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稻适宜品种类型及高产群体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柯健 陈婷婷 +6 位作者 吴周 朱铁忠 孙杰 何海兵 尤翠翠 朱德泉 武立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5-1016,共12页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稻与籼稻总体上产量水平相当,但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少,安全齐穗性有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稳产性和生态安全性。高产粳稻主要是通过增加移栽-抽穗期干重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总颖花量和产量。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生育前中期不同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对总颖花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大穗型(每穗粒数102.3~112.0)和小穗型粳稻(每穗粒数52.0~99.7)干物质优势积累期分别为移栽-穗分化期和穗分化期-抽穗期,与总颖花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09和0.82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穗型粳稻品种移栽-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受穗分化期分蘖数显著影响,而小穗型粳稻品种穗分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由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共同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粳稻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区适宜的双季晚稻品种类型,高产粳稻群体颖花量为33.8×10^(3)~41.0×10^(3) 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15.2~16.6 t hm^(-2),日产量为58.9~64.3 kg hm^(-2) d^(-1)。在品种选择上,高产大穗型粳稻应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如嘉58、武育粳6571和常优5号;而小穗型品种则应具有适宜的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如宁粳7号、武育粳5745和沪香粳151。另外,应针对不同穗型的高产粳稻品种研究其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以进一步发挥品种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 双季晚稻 品种类型 产量 群体特征
下载PDF
双季稻北缘区早稻机插适宜行距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文革 陈刚 +3 位作者 许有尊 冯骏 吴文彬 周永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62,68,共5页
在双季稻北缘区选用穗数型和穗粒兼顾型的两类早籼稻品种,采用盘育秧,本田模拟机插,设置20.0、23.3、25.0、26.4和30.0cm等5种行距栽植,比较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分蘖、成穗,以及产量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在23.3cm行距、穗粒... 在双季稻北缘区选用穗数型和穗粒兼顾型的两类早籼稻品种,采用盘育秧,本田模拟机插,设置20.0、23.3、25.0、26.4和30.0cm等5种行距栽植,比较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分蘖、成穗,以及产量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在23.3cm行距、穗粒兼顾型品种在25.0cm行距下分蘖成穗率,产量构成协调,产量也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北缘区 早籼稻 机插 行距
下载PDF
双季稻北缘区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方海维 方向群 +3 位作者 陈春秋 李青林 冯骏 李必好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5-217,共3页
20 0 1年 5月本地首次发现稻水象甲 ,经过 2年调查监测 ,摸清其在本地分布区域 ,明确其每年发生 1代 ,越冬代成虫高峰在 5月下旬 ,1代幼虫高峰在 6月下旬 ,1代成虫直接越冬成为第 2年虫源。抓住越冬代成虫高峰开展药剂防治、封锁疫区稻... 20 0 1年 5月本地首次发现稻水象甲 ,经过 2年调查监测 ,摸清其在本地分布区域 ,明确其每年发生 1代 ,越冬代成虫高峰在 5月下旬 ,1代幼虫高峰在 6月下旬 ,1代成虫直接越冬成为第 2年虫源。抓住越冬代成虫高峰开展药剂防治、封锁疫区稻苗外运是控制扩散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北缘区 稻水象甲 发生规律 分布 防治 水稻害虫
下载PDF
双季稻北缘区适宜毯苗机插早籼稻品种的筛选与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进山 余绪来 +4 位作者 潘志军 吴晨阳 张晓红 尹玲 周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4期33-34,51,共3页
选用11个常规早籼稻品种(系),以浙辐203为对照,通过工厂化培育适龄壮秧进行毯苗机插,考察机插条件下各品种的生育特征、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宜双季稻北缘区毯苗机插模式的高产、多抗早籼稻品种,解决双季稻北缘区... 选用11个常规早籼稻品种(系),以浙辐203为对照,通过工厂化培育适龄壮秧进行毯苗机插,考察机插条件下各品种的生育特征、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宜双季稻北缘区毯苗机插模式的高产、多抗早籼稻品种,解决双季稻北缘区毯苗机插配套品种问题。结果表明,中早39、中组143和早籼617的实测产量均超过8400kg/hm^(2),综合抗性良好,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均衡,综合表现优异,可作为双季稻北缘区早稻毯苗机插配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北缘区 早稻 毯苗机插 品种筛选
下载PDF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机插早稻的超高产群体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朱铁忠 柯健 +5 位作者 姚波 陈婷婷 何海兵 尤翠翠 朱德泉 武立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53-1564,共12页
[目的]研究安徽沿江双季稻北缘区不同机插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差异及超高产品种的群体共性特征,为品种选育与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采用前期筛选获得的9个高产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 [目的]研究安徽沿江双季稻北缘区不同机插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差异及超高产品种的群体共性特征,为品种选育与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采用前期筛选获得的9个高产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有效光截获和利用率的差异。[结果]不同高产品种的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为超高产(9.1—9.5 t·hm^(-2))、更高产(8.1—8.6 t·hm^(-2))和高产(7.6—7.8 t·hm^(-2))3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品种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颖花量和千粒重。超高产类型品种的平均日产量为82.4 kg·hm^(-2)·d^(-1)分别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提高10.2%和19.8%。干物质积累量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18.3%—21.4%。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中后期有效光截获量和光截获利用效率,分别与其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库容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分化期和抽穗期群体有效光截获量分别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且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响应效率。另外,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抽穗期总粒重/叶4.1%—11.3%,这与其高的中后期光截获利用率密切相关。[结论]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机插早稻品种适宜选用叶面积指数高(穗分化期5.6—6.0、抽穗期7.1—7.3)、穗粒数多(124—132)、千粒重高(25.8—27.0 g),且日产量为80.8—83.7 kg·hm^(-2)·d^(-1)的品种,可获得超高产水平(>9.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北缘区 机插 早稻 超高产 光截获
下载PDF
安徽沿江双季早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集成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冯骏 徐秀娟 +6 位作者 余友玲 刘劲松 金四九 周永进 吴文革 陈刚 许有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6期8923-8925,共3页
为探明安徽沿江地区双季早稻适宜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引进"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通过设置工厂化育秧机插试验,并与软盘育秧人工抛秧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进行比较研究,集成了沿江双季早稻机... 为探明安徽沿江地区双季早稻适宜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引进"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通过设置工厂化育秧机插试验,并与软盘育秧人工抛秧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进行比较研究,集成了沿江双季早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验证了双季早稻机插技术的优势。该项技术较后两种栽插方式相比能在稳定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同时,显著增加双季早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节本增效明显。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地区为较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沿江双季稻北缘 机插 平衡栽培 @@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