaryαphase.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icrovoids increases,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the microvoids on the cumulative shear strain de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stal plasticity dual-phase Ti alloy MICROVOIDS high cyclic loading cumulative shear strain geometrically necessary dislo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