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1
作者 叶立瓯 巴华君 +2 位作者 陈茂华 孙军 陆川 《现代实用医学》 2020年第5期535-536,共2页
目的分析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IAs)栓塞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行血管内治疗IAs栓塞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组(A组)与透明模式重建组(B组),各50例。A组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估,B组采用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 目的分析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IAs)栓塞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行血管内治疗IAs栓塞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组(A组)与透明模式重建组(B组),各50例。A组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估,B组采用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评估,疗效评估包括即时疗效与术后3个月随访疗效。结果两组弹簧圈检出率均为100%;A组栓塞后残余对比剂检出24例(41.37%),B组检出18例(2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检出动脉瘤复发15例(25.86%),B组检出6例(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是在双容积重建技术基础上的改良和升级,比双容积重建技术更加客观,栓塞致密,术后病灶复发概率小,是目前IAs栓塞致密程度效果评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价值
下载PDF
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2
作者 张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50-0053,共4页
评价双容积重建技术(DVRT)在颅内宽颈动脉瘤(IWA)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到2023年2月40例在本院介入手术中发现的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回顾性分析患者DVRT介入治疗的瘤颈栓塞效果,比较2D-... 评价双容积重建技术(DVRT)在颅内宽颈动脉瘤(IWA)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到2023年2月40例在本院介入手术中发现的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回顾性分析患者DVRT介入治疗的瘤颈栓塞效果,比较2D-DSA、3D-DSA、DVRT三种影像成像方法的显示率。结果 2D-DSA、3D-DSA、DVRT清晰显示的例数分别有26例、33例、40例,显示率分别为65.00%、82.50%、100.00%,三种影像成像方法能清晰显示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DVRT技术,可以直观、清楚地观察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为术者评价动脉瘤栓塞状态、辅助支架展开情况及手术策略选择等提供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重建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双容积重建透明模式对动脉瘤栓塞效果评估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巴华君 叶立瓯 +2 位作者 戴君侠 林群 陆川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6期1092-1093,共2页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透明模式(Dual Volume Translucent Mode,DVTM)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栓塞效果评估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本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IA)患者119例(130个IA),所有患者于栓塞...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透明模式(Dual Volume Translucent Mode,DVTM)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栓塞效果评估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本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IA)患者119例(130个IA),所有患者于栓塞前后行二维(2D)、三维(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应用DVTM处理图像,分析DVTM对IA栓塞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 2DDSA、3DDSA均检出130个弹簧圈灰白色高密度缠绕团,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IA致密栓塞、瘤腔较密栓塞、瘤颈较密栓塞、对比剂不显示中,2DDSA为100个(76.92%)、8个(6.16%)、12个(9.23%)、10个(7.69%),3DDSA为105个(80.77%)、10个(7.69%)、15个(11.54%)、0个(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的DVTM可有效评估IA栓塞效果,可为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评估复发提供重要信息,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重建透明模式 颅内动脉瘤 栓塞效果 评估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石伟忠 唐嘉吕 +1 位作者 陈茂华 巴华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Dyna-CT 3D-DSA容积重建技术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任伟 汪姝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年第5期644-646,共3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模式将于本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53例,均以术后随访的形式来观察患者术后颅内状况。结果53例患者总共有颅内动脉瘤60个,...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模式将于本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53例,均以术后随访的形式来观察患者术后颅内状况。结果53例患者总共有颅内动脉瘤60个,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其中,21例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患者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后发现瘤腔残留4个,占6.67%;瘤颈残留10个,占16.66%;动脉瘤完全闭塞有46个,占76.67%。结论将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能有效明确患者在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其颅内肿瘤是否有复发或残留现象,并有效排除金属伪影之类的干扰因素,确保患者影像重建的可视程度更为清晰和直观,在随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3D—DSA 容积重建 单模融合技术 随访
下载PDF
探讨双容积重建(DVRT)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评价的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6
作者 吴海湾 黄东标 +1 位作者 潘志辉 吴粤 《智慧健康》 2022年第32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双容积重建(DVRT)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评价的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术前行DVRT技术评价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以术中情况为金标准。... 目的观察双容积重建(DVRT)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评价的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术前行DVRT技术评价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以术中情况为金标准。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CT血管成像检查术前评估者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检出62枚,前交通支比例最大(30.65%),其次为大脑中动脉(22.58%)。研究组患者中发生完全栓塞率(72.58%)最高,其次为几乎完全栓塞(20.97%),动脉瘤最大径5~10mm范围比例(58.06%)最大,其次为<5mm(29.03%),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实施以DVRT技术,可明确颅内动脉瘤分布,了解颅内栓塞程度及动脉瘤最大径分布,与术中结果无明显差异。与仅实施CT血管成像及动脉造影手术者比,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重建技术 颅内动脉瘤介入 栓塞程度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国栋 向伟楚 +3 位作者 乔英 杨铭 李俊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颈内动脉)的数据用双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将两组动脉的三维血管像融合。结果在同一图像中可以获得两组动脉系统血管的融合像,解剖关系的准确性良好;可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供血来自不同的动脉系统,血管巢内有一部分接受两组动脉同时供血。结论采用双血管融合技术在DSA图像上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的全貌,并能分别显示血管巢的不同供血来源及其内部的沟通,更有利于认识脑动静脉畸形的内部构筑、供血来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脑血管造影 容积重建技术 血管构筑学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辉 黄嵘 +3 位作者 冯飞 刘汉桥 戚玉龙 成官迅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1485-1487,共3页
目的:探讨多种MRCP三维后处理技术中最优的方法。方法:使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采用体部矩阵线圈。首先行上腹部屏气T1WI FLASH、呼吸导航的T2WI TSE序列横断位及ture FISP冠状位扫描,再行2D Haste序列单层MRCP扫描,... 目的:探讨多种MRCP三维后处理技术中最优的方法。方法:使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采用体部矩阵线圈。首先行上腹部屏气T1WI FLASH、呼吸导航的T2WI TSE序列横断位及ture FISP冠状位扫描,再行2D Haste序列单层MRCP扫描,最后用3D SPACE RESTORE TSE序列进行3D MRCP扫描。扫描完成后采用MIP、VRT及透明度调至20%的t-VRT进行三维处理。由3位医师阅片观察3种后处理技术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价,比较其图像质量及病变的显示率。结果:对病变的显示,原始图像中发现病变64例,MIP、VRT、t-VRT图像显示病变分别为48例、30例、6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像质量:69例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原始图像均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MIP图像51例显示优秀,16例显示良好,2例显示不合格;VRT图像26例显示优秀,29例显示良好,14例显示不合格;t-VRT图像61例显示优秀,7例显示良好,1例显示不合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MRCP后处理方式的图像质量以透明化容积再现技术处理的图像质量及病变的显示率最好,明显优于另外2种后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最小信号投影 容积再现技术 透明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结肠透明化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明超 单允强 李磊 《哈尔滨医药》 2009年第4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结肠袋 透明 容积再现技术 纤维肠镜 单层螺旋CT 重建图像 CTVE
下载PDF
MSCT多模式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检查中的应用
10
作者 肖格林 黄正林 +2 位作者 李水连 任明达 陈仲垣 《中华当代医学》 2005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 探讨MSCT多模式重建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所致的胫骨骨折术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并应用高级工作站进行VR、MIP及MPR等重建技术进行观察。结果 4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中,胫... 目的 探讨MSCT多模式重建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所致的胫骨骨折术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并应用高级工作站进行VR、MIP及MPR等重建技术进行观察。结果 4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中,胫骨平台粉碎并塌陷骨折37例;另有3例X线检查无阳性发现,MSCT确诊为胫骨髁间脊隐匿性骨折,其中伴有髌韧带断裂和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各1例。结论 MSCT多模式成像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等。其中,3D成像显示骨折区表面状态较好,多平面成像(MPR)可明确显示骨折处的内部状况细节,容积成像(VR)和最大密度投影(加P)可以显示骨折部位的立体透明外观和大韧带损伤的情况。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前作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MSCT 术前检查 模式 16层螺旋CT 临床应用价值 最大密度投影 手术治疗方案 重建技术 膝关节损伤 隐匿性骨折 内侧副韧带 髌韧带断裂 关节面塌陷 多平面成像 胫骨骨折 容积扫描 X线检查 胫骨髁间 表面状态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童 刘阳 +1 位作者 徐剑峰 黄瑛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55-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进行双容积重建,收...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进行双容积重建,收集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 42例患者共有复杂动脉瘤51个,其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分别占35.31%及29.41%。术后双容积重建技术对复杂动脉瘤栓塞程度检测的准确度较常规DSA高(P<0.05)。结论在术中进行3DDSA双容积重建能准确反映复杂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对术中是否继续进行弹簧圈填塞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容积重建技术 动脉瘤
下载PDF
石墨烯超表面等离子体诱导透明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其祥 马梦诗 郑树泉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542,共7页
设计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等离子体诱导透明超表面模型,该结构由上下两个不同尺寸的十字形石墨烯层夹一层聚酰亚胺隔离层组成.在不改变结构尺寸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上下十字形石墨烯层几何中心位置间的距离,控制上层和下层石墨烯间的耦合,从... 设计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等离子体诱导透明超表面模型,该结构由上下两个不同尺寸的十字形石墨烯层夹一层聚酰亚胺隔离层组成.在不改变结构尺寸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上下十字形石墨烯层几何中心位置间的距离,控制上层和下层石墨烯间的耦合,从而形成等离子体诱导透明效应.该结构利用上层和下层石墨烯可分别作为明暗模式,在几何中心的移动过程中激励出不同的谐振模式,当入射波电场沿着TM方向极化时,上层和下层石墨烯之间通过明暗模式的干涉相消实现透明窗口由大变小再到关闭的功能.当入射波电场沿着TE方向极化时,下层石墨烯由于被激励产生弱多极子谐振反过来抑制上层石墨烯,从而实现等离子体诱导透明窗口由无到有再到双透明的变化.该研究在两个垂直极化方向上同时实现不同功能,为极化不敏感的等离子体诱导透明效应研究以及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导透明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 石墨烯超材料 极化 等离子体诱导透明 明暗模式 谐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智栩 高剑波 +5 位作者 周志刚 杨学华 康江 郭华 岳松伟 张永高 《中国实用医刊》 2010年第14期82-83,共2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儿童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6例疑为气道异物的儿童行MSCT容积扫描,并对原始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P)、容积再现(VR,透明成像)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儿童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6例疑为气道异物的儿童行MSCT容积扫描,并对原始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P)、容积再现(VR,透明成像)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充分显示异物,并与气管镜对照.结果 26例患者术前均发现了异物,其中阳性异物2例,阴性异物24例;气管异物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2例,右侧支气管异物11例,与支气管镜检结果一致.MPR及CPR显示异物26例,MinP 21例,VR 23例.结论 MSCT原始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气道异物定位、定性准确迅速,对指导临床内窥镜操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PR及CPR能直接清楚显示异物本身,操作简单,可以作为儿童气道异物检查的首选后处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 图像后处理技术 为儿童 气道异物 支气管异物 最小密度投影 气管镜 MSCT 多平面重建 MPR CPR 轴位图像 诊断价值 原始图像 应用价值 异物定位 透明成像 容积再现 容积扫描 曲面重建
原文传递
320排CT使用迭代技术运用于全脑灌注与四维减影摄影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永锜 梁家豪 +3 位作者 陈昭宏 叶志盛 钟正国 杨光明 《中国辐射卫生》 2015年第5期561-565,共5页
目的使用较低剂量脑血流灌注扫描条件,再搭配顺适性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噪声抑制算法来评估4D脑血管疾病与脑血流灌注检查。利用高阶320排CT来诊断脑血管初期病变以期增加影像诊断精确度并有效降低病人接受辐射剂量之风险。方法利用0.75 ... 目的使用较低剂量脑血流灌注扫描条件,再搭配顺适性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噪声抑制算法来评估4D脑血管疾病与脑血流灌注检查。利用高阶320排CT来诊断脑血管初期病变以期增加影像诊断精确度并有效降低病人接受辐射剂量之风险。方法利用0.75 sec/r的转速、80~120 k V的管电压、120~280 m A的管电流、创新的迭代重建去除噪声技术来执行13次容积扫描(每次16 cm涵盖范围)的全脑灌注检查。在前25 s与后35 s设计分别执行每2 s与每7 s之间歇式低剂量辐射曝射以顺利捕捉动脉相与静脉相影像序列;而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辐射曝露则执行高质量的药前与药后的影像扫描。结果此系统不但可提供优异的脑血流灌注分析结果,而且也可获取四维的数字减影血管摄影结果。不但能有效观察动静脉畸形与动脉瘤变化,且能让病人免除遭受侵入性检查(传统血管摄影检查)的痛苦与风险。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未来此低剂量的脑部检查非常有潜力成为常规自费健检的项目之一,以早期发现脑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灌注 数字减影血管摄影 容积式探测器X射线计算器体层扫描仪 多排探测器X射线计算器体层扫描仪 顺适性低剂量容积空间迭代重建技术
原文传递
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时程程 马骥 +4 位作者 朱明 朱涛 马宝 韩新巍 李腾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 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作站对支架置入后普通平板CT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分别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方法显示的支架重建图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将靶血管5s-3D-DSA重建图像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的支架重建图像进行融合.观察并评估支架完全打开及贴壁情况。结果23例患者顺利置入25枚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与普通平板CT相比,高分辨平板CT能更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金属支架细节,图像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0.56±0.71 v8.1.5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观察到I枚支架头端金属丝U型连接处打折,但未见血管破裂及内漏等情况,余24枚支架完全打开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平板CT能清晰展示支架打开程度及贴壁情况,进而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平板CT Willis覆膜支架 支架置入术 :容积重建融合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